庶吉士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明萬曆《徐顯卿宦跡圖·中秘讀書》表現的庶吉士徐顯卿在翰林院讀書的場景


庶吉士,亦稱庶常,名稱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科舉進士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使其可先於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見習生或研究生[1]



沿革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時開始此制[1],選進士於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翰林院、承敕監等近傍衙門[2]之下者稱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稱觀政進士,行人司下設行人。之後觀政集中至翰林院就學於文淵閣。明英宗以後慣例,科舉進士一甲狀元、探花、榜眼,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庶吉士分翰林、六科兩等[3]





魯迅祖父周福清曾任庶吉士,其故居今存之“翰林”匾額


清雍正以後,選館更為嚴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院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於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行走」、「御史行走」,或者外派各地方任官,通常是知縣,此類庶吉士亦有“半個翰林”之稱。


明代的翰林為朝廷儲備高才之地。明英宗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於庶吉士。



參考來源




  1. ^ 1.01.1 黃振良、陳炳容. 《金門第一才子 許邂》. 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2006年12月: 188-197頁. ISBN 978-986-00-7778-0. 


  2. ^ 《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二(洪武十八年三月)丙子條:以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第二甲賜進士出身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李震為承敕郎、陳廣為中書舍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危瓛為衛府紀善、李鴻綱為譚府奉祠正、楊靖為吏科庶吉士、黃耕為承敕郎、蹇瑢為中書舍人、鄒仲寶為國子監助教。瑢後賜名義。其諸進士,上以其未更事俗,優待之,俾之親政於諸司,給以所出身祿米,俟其諳練政體,然後擢任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傍衙門者,采《書經》「庶常吉士」之義,俱稱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諸司者,仍稱進士。


  3. ^ 《雙槐歲抄》:宣德癸丑冬,命吏部選在外庶官有文學者六十八人,令內閣試諸廷,擇知縣孔友諒、進士廖莊等七人改庶吉士,歷事六科。是時合三科進士選二十八人,與修撰馬愉、編修林文、評事張益同進學文淵閣。庶吉士分翰林、六科兩等,惟是年為然。







5awDHXKVDEpWt3v6 cFn
gpEvW,qveu Z57zLtYGohvX,VIRVUW1mQx FQIhcsKPjnTji YeEtePitab5 inisgEks 2,Z4DZvu 2WR2Ye S1 7AtRe6r0XwcqRR,3gAjA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