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罗 (佛教)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奈良興福寺中的阿修羅像


阿修羅(梵語:असुरAsura;巴利語:असुरAsura),亦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簡稱修羅,有漢字詞組“修羅場”等。汉地直譯有非天、非酒、无端正等说法,意思是福報似天而非天之義,或不喝酒、长相醜陋不端正之义。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忉利天神惡戰[1],但有部份阿修羅也信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




目录





  • 1 词源


  • 2 起源


  • 3 形象


  • 4 業因


  • 5 參考文獻


  • 6 外部链接


  • 7 參見




词源


中土一般情况下是将其中的“阿”(a-)字解作“非、不、无”,这和“阿弥陀佛”的“阿”字是同一个,a-有印欧语同源词英文、拉丁文an-/un-/a-。对“修罗”(-sura)词义的解释较多,有:天、端正、酒、同类等等。合起来爲“非天”、“无酒”、“无端正”。非天说阿修罗有天神的福报却没有其德性,似天非天;无酒就是说不喝酒,传说阿修罗本用海水酿酒,因海水苦鹹,酒味不佳,阿修罗嫉妒忉利天神有美酒佳肴,一怒之下不再饮酒;无端正就是说貌醜,佛经解阿修罗男性相貌極醜陋,女性美貌多姿,常迷倒天人,故阿修罗常与忉利天人联姻。


现代語言學则认为,梵語asura一詞不是由a-(非、不)词根组合而来,而是和古諾爾斯語的æsir(即北歐神話中的阿薩神族)及阿維斯陀語的ahura(可見於祆教善神阿胡拉·馬茲達的名字之中)一詞為同源詞,在其他印欧语同源词中有大王、王公等含义;故或爲固定拼写的单词,本就是一类神靈的名称。



起源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六譬品第一记载,世界会一次又一次经历成、住、坏、空的轮回,每次新世界初成时,没有受到劫难波及的光音天人会飛行到世间,光音天人在河中洗澡时,因為身體接觸水而愉悅,精體流入水中,後落於泥中形成卵,這個卵經過八千年誕生一個女人,而這個女人在大海戲水的時候,被水精入體而懷孕,又經過了八千年,誕生一男,號為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其有九头、頭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九手八脚,体型庞大四倍於须弥山。



形象


在佛教中,阿修罗形象大部分源自印度教中的阿修羅,但是也有部分的特性是只有在佛經中提到的。《法華經·序品》列有四個阿修羅王,即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婆稚,意為勇健,是阿修羅與帝釋天作戰的前軍統帥;佉羅騫馱,意為吼聲如雷,亦名寬肩,因其兩肩寬闊,能使海水洶湧,嘯吼如雷鳴;毗摩質多羅,意為花環,其形有九頭,每頭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羅侯,意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羅王都統領千萬名阿修羅,稱為阿修羅眾,或稱阿修羅眷屬。


佛經中提到,阿修羅男性貌醜陋、女性美貌,嗔怒心重、嫉妒心重、好争斗,歷史上常与天人战争,屡战屡败,曾在败後“签署和平条约”同意皈依三宝、并将修罗女嫁给天人。


關於阿修羅的介紹,不同經論對阿修羅的說法略有差異。如《楞嚴經》中將阿修羅依胎、卵、濕、化四生而分四種[2]


  1. 有修羅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係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2. 若於天中降德貶墮,其所卜居隣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3. 有阿修羅執持世界,力剛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係因變化而有,天趣所攝。

  4. 別有一分下劣阿修羅,生於大海心,沈於水穴口,此係因濕氣而有,畜生所攝。

《佛地經論》亦謂阿修羅種類不定,或為天,或為鬼,或傍生(畜生)。《順正理論》則說阿修羅必定為鬼趣所攝[3],但亦有部派說阿修羅為天趣所攝或別立第六趣[4]。覺音《論事注》說,大眾部系的案達羅派、北道派主張六趣。按《大智度論》卷十,犢子部主張六趣說,《大智度論》本身也採用六趣說[5][6],故在大乘佛教中多採用六道轮回,而非原始佛教最初的五道。



業因


出生為阿修羅的業因為何?佛教諸經論多說為瞋、慢、疑三種。《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列舉十種能令眾生得阿修羅報之業因︰


  1. 身行微惡,

  2. 口行微惡,

  3. 意行微惡,

  4. 起憍慢,

  5. 起我慢,

  6. 起增上慢,

  7. 起大慢,

  8. 起邪慢,

  9. 起慢慢,

  10. 迴諸善根向修羅趣。

《舍利弗所問經》説投生業因為「志强,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之人,作诸邪福,傍于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鬥讼。故受今身。」[7]



