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選舉制度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香港選舉是香港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居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需進行選舉的公職均受《基本法》保障。香港所有內部的選舉均為非強制性,以不記名方式進行,由非政治性的獨立法定機構選舉管理委員會安排及監管、以及政府的選舉事務處執行,以確保選舉以公開、誠實、公平的原則進行。選舉管理委員會共有三名成員,其現任主席為馮驊法官。


香港的選舉政治起源自殖民地時代,發展簡述如下:


  • 1883年,殖民地政府成立潔淨局(市政局前身),管理公共衛生,除了官守議員、委任議員,當時該局還包括兩名由選舉產生的議員。

  • 1981年,香港政府發表《地方行政白皮書》,推行地區選舉,並取消對選民資格的種種限制,凡年滿21歲、居港滿七年的香港居民均可登記成為選民。


  • 香港政府首先於1982年設立區議會、並設置選舉,成立地方政制

  • 1984年7月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諮詢代議政制發展方面的意見後,發表白皮書宣佈1985年立法局首次引進兩項間選:是由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兩局合計2席)及區議員組成的「選舉團」(10席),以及代表社會各個行業及組織的「功能組別」,分別選出12個議席

  • 1983年市政局加入地區直選議席

  • 1991年立法局也首次加入直選議席

  • 1995年所有立法局議席由選舉產生,香港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區議會廢除全部委任議員,香港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有實權(自主財政、土地使用權)[1][2][3]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爭議,多數都涉及《香港基本法》架構下,其中《基本法》第45條及第68條分別訂明,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席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普選為目標;自2007年後,香港社會要求實行行政長官以及立法會普選的呼聲日漸高漲。本條目將集中介紹香港各項選舉以及已經落實的制度,相關發展爭論請參閱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目录





  • 1 選民資格

    • 1.1 地方選區選民


    • 1.2 功能界別選民、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投票人


    • 1.3 新界鄉村居民及原居民


    • 1.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



  • 2 行政長官

    • 2.1 選舉委員會



  • 3 立法會

    • 3.1 選舉制度



  • 4 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

    • 4.1 潔淨局產生辦法公投



  • 5 區議會


  • 6 村代表


  • 7 街坊代表


  • 8 港區人大代表


  • 9 香港選舉列表

    • 9.1 英屬香港時期


    • 9.2 香港特別行政區時期(包括成立前的過渡期選舉)



  • 10 參考文獻

    • 10.1 引用


    • 10.2 来源



  • 11 外部連結




選民資格


香港選民的投票資格可分為以下幾類:



地方選區選民




2004年宣傳選民登記海報


地方選區選民可以為立法會地方選區選舉議席、以及住址所屬地區的區議會選舉中投票。根據2012年臨時登記冊上的選民人數
政府統計數字,香港約720多萬人口中,共有345萬2076人登記作地方選區選民。


地方選區選民須年滿18歲,通常在香港居住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市民可以於灣仔的選舉事務處、各區民政事務處或郵政局、公共屋邨辦事處、選民登記網站,索取登記表格。持有有效數碼證書的市民可以透過香港政府公共服務電子化網站在互聯網上登記。資料經查核後,選民資料會轉載到選民登記冊。


選民登記冊通常在選舉舉行前兩個月發表,而年滿18歲的定義是按登記冊公佈日期而非選舉日期為準。例如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該屆的選民登記冊在7月25日發表;因此,即使選舉9月9日進行,7月25日至9月9日才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仍不能參與投票。[4]



功能界別選民、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投票人


立法會設有35個由功能界別選出的議席。功能界別在1997年前稱「功能組別」,代表香港社會各個行業及組織,截至2012年共有28個功能界別(不包括區議會(第一))。根據2012年臨時登記冊政府統計數字,功能界別選民數字為23萬9948人。選民數字不包括320万9105名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選民。


各個功能界別的選民登記資格都不一樣,有些界別作個人投票、有些作團體投票。以會計界為例,根據選舉事務處的說明書,選民資格為香港法例第50章《專業會計師條例》的註冊會計師。成為功能界別選民者,可以參與立法會選舉功能界別議席的投票。


