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 Royale CLAN TAG #URR8PPP
陇西郡 ,是一个中国古代的郡,其范围历史上有显著变化,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的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秦初置三十六郡時,隴西是其中之一,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以後改名隴西縣。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郡。
目录 1 行政建置沿革 1.1 秦代隴西郡 1.1.1 先秦時期 1.1.2 秦漢時期 1.1.3 魏晉十六國時期 1.1.4 南北朝時期 1.2 隋代隴西郡 2 長官 2.1 隴西守(—前148年) 2.2 隴西太守(前148年—9年) 2.3 厭戎連率(9年—23年) 2.4 隴西太守(23年—265年) 2.5 隴西相(265年—289年) 2.6 隴西內史(289年—296年) 2.7 隴西太守(296年—395年) 2.8 隴西內史(395年—413年) 2.9 隴西太守(413年—557年) 2.10 隴西郡守(557年—583年) 2.11 隴西太守(607年—618年) 2.12 隴西太守(742年—758年) 3 國主 4 注釋 5 参考资料 行政建置沿革 秦代隴西郡 先秦時期 在戰國時期屬義渠國之地,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以前秦攻義渠後置郡。[1] 因位在隴山(六盤山南段別稱,為渭河平原和隴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仍置隴西郡,治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辖,轄縣數不明,據近人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所考証,秦朝隴西領郡領縣為狄道、西、蘭干、略陽、上邽、冀、邸道、故道、臨洮、獂道、綿諸、襄武、阿陽、下辨、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紀、枹罕等21縣。相當於現在的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隴南地區一部和臨夏一部的總和(《西漢政區地理》)。為當時右拒西羌、左護咸陽之要郡,兵家必爭之要地。
西漢繼承秦代領縣。西漢時大概新增安故、首陽、大夏、羌道、白石等縣;元鼎三年(前114年),分蘭干、略陽、冀、獂道、綿諸、阿陽、戎道、成紀等縣置天水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故道、下辨道、武都道等縣移屬武都郡;始元六年(前81年),白石、枹罕2縣移屬金城郡。 西漢末領狄道、上邽、氐道、予道、襄武、臨洮、西,安故、首陽、大夏、羌道11縣,屬涼州刺史部。
元始二年(2年),涼州地區總戶口有26萬6799戶,總人口107萬1325人,約佔當時全國人口的1.86%。其中隴西郡有戶數53,964,人口236,824,人口佔當時全國比例0.41%,郡域面積約25,44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9.31人。[2]
東漢時隴西郡治領縣如舊,屬涼州,但永和五年(140年)時,人口銳減到5628戶,29637人。東漢初省予道縣。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其枹罕、白石、河關等13縣屬隴西郡[3] ,次年(37年)以允吾、浩亹、令居等10縣復置金城郡。永元元年(89年)前置鄣縣(治今甘肅省漳縣西)[4] 。永初五年(111年)以前,上邽、西、羌道3縣移屬漢陽郡[5] 。因羌亂,永初五年(111年)三月,郡治由狄道縣內徙到襄武縣,延光三年(124年)還治狄道縣。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後涼州併入雍州,歸屬雍州管轄。建安末因亂而廢枹罕、白石2縣。
東漢末,領狄道、安故、氐道、首陽、大夏、襄武、臨洮、鄣、河關9縣。
魏晉十六國時期 三國時期曹魏隴西郡遷治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領狄道、安故、氐道、首陽、大夏、襄武、臨洮、鄣、河關9縣。安故、大夏、鄣、氐道4縣無考。魏末領襄武、首陽、臨洮、狄道、河關、枹罕6縣。
泰始元年(265年)晉代魏後,封宗室司馬泰為隴西王,改隴西郡為隴西國 ,元康六年(296年)左右司馬泰改封高密王,隴西國除。[6] [7] 郡治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領襄武、首陽、臨洮、狄道、河關、枹罕6縣。西晉時廢枹罕縣。[8] 太康年間(280-289)人口統計,晉代隴西國僅有三千戶。元康年間(291-299)狄道、臨洮、河關3縣移屬狄道郡。[9] 西晉末領襄武、首陽2縣。