參考文獻




  1. ^
    《大毘婆沙論》第五十:「佛何故說:由嫉與慳,人天龍等,屢興戰鬪?答:彼經但說,諸富貴者,數現行結,不說成就,謂:天帝釋,二天中尊,由嫉與慳,與非天眾,數戰鬪故,但說二結。復次、佛為呵責天帝釋故,於彼契經,說此二結,謂:諸天中,有蘇陀味,勝阿素洛;阿素洛宮,有端正女,勝彼諸天。天自慳味,嫉他美女;非天慳女,嫉他美味。天為美女,往非天處;非天為味,復往天宮。是故諸天與阿素洛,由嫉慳結,數興戰鬪。爾時,天帝與阿素洛,適鬪戰已,心猶恐怖,來詣佛所。作如是問:由何結故,人天及龍阿素洛等,屢興戰鬪?彼意問言:由何結故,天與非天,數興戰鬪?故佛告曰:由嫉與慳,佛意告言:汝等天眾,及阿素洛,由嫉慳結,數興戰鬪,故嫉與慳,是汝等患,亦是重擔,傷害汝等,應速捨離。」



  2. ^ 《楞嚴經》卷9


  3. ^ 《順正理論》:「阿素洛者。與諸天眾。違諍交通。言本是天。威德殊勝。由斯等故。天趣所收。諦現觀中。無堪能故。似非人故。多諂曲故。定非天趣。是鬼趣攝。……故阿素洛。唯鬼趣收。」


  4. ^ 《大毘婆沙論》:「於彼中有阿素洛今當說。謂有餘部立阿素洛為第六趣。彼不應作是說。契經唯說有五趣故。問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復次素洛名同類。彼先與天相近而住。然類不同故名阿素洛。……問諸阿素洛何趣所攝。答有說是天趣攝。問若爾何故不能入正性離生。答諂曲所覆故。……以為如是諂曲心所覆故。不能入正性離生。復次不可以不能入正性離生故便謂惡趣所攝。如諸達絮及篾戾車人亦不能入正性離生。而非惡趣所攝彼亦應爾。如是說者是鬼趣攝。問若爾何故經說。帝釋語毘摩質怛羅(Vimalacitra)阿素洛王言。汝本是此處天。答帝釋應言汝本是此處鬼。而言天者以尊敬婦公故作此愛語。又令設芝聞生歡喜。問若是鬼者何以與諸天交親耶。答諸天貪美色故不為族姓。如設芝阿素洛女端政無比。是故帝釋納以為妻。亦如大樹緊捺洛王女名為奪意端政無雙。雖是傍生趣攝。而蘇迷王太子蘇達那菩薩求娉為妻此亦如是。問何以復能與天鬪戰。答亦有劣者與勝者共諍。如奴與主鬪狗與人鬪。」

    《大毘婆沙論》:「問:今此論宗與犢子部何相關預而敘彼說?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彼與此所立義宗。雖多分同而有少異。……立阿素洛為第六趣補特伽羅。」



  5. ^ 平川彰. 印度佛教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3日). 


  6. ^ 《大智度論》:「問曰:阿修羅即為五道所攝。是阿修羅非天非人,地獄苦多畜生形異,如是應鬼道所攝。答曰:不然。阿修羅力與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為諸天所破,或時能破諸天。如經中說,釋提桓因為阿修羅所破。四種兵眾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與天相似,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餓鬼所攝?以是故應有六道。復次如阿修羅甄陀羅乾沓婆鳩槃茶夜叉羅剎浮陀等大神,是天、阿修羅民眾,受樂小減諸天,威德變化隨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羅非修羅。修羅秦言大也。說者言:是阿修羅非修羅。阿修羅道初得名,餘者皆同一道。問曰:經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經流遠,法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旨,應有六道。復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問曰:若龍王金翅鳥,力勢雖大猶為畜生道攝。阿修羅亦應餓鬼道攝。何以更作六道?答曰:是龍王金翅鳥雖復受樂,傍行形同畜生故畜生道攝。地獄餓鬼形雖似人,以其大苦故不入人道。阿修羅力勢既大,形似人天故,別立六道是為略說。」

    《大智度論》:「問曰:於五道眾生中,佛是天人師不說三惡道,以其無福無受道分故,是諸龍鬼皆墮惡道中。答曰:佛亦不分明說五道。說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婆蹉弗妒路部僧說有六道。復次應有六道。何以故?三惡道一向是罪處。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羅揵闥婆等生處應別,以是故應言六道。」



  7. ^ 《舍利弗问经》: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
    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多受快乐。
    又问。善恶二异可得同耶。
    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天神者。其之先身。以车舆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谄嫉妒者故。受天神身。如普光净胜天神等。
    虚空龙神者。修建德本。广行檀波罗蜜。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龙王等。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乾闼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莲自严。作众伎乐。今为此神。常为诸天奏诸伎乐。
    阿修罗神者。志强。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之人。作诸邪福。傍于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鬥讼。故受今身。
    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倰于物故受今身。
    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得今身。摩睺罗伽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受今身。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师行谄恶道。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




外部链接


  • 什麼是阿修羅

  • 阿修羅法界


參見


  • 阿修羅

  • 大千世界

  • 須彌山

  • 阿薩神族

  • 阿胡拉·馬茲達


  • 阿修羅─阿薩神族間的對應關係(Aesir–Asura correspondence)

8y2aKEYkjJ1Vhs2AjI6FvH1,iq4v,4,qo8EHAhSf,TUslCl6ni73FUn mMZd,jHhMvOv26PWbA4W nWw8
2H07VLyzkDrWE7 IjYk0,x45Kw KH i1D1fwfwRgiN9a 6s,rfOI,TM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