符合功能界別選民資格登記的個人或團體,必須同時申請登記成為選舉委員會的界別分組投票人。界別分組投票人可以投票選出選舉委員會中代表自己行業的成員。除了自己行業之外,符合資格人士也能夠選出選舉委員會中僱主聯合會、鄉議局等代表,但未必能夠在兩個界別中分別投票。


前香港總督彭定康在1992年進行的政制改革中,提出在1995年立法局選舉中新增9個功能組別,即「新九組方案」,並更改功能組別選舉方法、法團選票改為個人選票;最後功能組別符合選民資格增加至270萬人,實際登記人數115萬人[5][6]。彭定康的這次改革被北京政府批判為违反《基本法》,時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在1993年3月公開罵他是「千古罪人」[7]



新界鄉村居民及原居民


見下段#村代表選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


見下段#港區人大代表選舉。



行政長官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46條,行政長官每屆任期5年,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選出;選舉具體細則由香港法例第569章《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訂明。《基本法》附件一第4節同時訂明,有意參選行政長官的人需獲得150個選委會委員提名,方可正式成為候選人。投票以不記名方式、絕對多數制進行,候選人即需取得601票才能當選。與許多西方選舉制度不同,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第31條,勝出的候選人須聲明他不是政黨的成員。


1996年舉行的首次行政長官選舉中,共有3名候選人。北京委任的400名推委會委員人投票後,董建華獲得80%的選票,擊敗對手吳光正及楊鐵樑當選。2002年,董建華在無競爭對手下,挾着713名選委會委員提名支持而獲得自動連任。


不過,董建華於2005年3月辭職,行政長官辭職後補選過程成為社會關注問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爭議聲之中,解釋《基本法》謂行政長官辭職不等於任期完結,因此繼任的行政長官曾蔭權只能完成董建華的任期,即到2007年終結,而不是從2005年起計算5年到2010年。反對人大釋法的人則指這違反了《基本法》第46條。最後,行政長官補選於2005年7月10日舉行,情況與2002年董建華連任時相似。曾蔭權在796名委員(4人身兼立法會議員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之中,獲得了674個提名簽名,成為唯一候選人而自動當選。


2007年3月25日,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舉行,曾蔭權獲得649票成功連任,擊敗得票只有123票的梁家傑。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全票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按照有關《決定》,2012年的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在不實行普選的前提下,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適當修改。《決定》又明確了2017年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採用由普選產生的辦法,而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立法會選舉亦可以採用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



選舉委員會


選舉委員會是香港負責選出行政長官的間接選舉團體,亦即選舉團。現時選舉委員會共有1200名成員,分別代表香港社會中的38個「界別分組」。其中300人來自工商、金融界,300人來自專業界,300人來自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其餘300人為政界,包括立法會議員、區域性組織代表(港九及新界區議員)、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以及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各個界別分組成員,由上段所述界別分組投票人投票選出。


選舉委員會是根據《基本法》附件一所設立的。但由於負責選出第一屆立法會其中10個議席的選舉委員會,其組成辦法在基本法中沒有訂明,故由前港督彭定康進行的政制改革,在未經北京同意下,設立了一個有100名成員,由大部分直選產生的區議員互選產生的選舉委員會,並於1995年選出立法局10個議席。至1996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北京決定「另起爐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所籌組,原為推選第一屆行政長官的推選委員會,選出臨時立法會取代最後一屆立法局。該推選委員會成員共有400人,由香港社會各個界別的代表組成。負責選舉第二屆行政長官選舉的第一屆選舉委員會成員數目為現時的800名。


除了行政長官選舉外,選舉委員會也分別於1998年及2000年,選出第一屆和第二屆立法會的部分議席;但按照《香港基本法》附件二第一節,所佔議席逐屆減少。選舉委員會現已不再選出立法會議席,所有議席均經由地區直選或功能界別投票所產生。


