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張浚(1097年-1164年),字德遠,號紫巖居士,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抗金將領,唐朝名相張九齡弟張九皋之後[原創研究?],父張咸。母秦國夫人計氏。長子張栻。




目录





  • 1 早期


  • 2 苗劉兵變


  • 3 陝西抗金

    • 3.1 罢官



  • 4 江淮抗金


  • 5 评价


  • 6 轶事


  • 7 注释


  • 8 参考文献




早期


張浚四歲成孤儿,行直視端,不说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中進士第。靖康初,為太常簿。李纲在金国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颜宗望之营寨而大败,作为主要支持者的李纲被張浚以专权之名弹劾。


汴京陷落后,張浚听说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应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後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进言:「中原天下之根本,願下詔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興元府。未行,擢禮部侍郎,高宗召諭曰:「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朕將有為,正如欲一飛沖天而無羽翼,卿勉留輔朕。」除禦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预计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劝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此二人皆笑張浚過分。



苗劉兵變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南侵,宋高宗逃到錢塘,留朱勝非于吳門捍禦,以張浚共同節制軍馬,不久朱勝非召还,張浚獨留。時潰兵數萬,所至剽掠,張浚招集甫定。这时苗傅、劉正彥叛亂,張浚和韓世忠合作平叛,功劳很大。



陝西抗金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认为中興应當自關陝开始,考慮金人也许会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所以請行為川、陝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动,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时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师關陝。这時金兀朮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继续骚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調兀朮、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于富平。涇原帥劉錡身率將士冲击敵阵,殺獲頗眾。但環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兵扼險於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没有追究。


張浚在關陝三年,訓练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虽然關陝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兀朮亲自出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战[1]。張浚论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



罢官


紹興三年(1133年),張浚罢官有几个因素:


  • 建炎四年(1130年)富平之役前,手下大将吳玠曾敗于彭原,投訴另一大将曲端不整師。曲端又曾迫逐帥臣王庶而奪其印。富平之役大败,起因是赵哲临阵脱逃,但曲端和張浚也意见不合闹矛盾,加上曲端的心腹張忠彥等降金。張浚开始时重用曲端,终于廢之,後来在重新启用和追究责任之间徘徊,最后还是将曲端下獄論死。有人弹劾張浚殺趙哲、曲端無辜,而重用刘子羽、吴玠是不对的,朝廷开始怀疑張浚。

  • 建炎四年(1130年)初,辛炳知潭州,張浚在陝西抗金,以檄發兵,辛炳不派兵支援,張浚奏劾之。1133年,辛炳已经是御史中丞,同列弹劾張浚。

  • 紹興三年(1133年),宋高宗遣王似作張浚副手。这时金將撒离喝及劉豫军聚兵入攻,破金州。劉子羽為興元帥,約吳玠同守三泉。金人至金牛,宋師掩擊大胜之,斬馘及墮溪谷死者,以數千計。这时張浚听到王似來,就请求解除王似兵权,并说王似不胜任。宰相呂頤浩不悅,同时朱勝非也以旧怨攻击張浚,宋高宗詔浚赴见。

因此張浚被宋高宗罢免。



江淮抗金


張浚刚被罢免不久,劉豫之子劉麟趁机引金人入攻。高宗想起張浚前言,于是免朱勝非,召張浚以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張浚入見,高宗手詔为張浚辨前誣,除知樞密院事。


張浚既受命,即日赴江上視師。此時兀朮擁兵十萬於揚州,約日渡江決戰。張浚長驅臨江,召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議事。將士見張浚,勇氣十倍。張浚派遣諸將,身留鎮江節度之。韓世忠遣麾下王愈詣兀朮約戰,且言樞密張浚已在鎮江。兀朮曰:「張樞密貶嶺南,何得乃在此?」王愈出張浚所下文書示之。兀朮色變,晚间不战而遁。



评价


在南宋各大名将中,張浚作战能力一般,志大才疏,虽然提拔过吳玠、劉錡、楊沂中等名将,以及杨万里、虞允文等文官,但也重新起用了秦桧,酿成了爭議極高的秦檜掌權。富平之战他战前战后举措安排失当,不仅丢失了关陕,还葬送了宋代硕果仅存的、具备战斗力的西军,事后擅自虐杀了曲端。绍兴七年(1137年),由于再度安排不当,原刘光世所部郦琼等发动“淮西兵变”投降伪齐,使南宋白白丧失了全国兵力的1/10以上,还彻底打乱了长江防线的部署。隆興北伐时,張浚雖被宋孝宗起用為北伐總指揮,但已老将死,力不从心,最终造成了“符离之败”,宋孝宗北伐的雄心壯志,盡付東流。


浚幼有大志,及為熙河幕官,遍行邊壘,覽觀山川形勢,時時與舊戍守將握手飲酒,問祖宗以來守邊舊法,及軍陳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遠,當樞筦之任,悉能通知邊事本末。在京城中,親見二帝北行,皇族系虜,生民塗炭,誓不與敵俱存,故終身不主和議。每論定都大計,以為東南形勢,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懷憤惕。至如錢塘,僻在一隅,易於安肆,不足以號召北方。與趙鼎共政,多所引擢,從臣朝列,皆一時之望,人號「小元祐」。所薦虞允文、汪應辰、王十朋、劉珙等為名臣;拔吳玠、吳璘於行間,謂韓世忠忠勇,可倚以大事,一見劉錡奇之,付以事任,卒皆為名將,有成功,一時稱浚為知人。浚事母以孝稱,學邃于《易》,有《易解》及《雜說》十卷,《書》、《詩》、《禮》、《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子二人、栻、枃。栻自有傳。



轶事


  • 苗傅、劉正彥曾雇人刺杀張浚。張浚在秀州时,警備甚嚴,曾经夜里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说:「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張浚問那你想怎么办?客曰:「僕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張浚下執这名仗义刺客的手,問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 相传張浚得罪了秦檜以后,被贬到零陵,隨身只帶了幾箱子舊物。檜党誣告說那里面都是張浚和蜀地旧部往來策划謀反的書信,以为抄家缴来至少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利于張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來,在朝堂上打開却只看到一些書籍,雖然也有書信,但里面都是憂國愛君的話。此外就是破舊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動,說:没想到張浚竟然一貧如此。於是派使者追赶去送他三百兩金。檜党又對外宣稱說是去賜張浚死,指望張浚会有错误的反应,自杀或者反叛。消息傳到零陵,張浚的左右哭之,張浚說:「我的罪過固然當死,如果像外面傳的那樣,死了來向國家謝罪也沒什麼,你們為什麼要哭呢?」張浚又問使者是誰,說是殿帥楊存中(即楊沂中)的兒子。張浚說:「我不須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賜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讀了皇帝的聖旨,張浚得三百兩賞金。


注释




  1. ^ 《宋史·張浚传》:『粘罕病篤,語諸將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攖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兀朮怒曰:「是謂我不能邪!」粘罕死,竟入攻,果敗。』但粘罕死于1136年,此时尚在。这段话不太可信。



参考文献


  • 《宋史·張浚傳》
nIdY,Fv puC,HYOXN8c5oZt3f4vmV P,Hw4sF
eWUA,v3SK7sLn3d1cuHHsD vThP Er,UVjDpVJ f5 nS KQg3,67vlv8,2q84s7H2L fYrY06 wo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