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交恶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交惡時社会主义陣營國家的分裂選邊,红色为苏联阵营,黄色为中国阵营,黑色代表中立,其中柬埔寨雖為中方陣營,不過後來因為被越南占領而瓦解。


中苏交恶或称中苏决裂(俄语: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是指冷战期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外交、军事关系上的疏远甚至對峙衝突。其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層面。有鑑於兩者的軍事地理及歷史關係複雜,双方的矛盾本身就基本不可避免,开始于1950年代末,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後蘇聯改革始有轉變,到1989年六四事件前关系才正常化,不過兩年後蘇聯就解體了。這期间三十年的冷战時期幾乎都是敵對狀態,中蘇與其所屬社会主义陣營國家關係的改變也對世界政經局勢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隨著兩大主體之一蘇聯的消失,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現象也告終結。




目录





  • 1 中苏矛盾缘起

    • 1.1 前奏


    • 1.2 分歧


    • 1.3 苏联对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的反对



  • 2 意识形态冲突

    • 2.1 台海危机


    • 2.2 U2事件


    • 2.3 和平共处问题上的分歧


    • 2.4 领土争端


    • 2.5 赫鲁晓夫下台后



  • 3 双方军事策略


  • 4 中美苏三角关系


  • 5 和解


  • 6 解體後續


  • 7 注释


  • 8 参考文献


  • 9 外部链接


  • 10 参见




中苏矛盾缘起



前奏


中苏矛盾萌芽于1930年代中共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和其他一些领导人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不符合缺少城市工人阶级的中国的国情(在城市发动工人階级的革命全被國民党鎮壓),而决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斯大林始終不認為毛澤東的方法適合中國革命,而支持瞿秋白、李立三和“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領導中國共產黨,把毛澤東排除在中央委員會之外。遵义会议及延安整风后,代表苏联路线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逐渐退出权力中心,由毛泽东全面執掌中共。即使如此,直到1938年,斯大林仍然不願意承認他的領導地位。毛澤東認為,共產國際並不瞭解中國,而他的成功並不是靠斯大林的支援而是靠自己的奮鬥,更明言「我們努力解放中國肯定不是為了把本國交給莫斯科」。斯大林則認為毛澤東是個「仿造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解有限,缺乏國際眼光,侷限於自己的革命經驗[1]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即將結束時,蘇聯軍隊向日本宣戰,出兵佔領中國東北。期間蘇聯把20億美元的工業設施當作「戰利品」掠走,並沒收了30億美元的金條和8.5億偽滿幣。蘇軍把部分日軍武器交予中共軍隊,卻不讓他們控制東北。


抗日战争结束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希望中共和中国国民党领導的国民政府合作。1945年苏联和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签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令毛澤東很不高興。国共內战期间,苏联雖然为中共提供一些武器,卻未有全力支持中共。毛澤東事後認為,是因為沒有聽斯大林要他和蔣介石合作,革命才勝利。




1955年到1957年间苏联援助建设的武漢長江大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苏联成为首个承認中共的国家。中国改为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向社会主义国家陣營靠攏,歌曲莫斯科北京進行曲還成為建國初期家喻戶曉流行歌。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蘇聯開始對中國提供大量技術援助,如援建武漢長江大橋等多項建築計劃,以及著名的156项重点工程,輸出各種技術與人才,「莫斯科-北京軸心」因此形成。毛澤東還於1952年讚揚這個軸心是「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戰無不勝的」[2]


尽管如此,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却有很大的分歧。中国认为“毛泽东道路”,即像中国革命一样,“由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反帝联合战线”及“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持久的武装斗争,从农村包围城市”,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道路”,这理论“不仅对中国和亚洲具有意义,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也具普遍意义”,更认为中国革命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经典”。苏联却不认同毛泽东的言论,认为应遵从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指引的道路,亚洲人民以中国革命看作样板非常危险[3]



分歧


1953年斯大林死后,1954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华,并把军港旅顺归还中国。毛泽东向其表示,担心中国失去苏联的军事保护,而要求不要撤出[註 1][4]。后经赫的坚持而同意此时归还。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提出「三和路线」[註 2]。之后苏联和从前斯大林批判的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建交。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搬走了压在中共头顶上的石头,但其对个人崇拜的批判,让毛泽东很不高兴。一般认为,赫鲁晓夫对马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修改[註 3],让中共不悦。但沈志华认为,事实上,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时,中共还强令北越代表接受与南越划北纬17度线而治的提案。因而苏共二十大时,中苏还未因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妥协而产生分歧[5]


