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中华人民共和国
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svg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政府












政治






  • 地图

A coloured voting box.svg 政治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政治概况。


依照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為工人阶级領導的、以工农联盟作為基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會主義國家[1];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由共产党執政、且宣揚英语Ideolo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共產主義的國家[2][3],而且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指导思想[4],遵循人民民主專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針[5]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體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闭会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行大部分职权,實行民主集中制[1][8]。但政府施政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主导[註 1],閉會期間則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職權[11]。在实践中,中國共產黨领导各级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檢察機關、民主黨派、企事業单位與宗教團體等組織[12][1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中國最高国家權力機關,設有常務委員會;主要行使立法權,並選出國家元首(國家主席)、行政机关(國務院)、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国家軍事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等職務。國家主席為禮儀性和象徵性虚位元首,本身沒有獨立實權[註 2],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15]


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為習近平,並因同時擔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而為最高領導人[16]




目录





  • 1 历史

    • 1.1 毛泽东时期


    • 1.2 改革开放以后



  • 2 中国共产党

    • 2.1 领导制度

      • 2.1.1 政治體制


      • 2.1.2 民主集中制


      • 2.1.3 集體領導



    • 2.2 意识形态


    • 2.3 中央委员会

      • 2.3.1 非常設機關


      • 2.3.2 常設機關



    • 2.4 地方委员会



  • 3 国家权力机关

    • 3.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3.2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4 国家行政机关

    • 4.1 国家主席


    • 4.2 国务院


    • 4.3 中央军事委员会


    • 4.4 地方政府机构



  • 5 国家监察机关


  • 6 国家司法机关

    • 6.1 普通法院


    • 6.2 专门法院


    • 6.3 法律体系



  • 7 政党和选举

    • 7.1 政党制度


    • 7.2 选举制度



  • 8 安保和管控


  • 9 国际组织


  • 10 註釋


  • 11 参考文献


  • 12 参见




历史



毛泽东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於開國大典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澤東在北京市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稱為新中國[17]。此后,中國共產黨逐渐占領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迫使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同年12月撤往臺灣地區。而此時中國大陸由毛澤東以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統轄,主要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則所建立[18]。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鮮半島參與朝鲜战争,直至1953年朝韩雙方簽署停火協議。中國共產黨在1951年時發起三反五反运动,並且在隔年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後宣布成為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推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針,不過到了1957年發起了整頓思想的反右运动,並因為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估計過於嚴重而被嚴重擴大,大批知識分子因而被劃成右派成員[19]。1958年至1960年,中國共產黨發動主張「超英趕美」的大跃进,反而造成國民經濟的倒退和大饑荒的發生。其中1959年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因為彭德怀等人的異議而下令發動反右倾运动[20],進而造成社會經濟陷入困頓,並且一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開後才得以制止。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和苏联共产党因為意識形態差異而宣告分裂[21]。此時期毛澤東主張儘管社會主義革命似乎獲得成功,但是社會內部的階級敵人仍然持續存在,進而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之觀點。1966年2月3日,中國共產黨透過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發表《二月提纲》[22],文化大革命正式展開[23]。在這之後引起長達10年激烈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並且對中國社會、文化和古蹟造成嚴重破壞。這時期也因為文化大革命造成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陷入困苦,最終文化大革命一直到1976年四人帮遭到瓦解而結束。



改革开放以后





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鄧小平和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在北京市展開非正式會談。


1976年毛澤東逝世並且公審四人幫成員後,华国锋和邓小平為了取得党内最高领导权而爆發權力鬥爭[24],最後由鄧小平贏得鬥爭而成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24]。其中鄧小平聯合陈云和李先念推動改革开放政策,並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觀念[25]。為了扭轉毛澤東極左派政策所帶來的影響,鄧小平認為一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排除资本主义思想而採納其市场经济政策[26],並且在中國共產黨仍維持其自身政治權力的情況下,透過政策的轉變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27]。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後,中國共產黨放棄階級鬥爭方式而轉向改革開放,並且逐步建立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黨內之領導地位[28]。1979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邊境問題而與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越南爆發中越戰爭[29]。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華國鋒被迫辭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鄧小平在中共黨內的領導地位得到確立[30]。不過為了解決中國共產黨內部的資深黨員安排問題,鄧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設立了2屆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領導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註 3][31]。然而鄧小平所提出的新思想很快遭到毛澤東思想支持者與政治自由化支持者質疑,同時改革開放政策也引發許多社會問題[32]。其中在1986年時中國社會便因為許多社會因素而爆發許多學生運動,並且於隔年年初使得胡耀邦因為被批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辭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職務[33]。1989年4月15日,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的逝世引發學生和群眾的悼念活動,進而促使大規模學生示威活動[34]。面对示威中出现的骚乱行为,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於4月26日發布社論《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指責此次事件為「動亂」並且表示應該採取堅硬措施以制止動亂,随后部分激进学生绝食抗议使局勢升級[35]。5月19日晚間,中國共產黨高層決定在首都部分地區實行戒嚴,不過戒嚴部隊被許多北京市市民阻攔而未能入城[36][37]。最終中國共產黨高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決定採取強硬措施,決定於6月3日晚间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天安門廣場實行武力清場。途中軍方與群眾和學生爆發流血衝突,並且引來國際社會強烈譴責[38]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mw-parser-output .tmulti>.thumbinnerwidth:100%!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tmulti .tsinglefloat:none!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text-align:center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领导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习近平总书记 (左) 与李克强总理 (右)


六四事件結束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開,決定撤銷赵紫阳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等職務,進而確立江泽民在中國共產黨黨內的領導地位,並且建立包括李鵬、朱镕基等人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39]。而儘管六四事件一度讓改革開放政策暫緩,1990年代初期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政策重新獲得施行,這讓鄧小平的經濟學觀點重新獲得重視[40]。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所提出的觀點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章程》,與原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同樣列為指導思想[4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繼承鄧小平在1990年代「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並延續後者絕大部分政策[42]。隨後江澤民則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張中國共產黨應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要眾多人民的基本利益;在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三個代表思想獲得批准並修訂至《中國共產黨章程》中,並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方針[43]。在三個代表思想中,透過制定理論的方式讓民營企業家和入境資產階級分子得以合法加入中國共產黨[43]。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胡錦濤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而接替江澤民最高領導人位置,並且和吴邦国、温家宝等人組建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44][45]


