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一世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拿破崙一世

Napoleon in His Study.jpg
《拿破仑皇帝于杜伊勒里宫书房》
(雅克-路易·大卫作,1812年)

法国人的皇帝
第1任期
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11日
加冕
1804年12月2日
前任
拿破仑前为法蘭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
繼任
路易十八(波旁复辟)
第2任期
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
前任
路易十八
繼任
路易十八(波旁复辟)
意大利国王
統治
1805年3月17日–1814年4月11日
加冕
1805年5月26日
前任
查理五世(1556年)
拿破仑前为意大利共和国总统(1802–1805)
繼任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1861年)

莱茵邦联保护人
統治
1806年8月6日–1813年11月4日
前任
弗朗茨二世(神圣罗马皇帝)
繼任
弗朗茨二世(德意志邦联总裁)
出生
1769年8月15日
法国科西嘉島阿雅克肖
逝世
1821年5月5日(1821-05-05)(51歲)
聖赫勒拿島朗伍德英语Longwood, Saint Helena
安葬
法国巴黎榮軍院
配偶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奥地利的玛丽·路易莎
子嗣
拿破崙二世
王朝
波拿巴王朝
父親
卡洛·波拿巴
母親
莱蒂西亚·拉莫利诺
宗教信仰
罗马天主教[1]
簽名
拿破崙一世's signature

拿破崙·波拿巴[註 1](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法语: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2]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1804年法國全民公决英语French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 1804,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2]。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目录





  • 1 生平

    • 1.1 成长和教育


    • 1.2 早期军旅生涯


    • 1.3 埃及之戰與奪權


    • 1.4 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 1.5 戰敗與流放


    • 1.6 百日政權


    • 1.7 孤島餘生


    • 1.8 去世



  • 2 改革

    • 2.1 《拿破仑法典》


    • 2.2 公制度量衡



  • 3 影響


  • 4 头衔、敬称、荣誉和纹章

    • 4.1 头衔和敬称


    • 4.2 完整头衔

      • 4.2.1 1804年–1805年


      • 4.2.2 1805年–1806年


      • 4.2.3 1806年–1809年


      • 4.2.4 1809年–1814年


      • 4.2.5 1815年



    • 4.3 纹章



  • 5 家族谱系


  • 6 流行文化中的拿破崙


  • 7 注释


  • 8 参考文獻

    • 8.1 引用


    • 8.2 来源



  • 9 外部連結


  • 10 參見




生平



成长和教育




科西嘉岛阿雅克肖 拿破仑像


拿破崙於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父親給他取名「拿破崙」,意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其名字在意大利的科西嘉語時為發音「拿布略内·博歐拿巴尔特」(Nabulione Buonaparte),後來科西嘉岛成为法国领土,他把那个象征科西嘉的“u”从名字中去掉,轉變為法語發音的「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1768年科西嘉島被熱諾瓦賣給法國後[3],法國國王便承認拿破崙的父親為法國貴族。拿破仑家族虽然并非很有权势,但仍可以给拿破仑提供比一般家庭更好的教育。1777年1月,拿破崙被送到法國奥顿的教会学校学习法文。同年6月,拿破仑进入布里安莱沙托軍校接受教育。他的法语有浓重的科西嘉口音,而且直到去世的时候仍有拼写错误。他的法语口音在学校时常被同学嘲笑戏弄。当时的一个考官對拿破仑的评价是:「他的数学很好,历史和地理也不错……能做一个很好的水手。」


1784年,拿破仑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他在此受训成为炮兵军官。1785年拿破崙的父親去世。因为缺少经济来源,他不得不在一年內,完成两年的课程。在1785年9月他通過畢業考,授予少尉軍銜[4]。拿破仑是第一个在巴黎军官学校获得学位的科西嘉人。当时拿破仑参加过大科学家拉普拉斯的考试,后来拿破仑稱帝之後,任命拉普拉斯为参议员。



早期军旅生涯


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當時科西嘉是三種勢力——革命派、保皇派和獨立派的競逐場,拿破仑加入支持革命的雅各賓派,並在一个志願軍團中得到中校的地位。後因與科西嘉獨立英雄巴斯誇·帕歐里起衝突,拿破崙全家被迫在1793年6月逃回法國本土[5]


