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賽族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巴賽族

Plain Aborigines Taipei.jpg
已漢化的巴賽族圭武卒社,攝於1897年

總人口

大於1,000人
分佈地區

台灣北部新北淡水、台北、基隆、新北貢寮一帶,以新北金山、新北貢寮及基隆一帶為主體。
語言

巴賽語
相關民族

  • 和「噶瑪蘭族」在語言上有相近關係

  • 和其他「台灣原住民」都屬於「台灣南島民族」

  • 和島嶼東南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相關

巴賽族(巴賽語:Basay、Basai、Kawanuwan,馬賽族、馬塞族)為台灣北部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新北淡水、台北、基隆、新北貢寮一帶,以新北金山、基隆及新北貢寮一帶為主體。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因漢化而難以辨別。[1]巴賽族與雷朗族(Luilang)同屬凱達格蘭族的支系。[2]




目录





  • 1 簡介

    • 1.1 參與戰役



  • 2 分布聚落


  • 3 遺跡研究


  • 4 知名人物


  • 5 註釋


  • 6 參考文獻


  • 7 參見


  • 8 外部連結




簡介


相傳巴賽族的祖先是從其原居地「沙那賽」(Sanasai)出發後[2],至台灣本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Santiago/Ki-vanow-an)登陸。[3][4] 17世紀康熙年大地震前,巴賽族仍為北台北一帶最主要的住民結構群。該族分布範圍在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以北地區,即分佈於現今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的瑞芳、貢寮、新店等地。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社頭的一支(哆囉美遠/Trobiawan),並及相關的宜蘭里腦社(linaw)。[5]


巴賽族為母系社會。17世紀-18世紀,中國福建泉州府和漳州府一帶的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台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加上漢人沒有攜眷,因此通婚漢化程度都極深,俗謂「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漢人將其歸之為「熟番」,致使原有的文化制度迅速滅失。[6][7][8]目前部分族裔定期於自立長老會新北投教會(台北市北投區中和街377號)聚會活動。[9]



參與戰役



雞籠之戰(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交戰途中,有1000位淡水巴賽族弓箭手抵達雞籠島(巴賽語:tuman)對岸,替荷蘭軍助陣,不過荷軍實戰指揮官哈魯斯認為弓箭對戰況幫助不大,令其留駐原地。[10][11]



分布聚落


巴賽族主要聚落及其相對應的現址如下所示:[12][13][14]







  • 台北市部分:

    • 雷里社(luili):今萬華區全德、壽德、興德、美德等里


    • 沙蔴廚社(samadu):今萬華區之舊龍山區一帶


    • 里未社(liui):今萬華區之舊龍山區一帶


    • 圭武卒社(ki-motsi,又名奇武卒社或奎府聚社)今大同區


    • 大浪泵社(paronpong/又名巴浪泵):今大同區臨江、福環、福境、文昌、老師、大同、新塘、保安、保生等里


    • 塔塔悠社(cattayo):今松山區永泰里


    • 里族社(litsouck):今松山區舊宗、新聚等里


    • 錫口社(maliziho、又名貓裡即吼、麻里折口、麻里錫口等):今松山區頂松、有福、豐祿、上壽、富全等里


    • 毛少翁社(kimassauw/又名麻少翁社):今士林區永平、倫等、三玉等里〔士林芝山岩、雨農國小一帶〕


    • 唭哩岸社(ki-zingan):今北投區風度、立農等里(台北捷運淡水線唭哩岸站一帶)


    • 內北投社(ki-pataw/又名北投社、內北頭社):今北投區公仙、長安、中正、中央、溫泉、光明、中心等里


    • 嗄嘮別社(sialawbe):今北投區一德、桃源、稻香等里

    • Kantaw(甘答門/甘豆門/關渡/(門)為漢語後註後綴)

    • Pourompong(大龍峒)

    • Bangka(艋舺)




  • 新北市部分:

    • 房仔嶼社(kipanas/又名峰仔時、峰仔嶼等社):今汐止區江北里番社庄


    • 坌社(pen):淡水區竹圍、八勢等里


    • 雞柔山社(ki-lous-an/又名雞洲山社):今淡水區義山、忠山等里


    • 外北投社(kua-pataw/又名外北頭社,淡水北投里):今淡水區北投里


    • 圭北屯社(ki-uibadu-an又名大屯社、大洞山社):今淡水區屯山里


    • 滬尾社(Ho-be/又名扈尾、虎尾、戶尾社):今油車口、大庄、中崙、沙崙、港仔坪以及崁頂、圭柔山一帶。


    • 八里坌社(paripen/palihun):八里區埤頭、頂罟、舊城、訊塘、荖阡等里至台北市北投區


    • 淡水社(ho-bui/上淡水社):今淡水區水源里社厝坑


    • 小雞籠社(kaggilac/Shiokuirun):今三芝區八賢、埔頭、古庄等里


    • 瓦威社(Vavui):原社址包含小雞籠社,其後退縮至老梅一帶。今三芝區古庄、新庄至石門區德茂、富基、老梅等里


    • 金包裡社(ki-tapari/又名金包里社):今金山區磺港里


    • 三貂社(santiago/又名山朝社):今貢寮區龍門里(新北市貢寮區穗玉里)

