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主義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分離主義,又称分裂主義,意味著將自身從原本相连的其他部分抽離。通常其目标是从现存的主权国家中分离出一部分领土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分离主义的核心推动力一般是来自该国内的某少数族群,并且该族群有自己的集体认同和自己宣称的家国领土。




目录





  • 1 政治/行政分離主義

    • 1.1 動機


    • 1.2 等級


    • 1.3 反覆性的分離主義


    • 1.4 因為分離運動而裂解的國家政權


    • 1.5 宣稱實際獨立但未被國際承認之政治實體


    • 1.6 国内分离主义组织比较多的国家



  • 2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國家及政權列表


  • 3 種族分離主義


  • 4 宗教分離主義


  • 5 社會分離主義


  • 6 中國的分离主義


  • 7 參見

    • 7.1 清單


    • 7.2 總體



  • 8 參考文獻




政治/行政分離主義


政治分離主義涉及到求取主權獨立並將一片土地或一群人(通常是一群具有不同國家認同者)相互分離(或是將一個國家自其他部分抽離,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殖民地自宗主国獨立)。分離主義團體通常將分離主義一詞當成輕蔑用語而摒棄不用,而喜歡使用如民族自決等較中性的名詞。


分離運動通常具嚴格的組織及平和的方法。加拿大魁北克省號召極為平和的分離運動,自1960年代起其激烈程度不斷變化(在此期間曾有短暫的暴力行動,於1970年的十月危機中達到高峯)。大範圍的和平分離運動例如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的裂解。新加坡同樣自馬來西亞聯邦和平分離。


分離主義通常也可能採取暴力形式以對抗前此的軍事壓制。全球有許多團體相信分離主義為其“唯一”達成解放國家的方式。包括在法國與西班牙的巴斯克祖國與自由黨、1980年代印度的錫克分離主義者、愛爾蘭共和軍以及1960年代的魁北克自由陣線於1970年的十月危機中達到高潮。這些游擊戰可能導致內戰全面爆發,如在車臣戰爭的情形。


若欲達成分離者能在現存政治體系下取得政治與經濟自治,暴力行為通常會失勢。自由選舉與公民投票有時對降低緊張情勢有所所幫助。無論如何,僅有極少數國家認同其政治分離情勢。裂解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內戰就是個例子,儘管理論上前南斯拉夫的憲法條款允許各加盟國公投與脫離。



動機


分離主義運動通常至少在表面上是基於國家主義或宗教狂熱。更常見者,對不當政治影響的反感,與對經濟(不當)利益的認知扮演了重要角色。經濟原則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的一個因素。其主要原因牽涉到斯洛伐克不願放棄其(地區性)經濟核心,即國營企業;而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等地區则有極大的意願實驗市場經濟,於是於1992年分裂成捷克及斯洛伐克。


魁北克同時也是個政治區隔如何導致分離之企圖的例子。自1867年加拿大邦聯成立起的一百年間,佔少數的英語系人口在政治與經濟上宰制該省。對當時“現狀”的不滿引致“魁北克第一”分離團體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的成長。


數千年以來未曾獨立過的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產生了暴力性分離組織以排拒佛朗哥時期西班牙國的暴力鎮壓。類似的形式出現在衣索比亞,當地厄立特里亞及吉布地叛亂份子對腐敗的獨裁所展現的憤怒遠甚於對厄立特里亞國的熱情,該國之前並無長久而具區別性之歷史。


義大利半島北部維持了幾世紀的政治獨立(例如:威尼托地區自10世紀至19世紀獨立存在;利古里亞以熱那亞共和國的身份獨立了7個世紀之久)。北意大利分離主義的根源不僅止於經濟上,同時也存在於語言及文化上。



等級


歷史上曾出現過激烈程度差距極大的分離行動與氛圍:


  • 有些分離運動以傳統戰鬥從事武力抗爭。在約1780年至1830年間,美洲許多國家以這樣的方法達成獨立。
  • 許多分離主義者,一時缺乏公開戰鬥的資源,回頭使用游擊戰術(冒著遭其對手貶為恐怖份子的風險)。巴斯克分離運動屬此範圍。阿爾及利亞在這樣的行為基礎上增進獨立。車臣獨立行動在高加索地區的公開戰鬥失勢後亦轉變為如此。
  • 在佔領勢力嚴密控制及具壓倒性力量的情況下,分離主義者除深入地下之外少有選擇。例如說,19世紀時沙皇當局在波蘭給予波蘭民族統一黨小範圍的提供武器,時而壓制其語言使用與文化活動。但俄國領土上的波蘭獨立運動並未消褪,只是等待有利時機。
  • 若得准許,分離主義者會經由憲法,特別是國會代表,來達成目標。愛爾蘭分離運動在19世紀大幅使用此法。
  • 印度採用傳統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倡導分離主義與政治獨立。甘地的哲學觀與方法論在其中極其重要。
  • 經由文化差異的分離運動可腐蝕超國家霸權。康瓦爾分離主義經常從事這樣的行為,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波羅的海地區證明有效。
  • 理智型的分離出義出現過在像卡斯卡迪亞獨立運動這樣的事例上。卡斯卡迪亞獨立的理念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發展至呈現出如同其他分離行為的激烈程度。
  • 對國家或地區的暫時性或間歇性不滿會挑起反覆性的分離氛圍。澳洲新南威爾斯的新英格蘭地區具有這樣的特質。

  • 微型国家式的分離主義可能轉變至不令人熱衷。像赫特河省公國或西蘭公國和塞波加大公國等可自訂憲法與制度、發行郵票、貨幣與護照-而不會與其母國勢力抵觸或改變其於聯合國中的表決態勢。這樣的例子可作為媒介以提供不會危及現存的民族國家之政治或經濟主張。如一些私人國家短暫存在出現又消逝的實體。有些例子中,分離運動幾乎變成鬧劇-由全面爆發的國家主義的流血行為中產生距離。


反覆性的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會隨時間改變型態、激烈度與針對性。


比利時在1830年為脱離荷蘭聯合王國的統治進行過一場血腥的革命而獨立,但在20世紀末成為數個帶頭組成歐盟的國家之一。


德克薩斯州分離主義者在1836年變得非常實際,並在併入美國時淡化其色彩。但德克薩斯共和國組織維持其德州獨立的傳統至今。


1947年之前印度激烈爭論其主權,導致其伊斯蘭分離主義者自組巴基斯坦。巴國後來又發生了孟加拉國獨立。在事件的進程中,對獨立建國不變的浪漫構想不一定會充份反映出來。



因為分離運動而裂解的國家政權


























































































































分离国家政權的母国实体
分离国家政權或政治实体
备注
数量

 奥匈帝国
解体为 奥地利、 匈牙利及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和 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归属原 南斯拉夫、 羅馬尼亞和 義大利、 波蘭
3(主體)

 大清

辛亥革命以後解体为 中華民國、Flag of Bogd Khaanate Mongolia.svg大蒙古国(之後的 蒙古人民共和國及 图瓦人民共和国);
今主體地區屬 中国大陆和 中華民國。部分领土归属原 蘇聯、 朝鲜和 印度佔領、 哈萨克斯坦等3(主體)

 俄罗斯帝国
裂解為  俄羅斯及其他民族主要國家包括立陶宛 立陶宛王国、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共和國、 爱沙尼亚 愛沙尼亞共和國、 白俄罗斯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芬兰 芬蘭王國、 乌克兰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乌克兰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波兰 波蘭第二共和國、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摩爾多瓦民主共和國及 克里米亞人民共和國、 庫班人民共和國。部分屬於 德意志帝国及  罗马尼亚王国、 中華民國、 博克多汗国。 亞美尼亞 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阿布哈茲、 顿河共和国、 阿拉什自治国、 西伯利亚共和国等。约30(主體)

 奥斯曼帝国
裂解為  土耳其及阿拉伯國家
包括 伊拉克、  叙利亚、  黎巴嫩、  约旦、  利比亞、  埃及、  突尼西亞、  苏丹、  索馬利亞、  巴勒斯坦等、及  以色列、 部分屬於 俄羅斯及  沙烏地阿拉伯、  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  亞美尼亞、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阿布哈茲、  希臘、  塞爾維亞、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23(主體)

