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韦伯恩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韦伯恩

Anton Webern in Stettin, October 1912.jpg
原文名
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
出生
1883年12月3日
维也纳
逝世
1945年9月15日(61歲)
米特西尔
国籍
奥地利
知名作品
管弦乐《帕萨卡利亚》,交响曲,协奏曲,钢琴《变奏曲》,数十首艺术歌曲


所属时期/乐派

20世纪第二维也纳乐派
擅长类型
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


安东·弗雷德里克·威廉·冯·韦伯恩(德語: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又译魏本,奥地利作曲家,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韦伯恩1883年出生于维也纳,1902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音乐学,1904年-1908年师从于勋伯格,与勋伯格、贝尔格组成新维也纳乐派(或称第二维也纳乐派),1920年起定居维也纳,从事指挥和教学。纳粹占领奥地利期间,因受纳粹迫害(希特勒明令禁止演出第二維也納樂派的音樂),不得不过隐居生活。1945年前往萨尔茨堡看望女儿、女婿,在宵禁、灯火管制時於户外吸烟,被一美国士兵誤杀(该士兵在戰後因懊悔而酗酒,於1955年身亡)。


创作上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创作风格受古斯塔夫·马勒等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主要作品Op.1帕萨卡里亚舞曲。

  • 第二阶段,自由无调性音乐:在其老师勋伯格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无调式音乐,作品的规模越来越小,在配器上简洁的不能再简洁,同时韦伯恩的创作开始使用音色序列法,即音色组合在不停地变换中,一个音色组合一般只持续1、2秒。主要作品Op.21交响曲。

  • 第三阶段,十二音音乐:这一时期韦伯恩除使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创作外,还进行了点描主义音乐的尝试,Op.27钢琴变奏曲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韦伯恩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超过了勋伯格和贝尔格。他曾醉心于神秘主义的数字冥想和形式主义的音响排列探索;他的许多尝试被后来的作曲家进一步发展,音色序列法被法国作曲家兼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发展为序列主义音乐;点描主义音乐首次将无声视为一种音响与有声取得相同的地位,极大的启发了约翰·凯奇、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等作曲家。



参见


  •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jZlc6dRyCSCbLVA z6s0f2oFoiMl9Ay7CvBAVNXdZb3v6VvG4Ddg,13YiV5AzbBB9zGDMi3UqM2KRqAlc9pQqP86FNJn4
iRwPzFJq1IgSeWRu6pday22eLhnAoAcKynjV9v0mT3yXg,Kk lu hz,3n0tiVP9 pZD6s8ADtqJmLLFF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