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4轟炸機
Multi tool us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美國陸軍航空隊的B-24M | |
类型 | 重型轟炸機 |
制造商 | 團結飛機公司 |
首飞 | 1939年12月29日 |
服役 | 1941 |
退役 | 1968 印度空軍[1] |
主要用户 | 美國陸軍航空軍 美國海軍 英國皇家空軍 加拿大皇家空軍 中華民國空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
生產年份 | 1940–1945 |
制造数量 | 18,482 |
单位成本 | $297,627(今日幣值:$485萬)[2] |
前型 | Consolidated XB-24 |
衍生型 | PB4Y Privateer XB-41 C-87 Liberator Express Consolidated R2Y Consolidated Liberator I |
B-24「解放者」式轟炸機(英语:B-24 Liberator)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入使用的一種重型轟炸機,由團結飛機公司(Consolidated Aircraft)研製,其設計特色是導入戴維斯翼型,使飛機具備較快的巡航速度、更遠的航程、較大的酬載。B-24在戰時活躍於西線、中缅印战区和太平洋戰場,其參加的戰鬥甚至比有名的B-17空中堡壘式轟炸機更多。與同時代轟炸機相較,B-24帳面性能好,但飛行控制不易、低速飛行表現不好、且最大升限較低,機體耐損也不如B-17。儘管飛行機組員比較信任B-17,但高層較偏好B-24,所以在二戰時兩種機型都進行量產。而B-24也是目前記錄中產量最多的四引擎轟炸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B-29超級堡壘轟炸機替換掉所有的四引擎轟炸機,而B-24轉用為海上巡邏機服役至1950年代初,在1950年代開始被使用渦輪軸發動機的新式海上巡邏機給取代。
目录
1 研發簡史
2 設計
3 主要型號
3.1 陸軍型
3.2 海軍型
4 性能諸元(B-24J)
4.1 基本信息
4.2 性能
5 實戰
5.1 歐洲戰場
5.2 太平洋戰場
5.3 中國戰場
6 使用國家
7 相關條目
8 外部連結
9 資料來源
研發簡史
1930年代的美國陸軍航空隊已擁有波音廠的B-17等轟炸機,在1938年,美國陸航提出一個構想,要求波音授權其它飛機公司生產B-17。團結飛機公司的高級主管趁這機會參觀了波音位於西雅圖的轟炸機工廠,但回公司後,他們決定向陸軍提交更新穎的設計,公司內部代號32型(Model 32)。
32型結合了戴維斯翼型,與團結飛機31型飛艇的雙垂直尾翼設計,搭配在新設計的機身上。新機身具備兩組在B-17轟炸機上配備的炸彈艙,因此理想上32型可以有B-17的雙倍載彈量。
1939年1月,美國陸軍航空隊依循C-212規範邀請團結公司提出一款轟炸機研究設計,該規範的援引來源為美國陸軍航空隊機密研發項目:洲際轟炸機開發案,「A計畫」。新轟炸機要比B-17載彈量更大、航程更遠;由於是邀請,也沒有競爭廠商,等於32型機直接出線。
1939年3月,美國陸軍航空隊和團結飛機簽訂打造XB-24轟炸機的合約,要求團結公司在年底前要製造出新型轟炸機;由於戰爭一觸即發,在B-24尚打造中的同時訂單已經敲定,包括美國下訂36架、英國下訂164架、法國下訂120架,在法國投降後它們的訂單被英國承接;而「解放者」這個名稱也是由英國人提供,最後成為美軍共用的暱稱。同年12月29日,XB-24出廠。和B-17相比,XB-24的機翼翼展較寬了6英尺(1.8公尺),但機翼總面積較少了25%;且XB-24使用的14汽缸發動機出力較9缸更強,炸彈艙可裝載8,000磅(3,632公斤)的彈藥,在1939年時XB-24創下最大起飛重量。