1958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中国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6]。」赫则无法理解毛的激烈反应,特别是苏联刚答应提供给中国潜艇技术的前提下,他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间在互相供应、合作上不存在任何困难,而我们竟连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7]。”


沈志华认为,事实上毛泽东之所以对联合舰队之事大发雷霆,是为了把赫鲁晓夫骗到北京。在赫鲁晓夫秘密访华与毛泽东会谈之后,毛泽东突然提出就这次会谈发表一个联合公报。8月3日的联合公报强调:“双方就……解决国际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而其实双方在会谈中并没有谈及任何“国际问题”。而就在联合公报发表后的8月23日,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和中华民国方面自然认为这是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共同商量好的军事行动。然而,事实上,毛泽东从未向赫鲁晓夫透露过炮击金门之事,在炮击金门之前赫鲁晓夫一直被蒙在鼓里。毛泽东其实是狐假虎威,赫鲁晓夫被毛泽东利用了。这件事后来成为中苏分歧的重要诱因[8]



苏联对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的反对





131工程地下防核爆避難區,1968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国家准备应战,毛泽东下令汪东兴在鄂南为他修建战时住房,防核战争地下指挥部。


大跃进早期,苏联是一直支持的。但在1958年,苏联对人民公社运动则较为谨慎。赫鲁晓夫对人民公社的不同看法,开始由西方媒体曝出。1958年12月17日,《华盛顿邮报》刊载文章披露了美国议员休伯特·汉弗莱12月4日在克里姆林宫与赫鲁晓夫的谈话,汉弗莱就中国公社问赫鲁晓夫苏联是否打算追随中国的榜样时,赫鲁晓夫称,公社制度对苏联不合时宜。赫鲁晓夫还表示,公社支队这个词也用错了,“公社”一词缘起法国大革命时代,是一种城市形态而非农村形态。他接着说,中国制度实际上是反动的。苏联曾尝试过公社,但行不通。随后《纽约时报》在阿那斯塔斯·米高扬访美期间发表索尔兹伯里撰写的特稿《米高扬说,公社在苏联的实验中失败了》,其中称苏联放弃了最近在共产中国所建立的那种纯粹公社的工作。


苏联报刊从1959年开始公开报道苏联领导人对人民公社的看法,1959年7月21日,《真理报》刊载赫鲁晓夫在波兰波兹南省波拉夫采生产合作社群众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称,公社在苏联建立过于草率,“尽可能幹,按需拿”这样的公社“没有什么成绩”。集体农庄才是农民“亲切的家”[9]。值得注意的是,波兰报纸发表时,删去了此段话,而真理报则全文发表,党史研究者林蕴晖认为,这明显是讲给中国“兄弟”听的[10]


中国历史学家沈志华认为,中苏决裂的原因在于到1958年底,“毛泽东不仅坚信中共已经找到了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且感觉到,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将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社会。”但苏联觉得如果赞成人民公社,就会欺骗国际工人运动,因此1959年7月《真理报》发表了赫鲁晓夫检讨了苏联1920年代在农村建立公社的错误,此举激怒了正在庐山会议上批判彭德怀的毛泽东[11]



意识形态冲突



台海危机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击金门,引发第二次台海危机,事先未通报苏联。9月24日,解放军意外获得了中華民國空軍发射的响尾蛇导弹,但一度拒绝移交给苏联,引起苏方不满[12]。1959年6月,苏联以正在和美国等国家谈判达成禁止核子试验的协定为由,停止对共产中国的核项目的援助。8月中印边境纠纷,未经和中国沟通苏联塔斯社发表对中印冲突中立的声明,拒絕支持中國。9月底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峰会,进行和解。苏联此举是为了消减核战争的威胁,并且由于中国的大跃进而认为中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则由此认为苏共在西方面前退缩。9月30日,赫鲁晓夫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其间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发生争论。


@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360px).mw-parser-output .quoteboxmin-width:100%!important;clear:both!important;margin:0 0 0.8em!important;float:none!important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註 4]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註 5]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註 6]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1960年初,中苏均表示要团结,但要对方改正做法。4月22日,中共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公开点名批评了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实际矛头则指向赫鲁晓夫。同年在莫斯科举行的81国共产党大会上,以及1961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苏共否定斯大林、主张「两全路线」[註 7],还公开批判和中共关系密切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是教条的斯大林主义,号召推翻霍查。中共代表周恩来当场予以严厉批评与驳斥,并率代表团提前回国,以示抗议。中共认为“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13]。”中国认为否定斯大林是丑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给帝国主义者以可乘之机;苏联则认为要解除个人迷信给苏联带来的沉重影响,让苏联更好地发展。1961年底苏联和阿尔巴尼亚断交。