 中華民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中國獨立,今爲 蒙古
3 (離開聯合國)

 图瓦人民共和国
 中國獨立,后併入 蘇聯,今屬於 俄羅斯,即 圖瓦共和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7年取消独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即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取消。

 英屬印度
解体为 印度和 巴基斯坦以及之后的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從 巴基斯坦獨立


3

 法属印度支那
解体为 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共和国和 柬埔寨以及 老挝和归还湛江市

 越南民主共和国和 越南共和国實際分裂;1976年恢復統一


4

 捷克斯洛伐克
解體為 捷克和 斯洛伐克
天鹅绒分离2

 塞尔维亚和黑山
解体为 塞爾維亞和 蒙特內哥羅
源自南斯拉夫解體后所形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

 塞爾維亞

 科索沃
科索沃宣布独立事件1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解体为 叙利亚和 埃及
解体之后和利比亚组成阿拉伯联邦共和国
2

 衣索比亞

 厄立特里亚
1991獨立1

 印尼

 东帝汶
2002獨立1

 南斯拉夫
分解為 塞爾維亞、 蒙特內哥羅、 克罗地亚、 馬其頓、 斯洛維尼亞及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 科索沃
7,包括6联合国会员国

 蘇聯
分解為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 爱沙尼亚、 拉脫維亞;外高加索三國: 格鲁吉亚、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中亞五國: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斯拉夫三國: 俄羅斯、 白俄羅斯、 烏克蘭以及 摩尔多瓦;之后又从这些国家中裂解出 阿布哈茲、 南奥塞梯、 德涅斯特河沿岸和 阿尔扎赫等有限承认的国家政权。15联合国会员国,4非联合国会员国

 烏克蘭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從烏克蘭獨立, 起因于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成立新俄羅斯聯邦,延續至今2

 烏克蘭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從烏克蘭獨立起因于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加入俄羅斯。隸屬於俄羅斯聯邦管區,成為其聯邦主體和俄羅斯自治共和國之一,成为俄罗斯的 克里米亚共和国延續至今1

 克罗地亚

塞族共和國 塞爾維亞克拉伊纳共和国
1991年獨立;後遭克羅埃西亞軍及其盟軍在1995年消滅。1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塞族共和國、西波斯尼亞共和國、黑塞哥-波斯尼亞克羅地亞共和國
1992年-1993年波黑內戰當中建立起來的政治實體,隨著內戰的結束和代頓協議的簽訂,除塞爾維亞人的塞族共和國重建保留外,其餘併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3

 摩尔多瓦

 德涅斯特河沿岸
(1991年摩爾多瓦隨著蘇聯解體而獨立,摩爾達維亞改名摩爾多瓦,因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多為俄羅斯族人,摩俄兩族衝突,故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宣告獨立,摩爾多瓦事實未管轄)1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從馬來西亞聯邦星嘉坡州獨立為 新加坡
1

 苏丹

 南蘇丹
 苏丹公投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93個聯合國會員國1

 賽普勒斯

 北塞浦路斯
 賽普勒斯独立,并获得了 土耳其的承认1

 索馬利亞

 索馬利蘭
 索馬利亞事实独立, 索馬利亞在名義上划定其为一个联邦成员国,實際並未加入索馬里聯邦共和国。1

 阿塞拜疆

 阿尔扎赫
 阿塞拜疆独立,并得到 亞美尼亞的支持,以及 德涅斯特河沿岸、 阿布哈茲、 南奥塞梯的外交承认1

 西印度群島聯邦
解体为 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巴多斯、 多米尼克、 格瑞那達、 牙买加、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千里達及托巴哥;及属地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开曼群岛、 蒙特塞拉特、 安圭拉
13

 马里聯邦
解体为 马里及 塞内加尔
是于1959年4月4日至1960年8月20日间存在于西非的一个联邦国家,现已解体。1959年4月4日,法属苏丹和塞内加尔两个自治共和国决定在法兰西共同体内结成联邦,首都设在达喀尔,总统由莫迪博·凯塔担任,以古代马里帝国的名称命名为“马里联邦”。1960年6月20日,该国宣布完全独立,后因分歧解体。2