根據《基本法》附件一第二節,選舉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一般而言,行政長官任職滿五年後,下任特首會由新一屆選舉委員會選出。不過如果行政長官於任期內辭職,如2005年3月12日董建華因辭職而需要為行政長官職位進行補選,當時選舉委員會便會仍在任期之內,故曾蔭權徵求選舉委員會成員簽名支持參選時,無需重新選出選舉委員會。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
第一界別
第二界別
第三界別
第四界別
香港僱主聯合會
香港中國企業協會
飲食界
酒店界
保險界
航運交通界
地產及建造界
旅遊界
商界(第一)
商界(第二)
工業界(第一)
工業界(第二)
金融界
金融服務界
進出口界
紡織及製衣界
批發及零售界
16
16
17
17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中醫界
醫學界
衛生服務界
工程界
教育界
高等教育界
法律界
會計界
資訊科技界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漁農界
勞工界
社會福利界
宗教界
  天主教香港教區
  中華回教博愛社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香港道教聯合會
  孔教學院
  香港佛教聯合會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
  體育小組
  演藝小組
  文化小組
  出版小組

60
60
60
60
 10
 10
 10
 10
 10
 10

60
 15
 15
 15
 15

鄉議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港九各區議會
新界各區議會
立法會
26
36
51
57
60
70
小計:300小計:300小計:300小計:300
總計:1200


立法會






 

臨近選舉,香港街頭濟滿拉票的人



立法會(主權移交前稱「立法局」)是香港的立法機關,現時共有70個議席。根據《香港基本法》第68條的规定,议席由選舉產生,除了第一屆任期为2年外,每屆任期为4年。《基本法》附件二規定了首三屆立法會的組成方式,並逐屆減少選舉委員會選出的議席。



選舉制度


立法會35個地方選區議席通過最大餘額方法(largest remainder method),以黑爾數額名單比例代表制選出下列5個選區的議員。



  • 香港島6席: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 九龍西6席: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


  • 九龍東5席:黃大仙區、觀塘區


  • 新界西9席: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 新界東9席: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地方選區議席參選人士無需在自己居住的地區參選,惟必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年滿21歲,無外國居留權,過去3年通常在香港居住,並且本身已經登記成為選民。候選人以名單參選,每份名單候選人人數最多可以等於選區議席數目。每位選民可投票給一份名單,議席大致按照各名單所得票數分配,所以被視為比較公平的選舉方法。同時,比例代表制對小政黨包容,有利於發展多黨派的議會,能產生代表性廣泛的選舉結果。這種制度也令選民不能投票給個別候選人;從正面的角度看,這代表選民會改以每份參選名單的政綱為投票考慮依據,加強選舉的理性基礎。不過,各個政黨會有相應的「配票策略」,例如將同黨候選人分拆在不同的名單,讓候選人能通過餘額票數當選。
至於35個功能界別議席議席,共由29個功能界別選出。其中:


  • 28個傳統功能界別,30席
    • 23個界別以多數票制plurality voting system)各選出一個議席;

    • 1個功能界別(勞工)以全票制bloc vote),選出三個議席;

    • 又有4個「特別功能界別」(鄉議局、漁農界、保險界、航運交通界)使用按選擇次序淘汰投票制preferential elimination system),選出餘下四個議席。


  • 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5席
    • 採用比例代表制,以黑爾數額及最大餘額法名單比例代表制選出五個議席

地區選舉經歷了多次變化。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首次使用了雙議席雙票制dual-seat constituency dual vote),一個選區選出兩個議席。這個制度備受批評,政府遂提出改革選舉制度,其中以不可轉移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及名單比例代表制(party-list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取代原有制度的呼聲最高。可是公眾對改制未能達成共識,選舉改革裹足不前,政府決定直接了當採用較少爭議的簡單多數制(simple plurality)。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是香港主權移交前最後一次選舉。該次選舉中,親北京政黨民建聯在20個直選議席中取得議席極少,選舉制度再次備受關注。親北京陣營和北京政府批評政黨所得票數及取得議席不成比例,批評議席最多的民主黨沒有代表性。1995年前香港政府提出的兩種議舉制度再提上議程。
主權移交後,地區直選的選舉制度改為多議席單票制的比例代表制,讓立法會議席代表性增廣;2012年後,新增5個地區直選議席及5個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議席。立法會選舉制度自此並無實質性的變動。



