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12, 2019

飛龍在天

Image
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是《易經·乾卦》的九五爻:」 飛龍在天 可以指: 飛龍在天 (電視劇),2000年的台灣連續劇。 1990年台灣燈會的主燈名。 降龍十八掌的第二招。 这是一个消歧义页,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标题,但內容不同的条目。 如果您是通过某條目的内部链接而转到本页,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该處的内部链接,將它指向正确的条目。

李惟義

Image
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李惟義 ,(?-1901年),曾參與臺灣的抗日乙未戰爭 [1] [2] 。 李惟義原為湖南武秀才出身,1859年投效軍營,1861年起因戰功歷經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總兵,後並因永州建立戰功,獲賞頂戴花翎(提督銜),長年率新楚軍駐守於湖南 [1] 。 1886年,李惟義前往台灣,協助章高元、林朝棟等人平定罩蘭武榮社亂事 [3] 。1895年,清因甲午戰爭戰敗,割台予日本,台日爆發乙未戰爭。戰爭期間,李惟義曾參與臺方軍隊對抗日本帝國軍。其中,在八卦山戰役中,李惟義與吳湯興、徐驤等將領率領三千至五千人共同防守八卦山與彰化城 [4] 。 參考文獻 ^ 1.0 1.1 咨軍機處為奉批記名總兵李惟義留於湖南差遣委用請查照. 臺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網站. [ 2011-02-15 ] (中文(台灣)‎) .   ^ 連雅堂著,《臺灣通史》卷三十六,列傳八。 ^ 台灣文獻叢刊,劉壯肅公奏議,劉銘傳著,督兵剿中路叛番並就近巡閱地方摺(十二年九月初二日臺北府發) ^ 蔣任遠、周國屏:<乙未抗日八卦山戰役之虛擬實境>(p12:「臺日雙方八卦山會戰攻守編組表」右翼將領),2008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文化觀光研究論文集 这是一篇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查 论 编

義軍 (臺灣客家人)

Image
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本條目當前標題「 義軍 (臺灣客家人) 」為暫定名稱,可能原創、不準確或者具爭議性。 請注意現時使用這個名稱並不代表對其認可,應先 進行討論 ,待取得共識後,再考量是否維持原狀或更名(移動)至更適合的標題。   本文介紹的是記述在清治時期到台灣民主國,台灣防衛武力。關於二次大戰台灣原住民被日軍徵召赴南洋作戰,請見「 高砂義勇隊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義勇軍 (台灣客家人) 存在時期 1895年—1895年 國家或地區 臺灣民主國 效忠於 臺灣民主國 種類 軍隊 參與戰役 乙未戰爭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 簡大獅、吳湯興、徐驤 、姜紹祖、林少貓 義軍 ,或稱義勇軍 [1] ,為清朝時期臺灣客家人主要防衛力量。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納入太平軍、棟軍、新楚軍、六堆等軍以及各地民勇,和台灣原住民勇士,改稱「義軍」或「義勇軍」。奉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命令,由李秉瑞任軍務大臣、李惟義任正規軍總兵、吳湯興任義民大統領,曾因參加乙未戰爭聲勢受挫。 目录 1 起源 2 發展過程 3 後續發展 4 1895年義軍人物列表 4.1 主要將領 4.2 主要文官 5 紀念物 6 相關條目 7 參考資料 起源 清治時期臺灣客家人居住於平原與深山之際的丘陵地,為防止台灣原住民突襲出草,及大規模民變與分類械鬥,所建立的民間自我防衛力量稱之為「義民軍」。清1721年,朱一貴事件從民變釀成分類械鬥,威脅六堆客家地區的安全。客家先民為保護家鄉,組織「六堆義民團」。1786年 [2] ,福建省臺灣府發生林爽文事件。數萬群眾加入民變,後因軍紀不良,百姓以鄉勇的形式組織義民軍保衛家鄉。在陳紫雲領導下,轉戰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地。 自清朝乾隆年間起,由於來台漢人源自不同地域及族群,致使分類械鬥不斷,人民為求自保紛紛自我武裝。1851年起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大清帝國各地人心浮動,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朱材哲命令各區「墾首」加強辦理鄉勇團練。1853年,小刀會起事,部分成員於1854年轉而來台,滋擾北台灣沿海,最後趁勢攻佔雞籠(今基隆市)。北路協副將曾玉明徵召林文察助戰,為台灣客家義民軍與林文察、林朝棟父子首次