胡錦濤把重點放在集体领导上,而反對單一個人在政治體系中佔有主導地位[45]。由於過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增長,反而促成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發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胡錦濤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這兩個主要思想[46]。其中科學發展觀在2007年10月21日召開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版中[47],但一直到2012年11月14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才視為指導方針[48]。胡錦濤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卸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並且由新選出的习近平接替這兩個職位[49],之後與李克強等人組建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50]。習近平上任後不久便展開數十年來最為積極的反腐敗工作,但與此同時開始整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權力,這使得外國評論家認為其破壞集體領導制度、而朝向毛澤東的統治方式[51]



中国共产党




领导制度










政治體制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看板


中國共產黨創建之初便以苏联共产党為榜樣,採取了蘇聯共產黨的組織模式,後來也接納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黨的領導體制」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無產階級專政體制」理論和實踐經驗[52]。在政治體制建設方面基本上則是採納了斯大林主义[53],也就是在每個非共產黨機關內部都設有嚴格服從共產黨的組織,並且建立了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上國家中央機關的一元化領導制度[54]。其中在1949年11月時,中國共產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內部組織中國共產黨黨委會。1958年時,更成立直屬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和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的財經、政法、外事、科學與文教小組,小組組長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擔任[55]。今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政府、地方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和其他非中國共產黨黨組織領導機關中設立有中國共產黨黨組[56],而中央政府一級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中的黨組領導直屬單位的中國共產黨黨組織,則負責管理幹部和審批所屬單位幹部的任免資格[57]



民主集中制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採取民主集中制,並且基於民主和集中英语Centralized government兩個原則而成,其中官方所指稱的民主主要是「社會主義民主」或者是「黨內民主」[58]。而有關民主集中制的討論,自從1927年召開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便一直視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58]。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58]」而毛澤東曾經表示民主集中制是「將民主和集中兩個似乎相衝突的東西,在一定形式上統一起來」,認為藉此結合能夠處理民主和集中之間的內部矛盾,同時民主集中制在自由和紀律英语Discipline協調上更具優越性[58]


《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59]」而當前中國共產黨表示民主同時是中國共產黨自身與社會主義重要的生命線[58],但是認為要實現且正常運作民主,可行的方法唯有實施集中制度[58]。中國共產黨主張民主得以使用包括集中制度等任何形式展開,並且認為如果沒有集中制度就將會失去秩序[58]。對此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對於民主集中制的觀點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認為這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只有這個制度,才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能集中地處理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託的一切事務,並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動。[58]



集體領導



當前中國共產黨理想上認為應當透過集体领导以盡可能削減個人權力,經由一致協商的方式而做出決定[60]。這概念最早緣起則可以回到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派系,主張共產黨的領導高層是由多人共同決策而成[61]。其中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全體成員都處於平等地位,每位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往往作為一個部門的非正式權力代表,然而他們所擁有的決策權力皆相同[60]。在毛澤東統治時期便是由他控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另外分別還有掌握情報調查機關的康生以及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周恩来[60]


不過儘管每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在理論上的權力關係相同,但實際上仍然會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排列其名次[60]。同時雖然中國共產黨主張並沒有選出正式的領導人領導,但是每個領導集體中仍然會有重要的領導人物帶領其他核心成員;其中同時掌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者,往往便是該領導集體最為重要的領導人物[62]。在過去江澤民擔任最高領導人之前,中國共產黨內部核心成員和領導集體並沒有什麼區別[63],而在實際情況下核心人物往往不參與集體領導制度[63]。然而集體領導制度發展到江澤民之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大力推廣責任制度,並且在中國共產黨的官方聲明中改稱作「集體領導核心」,但胡錦濤開始,最高領導人改稱為「以XXX同志為總書記」[63]。2016年,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被认为象征着“习核心”正式确立[64][65]



意识形态



@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360px).mw-parser-output .quoteboxmin-width:100%!important;clear:both!important;margin:0 0 0.8em!important;float:none!important



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以下四項基本要求:

第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黨要用鄧小平理論……

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第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第四,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






《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國共產黨訂定數個指導自身全部活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並且將其視為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的理論基礎。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提到中國共產黨會堅持社會主義、人民民主专政、中國共產黨領導、遵循馬克斯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四項基本原則[66],並且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67]」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官方意識形態,內容結合了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到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由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所提出的列宁主义思想[68]。對此中國共產黨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68],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提供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社會的一個未來願景,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性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68]。而第二個加入的毛泽东思想則被視為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68],其中毛澤東思想的內容除了由毛澤東主導外,還包括其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物共同發想而成[69]


邓小平理论則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加入到《中國共產黨章程》[41],其概念包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論點[41]。鄧小平理論大體上可以視為一種理論總結,認為共產主義的定義中並不包括國有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等制度安排,同時市場機制實際上是中立的運作方式[70]。此外他還提到中國共產黨需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動態,並且要透過「實事求是」的方式來確認某一政策過時與否,進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與相應的口號[71]。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重申鄧小平的口號而認為沒有必要質問事情是屬於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因為重要的判別標準是它的工作模式[72]。之後他更提出適應中國條件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三個代表」,並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過而加入《中國共產黨章程》[73]


中國共產黨黨內的部分人士批評「三個代表」並非屬於馬克思主義、甚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觀的背叛,然而支持者認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74]。江澤民則主張早期共產黨成員認為共產主義應當實現的生產模式,發展到了今日已經更為複雜而難以體現,同時試圖強制生產方式的改變作為並沒有效果,因為其背後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經濟規律而有自然的發展[75]。該理論最為顯著的影響是允許資本家以「新社會階層」身分加入中國共產黨,除了鼓勵其從事「誠實勞動和工作」外,並透過自己的勞動貢獻為中國共產黨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76]。之後在胡錦濤所主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制定了同樣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科學發展觀思想[77][78],同時為了因應中國國情而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與應用,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建設社會主義和谐社会[79]



中央委员会



非常設機關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機構[80]。在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全國代表大會經常不定期召開,之後確認每5年舉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制度,而每次大會將會持續數天[81]。而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內容,除非在特別情況下全國代表大會不得延期[82]。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賦予了全國代表大會6項責任[83]


  1. 選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83]

  2. 選舉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83]

  3. 審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交的報告[83]

  4. 審查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提交的報告[83]

  5. 討論和制定中國共產黨政策[83]

  6. 修改《中國共產黨章程》[83]