太興二年(319年)秦州刺史陳安投降前趙主劉曜。[10]
十六國前趙、後趙時,隴西郡仍屬秦州。前秦改屬河州。後涼屬涼州。後秦屬雍州。西秦復屬秦州。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时,北魏屬渭州。西魏、北周因之。北周隴西郡領襄武、鄣、新興3縣。[11] 隋文帝時實行廢郡存州制,隴西郡被廢除,由渭州管轄。
隋代隴西郡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改渭州置隴西郡,治襄武縣(今甘肃省隴西縣東南),領襄武、隴西、鄣、長川、渭源5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廢郡改置渭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渭州為隴西郡。仍治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有戶6425,人口24520。下辖四县:襄武县、陇西县、鄣县、渭源县。[12] 屬隴右道。乾元元年(758年),天下改郡为州,最终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县保留了陇西之名,成为陇西县。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 襄武县 上。 陇西县 上。 鄣县 下。天授二年曰武阳县,神龙元年复故名。南二里有盐井。 渭源县 上。高宗上元二年更名首阳县,于渭源故县别置渭源县。仪凤三年省首阳入渭源。有鸟鼠同穴山,一名青雀山。
長官 隴西守(—前148年) 李崇,字伯祐,戰國時在任。[13] 公孫昆邪,北地義渠人,漢景帝前六年(前151年)前後在任。[14] 隴西太守(前148年—9年) 李廣,隴西成紀人,漢景帝時在任。[15] 馮野王,字君卿,上黨潞人,漢元帝時在任。[16] 馮逡,字子產,上黨潞人,漢成帝時在任。[16] 何並,字子廉,右扶風平陵人,漢哀帝時在任。[17] 厭戎連率(9年—23年) 隴西太守(23年—265年) 馬援,字文淵,右扶風茂陵人,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拜。[19] 韓尋,潁川舞陽人,漢光武帝時在任。[20] 劉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年)前後在任。[21] 鄧融,漢明帝時在任。[22] 孫純,漢章帝建初元年(76年)前後在任。[23] 張紆,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前後在任。[23] 馮緄,字鴻卿,巴郡宕渠人,漢桓帝時在任。[24] 孫羌,漢桓帝延熹六年(163年)前後在任。[25] 魯謙,右扶風平陵人,東漢後期在任。[26] 李相如,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反。[27] 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漢獻帝後期領。[28] 游楚,字仲允,魏明帝太和中在任。[29] 束混,陽平元城人,曹魏時在任。[30] 牽弘,安平觀津人,魏元帝時在任。[31] 隴西相(265年—289年) 隴西內史(289年—296年) 張越,晉昌人,晉惠帝時在任。[32] 徐暢,字彥春,高平人,晉惠帝時在任。[33] 隴西太守(296年—395年) 韓稚,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前後在任。[34] 閻纂,西晉時在任。[35] 吳紹,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前後在任。[32] 梁勛,322年降於前趙。[36] 姜衡,前秦時在任。[37] 越質詰歸,前秦時在任。[38] 隴西內史(395年—413年) 索棱,後秦姚興弘始十三年(411年)領,十五年(413年)以隴西降於西秦。[39] 隴西太守(413年—557年) 姚秦都,南安赤亭人,後秦姚泓時領。[40] 李富,隴西成紀人,北魏太武帝時贈。[41] 王潤,秦川略陽人,北魏時在任。[42] 梁去斤,長池人,北魏獻文帝時在任。[43] 于提,代人,北魏孝文帝時在任。[44] 權曇騰,天水顯親人,北魏後期在任。[45] 薛巒,河東汾陰人,北魏後期帶。[46] 隴西郡守(557年—583年) 隴西太守(607年—618年) 韓洪,字叔明,河南東垣人,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前後在任。[47] 隴西太守(742年—758年) 薛上童,河東汾陰人,唐玄宗天寶中在任。[48] 鄧景山,唐肅宗至德元载(756年)前後在任。[49] 國主 隴西王司馬泰,265年—296年在位。 隴西王姚碩德,395年—?在位。 注釋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發隴西。」;《漢書·地理志》:「隴西郡,秦置。」