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14, 2019

葉尼塞河

Image
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流域圖 长度 5,539 km 源头海拔 631 m (以克孜爾海拔為準) 平均流量 19,600 m³/s 流域面积 2,580,000 km² 源头 薩彥嶺與唐努烏拉山之間 注入 喀拉海 流经国家   俄羅斯   蒙古國 葉尼塞河 (俄语: Енисе́й ),古称 剑河 ,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比密蘇里河—密西西比河短,但流量是前者的1.5倍。起源於蒙古國,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範圍包含了西伯利亞中部大部分地區。如以色楞格河—安加拉河為源頭計算,全長5,539 公里。 上游湍急,多急流、洪水,周圍人口稀少。蘇聯政府利用勞改犯人在中游修築水壩,為工業提供電力,遺留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在穿越人口稀疏的針葉林時,無數支流匯入。最後到達無人煙的的凍原地區——每年有超過半年時間處於冰封狀態。與其他西伯利亞的河流一樣,近年流量有上升趨勢,有指是全球暖化所導致。由此形成北冰洋鹽度下降,可能透過海流對全球造成影響。 目录 1 正源 2 貝加爾河源 3 安加拉河 4 下游 5 探險 6 歷史 7 水力资源 8 参考资料 9 外部連結 正源 葉尼塞河由兩條河流取其源頭: 波塞爾河及馬尼爾河。這两条河流在克孜勒聚合。葉尼塞河由西沙也群山以約七百公里的長度流過一片草原直到處於美那也的大水壩。 貝加爾河源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附近的叶尼塞河 上安加拉河流入貝加爾湖北部,處於布里亞特共和國 。但它最大的源頭在色楞格河形成東南面的三角洲。它另一支流土拉河經過烏蘭巴托,而 Egiin 支流流到 庫蘇古爾湖。 由馬爾拉下游兩百多公里的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Sayano-Shushenskaya)大壩推動俄羅斯1989建成的最大的6400MW水力發電廠。約一百公里下游的阿巴坎河流經阿巴坎, 是哈卡斯共和國的首都,鄰近鄂畢河Chulym的支流直達三百公里後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也是西伯利亞鐵路及葉尼塞河的最大城市。近著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港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電站。 熱列茲諾戈爾斯克的保密行政區是在七十公里下游,可能是核工業區,有可能是葉尼塞河核污染的源頭。再兩百公里下游就到了安加拉地區。 安加拉河 安加拉河流到貝加爾湖再由伊爾庫茨克會流1840公里直至與葉尼塞河在舒力爾加Strelka匯合。它已有四處建

漠北

Image
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漠北 可以指: 戈壁沙漠以北,包括今外蒙古在内的地域 漠北蒙古,即喀尔喀蒙古 这是一个消歧义页,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标题,但內容不同的条目。 如果您是通过某條目的内部链接而转到本页,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该處的内部链接,將它指向正确的条目。

旗津天后宮

Image
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坐标: 22°36′49″N 120°16′07″E  /  22.6135300°N 120.2685507°E  / 22.6135300; 120.2685507 高雄市旗津天后宮 旗津天后宮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93號 創建年份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 主神 天上聖母 旗津天后宮 ,古蹟名稱為 旗後天后宮 ,俗稱 旗津媽祖廟 ,位於高雄市旗津區,奉祀海神媽祖。廟宇初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前身為清康熙十二年間(1673年,明鄭永曆年間)所建的「媽祖宮」 [1] ,為高雄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為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媽祖廟。清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庄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 目录 1 媽祖宮興建 2 天后宮平面格局 3 歷史沿革 3.1 媽祖宮時期 3.2 天后宮時期 4 木雕、彩繪及裝飾 4.1 木雕 4.2 彩繪藝術 4.3 龍柱 4.4 屋宇 5 參見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媽祖宮興建 旗津天后宮 旗津天后宮廟景 旗津天后宮全景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福建漁民徐阿華因在海上遭遇颱風漂流到旗後,並發現有極佳的漁場,回到福建之後,與同鄉的六戶人家(蔡月、洪應、王光好、李奇、白圭、潘踄)舉家遷徙來到旗後,並迎奉湄洲媽祖廟媽祖分靈在天后宮的現址上搭蓋的一座簡便的草寮供奉,並稱之為「媽祖宮」。 康熙三十年(1691年)之後,中國本土移居旗后的人口越來越多,而當時旗后的土地多屬於「無主地」,居民爭相將土地劃為己有。徐阿華唯恐媽祖宮的廟地也被居民侵占,遂同當初一同來台的蔡、洪、王、李、白、潘六姓族人共同劃定界地:長廿九丈、寬十九丈,並明定開墾契文,以資後代共守。 “ 立開墾旗後人庄人徐阿華,於康熙十二年自置一小漁船,住眷捕魚為業,船因颱風逃入旗津港。該港一帶沙汕,並無居民,華睹此山近海,捕魚甚為簡便,先搭蓋一小寮暫避風雨。後則邀同漁人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踄各蓋草寮,在旗后捕魚,計共十餘家。居民均屬淺鮮,陰盛陽衰,兇歿肆出。妥是公議,既有建立住家,未免建立廟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