不過在實際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絕大部分時間與會代表很少討論重大問題;而比較具影響力的討論則是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的準備期,實際推派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機構以組成中央委員會組織系統[83]。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後,則是由全國代表大會所產生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擔任最高決策機構;在這期間由中央委員會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並領導中國共產黨全部工作,對外則是代表中國共產黨[84][85]。另外中國共產黨還設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監督中國共產黨內部架構,藉此來避免中國共產黨黨員參與腐敗事件和維持黨紀[註 4][86];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權限則是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之下[86]


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除了之後會在不同政府部門工作外,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會分別從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員中選出作為主要負責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並且由其擔任中國共產黨名義上的領導人[87]。另外還會選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以及同意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成員人選,而自2013年時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也是由第一次全體會議中產生[87]。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大會一般每年舉行一次,為期2天至3天。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則是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88][89]


在當前政治體系中,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作為中國共產黨決策機關以及最高領導機關,其中重大的政治、思想、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都必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通過[註 5][90]。同時基於在組織上採取民主集中制作為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要求下級機關必須服從上級機關,而所有中國共產黨組織都必須服從中央領導集團指示;這使得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都是由中央領導集團集中領導,各級委員會的委員必須無條件的執行任務[91]













































201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25人,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7人,排名如下:
排名
肖像
姓名
党职
公职
分工
1

Xi Jinping 2016.jpg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
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总指挥
2

Li Keqiang (cropped).jpg
李克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党组书记

国务院总理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
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
3

Li Zhanshu in 2016.jpg
栗战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4

Wang Yang (Chinese politician) Washington 2013.jpg
汪 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国政协党组书记

全国政协主席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5

Wang Huning 2013.jpg
王沪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文明委主任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成员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主任
6

Replace this image male.svg
赵乐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纪委书记

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7

Cristina Fernández junto a Han Zheng, el alcalde de Shanghai (cropped).jpg
韩 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党组副书记

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
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
中央财经委员会成员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组长


常設機關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閉會期間,代行中央政治局職權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即為實質上的最高決策機構[註 6][92]。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制度是在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時建立,用以取代原本擔任政策決定角色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註 7][96]。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每周至少召開1次會議,實際上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核心和實際最高權力機構,負責決定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項決策[97]。而藉由閉會制度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權力集中至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儘管理論上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有權駁回中央委員會或中央政治局的決定,不過實際上在非動亂時期從未發生過這一情況。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會議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會議,同時還主持作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工作以及擔任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98][99]


而自江澤民以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同樣也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100]。同時基於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機關中所主張的集體領導理想,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除了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外,還得以依照其意願全權聘任或者解聘高級軍事將領[100]。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同時也是中央委員會的最高實行機構。中央書記處除了可以在中央政治局確定的政策框架下自行做出決定外,同時也負責監督有關提供給中央委員會的部門、经费、出版物等報告製作[註 8][101]。中央軍事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事務的的最高決策機構,實際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為同樣機構,主要負責掌控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相關領導工作[註 9][100][102]。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則是負責協調情報、軍事、外交和警察等不同部門,以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103]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還會選舉幾個工作部門、局處、中央領導小組和其他機構成員,並且全國代表大會閉會的5年期間從事各項工作[82]。中共中央辦公廳是中國共產黨的的核心聯繫部門,負責包括日常通訊、協議、安排會議議程等行政工作[104]。中國共產黨目前轄下還擁有4個主要核心部門,這包括有負責監督省籍職位安排和審查幹部工作發展的中共中央組織部[105]、負責監督新聞媒體並且制定提供給媒體的中國共產黨方針的中共中央宣傳部[106][107]、負責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海外組織和國際機構聯繫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108]、以及負責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黨派等群眾運動的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106]。中國共產黨還擁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直接控制權,由後者負責研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生的種種重要問題[109]


在教育層面方面,中國共產黨還設立有提供高級幹部和準幹部政治訓練和共產主義思想教導的中共中央党校[110]、設置在國立大學和中共中央黨校從事學術研究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111],以及負責研究和翻譯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的中共中央编译局[112]。而在新聞媒體對外傳播方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直接掌握中國共產黨發行的報紙《人民日報》[113],而中共中央黨校則發行有作為理論雜誌的《求是》和《學習時報》[110]。另外中央委員會轄下還有不同的中央領導工作小組,這包括有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等等,並且在全體會議期間將向中央委員會提交報告[114]



地方委员会





中國共産黨深圳市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在各個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縣(包括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轄區成立地方代表大會[59],並且由這些代表大會自行選出該級單位的委員會[59]。中國共產黨地方各級代表大會應該每5年舉行一次,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決定提前或者延後進行,不過這項決議必須由當地更上一層的地方代表大會委員會批准[59]。委員會的人數和選舉程序由各地地方代表大會決定,同樣必須經由上級地方代表大會批准才得以施行[59]。地方各級代表大會許多職責與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類似,主要負責審查同級地方委員會所提交的報告、考察同級地方紀律委員會所提交的報告、針對該地區重大問題的決議予以討論並通過、以及選舉同級的當地委員會和紀律委員會成員[59]


其中各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的代表大會每隔五年召开,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代表大會正式和候補委員經由選舉產生,任期長達5年[59];而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的代表大會成員當選後也有5年任期,但是還規定全體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必須擁有3年以上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資歷[59]。而如果一個地方代表大會提前或者延後召開會議,代表大會委員的任期相應地縮短或加長[59]。不過除了各級地方代表大會委員會負責人必須向上一級的地方代表大會負責外[59],上級地方代表大會委員會得以決定下級地方代表大會委員會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人數[59]。而各級地方委員會委員出缺時,則由候補委員按照得票數依次遞補英语Order of precedence。各級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年至少要召開2次全體會議,在其主導地方事務期間應該執行上級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指示、以及和同級代表大會的決議[59]


不過在地方委員會部分也採取類似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架構,實際上在地方代表大會和地方委員會閉會時便是由地方常務委員會主持政務和負責相關事項[59]。其中地方常務委員會的人選是在地方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審議產生,之後由其負責人提報給上一級的地方委員會批准[59]。種種規定使得地方各級委員會成為地區的領導核心,並且還在地方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和其他非黨組織的領導機關中成立黨組[115]。而由於在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上級組織乃至於中央委員會得以在認為有必要的情況下調動或者指派下級組織的負責人,這一人事任免權直接保證中國共產黨由上而下的控制權力[116]



