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本文介紹的是1644年甲申之變。關於朝鲜王朝1884年的一次武力政變,請見「
甲申政变」。
甲申之變,指明朝崇禎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大順军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的事件。因1644年為甲申年,故稱甲申之變。此年李自成、張獻忠、明朝、滿清军队互相交战,北京百姓多有死傷,並引發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來清朝黃燮清以此事變作背景,並以周世顯和長平公主作主角,描寫出帝女花。
過程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大順軍李自成抵居庸关,明朝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丘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砲轟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夜半,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時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煤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皇帝“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1],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2]京城秩序尚好,店舖營業如常,“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3]。但從二十七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4],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5]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6],“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7]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8]。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关征讨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9]。
後續
主条目:清兵入關
在李自成的大顺军包围北京城时,崇祯皇帝召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前来勤王,但吴三桂抵達北直豐潤時,北京城已被大顺军攻陷,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于是引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后来听说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罢。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滿清的摄政王多尔衮。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多尔衮复信吴三桂,许诺封他为清朝平西王,变合作关系为受降关系。
而在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於是發兵二十餘萬,四月十三,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四月廿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尔衮,多尔衮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李自成却以为上了吴三桂的当,他认定吴三桂“引狼入室”,于是將吴三桂全家族滅。吴三桂为报杀父親與一家之仇,放清军入关追剿李自成的部队。多尔衮率满洲八旗四萬人、蒙古八旗二萬人、汉军八旗約三萬人以及孔有德等统率的约两万天祜兵、天助兵,加上包衣、外藩蒙古兵、朝鲜军合计十二万清兵一同攻入山海關,在一片石之战中联合吴三桂击溃李自成的大顺军。清軍入北京之後,多尔衮把年幼的清世祖顺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入主中原,是為清兵入關。
多爾袞封吳三桂为平西王作為報酬,埋下了日後三藩之變的種子。
参考文献
^ 李天根,《爝火录》卷一:“贼破京城,兵不满二万,而孩子居其半,京师自守不固,非贼之能攻也。合料贼众并唐通,白广恩、陈永福之兵不过五六万耳”
^ 刘尚友:《定思小纪》,6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 《流寇志》,卷10,161页
^ 《甲申核真略》
^ 《甲申纪事》
^ 《明季北略》卷20
^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8,334~335页。
^ 《甲申传信录》
^ 赵士锦《甲申纪事》说,“惟留李岩居东城,牛金星居朝中,以为守备。”陈济生《再生纪略》说,“伪相牛及贺(有威)、郭(之纬)两伪将留守京师”《甲申传信录》说,“制将军李過及贺锦二将留守京都,禁约军丁。”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说,“惟留一姓李伪都督居东,与牛金星共为守备。”在《平寇志》和《怀陵流寇始终录》说,李牟和牛金星“以老弱万人守京师。”《鹿樵纪闻》则说李过留守。談遷《国榷》记“牛金星、李牟、李友等居守。”
外部链接
- 岸本美绪:〈崇祯十七年的江南社会与关于北京的信息〉.
- 伊维德:〈在《桃花扇》阴影中——一六四四年的北京在东西方舞台上〉。
参见
- 明朝民變
-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
清兵入塞、清军入关、清初六大弊政
太平天国、庚子国变
- 靖康之耻
- 红羊劫
明朝歷史
|
---|
| 前期 |
元末民变 ·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韩林儿起义、徐寿辉起义、郭子兴起义、张士诚起事) · 二十四将 · 三打集庆 · 统一江南(灭陈友谅、洪都保卫战、鄱陽湖之戰 · 灭张士诚 · 灭方国珍 · 平定闽、广) · 北伐和统一(徐达北伐、洪武北伐、攻取河南和山东、攻克河北和上都、平定山西与收复甘肃、平定云南、平定四川、收回燕雲十六州、平定辽东、金山之戰、捕魚兒海之戰) · 进军西藏(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 创建衛所制 · 建都之议 · 洪武之治 · 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 茶马贸易 · 废中书省 · 都布按三司(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 海運弛禁 · 朱元璋反腐 ·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 南北榜案 · 建文改制 · 靖难之役 · 壬午之难 · 永乐迁都(順天府、故宫) · 永乐盛世 · 内阁建制 · 厂卫( 锦衣卫、东厂、西厂、內行廠) · 郑和下西洋 · 经营南海(永乐群岛、永樂环礁、宣德群岛、永乐龙洞、郑和群礁、于锡兰山国之战、舊港宣慰司) · 万国来朝(朝鲜、安南、琉球、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浡泥、呂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帖木兒等) · 确立宗藩 · 三大营(五軍營、三千營、神机营) · 南征安南 · 統治安南(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蓝山起义) · 贵州建制 · 三宣六慰 · 唐赛儿民变 · 明成祖北伐 · 经营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巡视东北、奴儿干城、永宁寺、永宁寺碑、建州三衛、辽东都司) · 陈诚出使西域(《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 · 永乐大典 · 朱高熾監國 · 高煦之亂 · 仁宣之治 · 三杨辅政 · 宣宗廢后 · 票拟制度 · 建立哈密卫