XB-24在測試時也找到部分缺陷,主要問題是飛機無法達到規範的極速。按合約XB-24極速是每小時311英里(500.5公里),但實際飛行數據只有273英里(439.3公里),為了改善飛行性能,XB-24的引擎從使用機械增壓的R-1830-33更換為使用渦輪增壓器的R-1830-41讓原先用於增壓輸出的動力提供給螺旋槳推進使用,除此之外也加寬尾翼,全靜壓系統裝設位置從機翼挪動至機鼻,改良後的原型機代號XB-24B,後來以B-24C的制式編號量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有5間飛機工廠生產了18,482架解放者,總產量為各種美國轟炸機之冠。
設計
B-24要在其機身有一個能裝載3600公斤的炸彈艙而令它有著大而闊的機身,遠看甚至有點像飛艇,其炸彈艙被翼樑分成前後兩部份,其間有利用機體結構形成的通道連接,炸彈艙門並非一塊向下打開的堅固鋁板而是薄薄的鋁片,投彈前會像拉開窗簾布般拉起,機翼為了令機身有著最大結構強度而採用高肩翼,為了有良好的低速穩定性和能載最多燃料,其機翼很細長,至於其尾翼採用H字形設計,XB-24為無加裝防衛機槍的,後來才在實戰型加上,總的來說,雖然B-24的防衛機槍設計五花八門但也同樣問題多多而且也沒有像B-17般有效。
B-24本身的航程已比B-17遠322公里,其前部炸彈艙也可以用來載燃料,這比同樣用炸彈艙載燃料的B-17多966公里,而B-17這樣已經滿載但B-24還可以在後部炸彈艙載炸彈,因此B-24比B-17更能適合作為長程轟炸機。
B-24的原型機並無裝甲和自封式油箱,這要到實戰型才加裝,但總的來說,B-24的裝甲防護比B-17要差,和B-17以至其他同時代的飛機不同的是,B-24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因此即使停在地面時,B-24仍然是水平的而非斜向後方。
B-24的飛行性能不算好,速度慢而且操縱不靈活,由於燃料管道設計的問題,在其機翼中段的燃料箱中的燃料會漸漸沿著燃料管道流到炸彈艙而有可能引致火災,而其高肩翼設計令其一旦在地面上墜毀時機身會被機翼的重量壓碎,而當在海上墜毀,其炸彈艙門的薄鋁片會被首先撞破,然後整架B-24就會像被撞破船底的船般很快沉沒,再加上B-24的乘員緊急逃生設備設計不妥,令B-24的乘員死亡率高於B-17。
B-2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除了用於空軍作為轟炸機之外,也有用於海軍作為反潛巡邏機,因此也加裝上各種反潛和反艦攻擊的裝備,而除了H字形雙垂直尾翼之外也有生產過單垂直尾翼。
主要型號
陸軍型
- XB-24
B-24的原型機
- YB-24
B-24的另一種原型機,其與XB-24不同之處是在機翼前緣、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皆加上氣動式除冰裝置
- B-24A
早期量產型的B-24,加上裝甲和M1919防衛機槍,重量因此增加了5噸,第一批訂單來自法國空軍的120架,但由於法國淪陷而由英國接收並改稱為「LB-30A」,用來作為運輸機和海上巡邏機
- XB-24B
加裝自封式油箱和加強裝甲防護以及把防衛機槍增強至M2重機槍,最重要是改用更大馬力發動機,因此發動機整流罩和之前的不同
- B-24C
量產型的XB-24B但祇生產了9架
- B-24D
美軍首批自用的B-24,並由此型開始大量生產,發動機進一步改用更大馬力的R-1830-34,為了對抗從機首前方發動攻擊的敵機,後期型的B-24D在機頭正面與兩側的玻璃窗位置加裝5挺M2重機槍
- B-24E
由福特汽車公司生產的B-24D,和B-24D外觀上的分別是未裝備機腹槍塔,而祇有一挺機腹機槍,B-24E大多祇用於美國本土作為訓練之用
- XB-24F
新式除冰系統的試驗機但該除冰系统也没有被正式採用
- B-24H
在機頭新安裝了一個由電力驅動的槍塔,內裝兩挺M2重機槍,而新型機頭炮塔增加的重量令重心略為前移
- B-24G
由北美航空公司達拉斯廠生產的B-24H
- B-24J
換裝新式機頭槍塔的B-24,此槍塔比之前的略長,和之前的型號相比,B-24J重量太重,為此而把機腹槍塔拆除
- B-24L
減重型的B-24J,其重量比B-24J減了454公斤
- B-24M
最後一種量產型的B-24,採用了一個較輕的機頭槍塔和在機頭兩側加上觀察窗,由於在生產期間二次大戰已經結束,而美國又已經裝備了B-29轟炸機,故很多B-24M竟然一出廠就要拆毀,故很多都成為剩餘物資軍援其他國家,當中包括中國