赫鲁晓夫回忆他之所以从苏共二十二大起逐渐开始批驳毛泽东的做法,不仅是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还因为中方在边界谈判中漫天要价[14]



U2事件


1960年5月1日,苏联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发生了U-2擊墜事件,美苏紧张关系升级,中国借机重申美帝国主义侵略本性不改的说法。6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11届国际工会大会理事会上中共积极的组织活动批判苏共立场,随后6月底苏共在五十多个国家共产党参加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组织围攻彭真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抨击中国的大跃进,试图在理论上压服中共。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限期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銷毀部分技术图纸,从而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11]。中国认为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逼债”,并把三年困难时期部分归咎于此。事实上,苏联撤走专家的确是中国继续大跃进“炼争气钢”、坚持大跃进的错误做法的原因之一[15]。早在1958-1959年,中國已普遍出現了輕視、不尊重蘇聯專家,認為其思想保守的情况[16]



和平共处问题上的分歧


简言之[17],苏共认为,现代核战争会导致世界大战和人类的灭亡,使共產主義的勝利變成毫無意義之事,故和平共处是唯一选项,而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经济竞赛中彻底战胜资本主义。中共则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在战争中将灭亡的是帝国主义,而不是人类,社会主义将获得胜利[18]。周恩來更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即使核武器可能消滅「三億中國人」,世界也會「剩下兩千萬美國人、五百萬英國人、五千萬俄國人和三億中國人」。世界革命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关键。中共认为苏共是修正主义、分裂主义,苏共认为中共是教条主义、左倾机会主义[19]


1962年,毛泽东批判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退缩,认为赫鲁晓夫“从机会主义蜕变为投降主义”,苏联则认为中共的立场会导致核战争。同年初夏,约6.7万中国公民从新疆边境逃亡苏联,称为伊塔事件。当年发生的中印战争中,苏联支持印度。




1963年7月,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回国,毛泽东接见


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来信中,特别提出了苏共的「三和」、「两全」和「三无」[註 8]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6月14日,中共中央在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提出了与苏共根本对立的总路线。1963年7月5日至20日,中共代表团和苏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在会谈期间,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对中共的复信进行全面系统的攻击。为此,毛泽东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亲自主持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即“九评苏共”,两党之间的论战达到顶峰,中共认为在苏联修正主义已经上台。



领土争端


中国于1858年的《瑷珲条约》与1860年的《北京条约》两条不平等条约中被帝俄夺取大量领土。后来苏联煽动外蒙古脱离中国而独立,外蒙古成为苏联一个卫星国。毛泽东认为中国还未向苏联清算中国向俄国的失土,却惹来苏联谴责毛泽东像希特勒般寻求“生存空间”。中国方面声称,从1964年到1969年3月,苏联共侵犯中国边境4189次[20]。中苏方面皆声称乌苏里江中珍宝岛是自己的领土,而中国方面称苏联在占领中国领土。1969年3月,中苏两国于珍宝岛爆发两次大规模冲突,中方稱為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事实上首次冲突中,中国军队突袭苏军,而苏军在第二次冲突中报复。其后两国再于黑龙江八岔岛和新疆边界线上发生冲突。



赫鲁晓夫下台后


反修论战白热化后,中共原本计划连发“十评”文章,但未料到九评发出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突然下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连续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此时中共对赫氏下台的真实原因以及勃列日涅夫的政策趋向还不清楚,毛遂决定利用十月革命四十七周年的契机,派出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苏联祝贺,摸清苏共新领导的政治意向,寻求避免中苏彻底决裂的途径[21]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以各种方式向苏联传递重修于好的信息: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人联名给苏共新领导人,包括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烈日涅夫、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高扬发去贺电,电文公开见报,中国报刊暂停论战,开始正面介绍苏联新的建设成就。11月5日,毛、刘等人再次联名发去节日贺电,7日刘少奇与邓小平出席了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在伟大十月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的社论。


11月5日,周恩来、贺龙、康生、伍修权、刘晓、潘自力、乔冠华等一行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受到柯西金等的欢迎,下榻列宁山政府别墅[22]。稍事休息后代表团开始紧张的活动,礼节性地拜访了苏联各位新领导和各国代表团,并接受回访,利用一切机会与苏联方面接触,传递期望改善关系的信息。11月7日,在苏联政府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招待会上,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贺龙元帅提到“中苏关系所以不好是因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关系不好,我们已经赶走了赫鲁晓夫,也该你们赶走毛泽东了,这样,我们的关系就没有障碍了,可以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了”,并与贺龙发生争吵。随后,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当即向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提出抗议。勃列日涅夫则解释说马利诺夫斯基喝醉了,酒后胡言。周恩来则认为是酒后吐真言,要求苏方正式道歉。苏共领导人未立即回应。周恩来随即率领代表团全体成员退出宴会厅表示抗议。第二天,勃列日涅夫代表苏共中央向中共中央道歉。而苏中关系因此继续恶化[23]。周恩来一行回来报告苏联并没有改变路线的趋势,中共继续批判苏联执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双方军事策略