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


1883年,殖民地政府成立潔淨局,管理公共衛生。1936年,該局易名市政局。除了官守議員、委任議員,當時該局還包括兩名由選舉產生的議員。日治時期,直選的兩個議席被取消。1952年,直選議席獲恢復,翌年直選議席增至四個,之後直選議席不斷增加,1983年增至15個,佔總議席的一半,所有直選議席均由單議席單票制產生。


1973年,所有官守議席被取消;1989年,出現間選議席,由市政局內10區議會各推選一人(1994年區議會選舉,旺角與油尖兩區併為一區,因此1995年市政局的間選議席由10席降至9席);1995年,所有委任議席被取消。


在1981年政制改革以前,只有少數人有資格成為市政局選舉的選民,即富裕階層或專業人士,例如1979年全港只有約44萬人符合選民資格,申請成為選民的只有三萬五千人。


1986年,區域市政局成立。1986、89、91三屆,該局議席均為36個,委任議員12席,當然議員3席(新界鄉議局主席及兩名副主席),間選議員九席(區域市政局轄下九個區議會各推選一人),直選議員12席(單議席單票制)。1995年,所有委任議席被取消,直選議席增至27席。


1997年7月1日,臨時市政局、臨時區域市政局成立,前者41名議員全體過渡,另增九名委任議員,後者39名議員全體過渡,另增11名委任議員。


1999年12月31日,兩個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解散,其原有職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食物環境衛生署取代。



潔淨局產生辦法公投


1896年,有關潔淨局的議員應由非官守或官守議員佔多數的議題產生爭拗,故當時的總督威廉·羅便臣爵士舉辦一次公投以決定結果,但結果出乎意料地為非官守議員佔多數的選擇大比數勝出,但威廉·羅便臣爵士堅持要以衛生部門取代潔淨局,故公投實質並無達到其目的。此外,這次公投是唯一一次獲官方認可的全民公投。


有關公投的詳情,請參閱1896年香港潔淨局組成辦法全民公投條目。



區議會


香港共劃分成18個地區,各設有區議會,就各地區層面事務向政府及立法會提供意見,並無實質行政或立法權力。此外,區議會也會獲得撥款,承擔及推動本區內環境、康樂文化、社區活動事務等。根據《區議會條例》(香港法例第547章),每屆區議會任期4年。主權移交後分別於1999年、2003年、2007年和2011年舉行過選舉。


區議會議席分為民選、當然及委任三種。


民選議員由符合資格的地方選區選民,以簡單多數制選出自己地址所屬區議會選區的議員。區議會選區分界按地區人口而定。按2004年香港人口約680萬計算,全港共設有400個區議會選區,而每個選區選出1名議員;換言之,每個民選議席平均代表17,000名市民。所以選舉分界就以17,000人為標準,按每區的人口而劃分可得議席。而每個選舉可以有15%的滑動,以減少因人口流動而造成經常的選區邊界改動。


當然議員ex officio)有27名,是新界9個區內的鄉事委員會主席,按鄉委會所在的9個新界區議會兼任區議員。


委任議員由行政長官委任,最多可委任合共102名代表進入全港18個區議會。1994年,當時港督彭定康推行政制改革方案,放棄行使委任議員制度,當然議員外改為進行全面直選。1999年3月11日,立法會經過14小時辯論,三讀通過《區議會條例》,為同年11月區議會選舉恢復委任議席。政府稱此舉原意為平衡區議會,讓少數社群也能進入區議會,確保他們的聲音得到反映;同時可以吸納更多无界別人士進入區議會。這被泛民主派議員抨擊為謬論、民主大倒退。2013年5月22日,立法會通過《201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在2016年1月組成新一屆區議會時取消所有委任議席。



