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厦门中山路的骑楼




廣州上下九路的騎樓


騎樓英语:veranda,在粵語中亦可引申為「露臺[1]),東南亞閩南話称为五脚砌(源自馬來西亞華人對騎樓的稱呼),閩南语泉漳話稱亭仔跤(或作亭仔腳,台羅作tîng-á-kha),客家話稱店亭下,是一種外廊式建築設計。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


在華人地區,騎樓具有浓厚的華南特色的建筑設計,用於店屋建築。现时華人地區的骑楼一般地下(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


由台灣數次大地震後的建築倒塌分析,騎樓對建築抗震可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結構設計妥當則可避免。




目录





  • 1 起源


  • 2 分布

    • 2.1 中國大陸

      • 2.1.1 广东

        • 2.1.1.1 广州


        • 2.1.1.2 东莞


        • 2.1.1.3 江门


        • 2.1.1.4 汕头


        • 2.1.1.5 潮州


        • 2.1.1.6 揭阳


        • 2.1.1.7 汕尾


        • 2.1.1.8 中山


        • 2.1.1.9 惠州



      • 2.1.2 福建

        • 2.1.2.1 厦门


        • 2.1.2.2 泉州


        • 2.1.2.3 漳州



      • 2.1.3 广西

        • 2.1.3.1 梧州


        • 2.1.3.2 南宁


        • 2.1.3.3 北海



      • 2.1.4 湖北

        • 2.1.4.1 武汉



      • 2.1.5 上海


      • 2.1.6 海南

        • 2.1.6.1 海口




    • 2.2 香港及澳門


    • 2.3 台湾


    • 2.4 東南亞



  • 3 参见


  • 4 参考文獻




起源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Beniapukur),这里气候十分炎热,英国人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很快被当地人效仿,英文“veranda”一字是來自葡萄牙語「varanda」,而「varanda」一詞則來自贝尼亚库普尔方言,英国人称之廊房(langfang)。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廣州,然後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廣西,由此可见,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2]


類似建築為傳統的抱廈(廍口、敞軒),華北地區多半有屋頂,華南地區則多做廊屋,最大的區別為抱廈不若騎樓上有另外的生活居住空間等建築為單層廊。



分布



中國大陸



广东



广州



靖海路及長堤大馬路的騎樓。



騎樓是中國廣州一帶特有的建築形式,廣州騎樓的大規模建設始於20世紀20年代,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在民國11年《廣州市內不準建築騎樓之馬路表》和民國19年《取締建築章程》的引導下形成了持續到現今的格局。20世紀90年代時期廣州市沉迷於大型建設,先後拆除了包括中山路、寶華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的大量騎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歷史景觀破壞。進入21世紀後,廣州對騎樓街區的拆遷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正在編撰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里,對騎樓街區的保護便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
广州市区内现存的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长寿路、恩宁路、龙津路、长堤;越秀区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东路和东华西路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义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区的同福路、南华东、南华中、南华西也有一部分。



东莞



东莞市中兴路骑楼


位于东莞市莞城区,中兴路——大西路古建筑群,以及市桥路一带设置有骑楼。



江门



江門市長堤路騎樓。




開平赤坎騎樓


民国时期,由于华侨投资以及工商业发展,江门五邑地区成为广东省数一数二的经济发达地区,因此骑楼在江门地区有大范围分布。江门市也有骑楼,现部分已成为江门长堤风貌街。縣級市台山因華僑投資下,騎樓有比較多的西洋風格,但又缺乏修繕保養,而逐漸古舊。在端芬镇,兴建于1931年,作为贸易市场的汀江墟(又称梅家大院),因作为周润发主演电影让子弹飞的主要外景场地而闻名,其结构即为骑楼围成的回字形建筑。此外,较小规模的骑楼建筑群分布于开平三埠、水口镇、公益镇(已并入大江镇)及台山广海镇等等。



汕头



汕頭舊市區的騎樓。


汕头市原升平区(现属金平区)几乎全是五脚砌,可谓是中国大陆最大一片骑楼群,却鲜为人知。澄海区中山路(既当地人所谓的鞋街)两旁原也是五脚砌,但已拆毁改建。潮阳区棉城原也有五脚砌,但已难找寻。潮南区的两英镇(原县级单位南山管理局的驻地)镇区如紫云路,中山路,南京路等两旁都是五脚砌,陈店镇的中华路附近一带也有为数不少的五脚砌。



潮州

潮州市湘桥区的传统商业街太平路、义安路、昌黎路、西马路临街建筑大多是五脚砌。



揭阳

揭阳市榕城区中山路一带临街建筑大多是五脚砌。



汕尾

汕尾市市区的三马路(又称大街)的建筑都是骑楼。



中山




中山十景 之 老街新韵


「老街新韵」是指石岐区的孙文西路,这是一条从隋唐开始建立,共有八百年历史的老街。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孙文路。现存的这些老建筑多半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通常是一些回国的海外华侨所建,建筑风格是欧式殖民地建筑风格与岭南骑楼风格的混合体,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南洋风格建筑”。当中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银行”钟楼和“思豪大酒店”,两楼是所有建筑当中最高最雄伟的。1997年开始,政府对孙文西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使其成为一个休闲,购物、娱乐的好去处,是如今中山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惠州