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议场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採取议行合一制度。全国人大会议闭会时,则由其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为行使其大部分职权。


目前,全国人大的全体会议一般在每年3月召开。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對外交往上扮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会角色,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与国家主席共同行使国家元首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般性法律由国务院或其他有关部门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三读审查后批准。基本法律在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读审查后交由全国人大会议批准。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成员兼任)主持全国人大的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等法律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间接选举产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则由全国人大会议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五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楼的万人大礼堂和二楼的常委会会议厅召开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八十五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第一百二十八条另外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同时,全国人大还拥有对其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因此,在中国的宪法框架中,各级国家机关最终都应向全国人大负责,不存在行政、立法、司法、检察机关制衡全国人大的情形。


此外,全国人大有权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中央国家机构,包括行政(国务院)、司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和常设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同时产生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家主席、副主席。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可以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虚位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17]。国家主席是国家机构之一,处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地位,形式上是国家的最高代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联合行使中国国家元首的职权,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从事国事活动和负责外交礼节,但不负责包括行政和军事等具体工作[118]。如果中国国家主席出现丧失工作能力、死亡或遭罢免的情况下,国家主席的职责由国家副主席代理。国家副主席不能履行职权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代行职权。国家主席、副主席为国家级正职,每届任期五年,无连任次数限制。作为副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职务是非中共党员能够担任的最高官职,历史上有宋庆龄和荣毅仁两位民主党派人士曾经出任国家副主席。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并经全国人大任命,是最高国家行政首长。[119]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代表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并与国务院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一起对总理负责。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理具有最后决策权。


国务院总理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行使行政职能。国家基本计划和政府一般政策,不论是对外政策、国际条约、法律和国务院令,重要财政事项,还是荣誉称号、人民警察警衔和海关关衔的授予,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任命等重要事项都由国务院及其总理进行。目前,国务院下设國務院辦公廳和25個組成部門(包括各部、各委員會、中国人民银行和審計署),1個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6個直屬機構,4個辦事機構和若干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率者。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基本相同,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产生或罢免。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或罢免,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目前,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设中央军委辦公廳和6个部、2个委員會、3个办公室、审计署和机关事务管理总局。



地方政府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結構採分權制,依照憲法分別在各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簡稱「人大」)和人民政府[1],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與受人民監督[1]。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鎮級、區縣級舉辦直接選舉[120][121]。当选的鄉鎮級、區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再选出更高級別的人民代表大會,並由這些代表選出全國人大代表[1][122]。不过因为沒有實質的反對黨,选举一般不會有激烈的竞争;中央政府通过官員任命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中國共產黨亦掌握大部分權力,而各省級正副領導人具一定自主性[123]。2012年時,約有80%至95%的公民對於中央政府的表現感到滿意[124]



国家监察机关


国家监察委员会



国家司法机关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的最高人民法院正门。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系[12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第一部法律《婚姻法》[126];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27]。2011年,中國政府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形成[128]。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體制由公安部、檢察院、人民法院三大系統組成,三者分工並互相配合與制約,中國共產黨各級政法委員會則主導協調[129]。重大案件發生後,由政法委員會組織公安機關、檢察部門和法院聯合辦案,由公安機關抓捕、檢察部門蒐集證據、法院配合審判[130]



普通法院


中国司法实行二审终审制。基层人民法院为一审法院,对大多数案件进行初判。在一审法院败诉的当事人可以上诉于上级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各级人民法院均设立对应的人民检察院。


基层人民法院是中国的一审法院,按县域行政区划设立,包括县、旗、(不设区的)市、自治县、自治旗、(设区的市)市辖区、工矿区、应当设立基层人民法院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团级地方的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是受理基层人民法院或其他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的上诉案件的二级法院,按地级行政区划设立,包括省、自治区下设的(设区的)市、州、盟、地区、应当设立中级人民法院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师级地方的中级人民法院和直辖市设置的若干个中级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是受理中级人民法院或其他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的上诉案件的三级法院,按省级行政区划设立,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管理,行使高级人民法院职权。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司法机构,也是管理国家司法系统的机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设立六个巡回法庭接受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的上诉案件。有时也有大法官巡回庭或特别法庭独立审判国家和社会的特别重大案件或特殊的上诉抗诉案、死刑案。



专门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门法院包括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海事法院、林业法院、农垦法院、石油法院、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金融法院等。


其中,军事法院分解放军、正大军区级单位、正军级单位三级。铁路运输法院设中级、基层两级。海事法院不分级,层级相当于中级人民法院,全称冠以国号,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院。此外,还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管辖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知识产权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上诉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审理。[131]



法律体系



中国的法律体系,一般被认为属于大陆法系中的民法法系。1980年开始实施新的法律体系,198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刑法和民法,许多法律还在不断改善中。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82年12月4日,此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与2004年经四次修正。2003年对宪法进行了一次重大修改,首次将保护私有财产明文写入宪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层次
从高到低依次分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修改


  • 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修改,如刑法


  • 其他法律(或称:一般法律或普通法律,是指“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修改


  •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并修改


  • 地方性法规由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修改,也有部分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修改


  • 国务院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总局、局、办、署经国务院批准制定的一种在本部门管辖范围内有效的低层次法律


  •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在法律的适用上,如果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有冲突,需要提请国务院裁定适用问题。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也需要国务院裁定解决。



政党和选举



政党制度



中國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8個民主黨派合作和協商,進而組成統一戰線[132]


人民政协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主要參與成員還包括有群眾組織、民主黨派以及各個行業的代表[1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致力于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層面基本政策进行讨论,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132]。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互動關係主要建立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基礎上[132]。這一協商過程在政制发展进程中被制度化、长期化[132][133][13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非权力机关,亦非决策机构,不在国家机构之列[134][1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136]。”



选举制度




安保和管控





位于北京长安街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总部,是中国政府的情報收集、反间谍,和政治安保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普遍選舉、宗教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公正審判權英语Right to a fair trial、財產權、教育與科學與文化權利、特定人權利及監督權利等[137]。1998年中国政府簽署《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不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尚未批准[138][139][140]。中国共产党為防範反對派而有種種限制[141],政府為維護社會穩定亦會審查政治言論和資訊流通[142][143],特別是網際網路[144][145][146];对示威活动则有可能进行武力镇压,例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1999年镇压法輪功等[147][148][149]。政府還被指責在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實施暴力鎮壓、宗教迫害等行為[150][151]