;《水經·河水注》:「狄道故城……漢隴西郡治,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後漢書·西羌傳》:「至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誇殺義渠王于甘泉宮,因起兵滅之,始置隴西、北地、上郡焉。」 ^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元始二年郡國人口密度表,第96頁。 ^ 枹罕,故屬金城;白石,故屬金城;河關,故屬金城。 《續漢志 卷二十三 郡國五》 ^ 周振鶴《東漢政區地理》,頁144。 ^ 周振鶴《東漢政區地理》,頁143。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從叔父司馬〕泰為隴西王。」;卷4〈惠帝紀〉:「〔元康〕六年春正月,大赦。太尉、隴西王泰為尚書令。」;卷37〈宗室列傳〉:「瑋既誅,乃以泰錄尚書事,遷太尉,守尚書令,改封高密王,邑萬戶。」 ^ 據《晉書·高密文獻王泰傳》記載「瑋既誅,乃以泰錄尚書事,遷太尉,守尚書令,改封高密王,邑萬戶」,守尚書令與改封高密王均在同時,據《晉書·惠帝紀》,司馬泰守尚書令時間在元康六年(296年)正月。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06頁。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惠帝分隴西之狄道、臨洮、河關,又立洮陽、遂平、武街、始興、第五、真仇六縣,合九縣置狄道郡,屬秦州。」 ^ 《晉書》卷6〈元帝紀〉:「〔太興二年四月〕,秦州刺史陳安叛,降于劉曜。」 ^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卷2〈隴右〉,第150-151頁。 ^ 《新唐书·志第三十·地理四》陇右道,盖古雍、梁二州之境......渭州陇西郡,中都督府。土贡:龙须席、麝香、秦艽。户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二万四千五百二十。县四:有府四,曰渭源、平乐、临源、万年。襄武,上。陇西,上。鄣,下。天授二年曰武阳,神龙元年复故名。南二里有盐井。渭源。上。高宗上元二年更名首阳,于渭源故县别置渭源县。仪凤三年省首阳入渭源。有鸟鼠同穴山,一名青雀山。 ^ 《新唐書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 《史記 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 ^ 《史記 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 16.0 16.1 《漢書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 《漢書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母將何傳第四十七》 ^ 《後漢書 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 《後漢書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 《後漢書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 《後漢書 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 23.0 23.1 《後漢書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 《後漢書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 《後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 《後漢書 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 《三國志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裴註引《三輔決錄注》 ^ 《晉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 《三國志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 32.0 32.1 《晉書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 《新唐書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晉書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 《晉書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 《晉書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 ^ 《晉書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 《晉書 卷一百十九 載記第十九》 ^ 《周書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 《王司徒墓誌》 ^ 《周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九》 ^ 《魏書 卷八十七 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 《周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 ^ 《魏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 《隋書 卷三 帝紀第三》 ^ 《新唐書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 《新唐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参考资料 《秦代郡守考述》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3年4月,ISBN:666671995-6 秦朝行政區劃
關中地區 內史 | 隴西郡 | 上郡 | 北地郡 | 雲中郡 | 九原郡 | 新秦中
河南地區三川郡 | 潁川郡 | 碭郡 | 東郡 | 薛郡 | 東海郡(郯郡) | 四川郡 (泗川郡、泗水郡) | 淮陽郡(楚郡、陳郡) | 南陽郡 | 臨淄郡 (齊郡) | 濟北郡 | 泰山郡(博陽郡) | 琅邪郡 | 膠東郡(即墨郡) | 膠西郡 | 城陽郡
河北地區河東郡 | 河內郡 | 太原郡 | 上黨郡 代郡 | 雁門郡 | 邯鄲郡 (趙郡) | 鉅鹿郡 | 恒山郡 | 清河郡 | 河間郡 | 廣陽郡 | 右北平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遼西郡 | 遼東郡
淮汉以南漢中郡 | 蜀郡 | 巴郡 | 南郡 | 九江郡 | 廬江郡 | 衡山郡 | 會稽郡 | 長沙郡 | 洞庭郡 | 蒼梧郡 | 象郡 | 南海郡 | 桂林郡 | 閩中郡
待考 鄣郡 | 巫黔郡(黔中郡) | 州陵郡 | 江胡郡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 )中注明曾用名稱。
西汉行政区划
都城:京兆长安县
行部 郡、王國
司隸校尉部
三輔 渭南郡→右内史→京兆尹 | (河上郡+中地郡)→左内史→(左馮翊 +右扶風 )
三河 河南郡 | 河東郡 | 河內郡 | 弘農郡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韓國) | 汝南郡 | 梁國 (碭郡、呂國) | 沛郡
兗州刺史部 淮陽國 (陳郡) | 陳留郡 (濟川郡、濟陽國) | 定陶國 (濟陰郡) | 山陽郡 (昌邑國) | 東郡 | 東平國 (濟東國、大河郡) | 泰山郡 | 城陽國 (劇郡)
青州刺史部 齊郡 | 濟南郡 (博陽郡、呂國、濟川國) | 濟北國 | 平原郡 | 千乘郡 | 菑川國 | 高密國 (膠西國) | 北海郡 | 膠東國 | 東萊郡
徐州刺史部 東海郡 | 泗水國 | 楚國 (彭城郡) | 魯國 (薛郡) | 琅邪郡 | 江都國 | 東陽郡 | 廣陵國 | 臨淮郡
冀州刺史部 趙國 (邯鄲郡) | 魏郡 | 廣平郡 (平干國) | 鉅鹿郡 | 信都郡 (廣川郡) | 河間國 | 清河郡 | 真定國 | 恆山郡→恆山國→常山郡 | 中山國
幽州刺史部
廣陽國(燕國) | 涿郡 | 勃海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遼東郡 | 蒼海郡
朝鲜 樂浪郡 | 玄菟郡 | 真番郡 | 臨屯郡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韩国) | 代郡 | 上黨郡 | 雲中郡 | 雁門郡 | 定襄郡
朔方刺史部 朔方郡 | 五原郡 | 西河郡 | 上郡 | 北地郡
涼州刺史部
隴右 隴西郡 | 天水郡 | 安定郡 | 金城郡 | 西海郡
河西 酒泉郡 | 張掖郡 | 敦煌郡 | 武威郡
益州刺史部 蜀郡 | 巴郡 | 漢中郡 | 廣漢郡 | 武都郡 | 犍為郡 | 越巂郡 | 汶山郡 | 沈黎郡 | 牂柯郡 | 益州郡 | 象郡
荊州刺史部 南郡 (臨江國) | 南陽郡 | 衡山郡 | 江夏郡 | 長沙國 | 桂陽郡 | 武陵郡 | 零陵郡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荆國、吳國) | 丹楊郡 (鄣郡或故鄣郡) | 九江郡 | 淮南國 | 廬江郡 | 六安國 | 豫章郡
交趾刺史部 南海郡 | 蒼梧郡 | 合浦郡 | 鬱林郡 | 交阯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
其他郡、国 太常郡 | 廣德國 | 廣世國(廣川國) | 廣宗國
西域 西域都护府
注1:本模板列出西漢郡国制下所有見於史籍的郡、王國。帶