    • ta-pin(打賓/新北市石門區富貴角)

    • Aripong(阿里磅/新北市石門區雙湖村)

    • Arilaw(阿里荖/新北市石門區草里)

    • Masu(瑪鋉/萬里)




  • 基隆市部分:

    • 瑪陵坑社(malingkin):今基隆市七堵區瑪東、瑪南、瑪西等里


    • 大雞籠社(ki-maurri):今基隆市中正區社寮、和憲、平寮等里


    • 暖暖社(Loanloan):今基隆市暖暖區



  • 宜蘭縣部分:

    • 社頭社(哆囉美遠/trobiawan):今宜蘭縣壯圍鄉新社村等地。[5]


    • 里腦社(linaw):今宜蘭縣冬山鄉補城村及三奇村之間。[5]




遺跡研究


位於北台灣的七星山,在接近山頂附近有類似金字塔形狀一樣的小山丘,以及附近散落的一些奇岩怪石,飛碟學家何顯榮者認為是台灣巨石文明的遺跡,極可能是巴賽族的祭壇。[15]


在2004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進行「七星山天坪與凱達格蘭文明研究」,初步的結果,認為該「遺跡」並非過去人類行為的遺留,相關考古發掘亦未發現早期人類遺留,因此無法證明該區域與「凱達格蘭文明」有關。[16]



知名人物



  • 李宗盛(1958-):臺灣知名音樂製作人、詞曲作家、歌手,出生於台北北投,母親為巴賽族後裔,北投社耆老潘慧耀為其親舅舅[17]

  • 潘氏腰(1867-?):日本統治時期貢寮莊新社(舊稱三貂社)巴賽族耆老,1936年協助語言學者石坂莊作記錄約1000餘巴賽語字彙及採錄三首祭歌。

  • 潘耀璋(1934-2008):基隆市仁愛國小退休主任,前台北縣凱達格蘭族協會會長,凱達格蘭族(巴賽族)文化復振運動家。


註釋




  1. ^ (臺海使槎錄,叢刊簡介,台灣文獻叢刊)


  2. ^ 2.02.1 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1-03.


  3. ^ 詹素娟著,"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1][永久失效連結],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劉益昌、潘英海主編,1998.


  4. ^ 詹素娟著,"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存档副本. [201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 , 平埔文化資訊網,1998.


  5. ^ 5.05.15.2 李壬癸,"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縣政府,1996年10月. ISBN 957-00-8252-6


  6. ^ 陳志東,"來去台南/是不是平埔族 看腳趾頭就知道?"[2],今日新聞網,2008/03/04 09:36.


  7. ^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身分不明數十載平埔族尋根正名」[3][4],2009.10.11 04:09am.


  8. ^ wslf_08. 馬賽人的興衰- 17 世紀前的北台灣水域商業生活型態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10-30]. [永久失效連結]


  9. ^ 本土信徒總檔,"訪記「北投社」凱達格蘭人潘慧耀長老"[5],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2011年.


  10. ^ 〈荷軍攻略基隆史料〉,頁79


  11. ^ 康培德.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6-09-30. ISBN 9789570848137 (中文(台灣)‎). 


  12. ^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第60-62頁,南天書局,1996年6月


  13. ^ 詹素娟/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族群、歷史與當代社會──以凱達格蘭族的復振運動為例/(暫定初稿)",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9)第9章(頁166-172)/《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2004).


  14. ^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


  15. ^ 林勝義,何顯榮/著,"台灣:人類文明原鄉",出版社:台灣飛碟,2003年10月02日. ISBN 9573018802 (中文)


  16. ^ 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詹素娟、劉益昌,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之調查報告,2004. 


  17. ^ 李嘉鑫. 何處尋覓凱達格蘭人?. 中國時報. 1997-12-19. 



參考文獻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吳佳芸《從Basay到金雞貂──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國史館,2011[永久失效連結]


參見



  • 台灣未識別民族

  • 平埔族正名運動

  • 凱達格蘭族

  • 雷朗族

  • 噶瑪蘭族

  • 臨時台灣戶口調查



外部連結



  • 馬賽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 中央研究院南島語數位典藏

  •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 凱達格蘭文化館


  • 自立長老會新北投教會&Itemid=8自立長老會新北投教會[永久失效連結]


  • YouTube上的平埔族群身分2015-06-07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