随着中苏冲突的加剧,中国对苏联军事行动表示出了深切的担忧,并进行广泛的备战活动。珍宝岛冲突后,华沙条约组织采取了与对抗北约同样的对抗威胁针对中国,苏联则一度考虑对中国进行核打击[24]


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中苏没有断交,但除了中国允许苏联经中国给越南战争中的北越运输物资之外,两国关系彻底冻结。1967年,红卫兵攻击了苏联驻北京使馆。




珍寶島事件


1967年,中国成功試爆氢弹,西方舆论普遍认为氢弹实验是针对华约集团的核威胁的一次重大反击。


1968年,苏联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在1961年时,苏联在那里有12个不满员的師和两百架飞机,在1968年增至25个师、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同时苏联和蒙古达成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中国把苏联称作“社会帝国主义”。中国在越战期间将大量军队从南方转移到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1968年10月,與蘇聯克格勃有關的《倫敦晚報英语The Evening News (London newspaper)》記者维克多·路易斯到台灣祕密訪問十天,路易斯見到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蔣經國,提出蘇聯想與台灣聯合進攻中国大陸的想法[25]


1969年3月,中苏双方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中国开始大规模修建人防工事。


1969年4、5月間,維克多·路易斯紧急要求台灣提出所需武器的清單。1969年6月,路易斯急邀台灣指派人員赴歐洲與蘇聯聯絡,並稱一旦戰事開始,不便聯絡。希望台灣在下次會見時開出所需軍備清單。路易斯聲稱武器不必直運台灣……而可在台灣反攻時運達登陸地點。蘇聯需台灣反攻詳細計畫。例如如何利用蘇聯軍事基地的具體方式、在何種區域所需何種和數量的武器等。台灣登陸期間蘇軍會製造與中共的邊境衝突事件[26]。出于对蘇聯與路易斯的提防,蒋介石拒绝与路易斯进行有关武器援助种类的谈判[25]


1969年8月,中苏双方在新疆的铁列克提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很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两国开战在所难免。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秘密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


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中美苏三角关系




1975年,邓小平与来访的美国总统杰拉德·福特夫妇会谈


1971年7月9日,美国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秘密访华,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苏联闻讯之后也和尼克松展开峰会,中美苏形成三角关系。


1970年代初,虽然中国继续批判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陈兵达到了1969年时的两倍,但两国关系逐渐缓和下来。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中苏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上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美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停止之后,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站在苏联一边,而中国支持柬埔寨。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中越战争。苏联谴责中国,但没有诉诸武力。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和美国、巴基斯坦联盟支持阿富汗的伊斯兰抵抗运动。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抵制了在莫斯科举办的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与苏联交好的国家也一并受到中国的排斥,如古巴的卡斯特罗就曾被指为“背叛了革命”“实行法西斯统治”[27]



和解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前不久在塔什干发表演说“塔什干講話[註 9]”,对中国语气友好,被認為是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在勃列日涅夫及其两位继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羅波夫、契尔年科的葬礼上,中国分別派出黃華、萬里、李鵬率領的官方代表团与苏方接触。当时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认为中苏关系正常化要苏联解决“三大障碍”: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1985年10月9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要他向新近掌权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传话;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邁克·華萊士采访时再次表明這一態度。


随着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驻扎大幅减少和從阿富汗撤軍,中苏关系得以改善。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戈尔巴乔夫访問北京、上海,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北京发生了六四事件,苏联为此表示遗憾;1991年5月15日至19日,時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回访莫斯科[28]



解體後續


1991年,社會主義集團之間的互動浪潮,因為蘇聯的解體而結束了,在苏联解体之后,分裂成多個新建立的國家,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先後建立外交關係,但這中間因為有當年歷史因素存在,中國與前述的各個加盟國之間,還尚待解決並取得共識。


1993年,中俄双方基本解决边境问题;1996年,中国、俄羅斯及四个位於中亞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斯坦元首開會,形成上海合作组织的雛形;在葉利欽和普京兩位總統先後訪華之後,中俄宣佈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5年,中俄举行第一次合作军事演习。2008年10月14日,俄罗斯将半个黑瞎子岛归还中国,官方宣布两国边境问题“彻底解决”。21世紀以來,由于国际地缘政治气候的变化,東歐各前蘇聯衛星國與中國,中俄两国关系,加盟國之間關係,均日益密切。中国的注意力集中在台海问题、南海问题和中印边境争端上,而俄罗斯则重点关注北约东扩和境内恐怖组织及分离主义势力。



注释



  1. ^ 毛对赫说:“我以为苏联军队在这个时候从旅顺港和大连港撤走是不合适的。美国人可能会利用你们的这一行动向中国发起进攻!”