下划线 者為西汉末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個郡、國当时的名称。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括注曾用名稱。郡、國同名者,只列出最後使用的名稱。
注3:漢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諸國、西域諸國從略。
東漢行政區劃
都城:洛陽 → 長安 → 洛陽 → 许昌
行部 郡、王國
司隸校尉部
三輔 京兆尹 | 左馮翊 | 右扶風 | 左內史郡# | 漢興郡#(漢安郡)
三河 河南尹 | 河內郡 | 河東郡 | 弘農郡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 汝南郡 | 梁國 (梁郡) | 沛國 (沛郡) | 陳郡 (淮陽國→陳國→陳郡) | 魯國 (魯郡) | 西平國 | 譙郡
冀州刺史部 魏郡 | 鉅鹿郡 | 常山國 (常山郡) | 中山國 (中山郡) | 安平國 (信都郡、樂成國) | 河間國 | 清河國 (甘陵國) | 趙國 (趙郡) | 勃海郡 | 廣川國 | 廣平國 | 博陵郡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 | 東郡 | 東平國 (東平郡) | 任城國 | 泰山郡 | 山陽郡 | 濟陰郡 (濟陰國) | 濟北國
徐州刺史部 東海郡 (東海國) | 琅邪國 (琅邪郡) | 彭城國 (楚郡、楚國) | 廣陵郡 | 下邳國 (臨淮郡) | 利城郡 | 城陽郡 | 東莞郡 | 東安郡 | 東城郡
青州刺史部 濟南郡 (濟南國) | 平原郡 (平原國) | 樂安國 (千乘郡、千乘國) | 北海國 (北海郡) | 東萊郡 | 齊國 (齊郡) | 樂陵郡 | 長廣郡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 | 南郡 (江陵國) | 江夏郡 | 零陵郡 | 桂陽郡 | 武陵郡 | 長沙國 (長沙郡) | 章陵郡 | 南鄉郡 | 襄陽郡 | 宜都郡 | 新城郡 | 漢昌郡 | 臨江郡 | 西陵郡 | 固陵郡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 | 丹楊郡 | 廬江郡 (六安國) | 會稽郡 | 吳郡 | 豫章郡 | 新都郡 | 臨川郡 | 鄱陽郡 | 廬陵郡 | 彭澤郡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 (漢寧郡) | 巴郡 (巴西郡) | 廣漢郡 | 蜀郡 | 犍為郡 | 牂柯郡 | 越巂郡 | 益州郡 | 永昌郡 | 廣漢屬國 | 蜀郡屬國 (漢嘉郡) | 犍為屬國 (朱提郡) | 巴東屬國 | 上庸郡 | 房陵郡 | 永寧郡(巴郡) | 固陵郡(巴東郡) | 梓潼郡 | 汶山郡 | 江陽郡
涼州刺史部
隴右 隴西郡 | 漢陽郡 (天水郡) | 武都郡 | 金城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南安郡 | 新平郡 | 永陽郡 | 西平郡
河西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張掖屬國 | 張掖居延屬國 (西海郡) | 西郡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 上黨郡 | 上郡 | 西河郡 | 五原郡 | 雲中郡 | 雁門郡 | 定襄郡 | 朔方郡 | 新興郡 | 樂平郡
幽州刺史部 廣陽郡 | 涿郡 (分高阳郡) | 代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遼東郡 | 樂浪郡 | 玄菟郡 | 遼東屬國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 | 蒼梧郡 | 合浦郡 | 鬱林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高涼郡
雍州刺史部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西域 西域都护府 → 西域长史府
注1 :列出東漢時期所有的州及郡、國。加下劃線者為《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的州及郡、國。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括注曾用名。
三國行政區劃
曹魏
司隸
河南郡 | 弘農郡 | 河東郡(河东國 222-225) | 平陽郡 | 河內郡 | 魏郡 | 廣平郡(廣平國 222-223) | 陽平郡 | 原武郡 | 野王郡 | 滎陽郡 * | 朝歌郡 *
幽州
涿郡 | 燕國(廣陽郡 220-232)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上谷郡 | 代郡 | 遼西郡 | 昌黎郡(遼東屬國 244-?) | 遼東郡 | 玄菟郡 | 樂浪郡(樂浪國 233-237) | 帶方郡