 中非联邦
解体为 尚比亞、 辛巴威及 马拉维
是一個英國統治下的自治領,其範圍大概包括今日的辛巴威、尚比亞及馬拉威三國。1963年12月31日,尽管在总理罗伊·韦伦斯基努力阻止下,联邦仍然宣告正式解体,其后逐步形成现在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3个独立国家。其正式名称当时为 南羅德西亞、 北羅德西亞及 尼亞薩蘭联邦。3


宣稱實際獨立但未被國際承認之政治實體













































































政治實體(國家政權)
宣稱其領土主權的國家
獨立自治實體政治体制
國旗
地图

 阿布哈茲

 格鲁吉亚

共和制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Abkhazia.svg

Flag of Georgia.svg



Abkhazia in Europe (de-facto).svg

 南奥塞梯

 格鲁吉亚

共和制

Flag of South Ossetia.svg

Flag of Georgia.svg



South Ossetia in Europe (de-facto).svg

 索馬利蘭

 索馬利亞

議會制

Flag of Somaliland.svg

Flag of Somalia.svg



Somaliland in Africa.svg

 德涅斯特河沿岸

 摩尔多瓦

雙首長制

Flag of Transnistria (state).svg

Flag of Moldova.svg



Transnistria in Europe (zoomed).svg

 阿尔扎赫

 阿塞拜疆

共和國

Flag of Artsakh.svg

Flag of Azerbaijan.svg



Artsakh in Asia.svg

 北塞浦路斯

 賽普勒斯

共和國

Flag of the 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ern Cyprus.svg

Flag of Cyprus.svg



Northern Cyprus in Europe (de-facto).svg

 塞族共和國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共和制

Flag of the Republika Srpska.svg

Flag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svg



Republika Srpska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svg

 科索沃

 塞爾維亞

議會制

Flag of Kosovo.svg

Flag of Serbia.svg



Kosovo in Europe (de-facto).svg

 邦特蘭

 索馬利亞

共和制

Flag of Puntland.svg

Flag of Somalia.svg



LocationPuntland3.png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俄羅斯
 车臣共和国

政教合一

Flag of Chechen Republic of Ichkeria.svg

Flag of Russia.svg



Europe Location Chechen Republic of Ichkeria.svg

 巴勒斯坦

 以色列

共和制
兩黨制

Flag of Palestine.svg

Flag of Israel.svg



Palestine in Asia.svg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共和制

Flag of Donetsk People's Republic.svg

Flag of Ukraine.svg



Location of Donetsk People's Republic.png

Novorussia-Donetsk Rep.svg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共和制

Flag of Lugansk People's Republic.svg

Flag of Ukraine.svg



Location of Lugansk People's Republic.png

Novorussia-Lugansk Rep.svg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摩洛哥

共和制
一黨制

Flag of the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svg

Flag of Morocco.svg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 in Africa (de-facto).svg


国内分离主义组织比较多的国家


本條目多數信息依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於2013年公布的统计资料:
















































































































































































分離主義民族或政治實體原屬國家和地區是否主權政治實體獨立時間備註相對流亡政府、分離主義實體
1970、80年代

摩洛人

 菲律賓

1972年9月
1972年9月,菲律賓前總統馬可斯宣布菲律賓的《軍事管制法》,向南方大舉用兵,展開殺戮,南方穆斯林組成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宣布南方獨立,受到政府多次武力鎮壓。菲南四省1987年舉行公投,獲政府確認建立「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但因多項承諾未有落實,引發區內青年加入更激進的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或阿布薩耶夫等組織,衝突不絕。2014年3月27日,菲律宾政府在马尼拉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签署邦萨摩洛全面协议,该协议将以“邦萨摩洛”政治实体取代目前的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ARMM),标志着菲律宾政府与南部伊斯兰分离运动之间长达17年的和平谈判宣告完结。和平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停火、成立邦萨摩洛政治实体、下放权力、尊重“邦萨摩洛人民的权利”等.