在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只是一个无名的军人。雅各宾专政时,在1793年12月土倫港之役中,24歲的拿破崙率領革命士兵防衛土倫岸炮砲台,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國艦隊,於是他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以24歲的年紀被任命為准將。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係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意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巴黎督政官保羅·巴拉斯重新起用拿破仑任巴黎校尉,成功平定保皇黨武裝叛亂。拿破仑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隊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结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当时共和政权刚刚建立,歐洲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西班牙等对法国新政权十分畏惧,于是开始结盟打击。正是在意大利拿破仑开始展现他非凡的军事才华,他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拿破仑带兵越过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和薩丁尼亞联军共同抵挡。拿破崙将其逐一击破,攻下米蘭,将奥地利军围困在曼圖亞。奧地利派出阿爾文奇、維姆澤等将軍解圍,却一再战败。曼圖亞被攻陷后,奧地利軍一萬八千人投降。拿破仑又挥军攻向东方,一直打到蒂羅爾。卡爾大公出兵抵挡,再次被拿破仑击败。奧地利只好将比利时割让给法国,意大利亦成为法国的附属国,拿破仑在北意大利废除封建法律,建立类似于法国的共和体制。



埃及之戰與奪權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興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拿破仑此时上报称打算进攻埃及,以开启法国向印度进攻的道路为由,事实上是离开巴黎以自保。督政府害怕他在国内时间长了会夺权,于是任命他為法國埃及方面軍司令。


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和天文學,同時還十分熱愛文學與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这次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带了175名各種學問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在遠征埃及時,除發現羅塞塔石碑外,法軍探險隊深入金字塔內,拿出泥板楔形文字研究,開啟日後考古學對埃及古文明研究起源,文化意義貢獻重大。


共和曆六年牧月下旬元日,拿破仑攻打馬爾他騎士團得胜。獲月中旬三日,拿破仑率兵到达亞歷山大港,以二萬五千人的兵力与十萬大军的马穆魯克在金字塔下决战并获取胜利,这场战争法軍仅仅损失三百人。1798年8月2日法蘭西的海軍艦隊在尼羅河河口海戰中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补给无法送达。1799年回國时,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艘,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时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变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並行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民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做最終確定,共進行一百多次會議,基本上採納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兩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有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借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12月2日,拿破崙仿傚查理曼的歷史,以減少革命派對於他登基帝位的不快。同時這也是法國皇帝第一次以自己的「名字」作為皇帝的稱號。他並不是由當時的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然後為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以示他的權力至高無上,不受天主教會控制。一年之後,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為意大利國王。




在教宗庇護七世旁觀下,拿破崙替跪下的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雅克-路易·大卫绘于1805年到1807年之间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征,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占領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奧斯特裡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帝國皇帝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徹底滅亡。拿破崙隨後聯合德意志境內各邦城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定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羅浮宮裡拿破崙的寶座




拿破仑一世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勢力範圍所達之處(深藍:法蘭西帝國;藍:征服區;綠:同盟國)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被推翻。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约瑟夫·波拿巴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仑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於是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整個葡萄牙。牽制30萬法軍於西班牙泥濘無法調動至主戰場普魯士前線,導致「反法聯盟」形成,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伊比利半島。因為發生在伊比利半岛上,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問題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意志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定維也納和約(也稱為「申布倫條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结成同盟。1811年末,法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俄罗斯帝国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俄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由說12种不同語言士兵組成的675,000大軍攻入俄羅斯。俄軍採取撤退不抵抗的戰略(堅壁清野),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焦土政策(法軍有440,000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政變失敗,令他不得不返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20,000人;拿破崙稱「敗給俄國冬天將軍」;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皆避免與西班牙作戰及不與俄國冬天決戰,即吸收拿破崙戰敗經驗予以修正。




博羅金諾戰役獲勝



戰敗與流放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現今德國境内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十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6],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在日記裡說到:法國首相塔列隆是法奸,是波旁支持者潛伏於他身邊,暗算出賣他。同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根据《枫丹白露条约》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拿破崙保留「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厄爾巴島上。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復辟。



百日政權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潛返法國,国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隊並沒有攻擊他,反而迎接。路易十八逃亡至別國後,拿破仑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同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时滑铁卢被英國威靈頓公爵帶領的反法盟軍所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同年7月15日他正式投降。其后拿破崙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聖赫倫那島。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只有約一百天的時間,被稱為百日政權。




巴黎拿破崙墓




拿破崙在榮譽軍人院圓頂大堂內墓



孤島餘生


1815年10月16日拿破崙被流放至聖赫倫那島。英國對其進行監視與防範的措施,使聖赫倫那島彷彿變成一座監獄。而拿破崙決定在這座島上度過餘生,並拒絕逃亡。其之所以拒絕逃亡,是因為拿破崙將自身榮譽看得比性命還要來的重要。