由於公民基本權利未獲保障,中國經常受到外國政府、新聞機構、人權組織的指控[152][153],包括多起未經審判的拘禁、強迫墮胎英语Forced abortion[154]、折磨逼供、酷刑、限制基本權利[141][155][156]、過度執行死刑等侵犯公民權的案件[157],刑事訴訟也不會提供有效保障[158][159][160]。2005年,中國大陸在無國界記者的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159名[161],2014年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75名。对于外界指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張生存權和發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權,應考慮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162]。政府強調已經讓公民生活水平、識字率和平均預期壽命上升,改善工作場所的安全標準、抵禦自然災害等[162][163][164]。對於任建宇、胡佳、劉曉波等案件,政府強調會依法處理[165]


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放對經濟和社會的管制,並對非政府組織日益寬容。2009年,已登记的社會團體達43.1萬個[166]。但政府仍嚴格限制政治自由,并嚴格管控社会团体的組建和活動[167][168]。部分政治界、學術界和民間人士曾公開支持民主化等政治體制的改革,但多數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持懷疑態度英语Chinese skepticism of democracy[169]。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过往的改革行動主要由中国共产党推動,也曾多次更換機構結構,但这多是部門權力的移轉[170][171]。由於“黨政分離”等政治体制改革未曾真正實行,批評者因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改革趨勢從1980年代倒退至1950年代[172][148]。2012年底习近平执政后,推動多項重大改革,包括放寬计划生育政策、取消勞動教養程序等[173],但遭大赦国际批評这並非實質改革[148]



国际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下列国际组织的成员:




  • 非洲開發銀行(AfDB,非区域会员)


  • 非洲联盟和联合国驻达尔富尔联合特派团(UNAMID)


  • 北極理事會(观察员)


  • 亞洲開發銀行(ADB)


  •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


  • 亚太电信组织(APT)


  •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对话伙伴)


  • 东盟成员国列表(ARF)


  • 國際清算銀行(BIS)


  • 加勒比开发银行(CDB)


  • 中美洲統合體(SICA,观察员)


  • 东亚峰会(EAS)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 二十四国集团(G24,观察员)


  • 七十七国集团(G77)


  • 二十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G20)


  • 美洲開發銀行(IADB)


  •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 国际商会(ICC)


  •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


  • 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


  • 国际开发组织(IDA)


  •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S)


  • 国际金融公司(IFC)


  •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


  •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


  • 國際勞工組織(ILO)


  • 國際海事組織(IMO)


  • 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MSO)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


  • 國際移民組織(IOM,观察员)


  •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ICRM)


  • 国际电信联盟(ITU)


  •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TSO)


  • 各国议会联盟(IPU)


  •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LAIA,观察员)


  • 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IGA)


  • 不结盟运动(NAM,观察员)


  • 核供應國集團(NSG)


  •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


  •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AS,观察员)


  • 太平洋岛国论坛(PIF,对话伙伴)


  • 常设仲裁法院(PCA)


  • 上海合作组织(SCO)


  •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观察员)


  • 联合国(UN)


  •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


  •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UNHCR)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


  • 联合国东帝汶综合特派团(UNMIT)


  • 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


  • 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MINURSO)


  • 联合国驻利比亚临时部队(UNMIL)


  • 联合国驻苏丹临时部队(UNMIS)


  • 联合国科特迪瓦行动(UNOCI)


  • 联合国组织刚果民主共和国稳定特派团(MONUC)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 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UNTSO)


  • 萬國郵政聯盟(UPU)


  • 世界海关组织(WCO)


  • 世界工会联合会(WFTU)


  • 世界卫生组织(WHO)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 世界气象组织(WMO)


  • 世界旅游组织(UNWTO)


  • 世界贸易组织(WTO)


  • 桑戈委员会(ZC)



註釋



  1. ^ 憲法序言還提及中國由中国共产党領導,不过对于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学界尚有争论[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90年代開始兼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職務。使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合为一体。[9][10]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自1954年開始設立,其功能為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文化大革命期間,時任國家主席的刘少奇遭到拘禁後,該職位曾長期空缺、爾後更一度遭到廢除(參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存废之争),直到1982年通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獲得確立。重新設立的主席職位並未擁有實際權限,而只是具有禮儀性和象徵性功用的虚位元首[14]


  3. ^ 其中分別在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由邓小平擔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以及在1987年11月至1992年10月期間由陈云擔任主任。


  4. ^ 現任領導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書記由王岐山擔任。


  5. ^ 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員有习近平、馬凱、王岐山、王沪宁、刘云山、刘延东、刘奇葆、许其亮、孙春兰、孙政才、李克强、李建国、李源潮、汪洋、张春贤、张高丽、张德江、范长龙、孟建柱、赵乐际、胡春华、俞正声、栗战书、郭金龙、韩正。


  6. ^ 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員有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劉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7. ^ 中國共產黨有兩段時間曾在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設立中央書記處總書記職務,其中1956年9月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出鄧小平擔任中央書記處總書記,並且持續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為止[93];而1980年2月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由胡耀邦當選中央書記處總書記,1981年6月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更接替辭去中央委員會主席的華國鋒職位,因此胡耀邦兼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兩職[94]。1982年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通過新的章程規定,不再設立主席與副主席而只設總書記,至此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頭銜改為總書記,而中央書記處總書記職位亦不再設立[95]


  8. ^ 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書記有王沪宁、丁薛祥、杨晓渡、陈希、郭声琨、黄坤明、尤权。


  9. ^ 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架構中,由習近平擔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另外分別由范長龍和許其亮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以及由常万全、房峰辉、张阳、赵克石、张又侠、吴胜利、马晓天、魏凤和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参考文献




  1. ^ 1.01.11.21.31.41.5 杨立杰. 第五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 新華網. 2002年2月20日 [2016年3月24日] (简体中文).


  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中央情報局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人民网. 黨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共產主義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7年9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4. ^ 白墨. 「四個全面」:習近平為「中國夢」解夢.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5年2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繁体中文).


  5. ^ An. Xi reiterates adherence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新華網. 2013年1月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6. ^ 翟小波. 翟小波:代議機關至上的人民憲政――我國憲法實施模式的解釋性建構:以憲法觀、行憲歷史和條文類型化為基礎. 公法評論網. 2007年9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7. ^ 3、怎樣理解國體與政體的含義和關係?. 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網路培訓課程.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8. ^ 楊立傑.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4-14.. 新華網. 2004年9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9. ^ 第五章 中國大陸領導體制的演變 (PDF). 國立政治大學.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繁體)‎). 