村代表


歷史上,香港新界地區的原居民會選出自己村內的村長,而這些選舉往往是由男性原居民壟斷。但隨着香港社會的變遷,新界鄉村地區與市區的人口流動增加,新界鄉村的居民未必只是原居民。2000年12月22日,終審法院一致裁定當時石湖塘村及布袋澳的村選舉制度違反了《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和《性別歧視條例》,從而確認了非原居民可參與村代表選舉。但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也有義務按《香港基本法》第40條規定,保護「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終審法院認為權益只包括丁屋利益、某些物業豁免繳地稅及差餉等,但不等於政治權利。由此引申出鄉村村代表選舉辦法的改革,當時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廣泛爭議以及部分新界原居民的反對。


判決經過政府長達3年多的討論後,2003年2月終於通過《村代表選舉條例》,改革村選舉制度。現時,村代表分為兩個組別,一為「原居民代表」,另一為「居民代表」;這俗稱「雙村長制」,兩個組別的選舉分開進行。兩名村代表分別代表居民反映村內事務意見,而原居民代表也額外負責處理一切與原居民合法傳統權益及傳統生活方式有關的事務。村代表的任期為四年,現屆村代表任期由2015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止。


參加原居民代表選舉的選民,需年滿18歲,是該鄉村的原居民或其配偶。原居民定義為1898年時已經是該村的居民的人,或是原居民的父系後裔。參加居民代表選舉的選民,需要是年滿18歲香港永久性居民,並連續三年居於該鄉村。


代表選舉的候選人則需年滿21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獲得所屬組別5名登記選民提名,並本身已登記為所屬組別的選民。原居民代表參選人需為原居民;而居民代表候選人則需連續六年居於該鄉村。


2003年7月至8月舉行首次「雙村長制」村代表選舉,部分票站出現懷疑黑幫「曬馬」(召集人馬、向對方展示實力)場面,《明報》報道指8月17日元朗屏山票站外有過百人叫囂、大罵投票村民,香港警察反黑組控以非法集會拘捕27人。候選人鄧展鵬得悉後質問警方「為何拘捕他的助選團」。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稱事件是一種「點綴」,否則「稱不上是鄉村選舉」。


在首次的「雙村長制」村代表選舉中,原居民代表投票率為72.91%,居民代表選舉為74.61%。新一屆的村代表選舉將會在2007年1月6日至2月4日的星期六及星期日舉行,現在接受候選人提名(至2006年12月6日)。



街坊代表



街坊代表選舉是香港新界的政治選舉,如果居民的定居點不是認可新界鄉村,則不可選村代表,但可選街坊代表進入鄉事委員會。長洲多年來以街坊代表選舉,代替「村代表選舉」(前稱村長選舉)。街坊代表選舉與香港其他地區選舉不同之處,是每名選民可以「1人投39票」,即1人可同時選擇39名候選人。



港區人大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國人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權力機構,行使國家立法權。每屆任期5年,會議每年舉行一次。


香港和澳門在主權移交前後均有代表成員(當時是廣東省代表)。雖然兩個特別行政區按照《基本法》有自己的立法機關、不實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如同其他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按照人口計算出全国人大代表名額,通過間接選舉產生香港地區的人大代表(港區人代)。不過,香港和澳門人代的人口名額比例也比中國其他省市的比例為高,並另設選舉辦法。


由於港區人代並非本地通過直選產生,也沒有本地立法權、僅在全國人大會議中代表香港,而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又多數不適用於香港,因此香港市民普遍對人代感到陌生。港區人代年紀普遍較大,根據2002年11月5日《明報》對城市大學學者蔡子強採訪,人大會議「……暮氣沉沉、思考老化、活力愈來愈少,『人大代表』最終會變成榮譽多於真正的民意代表。」港區人代在香港本地不設辦事處,鮮少公開發言及發表議政感想,也不能直接代表中央「傳話」。曾憲梓、鄭耀棠等見報率較高的港區人代,多會被香港傳媒及社會人士當成是親北京人士的代言人。