棟軍

Image
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軍隊組織 國家或地區 大清帝國 效忠於 大清帝國 種類 軍隊 參與戰役 中法戰爭(西仔反) 乙未戰爭 棟軍 ,或作 「棟」字營 ,清朝時期由林朝棟統領的清軍地方軍團,曾參與中法戰爭、施九緞事件等大小戰役,規模隨林朝棟屢建功勳而日漸擴充,至1895年全盛時期共有十營,為臺灣中部最具戰力的部隊。甲午戰爭後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棟軍曾因林朝棟內渡後解散,但因其妹林篤順召集,又重新組織並編入其餘臺勇,成為乙未戰爭主力之一。 目录 1 沿革 1.1 緣起與成軍 1.2 持續發展 2 編制 2.1 軍隊架構 2.2 士兵、裝備 3 影響 4 參見 5 參考文獻 6 參考資料 沿革 緣起與成軍 棟軍的歷史與林朝棟父子關係密切:1853年小刀會起事,部分成員於1854年轉而來台,滋擾北台灣沿海,最後趁勢攻佔雞籠(今基隆市)。北路協副將曾玉明徵召林文察協助北台灣客家人及清軍,此為台灣客家義軍與林文察、林朝棟父子的首次合作。另一方面,客家義勇軍小型地方團練的「禮」字營,隨李惟義出征及「招降」太平天國和捻軍。在太平天國滅亡後,士兵解甲歸田。 另一方面,1870年霧峰林家家長林文明被凌定國斬殺於廳堂前,因而導致林家展開15年的訴訟,期間林朝棟曾前往北京控訴,並常居於此,因此捐了個兵部郎中的官位,成為具備道員身分的準官員。1882年林朝棟返回台灣,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福建巡撫岑毓英來台灣巡視,並興建台中府城(今台中市),而林朝棟自備材料人力協助建城,且施工十分有效率,因而被岑毓英推薦給新任巡撫劉銘傳。 不久法國海軍將領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攻打台灣北部,林朝棟奉臺灣兵備道劉璈之命,徵召客家義勇軍「禮」字營500人部隊北上馳援 [1] ,此即為棟軍之始。戰爭期間,林朝棟率「禮」字營駐守台北山區,在第一次月眉山之役與第二次月眉山之役表現傑出,不但多次擊退來襲法軍,並成功掩護潰敗清軍撤退至暖暖,防止法軍進一步攻勢。因此戰後全台三十多營鄉勇僅林朝棟與張李成兩營未被裁撤。其中林朝棟因受劉銘傳賞識,手下部隊也獲得進一步擴充的機會。 持續發展 棟軍初以「禮」字營為名,進攻武

福建臺灣省

Image
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福建臺灣省   大清的省 ← 1885年-1895年 → 歷史  - 成立 1885年  - 廢除 1895年 現隸屬於   中華民國臺灣省 本页面包含满文字母 ,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滿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福建臺灣省 (满语: ᡶᡠᡤᡳᠶᠠᠨ ᡨᠠᡳᠸᠠᠨ ᡤᠣᠯᠣ ,穆麟德: fugiyan taiwan golo )為清朝在1885年「臺灣建省」至1895年「臺灣割让」間存在的一個行省,管轄原福建省的臺灣府和臺北府,一般以「臺灣省」俗稱。 目录 1 背景 2 建省 3 歷任福建臺灣巡撫 4 廢除 5 參考文獻 5.1 引用 5.2 来源 6 參見 背景 明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廷派鄭成功前部下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清軍,擊潰了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明鄭時期),延平王鄭克塽於七月十五日(新曆9月5日)向施琅投降。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4月14日,台灣(時為臺廈道臺灣府)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隸屬福建省,廢除天興州、萬年州,改設臺灣府,下轄臺灣縣、鳳山縣及諸羅縣三個縣,府治設在今台南市。台灣作為福建省的一部份,直到1884年開始的中法戰爭時期。 建省 1884年,中法戰爭,法軍威脅臺灣。欽差大臣左宗棠上奏,建议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所有台澎一切应办事宜,概归该抚一手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臺灣應設置行省,以保海防。大臣们赞成台湾建省的居多数。 1884年6月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被授予巡撫頭銜,使其負責台灣的行政與軍務。同年七月,劉銘傳到達台灣,因鑑於北臺灣遭受法軍攻擊的情勢,親自駐守台北。劉銘傳就任管轄台灣及福建的福建巡撫時,向朝廷建議台灣與福建分離被採納。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慈禧太后据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会同议奏的结果,颁诏决定:“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台灣成為獨立「省份」,劉銘傳被委任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1887年,宣告正式建省。省城擇於原彰化縣橋仔圖(今臺中市),並於省城所在地新設臺灣府及臺灣縣,原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