  10. ^ Who’s Who in China’s New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Lineup. 彭博新聞社. 2012年11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1. ^ 謝淑麗. China’s Next Leaders: A Guide to What’s at Stake. China File. 2012年11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2. ^ 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1卷. 中國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1日: 第112頁. ISBN 978-7010056746 (简体中文).


  13. ^ 讓黨旗在民營企業中高高飄揚.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年11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4. ^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Krishna Kanta Handiqui State Open University.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 ^ 楊亞楠. 揭秘國家主席與總理職權:主席是虛職 總理行實權. 《大公報》. 2013年3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Malcolm Moor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Edwin Leung 9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8. ^ Edwin Leung.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839-1976. 美國聖塔芭芭拉: 格林伍德出版集團英语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2年3月17日: 第407頁. ISBN 978-0313264573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9. ^ 张德祥. 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 121–123. ISBN 978-7-80050-911-7 (中文(简体)‎). 


  20.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51. ISBN 978-7-5098-0950-1 (中文(简体)‎). 


  21. ^ Judith F. Kornberg和John R. Fau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Policies, Processes, Prospects. 美國波德: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英语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5年3月30日: 第103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1588262486 (英语). 


  22. ^ 文化大革命 史實與研究.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96. ISBN 978-962-201-763-4. 


  23. ^ Wong Yiu-Chung. From Deng Xiaoping to Jiang Zemin: Two Decades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美國拉納姆: 美洲大學出版社英语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5年2月22日: 第131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761830740 (英语). 


  24. ^ 24.024.1 Wong Yiu-Chung. From Deng Xiaoping to Jiang Zemin: Two Decades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美國拉納姆: 美洲大學出版社英语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5年2月22日: 第47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761830740 (英语). 


  25. ^ Lawrence R. Sulliv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1年11月4日: 第254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2257 (英语). 


  26. ^ 邓小平.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人民網. 1984年6月30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2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Mo Hong'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8. ^ 杨继绳. 1978年,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 新華網. 2008年2月28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29. ^ 官方为何从不提中越战争: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戰略網. 2015年1月12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30. ^ 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新华网. 2003年1月20日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10日) (中文(简体)‎). 


  31. ^ 王梅和张彦台. 中央顾问委员会: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选择.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32. ^ Lawrence R. Sulliv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1年11月4日: 第25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2257 (英语). 


  33. ^ 盛平编. 胡耀邦思想年譜. 泰德时代出版有限公司. 2007: 1313–1314. ISBN 978-988-98755-7-2 (中文(简体)‎). 


  34. ^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 Economic Expert. [2013年1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英语). 


  35. ^ 《人民日报》. 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做广告的新闻网. 1989年4月26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繁體)‎). 


  36. ^ 高航. 历程:奉命执行北京市部分地区戒严任务. 新华网. 2005年7月31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3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於在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戒嚴的命令》. 中國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9年5月20日 (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38. ^ 張良.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3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3年12月28日] (中文(简体)‎). 


  39. ^ 谷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 新华网.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简体)‎). 


  40. ^ 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82頁. ISBN 978-0674055445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41. ^ 41.041.141.2 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84頁. ISBN 978-0674055445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42. ^ Lawrence R. Sulliv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1年11月4日: 第100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2257 (英语). 


  43. ^ 43.043.1 Lawrence R. Sulliv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1年11月4日: 第238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2257 (英语). 


  44. ^ 杨立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全会). 新華網.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2月7日) (中文(简体)‎). 


  45. ^ 45.045.1 Lawrence R. Sulliv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1年11月4日: 第317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2257 (英语). 


  46. ^ Lawrence R. Sulliv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1年11月4日: 第329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2257 (英语). 


  47.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十七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新华网. 2007年10月21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48.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新华网. 2012年11月24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49. ^ 杨立杰. 中共中央历任主要负责人. 新华网.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4日) (中文(简体)‎). 


  50. ^ Hu Jintao, Xi Jinping meet delegates to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新华网. 2012年11月16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51. ^ Xi who must be obeyed. 《經濟學人》. 2014年9月20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52. ^ 蘇紹智. 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制度性后果: 关于中国大陆政治体制的研究. 《當代中國研究》. 1999年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一党专政是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共的发明。中共建党之初即以苏共为榜样,采取了苏共的组织模式,后来也采用了列宁的“党的领导体制”和斯大林的“无产阶级专政体制”的理论和实践。所以,要了解中国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就必须懂得苏共及其政治体制是如何演变成一党专政、党内独裁体制的。 


  53. ^ 陆南.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求是》. 2012年4月12日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1日) (中文(简体)‎). 我国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基本上搬用了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并且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主义影响,这种集权体制还往往带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特点,例如各级领导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家长制,对党的领袖的个人崇拜,以及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等。 


  54. ^ 关于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少年中国评论.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55. ^ 人民網. 1958年6月10日 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小组的通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56. ^ 高雷.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设置不断优化,覆盖不断扩大.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年6月28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57. ^ 赵娟.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党组、党委问题的补充通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78年4月5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58. ^ 58.058.158.258.358.458.558.658.7 王传志. 民主集中制: 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机制. 《求是》. 2013年5月16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59. ^ 59.0059.0159.0259.0359.0459.0559.0659.0759.0859.0959.1059.1159.1259.1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國北京: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14日 (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60. ^ 60.060.160.260.3 乔纳森·安格英语Jonathan Unger.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litics: From Mao to Jiang. 美國阿蒙克: M·E·夏普出版公司英语M. E. Sharpe. 2002年6月: 第22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765608482 (英语). 


  61. ^ Thomas A. Baylis. Governing by Committee: Collegial Leadership in Advanced Societies. 美國奧巴尼: 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英语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年6月: 第102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87069444 (英语). 


  62. ^ 乔纳森·安格英语Jonathan Unger.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litics: From Mao to Jiang. 美國阿蒙克: M·E·夏普出版公司英语M. E. Sharpe. 2002年6月: 第22頁至第24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765608482 (英语). 


  63. ^ 63.063.163.2 乔纳森·安格英语Jonathan Unger.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litics: From Mao to Jiang. 美國阿蒙克: M·E·夏普出版公司英语M. E. Sharpe. 2002年6月: 第158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765608482 (英语). 