港澳地區的人代選舉辦法通常會在上一屆全國人大預先決定通過。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首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於1997年12月舉行,共選出36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參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據同年3月制訂的選舉辦法,投票的間選組織「選舉會議」由第一屆特區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香港居民中的全國政協委員和臨時立法會議員,共424人組成。選舉會議成員在11月13日至28日期間提名參選人,共有72名參選人符合資格。根據選舉辦法,由於符合資格者超過正式代表的二分之一,因此在12月6日先舉行了一次預選,產生了54名正式候選人。12月8日再進行正式港區人大代表選舉,選出第九屆全國人大的36名港區人代。


2002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第十屆港區人代的選舉辦法。第十屆港區人代的選舉會議成員,組織辦法為:


  • 以第二屆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為基礎;加上

  • 不重複的第九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加上

  • 不重複的第九屆港區人大「選舉會議」成員;加上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十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會議成員近900名,比第九屆的424人增加約一倍。而且選舉辦法採取全票制,即投票人必須投選36名成員方算有效。這和中國大陸選區中,選出等於或少於應選人的辦法不一樣。第十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符合資格者,同樣超過正式代表的二分之一,2002年11月29日先舉行過預選,再於12月3日選出36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在這次選舉中,一般和親北京黨派勢不兩立的泛民主派共有5人參選,分別為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何俊仁、單仲偕、張炳良以及民協的馮檢基,但在11月29日的預選中全軍覆沒。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第十一屆港區人大代表的選舉辦法,廢除了預選制度。第十一屆港區人代的選舉會議成員,組織辦法為:


  • 以第三屆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為基礎;加上

  • 不重複的第十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加上

  • 不重複的第十屆港區人大「選舉會議」成員;加上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十一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於2008年1月舉行,本屆選舉不設預選,所有候選人均為正式候選人。



香港選舉列表


換屆選舉以粗體表示。刪除線表示原定當日舉行投票,但因只有一名候選人而自動當選,或因沒有有效提名而沒有席位需要競逐,故不需要進行投票。



英屬香港時期































































年度投票日
立法局
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

區議會
1982年
3月4日(新界)
9月23日(港九)

1983年3月8日(市政局)
5月12日(東區-鰂魚涌、南區-田灣及石排灣
8月17日(灣仔-灣仔西)
1985年9月26日
3月7日
1986年6月5日(區域市政局)3月6日
5月22日(中西區-中環、旺角-大角咀)
10月16日(九龍城-何文田南)
1988年9月22日10月6日(油尖)
3月10日
10月6日(荃灣-荃灣東(北))
1989年3月9日
4月20日(深水埗-白田)
10月19日(葵青-青衣南)
1990年2月22日(離島)
1991年
9月12日(功能組別)
9月15日(地區直選)

12月8日(新界西)
5月5日
3月3日
4月21日(觀塘-順利)
1992年8月30日(新界西)10月5日(屯門西)
1月19日(沙田-源禾)
5月24日(深水埗-白田)
10月11日(屯門-大興)
1993年
7月15日(工業界第一)
7月28日(區域市政局)
8月8日(西貢)
12月5日(沙田-王屋)
1994年12月4日(葵涌東)
9月18日
1995年
3月5日(九龍中)
9月17日
3月7日
3月5日(油尖旺-油麻地、觀塘-下牛頭角)
4月2日(葵青-荔華)
1996年
3月3日(屯門-田景)
3月24日(屯門-兆禧)
3月31日(東區-錦屏)
1997年
1月5日(黃大仙-新蒲崗)
2月23日(大埔-船灣)


香港特別行政區時期(包括成立前的過渡期選舉)











































































































































































年度投票日
行政長官立法會區議會鄉郊代表
選舉委員會/
提名委員會

港區人大
1996年12月11日12月21日(臨時立法會)
1997年
12月8日
1998年
5月24日
10月29日(區域市政局)
4月2日
1999年11月28日
2000年
9月10日
12月10日(香港島)
7月23日(北區-鳳翠)7月9日
2001年9月16日(選舉委員會)
2002年
3月24日

11月3日(九龍城-啟德)

1月6日(3個界別)[注 1]