莫洛民族解放阵线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北塞浦路斯

 賽普勒斯

1974年7月20日
1975年由土耳其控制的北塞浦路斯片面宣布成立塞浦路斯土族邦(Kıbrıs Türk Federe Devleti),该名称在1983年11月15日时更改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北塞浦路斯迄今为止尚未受到国际认可,只有土耳其承认其主权,但却实际上拥有此岛北半的实际统治权,在此状况下土耳其并不承认塞浦路斯政府对于全岛的主权,只称呼塞浦路斯共和国政府“南塞浦路斯的希腊族政权”。

土耳其境內分離主義組織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布干维尔

 巴布亚新几内亚

1975年9月11日(首次獨立)
1975年9月1日,北所罗门省单方面宣布从澳大利亚控制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领地独立,并将独立日定为同年9月16日。[1]最终在国际以及巴新政府调解下,布干维尔于1976年重回从澳大利亚殖民地独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版图。根据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政府达成的协议,自治区政府已经决定于2019年6月15日举行独立公投。

布干維爾獨立運動
布干維爾革命軍

 东帝汶

 印尼

1975年11月28日
東帝汶於1975年11月28日從葡萄牙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但在9天之後馬上就被印尼入侵並佔领,1976年7月成为印尼的东帝汶省(Timor Timur)。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了全民公投,绝大多数的东帝汶人投票同意从印尼独立。經「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管理约兩年半后,于2002年5月20日零时正式恢復獨立,國名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成为国际公认的一个独立国家。
當時: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

 魁北克

 加拿大

1970年代兴起

魁北克獨立運動下的1995年魁北克公民投票和1995年魁北克公民投票都不支持魁獨;清晰法案支持魁北克在聯邦內的高度自治。

魁北克人黨
魁北克解放陣線

东突厥斯坦

 中國

1980年代興起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
突厥斯坦伊斯兰党

 香港

 中國

1980年代興起

香港獨立運動

香港民族黨
本土民主前線
學生動源

 西藏

 中國

1980年代興起

西藏獨立運動

藏人行政中央

臺灣

 中華民國

1970年代興起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正名運動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
建國黨
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
台灣民主基金會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黑色島國青年陣線
時代力量

曼尼普爾邦等

 印度

1972年分治
当地政府1947年摆脱英殖民之后,1949年重又被印度统治,为中央的直辖区,于1972年从阿萨姆邦分出建立。曼尼普尔邦居民在近几年时间内一直在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建国。

印度分離主義運動
1990年代

 阿布哈茲

 蘇聯
 格鲁吉亚

1992年7月23日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成立阿布哈兹共和国。未被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政府

 南奥塞梯

 格鲁吉亚

1991年11月28日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成立南奥塞梯共和国。

南奧塞梯臨時行政實體

 阿尔扎赫

 阿塞拜疆

1991年12月10日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纳卡地区举办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阿塞拜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同体

 索馬利蘭

 索馬利亞

1991年5月18日
1991年5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简称索马里兰。该国实际控制原索马里十八个州份中的五个,但未曾获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认。

索马里联邦成员国的索马里兰共和国

塔利班等

 阿富汗

1996年-2001年
1996年至2001年间,塔利班在阿富汗建立全国政权,正式名称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由于它在阿富汗实施独裁专制和政教合一政策,因此仅被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三个国家承认是代表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它曾经多次不顾联合国的要求,为奥萨瑪·賓·拉登提供庇护。

阿富汗分離主義運動、阿富汗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俄羅斯
 车臣共和国

1991年至2007年
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是1991年至2007年期间由高加索穆斯林在车臣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首都格罗兹尼,其政府自称为车臣伊斯兰政府。该共和国在其存在期间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政治上势单力孤,后被普京主导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击败而结束。

車臣獨立運動
2000年代

伊朗库尔德斯坦

 伊朗


阿尔达希尔一世时代最重要的王国之一为卡雅思家族 (Kâvusakân),其一直维持着半独立库尔德王国的地位,直至公元380年阿尔达希尔二世取缔了王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为止。