惠州市惠城区传统上的临界建筑大多是骑楼,目前保存比较多的是水东街。



福建



厦门

1920年,厦门市政会在规划建设厦门的新城区时,以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以粉红和乳白为主色调。与闽南其他城市的骑楼街道呈线状发展不同,厦门由于自身气候条件、商贸活动等特点,骑楼街道呈网状分布并在沿滨海港口区域逐渐形成骑楼街区:其中分布在南北走向的主要有两条,一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二是开禾路、横竹路、镇邦路及水仙路;分布在东西走向的主要有厦禾路、开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及中山路五条。[3]如今由于旧城改造,厦禾路等路段的骑楼已拆除殆尽,但思明南路、中山路的骑楼建筑则基本保存如旧。



泉州

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2000年,为了保护这条著名的中山路古街历史风貌,泉州市政府启动实施“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2001年,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4],这是福建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评审团充分肯定项目“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2010年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5]



漳州

漳州旧城区亦有大量闽南式骑楼。



广西




上海金陵东路上的骑楼



梧州

梧州也有类似广州风格的骑楼,并且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梧州骑楼的重要特色是“水门”和“铁环”,在临街砖柱上有“铁环”,高低各一只。未建设防洪堤的年代,每到洪水季节,梧州通常会“水浸街”,沿街骑楼第二层普遍设有水门,为备洪水上街时方便居民出入之用,亦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生活用品;临街砖柱上的铁环高低各一只,是为洪水时栓泊船艇缆绳所用。


现有梧州市骑楼城-龙母庙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



南宁

南宁老城区解放路、民生路、兴宁路、中山路、共和路均有骑楼分布。



北海

北海亦有骑楼。



湖北



武汉

汉口的中山大道车站路至黄兴路段、北京路段,胜利街以及保成路现存有骑楼建筑[6]



上海


由于上海开埠以后,便有大批粤籍商人移民到上海,广东人曾经于太平天国之前,为上海第一大外来人口来源地。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上层社会仍有许多广东人,广东人一般多为上海社会的中产阶级和上层。大批广东人在上海兴办产业,因而骑楼在上海亦能有一定规模。南京路的四大公司基本底楼都为骑楼风格,在上海金陵东路沿街都为骑楼建筑风格。



海南



海口



海口市騎樓


海口市中山路,水巷口,解放路一带,现为中国历史十大名街之一。



香港及澳門




位於旺角上海街一列戰前廣州式騎樓建築




澳門新馬路唐樓


香港,舊屬廣東寶安縣,由於早年大批廣府人移居到香港,所以廣州騎樓的風格也帶到香港,主要是一些戰前唐樓、較早期的公共屋邨和1980年代前落成的私人屋苑,但因發展現在已經很少騎樓。


澳門新馬路兩旁亦滿是騎樓。



台湾




臺灣日治時期亦會設置騎樓;圖為1932年落成之臺南市林百貨


在台灣,因為多雨、日照強的氣候,所以各市鎮普設騎樓,稱為「亭仔跤」或「亭仔腳」(閩南話)或稱「店亭下」(客家話)。日治時期後日本人仍沿續此特色,並延續至今。但由於早期的法令規範不足,時常出現相鄰建築的各個騎樓地面高低不同的情形。現今騎樓空間被堆放物品、設攤及停車等情形十分普遍,這兩者造成行人在通行騎樓時的不便,對於身心障礙者更是一大困擾;此外,目前臺灣的騎樓尚未禁菸,因此也造成嚴重的二手菸害。


然而同時騎樓仍屬於私人產權、而非大樓公共空間(將騎樓產權劃歸一樓住戶/店面強制購買,而非所有住戶共同分擔),政府強制將騎樓劃歸為行人通行時,常無合理的補償措施,且台灣除了台北市及高雄市因為較早都市計畫有完善人行道設置,其他縣市只能仰賴騎樓供行人行走,對於政府不積極建設人行空間反而要求私人土地讓出騎樓亦有劫富濟貧之爭議。


臺灣騎樓政策是讓地主讓出原非屬可建築之空間,做為公眾通行的通道,地主可因此獲得比其他建物較高的建蔽率,增加室內使用空間,這一原本雙贏政策(屋主獲得更多室內空間,政府不用徵收土地建設人行道),但缺乏配套措施、後續管理不當,造成現在雙輸局面(屋主佔用處罰、民眾無人行道使用)。
依據建築技術規則第28條:
"商業區之法定騎樓或住宅區面臨十五公尺以上道路之法定騎樓所占面積不計入基地面積及建築面積。 建築基地退縮騎樓地未建築部分計入法定空地。



東南亞


在馬來西亞,騎樓被華人稱為五腳基,這是因為英國殖民時期法例規定廊寬五英尺(Feet),而英語「Feet」又可解作「腳」,故稱「五腳基」。
新加坡亦有大量骑楼。



参见


  • 中山路步行街

  • 上下九步行街

  • 北京路步行街

  • 汕头小公园

  • 不見天街

  • 唐楼

  • 新馬路

  • 和昌大押

  • 海口得胜沙步行街

  • 涼廊


参考文獻




  1. ^ 注:騎樓與露台為兩種不同的建築。


  2. ^ 厦门市人民政府:骑楼渊源. 


  3. ^ 近代厦门旧城改造规划实践及思想(1920-1938年).李百浩,严昕.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第3期


  4. ^
    “泉州中山路整治”获亚太遗产保护优秀奖.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U-c/99930.htm



  5. ^ 泉州中山路正式挂牌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泉州晚报.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0-12/16/content_233141.htm[永久失效連結]



  6. ^ 汉口的骑楼_江城雨巷_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