12月3日
2003年

2月9日(九龍城-海心)
4月6日(深水埗-美孚)
8月3日(深水埗-麗閣)
11月23日
7月12日至8月17日的
星期六、日

2004年


9月12日

11月21日(南區-田灣)
3月28日(16條鄉村)[注 2]
11月28日(2條鄉村)[注 3]


2005年

7月10日

3月6日(東區-堡壘、
深水埗-南昌中)
3月20日(南區-鴨脷洲北)
10月23日(觀塘-景田)

5月8日(2條鄉村)[注 4]

5月1日(9個界別)[注 5]

2006年



6月11日(中西區-正街)
9月10日(東區-翠灣)

1月8日(3條鄉村)[注 6]
5月21日(大埔-沙螺洞張屋)
10月15日(9條鄉村)[注 7]

12月10日

2007年

3月25日

9月24日(香港島泛民初選)
12月2日(香港島)

3月11日(沙田-錦英)
5月20日(觀塘-啟業)
6月10日(大埔-康樂園)
7月29日(九龍城-紅磡灣)
11月18日

1月6日至2月4日的星期六、日
5月27日(沙田-排頭村)


2008年


9月7日

10月5日(油尖旺-佐敦東)
11月30日(黃大仙-慈雲西)

1月6日(沙田-銅鑼灣)
5月25日(2條鄉村)[注 8]
11月23日(上水區-坑頭)


1月25日
2009年



3月29日(沙田-大圍)
6月21日(灣仔-鵝頸)
9月6日(葵青-葵盛東邨)

5月31日(7條鄉村)[注 9]


2010年


5月16日(五區補選)

9月5日(南區-薄扶林)

1月17日(2條鄉村)[注 10]
6月6日(荃灣-中葵涌)
10月3日(3條鄉村)[注 11]



2011年



6月26日(元朗-十八鄉北)
7月24日(荃灣-福來)
11月6日

1月2日至23日的星期日
6月12日(10條鄉村)[注 12]
11月27日(4條鄉村)[注 13]

12月11日

2012年

1月8日(泛民初選)
3月23日至24日(民間)

3月25日

9月9日

11月4日(沙田-鞍泰)

4月22日(大埔-䃟頭角)
12月2日(廈村鄉-祥降圍)


12月19日
2013年



3月10日(沙田-田心)
5月26日(觀塘-坪石)
10月27日(油尖旺-京士柏)

5月26日(東涌-馬灣涌)
12月15日(4條鄉村)[注 14]


2014年



3月23日(南區-海怡西)
4月27日(離島-東涌北)
5月18日(東區-南豐)
9月7日(離島-坪洲及喜靈洲)

5月25日(2條鄉村)[注 15]
10月5日(沙田-山下圍)


2015年



7月19日(大埔-新富)
11月22日

1月4日至1月25日的星期日
6月14日(上水區-燕崗)
12月6日(6條鄉村)[注 16]


2016年


2月28日(新界東)
9月4日


5月29日(大埔-船灣李屋)
11月27日(2條鄉村)[注 17]

12月11日

2017年

3月10日至19日(民間)
3月26日


11月26日(中西區-山頂、東華)



12月19日
2018年


1月14日(補選泛民初選)
3月11日[注 18]
11月25日(九龍西)





  1. ^ 3個界別包括:金融界、鄉議局、法律界


  2. ^ 包括:沙頭角區-新村、谷埔;大埔-燕岩;西貢-北潭、大埗仔、麻南笏;東涌-壩尾;西貢-窩美、黃竹灣、打蠔墩、蠻窩、沙咀新村、輋徑篤;南丫島北段-大坪村;南丫島南段-模達、蘆鬚城;沙頭角區-鹿頸黃屋、下禾坑、木棉頭及蕉坑;大埔-蘆慈田、下黃宜坳、馬窩村、田寮下、梧桐寨;荃灣-荃灣三村;坑口-茅湖仔;東涌-石門甲、上嶺皮;沙田-灰窰下及謝屋、新田;西貢北約-塔門漁民村;八鄉-下輋村;大澳-大浪灣


