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孟加拉饥荒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1943年孟加拉饥荒发生在1943年,未分开时的孟加拉(现在独立的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估计有超过300万人[1]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饥荒期间有关的疾病。




目录





  • 1 可能的原因


  • 2 反应失败


  • 3 饥荒与民主


  • 4 “天災”或“人禍”


  • 5 参见


  • 6 参考资料




可能的原因


第一種說法是日本的糧食禁運導致糧食短缺。英国在1942年於新加坡戰役遭到日軍災難性的打擊,同年日軍開始入侵及征服英屬緬甸。緬甸當時為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1940年時,整個英屬印度15%的稻米是來自於緬甸。


第二種說法是英國政府為了戰爭需求,將孟加拉生產的糧食大量運往中東及錫蘭,供應駐紮當地的軍隊,導致糧食短缺。另一種說法是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歉收。1942年10月16日,整個孟加拉東岸及奥里萨邦被熱帶氣旋襲擊。導致稻作生產區被淹沒,最遠深及內陸40英里,導致秋收產量下降。還有一種說法是流行性的稻作傳染病導致稻米減產。然而,1943年孟加拉地區的稻米較往年並沒有明顯的減產。1941年的稻米生產量還少於1943年,但1941年卻沒有發生饑荒。最後一種說法是糧食短缺的謠言所造成的預期心理、人為炒作哄抬糧價、投機商人囤積稻米、加上殖民官僚的遲緩反應及無能,導致災難一發不可收拾。



反应失败


不論災難發生的原因為何,後續的處理是失敗的。孟加拉當局沒去阻止稻米出口,也沒盡力自印度其他地方進口糧食,或是買下投機商人屯積的存貨,來緩解饑荒。這場饑荒最後由倫敦政府進口一百萬噸穀物,降低孟加拉地區的糧食價格,才得以結束。



饥荒与民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马蒂亚·森認為:在一個有機能的民主社會,不會發生這樣的饑荒。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發生了大約25次大規模饑荒。1947年印度獨立後,建立了民主政府,雖然許多印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但是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饑荒。



“天災”或“人禍”
















年份
稻米生產量
(百萬噸)
1938
8.474
1939
7.922
1940
8.223
1941
6.768
1942
9.296
1943
7.628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糧食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屬印度當局將糧食輸出給其他地方的盟軍士兵。稻米短缺使得米價上漲,戰爭期間的通貨膨脹惡化了情況。民政單位沒有介入控制米價,所以米價超過了一般人所能負擔的價格。民眾湧入城市尋找食物和就業機會,但糧食有錢也買不到,於是便造成大規模饑荒。阿马蒂亚·森懷疑稻米短缺是由於歉收所造成。他引用官方記錄,孟加拉地區的稻米生產如右表;1943年的稻米產量雖然較低,但還是在往年生產的平均範圍內。



参见


  • 1974年孟加拉國饑荒


参考资料




  1. ^ Churchill's policies to blame for millions of Indian famine deaths, study says. CNN. 2019-03-29. 


  • Bhatia, B.M. (1985) Famines in India: A study in Some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ood Problem, Delhi: Konark Publishers Pvt. Ltd.

  • Padmanabhan, S.Y. The Great Bengal Famine.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11:11-24, 1973

  • Sen, A. 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198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284632

  • Tauger, M. 2003. Entitlement, Shortage and the 1943 Bengal Famine: Another Look.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1:45 - 72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