庫爾德獨立運動

信德人

 巴基斯坦


是巴基斯坦四大民族之一,是说信德语的印欧民族(属地中海人种),分布于巴基斯坦信德省与印度西部。

巴基斯坦分離主義組織

 亚齐特区

 印尼



亞齊獨立運動


馬來人

 马来西亚



沙巴、砂拉越、柔佛等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

 伊拉克

2017年9月25日
2017年舉行在伊拉克北部争议领土对于第140条进行公投。

庫爾德獨立運動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4月7日

烏克蘭危機

顿涅茨克州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4月27日

烏克蘭危機、乌克兰分離主義組織和運動

卢甘斯克州

 克里米亚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3月11日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俄羅斯聯邦;今 克里米亚共和国。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巴斯克

 西班牙

N/A

巴斯克獨立運動

埃塔(已解散)

 加利西亞

 西班牙

N/A

加利西亞獨立運動


 加泰罗尼亚

 西班牙

2017年10月27日

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共和委员会

克欽邦
撣邦
克耶族


 緬甸




緬甸少數民族獨立運動



另外歐洲部份,各國分別擁有的分離團體不多,但如果以整體歐盟角度來看,擁有超過50個以上的運動進行中,屬於相當高。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國家及政權列表















































































































































































































主權國家原屬國家和地區是否聯合國成員國獨立時間備註
1990年代

 纳米比亚

 南非

1990年4月2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俄羅斯

 蘇聯

1990年6月12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爱沙尼亚

 蘇聯

1991年8月2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拉脫維亞

 蘇聯

1991年8月2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立陶宛

 蘇聯

1990年3月1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摩尔多瓦

 蘇聯

1991年8月2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烏克蘭

 蘇聯

1991年8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白俄羅斯

 蘇聯

1991年8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哈萨克斯坦

 蘇聯

1991年12月16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吉尔吉斯斯坦

 蘇聯

1991年8月3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乌兹别克斯坦

 蘇聯

1991年8月3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塔吉克斯坦

 蘇聯

1991年9月9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土库曼斯坦

 蘇聯

1991年10月2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格鲁吉亚

 蘇聯

1991年4月9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亞美尼亞

 蘇聯

1991年8月2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阿塞拜疆

 蘇聯

1991年8月3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德涅斯特河沿岸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90年9月2日
今屬 摩尔多瓦,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阿布哈茲

 格鲁吉亚

1992年7月23日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成立阿布哈兹共和国。

 南奥塞梯

 格鲁吉亚

1991年11月28日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成立南奥塞梯共和国。

 阿尔扎赫

 阿塞拜疆

1991年12月10日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纳卡地区举办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帛琉

 美國

1994年5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马绍尔群岛

 美國

1991年9月1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美國

1990年12月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厄立特里亚

 衣索比亞

1993年5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索馬利蘭

 索馬利亞

1991年5月18日
1991年5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简称索马里兰。该国实际控制原索马里十八个州份中的五个,但未曾获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认。

 斯洛維尼亞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6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克罗地亚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6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2年3月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馬其頓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9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0年代

 东帝汶

 印尼

2002年5月2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蒙特內哥羅

 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塞爾維亞

 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后,塞尔维亚自动转化为主权国家,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联合国席位

 科索沃

 塞爾維亞

2008年2月17日

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未能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10年代

 南蘇丹

 苏丹

2011年7月9日
2011年7月14日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4月7日

烏克蘭危機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4月27日

烏克蘭危機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3月11日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俄羅斯聯邦;今 克里米亚共和国。

 加泰罗尼亚

 西班牙

2017年10月27日

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種族分離主義


種族分離主義涉及企圖作文化上、經濟上或種族上分離的團體。別見種族隔離。


種族團體會尋求自其他團體隔絕,如支持白人或黑人種族隔離分離的團體。參見種族歧視與種族隔離。



宗教分離主義


宗教團體其成員相信不應與不同教義人士互動者,趨向分離成多出的教派。宗教分離主義已成為新教派的特徵,其教區與最高理論植基於當地的教眾。請比較宗教背景於十五世紀時的歐洲與廿一世紀時的美國。以避世為潛在的分離工具。