冀州
鉅鹿郡 | 趙國(趙郡 220-232) | 安平國(安平郡 220-264) | 博陵郡 | 中山國(中山郡 220-232) | 河間郡(河間國 222-224) | 勃海郡 | 常山郡 | 平原郡(平原國 222-226) | 樂陵國(樂陵郡 220-244) | 清河郡(清河國 222-223) | 曲陽國 * | 章武郡 *
并州
太原郡 | 西河郡 | 上黨郡 | 樂平郡 | 雁門郡 | 新興郡 | 朔方郡 *
青州
北海郡(北海國 222-224,232-233) | 東萊郡 | 齊國(齊郡 220-235,239-254) | 濟南國(濟南郡 220-246) | 樂安郡 | 城陽郡
徐州
彭城國(彭城郡 220-232) | 下邳郡(下邳國 222-224) | 廣陵郡 | 東海國(東海郡 220-232) | 琅邪國(琅邪郡 220-232) | 東莞郡 * | 利城郡 * | 平昌郡 *
兗州
陳留國(陳留郡 220-222,224-232) | 東郡 | 濟北國(濟北郡 220-232) | 東平國(東平郡 220-223、224-232,壽張國 223-224) | 濟陰郡(濟陰國 222-224) | 泰山郡 | 山陽郡 | 任城郡(任城國 222-224,232-246)
豫州
潁川郡 | 汝南郡 | 弋陽郡(弋陽國 222) | 陳郡(陳國 223-224,232) | 魯國(魯郡 220-232) | 沛國(沛郡 220-232) | 譙郡(譙國 222-224) | 梁國(梁郡 220-232) | 襄城郡 | 汝陰郡 *
雍州
京兆郡(秦國 221-222、235-244,京兆國 222-225) | 馮翊郡 | 扶風郡 | 新平郡 | 北地郡 | 安定郡 | 廣魏郡 | 天水郡 | 南安郡 | 隴西郡 | 武都郡 | 撫夷護軍#
涼州
武威郡 | 金城郡 | 西平郡 | 張掖郡 | 西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荊州
南陽郡 | 南鄉郡 | 襄陽郡 | 江夏郡 | 魏興郡(西城郡 220-221) | 上庸郡 | 新城郡 | 章陵國 * | 房陵郡 * | 義陽國 * | 錫郡 * | 襄陽南部都尉 *
楊州
淮南郡(九江郡 220-221,淮南國 221-223,楚國 232-249) | 廬江郡(廬江國 222-223) | 安豐郡 *
梁州
漢中郡 | 梓潼郡 | 廣漢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 巴西郡 | 東廣漢郡 * | 陰平郡 *
益州
蜀郡 | 汶山郡 | 犍為郡 | 江陽郡 | 漢嘉郡 |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建寧郡 | 永昌郡 | 雲南郡 | 興古郡
西域长史府
西域
蜀漢
益州
蜀郡 | 汶山郡 | 犍為郡 | 江陽郡 | 漢嘉郡 | 廣漢郡 | 東廣漢郡 | 梓潼郡 | 巴西郡 | 巴郡 | 巴東郡(固陵郡 220-221) | 涪陵郡 | 涪陵屬國# | 漢中郡 | 武都郡 | 陰平郡 | 宕渠郡 *
庲降都督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建寧郡(益州郡 220-225) | 永昌郡 | 雲南郡 | 興古郡 | 南廣郡 *
孫吳
楊州
廬江郡 | 蘄春郡 | 丹楊郡 | 新都郡 | 吳郡 | 毗陵典農校尉 | 吳興郡 | 會稽郡(會稽國 258-260) | 東陽郡 | 臨海郡 | 建安郡 | 豫章郡(豫章國 264-265) | 鄱陽郡 | 廬陵郡 | 廬陵南部都尉# | 臨川郡 | 安成郡 | 彭澤郡 * | 臨川郡 * | 東安郡 * | 故鄣郡 * | 巴丘郡 * | 雲陽郡 *
荊州
南郡 | 宜都郡 | 建平郡 | 江夏郡 | 武陵郡 | 天門郡 | 長沙郡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始安郡 | 昭陵郡 | 桂陽郡 | 始興郡 | 臨賀郡 | 西陵郡 * | 固陵郡 * | 武昌郡 * | 營陽郡 *
廣州
南海郡 | 蒼梧郡 | 鬱林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高興郡
交州
合浦郡(珠官郡 228-252?) | 合浦北部都尉# | 珠崖郡 | 交趾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九真屬國 271-278) | 日南屬國# | 寧浦郡 * | 日南郡 *
注释
注1 :列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晉朝行政區劃
西晉
司州(司隶 265–280)
河南郡 | 滎陽郡 | 弘農郡 | 上洛國(上洛郡 265–314) | 平陽郡 | 河東郡 | 汲郡 | 河內郡 | 廣平郡 | 陽平郡 | 魏郡 | 頓丘郡 | 野王郡 # | 原武郡 # | 陽翟郡 #
兗州
陳留國 | 濮陽郡(東郡 265–277;濮陽國 277–289) | 濟陰國(濟陰郡 265–?) | 濟北國 | 東平國 | 任城國(任城郡 265–277) | 泰山郡 | 高平國 | 東燕郡#(東燕國 306–307) | 济阳郡#(济阳國 300–302) | 廣陽國 #