去世


自1821年2月起,拿破崙的健康狀況開始急速惡化。同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這位征服者在禮砲聲中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仍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瘍或者胃癌,但根據新的研究:1980年代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生物化學系檢驗拿破崙遺體發現,他應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爱用的壁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猜測是因為環境潮溼而讓砷在空氣中渗透;部分認為是波旁王朝為阻止拿破崙重返法國,買通侍從人員在拿破崙專飲的橡木桶葡萄酒裡放砒霜,導致拿破崙被暗殺。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民意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派其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被安葬到塞纳河畔的榮譽軍人院。



改革


拿破仑推动的改革措施影响深远,包括高等教育、税法、道路和下水道系统,并建立法兰西银行(中央银行)。他同天主教会议定1801年教务专约,旨在同治下占佔人口绝大多数的天主教徒进行和解;与之一同推展的还有管理公共礼拜的奥兰治条约。同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科学院的院长,并指定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为永久秘书[7]


1802年5月,拿破仑创立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用于取代旧时的荣誉和骑士勋章体系,以鼓励民事和军事成就,而这一勋章至今仍是法国最高的荣誉勋位勋章[8]。拿破仑的个人权力在第十年宪法中得到加强,其中第一款写道:“法国人民指定,法国参议院拥戴拿破仑·波拿巴为终身第一执政[9]。”从此之后他开始被普遍称作拿破仑而非波拿巴[10]


拿破仑的民法典,即后来广为人知的《拿破仑法典》在第二执政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领导的法律专家委员会下起草。拿破仑本人还积极参加法国最高行政法院会议,参与草案的修改。民法典的起草过程注重明文性和通俗性,相较于传统的民法体系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拿破仑还委托起草其他与刑事和商事相关的法典,其中的刑事诉讼法典采用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11]



《拿破仑法典》




Page of French writing

1804年原版《民法典》的首页


拿破仑法典在欧洲被广泛采用(虽然只限于拿破仑征服的土地),而在拿破仑兵败之后仍然得到继承。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光荣不在于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12]。”这一法典至今仍然对欧洲、美洲和非洲的法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3]


狄特尔·朗格维舍将民法典称作一项“革命性的工程”,通过扩大拥有财产的权利和加速封建制度的灭亡带动德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拿破仑将原先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千个政体)重组成为更为精简的莱茵邦联(四十个国家),而这也成为德意志邦联的建立和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的基础[14]


同样,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统治也促成意大利统一运动[15]。这些改革推动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16]



公制度量衡


1799年9月,官方推出了公制度量衡系统。这一举措在法国社会并未受到欢迎,但拿破仑的统治仍然显著推动这一新标准在法国和法軍势力范围内的推广。1812年,拿破仑最终退让,通过法律推广“传统计量单位”以支持零售贸易[17]。这一系统与大革命前的计量单位相似,但采用的是千克和米作为单位,例如公制1斤为500克[18]而非旧的489.5克(1“国王磅”)[19]。其他计量单位也以类似形式得到推广,而这也为欧洲在19世纪中期普遍推行公制度量衡打下基础[20]



影響


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對势力的叛乱,颁布《拿破仑法典》,完善世界法律体系,奠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


拿破崙是軍事家,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拿破仑战争,成为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合併來實現的人。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爭達到60多次,而其指揮的戰鬥,在軍事史上有重要意義。他的霸權,攪亂了歐洲國際關係,破壞了各國的勢力平衡。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被重新建立起來,保持均勢。


作為政治家,拿破崙的影響也同樣深遠,于1804年颁布以他的名字為名的《拿破崙法典》(又叫《法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经典典范,也是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的重要参考之一,其中所确立的关于民法和财产法系的基本原则,大致上后来大多数国家皆普遍模仿和遵循,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隨著他的領土擴張迅速的傳播開來;另一方面他又勇於挑戰及破壞專制主義,可以說是近代的民主主義以及民族國家等理念的先驅者。


許多著名人物向拿破崙表示過追思之意,包含拿破崙的敵國英國君主。1855年尚是王儲的愛德華七世,曾在巴黎向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口中「拿破崙墓」下跪致敬。在崇拜拿破崙的人中,其中的兩個就是獨裁者希特勒和墨索里尼。[21]