主張嚴格政教分離者通常自稱“separationists”(以“accommodationists”為反義詞)。



社會分離主義


女同性戀者-女性主義者分離主義涉及以性取向其特定的分離主張。


一個階級社會或種姓制度,如印度,會發展出嚴密的社會性分離慣例及地理上嚴格的區隔。這種情況下,同質團體會宣導與執行苛刻的社會分離主義以求其特權永存。



中國的分离主義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认可民族自决和联邦制[2],承认中国少数民族有独立建国的权利。长征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范围扩展至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再支持少数民族独立建国,转为支持民族自治。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国共产党构建了单一制的国家体制,对境内的反叛、独立政权,以及各类分离主义势力持高压消灭之态。在其管控的领土之上,尚无成功独立的先例。进入21世纪后,中国边疆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无类似建国初期大规模的武装反叛活动,但西藏、新疆等地的暴力事件和恐怖袭击却是此起彼伏,维稳仍是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


《南方快报》2006年9月13日的一篇報導中將1920年代的毛澤東視為是中國分裂主義者。[3]1920年9月3日當時尚未成爲中共黨員的毛澤東於長沙大公報上撰文《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4]主張中國分裂為二十七國時提出:





毛泽东还曾发表多篇文章大力支持中国解体,反对大一统。例如这篇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的名为《反对统一》的文章:[5]





1931年11月7日,經多次努力後中國共產黨成功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開創中國近代分離主義之先河。12月1日毛澤東、項英、張國燾聯名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布告》清楚表明在一個中國疆域内有兩國:「從現在起,中國疆域內有不同的兩國,一個是中華民國,另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剝削與壓迫下廣大工農兵的國家」。[6]


1936年6月,兩廣事件爆發,毛澤東對西南軍事將領的行動表示讚賞,認為中國西北獨立建國已燃起新希望,決定利用此事件提早發動西北新國防政府,6月16日,毛澤東興奮的向王明表示:「為了策應兩廣及華北局面,西北發動決定提早。發動的時機擬在兩個月內,發動的部署以接近蘇聯與解決西北蔣介石力量為原則。」中共中央電令川康地區紅二、四方面軍北上配合新政局:「時局已有新變化,即實行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的組織。西北國防政府已有迅速組織的必要,我們將以西北的發動來配合兩廣的行動。[7]」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甚至樂觀認為起碼能讓中國西北呈現半獨立的局面。


中华民国前总统李登辉,也曾被视作是中国分裂主义者。[8]他在1999年與中嶋嶺雄合著出版的《台灣的主張》中,提出「中國七塊論」:[9][10]






參見



  • 民族統一主義

  • 独立运动列表

  • 民族自決


清單



  • 活跃的分离主义运动列表
    • 政府间组织承认的积极分离运动列表

  • 分裂国家列表

  • 有限承认国家列表


  • 民族列表
    • 原住民列表


總體


  • 民族

  • 少数群体

  • 民族優越感

  • 家乡

  • 身份認同政治

  • 交錯性

  • 親屬

  • 语言分离主义

  • 私人国家

  • 多元文化主義

  • 少数群体

  • 國族

  • 社會嚴格分層

  • 瓜分

  • 难民

  • 国家分裂

  • 沒有國家的民族

  • 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


參考文獻




  1. ^ 《泰晤士报》, 1975-9-4


  2. ^ 周靖程.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联邦制主张和民族自决权思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重庆市涪陵区: 长江师范学院). 2011, (2011年第5期). ISSN 1674-3652 (简体中文). 


  3. ^ 毛澤東是中國分裂主義者


  4. ^ 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永久失效連結],毛泽东数字图书馆


  5. ^ 毛泽东:反对统一(一九二0年十月十日). 共识网.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6. ^ 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下冊.第201頁


  7. ^ 蔣永敬,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論中共抗日統戰初期的抗日反蔣方針,第887頁。


  8. ^ 金圭,李登輝真面目·日本顧問勤獻策分裂中國


  9. ^ 台灣的主張,遠流出版社,1999


  10. ^ 咱做伙為著明年的大選來打拼 : 評「中國七塊論」. 太平洋時報 (台灣海外網轉載). 1999-08-19.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Thánh nhọ” Lee Kwang Soo chúc thi tốt, sĩ tử Việt Nam... có dám nhận hay không?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