  2. ^ 三和路线:即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实行和平共处,进行和平竞赛,最终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没有暴力革命的和平过渡。


  3. ^ 列宁认为“只要存在着帝国主义,就仍然存在着产生侵略和战争的土壤。”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说:“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4. ^ “吓倒蓬间雀”:攻击苏共的「三和路线」。


  5. ^ 1963年7月至8月,苏联与美、英两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


  6. ^ 赫鲁晓夫在访问匈牙利的时候,曾经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大家就可以经常吃匈牙利名菜古拉什。后来,因为翻译的原因,被中国人误传为:赫鲁晓夫说能吃上土豆烧牛肉就是共产主义。参见:古拉什共产主义条目及“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的由来


  7. ^ 两全路线:即全民党、全民国家。


  8. ^ 三无路线:即没有军队、没有武器、没有战争的世界。


  9. ^ 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主要内容:苏中有争议,但苏方不打算干涉中国内政;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不准备武力威胁中国;怀念友谊,愿意同中方达成协议。



参考文献




  1. ^ 徐, 中約. 中國近代史(下冊).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684. ISBN 9789622019881. 


  2. ^ 徐, 中約. 中國近代史(下冊).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668. ISBN 9789622019881. 


  3. ^ 徐, 中約. 中國近代史(下冊).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688. ISBN 9789622019881. 


  4. ^ 《党史纵览》2011年7期


  5. ^ 沈志华在香港科技大学的讲座[原創研究?]


  6. ^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页688.


  7. ^ 《赫鲁晓夫回忆录》, p. 465.


  8. ^ 《中苏关系史纲》,沈志华主编,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9. ^ 《赫鲁晓夫谈苏联过去的公社》. 《真理报》. 1959-07-21 (俄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0. ^ 林蕴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卷四:乌托邦运动.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477 (中文(繁體)‎).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1. ^ 11.011.1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同盟的破裂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12-24. 沈志华、李丹慧个人网站


  12. ^ 沈志华讲座:响尾蛇导弹事件


  13. ^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86页


  14. ^ 《赫鲁晓夫回忆录》,p. 467.


  15. ^ 1961年为何“秘密”进口粮食:之前吹太狠


  16. ^ 沈志華: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原創研究?]


  17. ^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下冊)》第692頁,


  18. ^ 张彦伟: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与中苏交恶


  19. ^ Robert S. Ros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ripolarity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Cold War. M.E. Sharpe. 1993-01-01: 75. ISBN 978-1-56324-253-3. 


  20. ^ 徐, 中約. 中國近代史(下冊).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695. ISBN 9789622019881. 


  21. ^ 钱庠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五·历史的变局.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365–366. ISBN 9789881727459 (中文(繁體)‎).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2. ^ 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 人民网. 


  23. ^ 吴跃农. 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 (3) (上).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11-01 [2013-08-04]. 


  24. ^ 许倪:1969年,中苏核危机始末《世纪风采》


  25. ^ 25.025.1 戴鴻超. 蘇聯提議助台灣反攻大陸. 世界新聞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26. ^ 《蒋中正日记》1969年6月16日.


  27. ^ 人民日报1980年8月2日 姚春涛《古巴女英雄自杀的背景原因》


  28. ^ 江泽民访问苏联,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外部链接


  • 党史大事记(1960年-1969年)

  • 李朝军:从争取平等到争夺领导权──从中苏论战的主题演变看其实质

  • 李明斌: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参见




  • 中苏关系
    • 一边倒

    • 苏共二十大

    • 九评苏共

    • 中苏边界冲突


  • 苏南冲突

  • 苏阿决裂

  • 中阿决裂

  • 赫鲁晓夫主义


aQF4eu,m1k3UUIuolTPyJRKuBfnXv8EnTHUz9NC2kaYCjjCbZUg0 z1mjccP2YYg iAT,7NcSf2n MdHrQ2E
jlWYB gnjOBSHrFXgkMEC FscCorZEgVICddmfhDODP5B1sMLf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