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傑佛遜曾在他的信件中多次表示对于拿破仑的反感。他认为拿破仑犯下“令人发指的暴行”,为了其野心,造成欧洲(包括法国在内)的极大的苦难。[22][23]



头衔、敬称、荣誉和纹章



头衔和敬称



  • 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11日:皇帝陛下,法国人的皇帝


  • 1805年3月17日–1814年4月11日:皇帝和国王陛下,法国人的皇帝,意大利国王


  • 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皇帝陛下,法国人的皇帝


完整头衔



1804年–1805年


皇帝陛下拿破仑一世,托上帝与共和国宪法鸿福,法国人的皇帝。



1805年–1806年


皇帝和国王陛下拿破仑一世,托上帝与共和国宪法鸿福,法国人的皇帝,意大利国王。



1806年–1809年


皇帝和国王陛下拿破仑一世,托上帝与共和国宪法鸿福,法国人的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保护人。



1809年–1814年


皇帝和国王陛下拿破仑一世,托上帝与帝国宪法鸿福,法国人的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保护人,瑞士邦联协调人。



1815年


皇帝陛下拿破仑一世,托上帝与帝国宪法鸿福,法国人的皇帝。



纹章



家族谱系














































































































































































































































































































 
 
 
 
 
 
 
 
 
 
 
 
 
 
 
 
 
 
16.朱塞佩·马里亚·波拿巴
(1663–1703)
 
 
 
 
 
 
 
8.塞巴斯蒂亚诺·尼古拉·波拿巴
(1683–1720/60)
 
 
 
 
 
 
 
 
 
 
 
17.玛利亚·科罗娜·波齐
(1668–1704)
 
 
 
 
 
 
 
4.朱塞佩·马里亚·波拿巴
(1713–1763)
 
 
 
 
 
 
 
 
 
 
 
 
 
 
18.卡洛·图索利
 
 
 
 
 
 
 
9.玛利亚·安娜·图索利
(1690–1760)
 
 
 
 
 
 
 
 
 
 
 
19.伊莎贝拉
 
 
 
 
 
 
 
2. 卡洛·马里亚·波拿巴
(1746–1785)
 
 
 
 
 
 
 
 
 
 
 
 
 
 
 
 
 
10.朱塞佩·马里亚·帕拉维奇尼
 
 
 
 
 
 
 
 
 
 
 
5.玛利亚·萨维利亚·帕拉维奇尼
(1715–1750前)
 
 
 
 
 
 
 
 
 
 
 
 
 
 
22.安杰洛·阿戈斯蒂诺·萨里内利
 
 
 
 
 
 
 
11.玛利亚·安杰拉·萨里内利
 
 
 
 
 
 
 
 
 
 
 
23.弗朗切塔·梅莱扎诺
 
 
 
 
 
 
 
1. 拿破仑一世,法国人的皇帝,意大利国王
(1769–1821)
 
 
 
 
 
 
 
 
 
 
 
 
 
 
 
 
 
 
 
 
24.乔瓦尼·吉罗拉莫·拉莫利诺
(1645–?)
 
 
 
 
 
 
 
12.乔瓦尼·阿戈斯蒂诺·拉莫利诺
 
 
 
 
 
 
 
 
 
 
 
25.玛利亚·拉埃蒂提亚·波吉亚诺
 
 
 
 
 
 
 
6.乔瓦尼·杰罗尼莫·拉莫利诺(1723–1755)
 
 
 
 
 
 
 
 
 
 
 
 
 
 
26.安德雷亚·佩里
(1669–?)
 
 
 
 
 
 
 
13.安杰拉·玛利亚·佩里
 
 
 
 
 
 
 
 
 
 
 
27.玛利亚·玛达列娜·科罗娜·迪斯特里亚
 
 
 
 
 
 
 
3. 玛丽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
(1750–1836)
 
 
 
 
 
 
 
 
 
 
 
 
 
 
 
 
 
28.乔瓦尼·安东尼奥·皮耶特拉桑塔
 
 
 
 
 
 
 
14.朱塞佩·马里亚·皮耶特拉桑塔
 
 
 
 
 
 
 
 
 
 
 
29.保拉·布里吉达·索尔巴
 
 
 
 
 
 
 
7.安杰拉·玛利亚·皮耶特拉桑塔(1725–1790)
 
 
 
 
 
 
 
 
 
 
 
 
 
 
15.玛利亚·朱塞帕·马勒巴
 
 
 
 
 
 
 
 
 
 