- B-24N
和海軍的PB4Y-2一樣採用單垂直尾翼,但產量不多
海軍型
- PB4Y-1
美國海軍的B-24D
- PB4Y-2
單垂直尾翼的B-24
性能諸元(B-24J)
资料来源:Quest for Performance[3]
基本信息
飛行員:7-10
長度:67 ft 8 in(20.6 m)
翼展:110 ft 0 in(33.5 m)
高度:18 ft 0 in(5.5 m)
翼面積:1,048 ft²(97.4 m²)
空重:36,500 lb(16,590 kg)
載重:55,000 lb(25,000 kg)
最大起飛重量:65,000 lb(29,500 kg)
發動機:4×Pratt & Whitney R-1830 渦輪增壓式星型引擎,1,200 馬力(900 kW)
Zero-lift drag coefficient: 0.0406
Drag area: 42.54 ft²(3.95 m²)
Aspect ratio: 11.55
性能
最高速度:290 mph (250 kn, 470 km/h)
巡航速度:215 mph(187 kn, 346 km/h)
失速速度:95 mph(83 kn, 153 km/h)
转场距離:3,700英里(3,200海浬,6,000公里)
航程:2,100英里(1,800海浬,3,400公里)
實用升限:28,000 ft(8,500公尺)
爬升率:1,025英呎/分(5.2公尺/秒)
翼負荷:52.5磅/平方英呎(256公斤/平方公尺)
推重比:0.0873馬力/磅(144 W/公斤)
升阻比:12.9
武器
機砲: 10×.50英吋(12.7公釐)白朗寧M2重機槍於四門砲塔和兩門於機身中部
炸彈:- 短航程(約400英里):8,000磅(3,600公斤)
- 長航程(約800英里):5,000磅(2,300公斤)
- 極長航程(約1,200英里):2,700磅(1,200公斤)
實戰
歐洲戰場
1942年6月11日和12日,美軍的13架B-24首次對羅馬尼亞境內的普洛什提油田進行轟炸,不過這次行動並不成功,1943年8月1日,美軍又出動183架B-24轟炸普洛什提油田,但因為採取低空飛行,加上導航錯誤,導致機群必須低空穿越德軍綿密的地面防空火網,是役一共遭到德軍擊落55架,當中有532人陣亡或被俘。
太平洋戰場
1943年中期,B-17就從太平洋戰區撤出,換上較遠航程和較大載彈量的B-24
中國戰場
B-24在中國戰場主要是美軍操作,1942年10月21日駐印度的美軍陸航轟炸機部隊進駐成都機場,執行轟炸河北省唐山開灤煤礦。
駐華空軍正式配備B-24是在第14航空隊成立後,美軍自美國本土抽調操作B-24D的第308重轟炸機大隊駐華,為中國戰場運用B-24轟炸機的主力部隊。該大隊下配備4個中隊(36偵照中隊,373、374、375轟炸機中隊),滿編狀態為40架轟炸機。在1943年10月308大隊曾一度返回印度換裝B-24M,在1944年初返回中國戰場直到抗戰勝利。除了308大隊,後續美軍另調派操作B-24D的第24戰術測繪中隊至中國戰場,但主要作為偵查運用,為派遣直接戰鬥任務。
中華民國空軍與B-24的交集始於1943年,在14航空隊成立後,美軍允諾提供部分B-24給國軍,且在1944年初曾將美軍原使用的B-24D移交國軍,但因為國內當時沒有完訓機組人員可以操作,這批B-24D最後在1944年8月歸還美軍。正式機組員由中華民國空軍第八大隊抽調飛行機組人員與相關技工至美國進行訓練,這批換訓人員稱為八大隊30機組,顧名思義是最先要完成30組B-24轟炸機人員訓練。
1944年初,八大隊解編,軍委會原計畫運用在美國的換訓人員成立新的八大隊,隊長洪養孚,下轄33、34、35中隊,操作機種B-24M。飛機在1944年6月自美國飛回亞洲,7月至印度時,但國內對於八大隊相關指揮與給養給行政問題未談妥,導致機組人員在當地滯留10個月,無法對日作戰。至抗戰勝利後,美國才援引租借法案將這批B-24M移交給國軍,總數有37架,仍由八大隊操作,八大隊在1946年將駐地移至上海大場機場。
除了美軍軍援的B-24M,1946年8大隊令接收原美軍資產的3架C-87運輸機、1架C-109運油機,但在評估機械狀況後只留用2架C-87,2架拆解作為備料用。