  64. ^ 六中首提習核心概念 十九大將迎習近平時代. 東方日報. 2016-10-27 [2016-10-27]. 


  65.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人民网. 2016-10-27. 


  6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中國共產黨章程 總綱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7.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国共产党章程》總綱. 中國北京: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中文(简体)‎).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68. ^ 68.068.168.268.3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基础.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4月19日) (中文(简体)‎). 


  69. ^ Zhu Ningzhu. Mao Zedong Thought. 新华网. 2013年12月26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70. ^ 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68頁. ISBN 978-0674055445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1. ^ Adrian Chan. Chinese Marxism. 英國倫敦: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英语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3年6月29日: 第180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26473073 (英语). 


  72. ^ 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26日: 第685頁. ISBN 978-0674055445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3. ^ Adrian Chan. Chinese Marxism. 英國倫敦: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英语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3年6月29日: 第201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26473073 (英语). 


  74. ^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英语Robert Lawrence Kuhn. How China's Leaders Think: The Inside Story of China's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Leaders. 美國霍博肯: 約翰威立. 2011年6月15日: 第108頁至第109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1118085905 (英语). 


  75. ^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英语Robert Lawrence Kuhn. How China's Leaders Think: The Inside Story of China's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Leaders. 美國霍博肯: 約翰威立. 2011年6月15日: 第107頁至第108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1118085905 (英语). 


  76. ^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英语Robert Lawrence Kuhn. How China's Leaders Think: The Inside Story of China's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Leaders. 美國霍博肯: 約翰威立. 2011年6月15日: 第110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1118085905 (英语). 


  77. ^ Misa Izuhara. Handbook on 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英國卓特咸: 愛德華·埃爾加出版社英语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4年5月14日: 第110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57930293 (英语). 


  78. ^ Sujian Guo和Baogang Guo. China in Search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08年8月15日: 第119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739126240 (英语). 


  79. ^ Sujian Guo和Baogang Guo. China in Search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08年8月15日: 第121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739126240 (英语). 


  80. ^ 中国共产党全国新闻网. 第十八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人民網.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81.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10條. 中國北京: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14日 (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82. ^ 82.082.1 Colin Mackerras、Donald H. McMillen和Andrew Watson. Dictionary of the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01年1月27日: 第228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415250672 (英语). 


  83. ^ 83.083.183.283.383.483.583.683.7 Colin Mackerras、Donald H. McMillen和Andrew Watson. Dictionary of the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01年1月27日: 第229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415250672 (英语). 


  84.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21條. 中國北京: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14日 (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85. ^ Colin Mackerras、Donald H. McMillen和Andrew Watson. Dictionary of the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01年1月27日: 第66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415250672 (英语). 


  86. ^ 86.086.1 William A. Joseph. Politics in China: An Introduction.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年4月23日: 第394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195335309 (英语). 


  87. ^ 87.087.1 Guoli Liu.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in China.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英语ABC-CLIO. 2011年7月22日: 第394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313357305 (英语). 


  88.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22條. 《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國北京: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14日 (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89. ^ Colin Mackerras、Donald H. McMillen和Andrew Watson. Dictionary of the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01年1月27日: 第85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415250672 (英语). 


  90. ^ 杨光.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组织机构是怎样调整的. 《求是》. 2010年8月23日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1日) (中文(简体)‎). 自党成立以来,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与中央书记处(或相应机构)长期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 


  91. ^ 附录:扩大的中央第六次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38年11月6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92. ^ H. Lyman Miller. Hu Jintao and the Party Politburo (PDF).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2009年11月19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93. ^ 谷玥. 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 新華網.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5月18日) (中文(简体)‎). 


  94. ^ 谷玥. 中共第十一届历次中央全会. 新華網.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27日) (中文(简体)‎). 


  95. ^ 谷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 新華網. [2015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2月7日) (中文(简体)‎). 


  96. ^ 李成英语Cheng Li. Intra-Party Democracy in China: Should We Take It Seriously? (PDF).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2009年11月19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97. ^ William A. Joseph. Politics in China: An Introduction.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年4月23日: 第169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195335309 (英语). 


  98. ^ 新華社. General Secretary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2年11月13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99. ^ Jeremy Page. China's President Takes Bigger Security Role. 《華爾街日報》. 2014年1月24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100. ^ 100.0100.1100.2 Colin Mackerras、Donald H. McMillen和Andrew Watson. Dictionary of the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01年1月27日: 第74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415250672 (英语). 


  101. ^ Zhengyuan Fu. Autocratic Tradition and Chinese Politics.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4年1月28日: 第201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521442282 (英语). 


  102.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國北京: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14日 (中文(简体)‎). 中國共產黨堅持對人民解放軍和其他人民武裝力量的領導,加強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在鞏固國防、保衛祖國和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03. ^ 英國廣播公司. China media: Third Plenum. BBC新聞網. 2013年11月13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104. ^ Lawrence R. Sulliv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1年11月4日: 第212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2257 (英语). 


  105. ^ 理查德·麥格雷戈英语Richard McGregor. The party organiser. 《金融時報》. 2009年9月30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106. ^ 106.0106.1 理查德·麥格雷戈英语Richard McGregor. The Party: The Secret World of China's Communist Rulers. 美國紐約: 哈珀柯林斯. 2012年7月31日: 第17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061708763 (英语). 


  107. ^ Sujian Guo. Chinese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Power,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12年9月12日: 第123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415551380 (英语). 


  108. ^ I. C. Smith和Nigel West.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Intelligence.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2年5月14日: 第127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1748 (英语). 


  109. ^ Catherine Jones Finer. Social Policy Reform in China: Views from Home and Abroad. 英國法納姆: Ashgate Publishing英语Ashgate Publishing. 2003年8月: 第43頁. ISBN 978-0754631750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10. ^ 110.0110.1 Lawrence R. Sulliv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11年11月4日: 第49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72257 (英语). 


  111. ^ David Ian Chambers. Edging in From the Cold: The Past and Present State of Chinese Intelligence Historiography. 中央情報局. 2012年10月17日 [2015年6月1日] (英语). 


  112. ^ 俞可平.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荷蘭萊登: 布裏爾出版社英语Brill Publishers. 2010年5月20日: 第8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9004182127 (英语). 