流行文化中的拿破崙


1.世嘉旗下的The Creative Assembly工作室开发的拿破仑:全面战争,讲述拿破仑从小军官爬升为将军、总督、执政官到皇帝,最后滑铁卢战役失败的一生。

2.在前苏联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电影《滑铁卢战役》中,演员Rod Steiger饰演拿破仑。

3.在遊戲<刺客教條:大革命>在正篇及dlc都有出現拿破崙與玩家互動。



注释



  1. ^ 「拿破侖」,舊書原譯為「拿破崙」,現兩者通用。



参考文獻



引用




  1. ^ E. Hales, "Napoleon and the Pope", (London:1962) pg 114


  2. ^ 2.02.1 Schom, Alan. Napoleon Bonaparte 1. HarperPerennial.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1998. ISBN 0-06-092958-8. 


  3. ^ McLynn 1998, p.6


  4. ^ Roberts 2001, p.xvi


  5. ^ Roberts 2001, p.xviii


  6. ^ McLynn 1998, p.585


  7. ^ Alder 2002


  8. ^ Blaufarb 2007, p.101–2


  9. ^ Edwards 1999, p.55


  10. ^ McLynn 1998, p.290


  11. ^ McLynn 1998, 255


  12. ^ Wanniski 1998, p.184


  13. ^ Wood 2007, p.55


  14. ^ Scheck 2008, Chapter: The Road to National Unification


  15. ^ Astarita 2005, p.264


  16. ^ Alter 2006, p.61–76


  17. ^ Hallock, William; Wade, Herbert T. Outlines of the evolution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and the metric system. Lond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66–69. 1906. 


  18. ^ Denis Février. Un historique du mètre. Ministère de l'Economie, des Finances et de l'Industrie. [10 March 2011] (法语). 


  19. ^ Thierry Sabot. Les poids et mesures sous l’Ancien Régime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of the Ancien Régime]. histoire-genealogie. 1 October 2000 [10 February 2011] (法语). 


  20. ^ O'Connor 2003


  21. ^ (法)利布(Ribbe,C.)著/朱洁译. 拿破仑的罪行.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 ISBN 978-7-5463-2558-3. 


  22. ^ 致乔治·蒂克纳,杰斐逊,1817年11月25日


  23. ^ 致艾伯特·加勒廷,杰斐逊,1815年10月16日



来源


書籍
  • [德]艾米爾‧路得維希(Emil Ludwig)著,梅沱 等 譯:《拿破崙傳》,1999年廣州:花城出版社,ISBN 7536026441

  • [法]布里昂(F. D. Bourrienne)著,郁飛 譯:《拿破崙傳》,1996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ISBN 978-0-7201-1107-1

  • 《拿破崙日記》


外部連結

















  • 中國拿破崙 - 介绍拿破崙的生平

  • [拿破崙經典格言] - 拿破崙名言錄


  • 拿破崙批判英國人 - 介绍拿破崙對於阿美士德訪華看法


參見



  • 拿破崙戰爭,拿破崙發動的戰爭,几乎橫跨了整個欧洲。


  • 法国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1803年拿破仑为法国定下的法典。


  • 法兰西第一帝国,又稱拿破崙帝国,由拿破崙建立的庞大帝国。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


波拿巴王朝



官衔
前任:
督政府

法国临时执政
1799年11月11日–1799年12月12日
同期任职:
罗热·杜科和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成为执政

新頭銜
执政府建立


法兰西第一执政
1799年12月12日–1804年5月18日
同期任职:
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第二执政)
夏尔-弗朗索瓦·勒布伦(第三执政)


成为皇帝
统治者头衔

空缺期
前一位相同頭銜:路易十六

法国人的皇帝
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11日
继任:
路易十八
为法国和纳瓦拉国王

空缺期
前一位相同頭銜:查理五世

意大利国王
1805年3月17日–1814年4月11日

空缺期
下一位相同頭銜: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前任:
路易十八
为法国和纳瓦拉国王

法国人的皇帝
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
继任:
路易十八
为法国和纳瓦拉国王
(拿破仑二世,根据遗嘱)


空缺期
前一位相同頭銜:路易十六

安道尔大公
1806年–1814年4月11日
继任:
路易十八

新頭銜
建国


莱茵邦联保护人
1806年7月12日–1813年10月19日

莱茵邦联解体
继承:
弗朗茨二世
为德意志邦联主席


虛銜

新頭銜

— 名义上的 —
法国人的皇帝
1814年4月11日–1815年3月20日

空缺期
下一位相同頭銜:拿破仑二世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