國共內戰期間B-24部隊也多次投共,1946年6月26日35中隊飛官劉善本駕駛530號機飛往延安向中國共產黨投誠。8月2日國軍出動7架P-47與1架B-24將該機炸毀。1948年12月16日,中尉飛官俞勃、郝桂橋、陳九英,領航員周作舟、張祖禮等5人駕駛514號機自南京大教場機場起飛投共,原計畫利用飛機配備的炸彈轟炸南京總統府,但因投彈裝置故障故無成功,飛機後飛入河北石家莊,12月18日轉移至遼寧瀋陽,此投共事件導致八大隊隊長顧兆祥被撤職,隊長由楊湧濤接任。1949年2月3日,由張雨農、任永榮、黃永壽、黃文剛等飛行員駕駛編號不明的B-24M從上海大場機場起飛至北平機場投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來操作的B-24M便為兩次投共的裝備,2架同型機皆在1952年除役。
國共內戰中,34中隊在1946年中秋節前配備3架B-24至北平協助華北作戰。1947年3月,14架B-24進駐陕西户县支援陝北戰役。1948年7、8月间,B-24机18架派赴山西省太原作战。1948年底[[徐蚌會戰]期間,B-24主要駐地為南京與北平,由兩地穿梭支援華北戰場,掩護當時遭包圍的國軍部隊突圍。1949年2月25日,重慶號巡洋艦投共;八大隊首先在3月3日派遣4架B-24搜索行蹤,3月16日7架B-24进驻山东青岛机场,由陳嘉尚指揮搜索渤海灣,最終共派出9架B-24追擊,3月17日負責偵查的RF-38在煙台北方60海浬處發現,青島機場派出9架B-24未能尋獲。3月18日在葫蘆島尋獲,由4架B-24將其炸傷,3月19日將7架調派的B-24集中轟炸重創重慶號,3月20日再派出4架轟炸,逼使該艦在同日自沉。1949年5月,八大隊派出6架B-24在平津戰役棄守的北京南苑机场,隨後八大隊撤往臺灣。1949年7月開始執行轟炸南京、上海等任務,為1949年-1953年上海空戰早期國軍主力空襲機種。
1949年10月古寧頭戰役期間,八大隊調派12架B-24轟炸金門周遭的解放軍炮兵陣地,包括大小嶝岛、莲河、围头,孤立登陸金門的解放軍。
1950年代初,八大隊剩餘的B-24一直作為轟炸華中與華南沿海城市的主力轟炸機,但是在蘇聯進駐上海協助防務後,八大隊的耗損開始趨重。最嚴重的損失是1950年5月11日為了摧毀進駐上海大場機場的米格-15戰鬥機部隊,大隊長李肇華領軍奇襲的2架B-24遭蘇聯設伏的高射炮火網擊落,攻擊部隊全數陣亡。由於美國在1950年恢復軍援後未同意補充B-24給空軍,空軍機隊妥善機逐漸耗盡,至1953年5月時,剩餘B-24因飛行損失4架,同年在PB4Y-2巡邏機接收後,B-24全數除役。
使用國家
美國
英國
加拿大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印度
蘇聯
德國
巴西
波蘭
葡萄牙
南非
土耳其
義大利
澳大利亚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B-24轟炸機 |
- B-17轟炸機
- B-29轟炸機
- B-25轟炸機
外部連結
- 戡亂時期之美製B-24解放者式重轟炸機
- B-24M“解放者”重型轟炸機
- 陸航重錘--聯合B-24“解放者”轟炸機
資料來源
^ Bhargava, Kapil, Group Captain(ret'd). "Indian's Reclaimed B-24 Bomber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2-12. bharat-rakshak.com. Retrieved: 16 June 2010.
^ "Consolidated B-24 Liberator." pacificwrecks.com. Retrieved: 16 June 2010.
^ Loftin, L.K. Jr. "Quest for Performanc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ircraft." NASA SP-468. Retrieved: 22 April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