  3. ^ 粉嶺區-粉嶺、大嶼山南區-咸田


  4. ^ 荃灣-新村、南丫島北段-榕樹塱


  5. ^ 9個界別包括:會計界、漁農界、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中醫界、工程界、高等教育界、港九各區議會、法律界以及紡織及製衣界


  6. ^ 十八鄉-東頭村、西貢-蛇頭、十八鄉-崇正新村(一)


  7. ^ 包括:十八鄉-西邊圍、粉嶺區-高莆、西貢-海傍街、荃灣-青龍頭、東涌-石榴埔、上嶺皮、大埔-水窩、大埔-蓮澳鄭屋、坪洲-二白


  8. ^ 八鄉-吳家村、沙田-禾寮坑


  9. ^ 包括:南丫島北段-沙埔、西貢-大網仔、西貢北約-北潭凹、屯門-屯子圍、十八鄉-馬田、上水區-金錢、西貢-輋徑篤


  10. ^ 西貢-南圍、馬灣-馬灣大街


  11. ^ 沙田-馬料、西貢-龍尾、大埔-新塘


  12. ^ 包括:東涌-壩尾;沙頭角區-新村;西貢-大藍湖;大埔-鍾屋村、蝦地下、桃源洞、水窩;荃灣-楊屋、二陂圳;新田-鄉安龍村。


  13. ^ 沙頭角-鹿頸陳屋、西貢北約-平洲大塘、八鄉-元崗新村、粉嶺區-塘坑(上)


  14. ^ 打鼓嶺區-竹園、西貢北約-西澳、西貢-北港、屏山鄉-輞井村


  15. ^ 荃灣-老圍、十八鄉-崇正新村(二)


  16. ^ 大澳-沙螺灣、西貢-大腦、西貢北約-平洲沙頭、南丫島南段-蒲台、沙頭角區-石橋頭、打鼓嶺區-坪洋


  17. ^ 大澳-大澳街市街、大埔-沙螺洞李屋


  18. ^ 香港島、九龍西和新界東地方選區及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功能界別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城邦舊事: 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修訂版). : 第 74 頁. 


  2. ^ https://www.pentoy.hk/%E5%BA%AB%E6%96%AF%E5%85%8B%EF%BC%9A%E6%98%AF%E8%AA%B0%E6%8B%BF%E8%B5%B0%E4%BA%86%E9%A6%99%E6%B8%AF%E7%9A%84%E5%B8%82%E8%AD%B0%E6%9C%83%EF%BC%9F/}-. 2014年2月5日.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3. ^ 提供市政服務(重組)條例草案委員會(文 件). 


  4.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选民登记常见问题


  5. ^ 美國國務院《2003年度各国人权报告中国部分》第三節


  6. ^ 香港政策研究所報告PDF第43頁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5-05-26.


  7. ^ 魯平:我為什麼怒斥彭定康為千古罪人



来源


官方資料
  • 香港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立法會選舉資料摘要》,2005年4月11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中國人大網

非官方來源
  • Adam Carr 選舉資料存庫

  • 香港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香港選舉資料庫

  • 《推銷委任制謬論百出》,載香港《明報》論壇版,1999年3月10日

  • 終審法院判村代表違法:《指違人權帶歧視 600鄉村傳統將改變 終院判非原居民可參選》,載香港《明報》,2000年12月20日

  • 2003年村代表選舉:《村選曬馬何志平稱屬點綴 百紅衣黨叫囂罵選民 反黑組拘27人》,載香港《明報》,2003年8月18日


  • 馬力,《港區人大新選舉辦法》,載香港《太陽報》2002年3月8日


  • 蔡子強批評港區人代選舉:《港人代選舉 首天35人領表 10長者人代擬角逐連任》,載香港《明報》,2002年11月5日

  • 港區人代選舉:《多名專業入圍 譚惠珠蟬聯「票后」 港人大初選民主派全出局》,載香港《明報》,2002年11月30日


外部連結


  • 香港選舉管理委員會

  • 香港選舉事務處

  • 選舉網站

  • 村代表選舉:政府網站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