|
---|
| 中期 |
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 浙閩民變 · 大同之战 · 土木之变 · 景泰继统 · 午門血案 · 京师保卫战 · 易储之争 · 夺门之变 · 曹石之變 · 重修《寰宇通志》 · 汪直擅政 · 鄖陽民變 · 藤峽盜亂 · 哈密之爭 · 固原盜亂 · 河套之患 · 成化新风 · 王文素与《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 弘治中兴 · 九邊建制 · 南徽北晋 · 滿倉兒案 · 海運嚴禁 · 郑旺妖言案 · 劉瑾擅政 · 安化王之乱 · 寘鐇之亂 · 劉六劉七民變 · 川蜀盜亂 · 武宗南巡 · 应州大捷 · 寧王之亂 · 南贛盜亂 · 江彬擅政 · 王阳明与阳明学 · 世宗继统 · 大禮議 · 佛朗機〔葡萄牙〕人東來(葡佔屯門、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雙嶼港、租借澳門) · 大同兵變 · 更定祀典 · 嘉靖南巡 · 迁陵之议 · 岑猛之亂 · 壬寅宮變 · 嘉靖中兴 · 楚藩宮變 · 嚴嵩擅政 · 北虜南倭 · 戚继光抗倭 · 李福達之獄 · 议复河套 · 庚戌之变 · 嘉靖大地震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
| 晚期 |
隆慶新政(隆庆开关、 俺答封贡、開中法) · 张居正辅政(一条鞭法、考成法、王国光著《万历会计录》、潘季驯治河) · 萬曆中興 · 重修长城 ·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 · 秦良玉与白桿兵 · 國本之爭 · 萬曆怠政 · 齐楚浙党 · 朱載堉与十二平均律 · 伊利亞〔西班牙〕人東來(呂宋大屠殺 · 明西聯軍滅林鳳) · 明缅战争 · 礦稅之弊 · 妖書案(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 · 楚藩案(楚太子案、楚宗劫槓案) ·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 東林黨爭 · 光宗中兴 · 和蘭〔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澎湖之戰、崇祯明荷海战) ·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學東漸、利玛窦、聖教三柱石、南京教案、《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红夷大炮) ·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建州女真叛明 · 薩爾滸之戰 · 三饷加派 · 奢安之亂 · 徐鴻儒民變 · 熊廷弼和孙承宗抗金 · 魏忠賢擅政(阉党) · 复社之兴 · 王恭廠大爆炸 · 袁崇焕督師薊、遼(关宁锦防线、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诛杀毛文龙) · 崇禎治亂 · 寧遠兵變 · 清兵入塞(京畿之戰、遵永大捷、宣大之戰、第二次京畿之戰、北直隸山東之戰、第二次北直隸山東之战) · 第一次皮岛海战 · 第二次皮岛海战 · 走西口 · 己巳之變 · 沙定洲之亂 · 吳橋兵變 · 英格蘭〔英國〕人東來(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帝书、虎門之戰) · 《天工开物》 · 徐霞客遊記 · 天灾不断(低温、鼠疫、水灾、旱灾、蝗灾) · 吳有性与《温疫论》 · 松錦之戰(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 ·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張獻忠起義、李自成起義、朱仙鎮之戰、凤阳之战、荥阳大会、开封之战、瑪瑙山之戰、襄阳之战) · 孙传庭抗击大顺军 · 盧象昇練天雄军 · 「四正六隅」灭流寇 · 曹文詔殉国 · 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 南迁之议 · 甲申之變 · 一片石之战 · 李自成称帝 · 吴三桂降清
|
---|
| 南明 與 明鄭
|
南明紛立(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 · 入關戰爭 · 江北四鎮(高杰、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 · 青州之变 · 大顺军灭亡(潼关战役、陕北战役、李自成被杀) · 南渡三案(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 马、阮党争 · 左良玉清君側 · 联虏平寇 · 睢州之变 · 潞王监国 · 张献忠称帝 · 剃髮易服 · 圈地投充 · 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四川大屠殺、廣州之屠) · 反清复明(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 李成栋广东反正 · 姜瓖大同反正 · 米喇印、丁国栋甘肃回民反清起义 · 谢迁反清起义 · 榆园军反清起义 · 王永强陕北反清起义 · 贺珍、孫守法、武大定反清起义 ·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反清起义) · 聯寇抗清 · 黄道周北伐 · 靖藩之变 · 农民军抗清(忠贞营、夔東十三家、摇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停溪大捷、叙州大捷、辰州大捷、湖南之役、桂林大捷、衡阳大捷、保宁之战) · 何腾蛟经营湖南 · 瞿式耜、张同敞殉国 · 沙定洲之亂 · 大西军经营云南 · 李定國兩蹶名王 · 张煌言抗清 · 洪承畴经略江南 · 肇庆之役 · 新会之战 · 十八人之獄 · 曲靖之战 · 宝庆之败 · 孫可望投清 · 重庆之役 · 磨盤山血戰 · 南明消亡(福建沦陷、湖南沦陷、贵州沦陷、云南沦陷) · 大西灭亡 · 舟山之役 · 一官党 · 郑芝龙降清 · 鄭成功抗清(郑家军、鄭成功北伐、郑成功长江之役、同安之役、潮州之役、泉州大捷、厦门大捷、思明州、海澄战役、鄭成功征台) · 郑、施交恶(曾德事件) · 鲁监国浙闽抗清 · 咒水之難 · 德勒之战 · 逼死坡 · 夔东会战 · 茅麓山战役 · 明鄭王朝(鄭經嗣位之爭、鄭泰事件、清荷联军攻鄭、東寧之變) · 迁界禁海 · 明郑灭亡 · 朱术桂殉国 · 安南明鄉人
|
---|
| 專門史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
| 【说明: 绿色为西方人来华事件】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