  113. ^ Kevin Latham. Pop Culture China!: Media, Arts, and Lifestyle.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英语ABC-CLIO. 2007年7月27日: 第124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1851095827 (英语). 


  114. ^ Timothy R. Heath. China's New Governing Party Paradigm: Political Renewal and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英國法納姆: Ashgate Publishing英语Ashgate Publishing. 2014年12月23日: 第141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1409462019 (英语). 


  115.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96年4月5日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116.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13條. 中國北京: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2002年11月14日 (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17. ^ 主席是虚职 总理行实权. 搜狐评论. 201329928292年39292929月1529929292日 [2013-03-15].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18. ^ 法律信息资源系统 宪法学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23.


  1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20. ^ Beijingers get greater poll choices. 《中國日報》. 2003年12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21. ^ Bryan Lohmar和Agapi Somwaru. Does China’s Land-Tenure System Discourage Structural Adjustment? (PDF). 經濟研究局英语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2006年5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1月14日) (英语). 


  122. ^ Sistemul polit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國百科. [2016年1月22日] (罗马尼亚文).


  123. ^ Beina Xu和Eleanor Alber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2015年8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24. ^ A Point Of View: Is China more legitimate than the West?.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1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25. ^ 游勸榮. 中國法律體系的鮮明特色與"全球品質". 新華網. 2011年1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26. ^ 人民網. 1950年: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誕生. 騰訊網. 2009年6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27.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簡介(1954年制定)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1-19.. 新華網. 2004年2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28. ^ 新華社. 各界人士高度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11年3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29. ^ 《前哨》第144期至第148期. 中國香港: 明力有限公司. 2003年: 第61頁 (繁体中文).


  130. ^ 《北京之春》第170期至第175期. 中國香港: 明力有限公司. 2003年: 第47頁 (繁体中文).


  131. ^ 中国将设立首批知识产权法院. BBC中文网. 2014年8月31日 (中文). 


  132. ^ 132.0132.1132.2132.3132.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國網. [2015年6月1日] (中文(简体)‎). 


  133. ^ 133.0133.1 Colin Mackerras、Donald H. McMillen和Andrew Watson. Dictionary of the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01年1月27日: 第70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415250672 (英语). 


  134. ^ 中新网北京. 吕新华: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 中国新闻网国内新闻. [2018-11-15]. 


  135. ^ 杨宏山. 当代中国政治关系.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ISBN 9787801800008. 


  136.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中国政协网. 2011-09-14. 


  13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004年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38. ^ 趙蕾. 學者建議人大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鳳凰網. 2008年1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39. ^ 劉曉丹和羅德儀. 溫家寶總理中外記者會問答(全文).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8年3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繁体中文).


  140.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China's Progress in Human Rights in 2004 (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年4月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41. ^ 141.0141.1 China. 自由之家. 2011年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42. ^ China. 自由之家. 2010年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43. ^ Michelle FlorCruz. In Rare Defiance, Chinese Journalists Protest Against Party Censors. 《國際財經時報》. 2013年1月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44. ^ Joe McDonald. China requires Internet users to register names. My Way. 2012年12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45. ^ 基思·布拉德捨英语Keith Bradsher. China Toughens Its Restrictions on Use of the Internet. 《紐約時報》. 2012年12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46. ^ Gary King、Jennifer Pan和Margaret E. Roberts.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PDF). 《美國政治科學評論英语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3年5月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47. ^ Seth Faison. In Beijing: A Roar of Silent Protesters. 《紐約時報》. 1999年4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48. ^ 148.0148.1148.2 “CHANGING THE SOUP BUT NOT THE MEDICINE?” THE MEDICINE?”ABOLISHING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UR IN CHINA (PDF). 國際特赦組織. 2013年12月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年2月1日) (英语). 


  149. ^ Mickey Spiegel. DANGEROUS MEDITATION China's Campaign Against Falungong. 人權觀察. 2002年1月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0. ^ Celia Hatton. China resettles two million Tibetans, says Human Rights Watch.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6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1. ^ China steps up operations in Xinjiang.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6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2. ^ 《環球時報》. 調查:全球1/4民眾曾行賄 中國不在被調查之列. 財經網. 2013年7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53. ^ China Human Rights Fact Sheet. Christus Rex. 1995年3月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4. ^ Didi Tang. Forced abortion highlights abuses in China policy. My Way. 2014年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5. ^ China bans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Xinjiang. 《金融時報》. 2012年8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6. ^ 新華社. China Bans Falun Gong. 《人民日報》. 1999年7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7. ^ Robin Millard. Amnesty sees hope in China on death penalty. 雅虎新聞英语Yahoo! News. 2012年3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58. ^ China Events of 2008. 人權觀察. 2008年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59. ^ 索爾孟. Empire of Lies: The Truth about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美國紐約: Encounter Books英语Encounter Books. 2010年3月2日: 第46頁 [2016年1月22日]. ISBN 978-1594032639 (英文).


  160. ^ 季·索爾孟. Empire of Lies: The Truth about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美國紐約: Encounter Books英语Encounter Books. 2010年3月2日: 第152頁 [2016年1月22日]. ISBN 978-1594032639 (英文).


  161. ^ Worldwide Press Freedom Index 2005. 無國界記者. 2009年4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62. ^ 162.0162.1 China's Progress in Human Rights in 2004 (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年7月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63. ^ Calum MacLeod. China seeks to improve workplace safety. 《今日美國》. 2008年1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64. ^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motes human rights, says premier.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2003年12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65. ^ 人民網. 2008年兩會溫家寶答中外記者問(全程實錄)[. 鳳凰網. 2012年3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66. ^ 衛敏麗. 全國各類社會組織達43.1萬個. 新華網. 2010年6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6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附錄一:一九八九年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PDF). 國立政治大學. 1989年10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繁體)‎). 


  168. ^ Peter Patze. Service providers wanted. Development + Cooperation. 2012年8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69. ^ Keith B. Richburg.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talks reform, but most countrymen never get to hear what he says. 《華盛頓郵報》. 2010年10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170. ^ 鄭漢良. 三中全會沒了政治改革或只有行政改革.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 2013年1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71. ^ 安德烈. 劉銳紹:官媒大吹大擂的改革不是政治改革.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 2013年1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72. ^ 王丹. 在改革的旗幟下集權(王丹). 自由亞洲電臺. 2013年11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17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馬修·伊萊夏斯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参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 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