豫州
潁川郡 | 襄城郡 | 汝南國(汝南郡 265-270) | 汝陰郡(汝陰國 265-277,?-286,300-301) | 梁國 | 沛國 | 譙國 | 魯國 | 弋陽郡 | 安豐郡 | 新蔡國#(新蔡郡 ?-307) | 陳郡#(陳國 265-277) | 南頓國# | 西陽國#
冀州
趙郡(趙國 277-301) | 鉅鹿國 | 長樂國(安平國 265-284) | 平原國 | 樂陵國 | 勃海郡(勃海國 265-277) | 章武國(章武郡 265-277) | 河間郡(河間國 265-306) | 高陽國 | 博陵國(博陵郡 265-277) | 清河國(清河郡 265-277) | 中山郡(中山國 265-304) | 高陽國 | 常山郡(常山國 265–275?,291–301) | 中丘國# | 武邑郡#(武邑國 289-?) | 廣川郡#(廣川國 ?-307)
幽州
范陽國 | 燕國(燕郡 302-306) | 北平郡 | 上谷郡(上谷國 291-301) | 廣寧郡 | 代郡(代國 289–?;中都國 ?–306) | 遼西國(遼西郡 265–303) | 漁陽郡 #
平州
昌黎郡 | 遼東郡(遼東國 277–283) | 樂浪郡 | 玄菟郡 | 帶方郡
并州
太原郡(太原國 265–291?) | 上黨郡 | 西河國(西河郡 265–277) | 樂平郡(樂平國 280) | 雁門郡 | 晉昌郡(新興郡 265–290)
雍州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扶風國 265–289;秦國 289–312)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始平郡(始平國 277–289) | 新平郡
涼州
金城郡 | 西平國(西平郡 265–314) | 武威郡 | 張掖郡 | 西郡 | 酒泉國(酒泉郡 265–311) | 敦煌郡 | 西海郡 | 晉昌郡# | 武興郡 # | 晉興郡 #
秦州
隴西郡(隴西國265-296) | 南安郡 | 天水郡 | 略陽郡(廣魏郡265-266) | 武都郡 | 陰平郡 | 狄道郡# | 秦川郡 #
梁州
漢國(漢中郡 265–289) | 梓潼郡 | 廣漢郡(廣漢國 277–280) | 新都郡 (新都國 277–283) | 巴西郡 | 宕渠郡# | 新城國(新城郡 265–306) | 魏興郡 | 上庸郡(上庸國 ?–306)
益州
成都國(蜀郡 265–289) | 犍為郡 | 汶山郡 | 漢嘉郡 | 江陽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寧州
雲南郡 | 興古郡 | 建寧郡 | 永昌郡 |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晉寧郡#(益州郡 302–311)# | 平夷郡# | 夜郎郡# | 河陽郡#
青州
齊國(齊郡 302-303) | 濟南國(濟南郡 277–?) | 北海郡(北海國 265–277,283–302) | 樂安郡(樂安國 265–302) | 城陽郡(城陽國 269–273) | 東萊郡(東萊國 283–301) | 長廣郡 | 平昌郡# | 高密國# | 壯武國 #
徐州
彭城國 | 下邳國 | 東海國(東海郡 265–273,277–291) | 琅邪國 | 東莞郡(東莞國 265-277) | 廣陵國(廣陵郡 265-300) | 臨淮國(臨淮郡 280-308) | 廣陵郡(廣陵國 289-290) | 東安國#(東安郡 291-301) | 蘭陵郡(蘭陵國 291-306?)# | 淮陵國#(淮陵郡 297-301) | 堂邑郡#
荊州
江夏國(江夏郡265-306?) | 南郡 | 襄陽國(襄陽郡 265-300) | 南陽國(南陽郡 265-277,289-306) | 順陽國(南鄉郡 265-289) | 義陽郡(義陽國 265-301) | 建平郡 | 宜都郡(宜都國 301-?) | 南平郡(南平國 ?-301) | 武陵國(武陵郡 280-304) | 天門郡 | 隋國# | 新野國# | 竟陵國#(竟陵郡 299-307) | 建昌郡# | 成都國#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淮南國(淮南郡 265-289,302-?) | 廬江郡(廬江國304-306) | 晉陵郡(毗陵郡 281-289,291-311,毗陵國 289-291) | 吳國(吳郡 280-289,300-301) | 吳興郡 | 會稽國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歷陽郡# | 義興郡#
交州
合浦郡 | 交趾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 | 日南郡
廣州
南海郡 | 蒼梧郡 | 鬱林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高興郡 | 寧浦郡 | 晉興郡
江州#
豫章郡(豫章國 289-304,306-311) | 鄱陽郡 | 廬陵郡 | 臨川郡 | 南康郡 | 建安郡 | 晉安郡 | 武昌郡 | 桂陽郡 | 安成郡 | 尋陽郡#
湘州#
長沙國(長沙郡280-289,291-301)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邵陵郡 | 始安郡 | 始興郡 | 臨賀郡
東晉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吳郡(吳國 317-418) | 吳興郡 | 會稽郡(會稽國 317-417)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永嘉郡 | 義興郡 | 晉陵郡 | 淮南郡 | 琅邪郡 (琅邪國 320-418) | 高平郡 (相377-420)
徐州
廣陵郡(相 317-420) | 海陵郡 | 盱眙郡 | 鍾離郡 | 山陽郡 | 秦郡
北徐州
彭城國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 | 東莞郡(相 415-420) | 譙郡(譙國 317-402,405-415) | 梁郡(梁國 317-371,387-417) | 琅邪郡(琅邪國409-418) | 蘭陵郡 | 宿預郡 | 淮陽國
兗州
濮陽郡 | 泰山郡 | 高平郡 | 魯郡 | 東燕郡 | 陳留國 | 東平郡 | 濟陰郡 | 濟陽郡
豫州
汝南國 | 汝陰郡 | 新蔡國 | 陳郡 | 南頓郡 | 潁川郡 | 弋陽郡 | 歷陽郡 | 馬頭郡 | 晉熙郡 | 廬江郡 | 廬江郡 | 西陽郡
北青州
齊國 | 濟南郡 | 樂安郡 | 高密國 | 平昌郡 | 北海郡 | 東萊郡 | 長廣郡
司州
河南郡 | 滎陽郡 | 弘農郡 | 河北郡
北雍州
北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 | 咸陽郡 | 始平郡 | 安定郡 | 新平郡
荊州
南郡(相 360-403,412-420) | 南平郡(相 406-412) | 武寧郡 | 江夏郡(相 317-420) | 竟陵郡 | 襄陽郡 | 南陽郡(相 413-415) | 順陽郡 | 義陽郡 | 隋郡 | 新野郡 | | 建平郡 | 宜都郡 | 武陵國(武陵郡 371-387) | 天門郡 | 巴東郡 | 臨賀郡(相 348-360) | 始興郡(相 324-420) | 始安郡(相 329-420) | 長沙郡(相329-420)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營陽郡 | 邵陵郡 | 桂陽郡 | 新蔡國 | 河東郡
江州
尋陽郡 | 豫章郡(相 402-403,406-416) | 鄱陽郡 | 廬陵郡(相385-420) | 臨川郡(內史 384-420) | 南康郡(相385-420) | 建安郡 | 晉安郡 | 武昌郡(相 322-324) | 安成郡(相406-420)
梁州
漢中郡 | 魏興郡 | 新城郡 | 上庸郡 | 梓潼郡 | 晉壽郡 | 廣漢郡 | 遂寧郡 | 汶陽郡 | 巴郡 | 宕渠郡 | 新巴郡 | 北巴西郡 | 陰平郡
益州
蜀郡 | 沈黎郡 | 晉原郡 | 犍為郡 | 汶山郡 | 東江陽郡 | 越巂郡 | 寧蜀郡
寧州
建寧郡 | 牂柯郡 | 夜郎郡 | 朱提郡 | 平蠻郡 | 南廣郡 | 建都郡 | 興古郡 | 晉寧郡 | 西平郡 | 梁水郡 | 雲南郡 | 興寧郡 | 河陽郡 | 西河郡
廣州
南海郡 | 東官郡 | 蒼梧郡 | 晉康郡 | 新寧郡(內史 381-387) | 永平郡 | 鬱林郡 | 晉興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寧浦郡 | 義安郡
交州
交趾郡 | 合浦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 | 日南郡
注釋
注1 :列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永嘉五年(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注3 :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隋朝行政區劃
606年(大業二年)以前(州制)
雍州地區
雍州 | 同州 | 岐州 | 涇州 | 寧州 | 敷州 | 綏州 | 延州 | 慶州 | 原州 | 夏州 | 鹽州 | 靈州 | 勝州 | 豐州 | 秦州 | 渭州 | 蘭州 | 河州 | 廓州 | 鄯州 | 涼州 | 甘州 | 瓜州
梁州地區
梁州 | 金州 | 遷州 | 巴州 | 通州 | 渠州 | 成州 | 洮州 | 宕州 | 武州 | 扶州 | 鳳州 | 興州 | 利州 | 龍州 | 會州 | 始州 | 綿州 | 梓州 | 隆州 | 遂州 | 合州 | 渝州 | 信州 | 益州 | 雅州 | 眉州 | 陵州 | 資州 | 瀘州 | 戎州 | 西寧州 | 牂州 | 黔州
豫州地區
豫州 | 鄭州 | 宋州 | 亳州 | 曹州 | 汝州 | 許州 | 蔡州 | 陳州 | 潁州 | 商州 | 虢州 | 淅州 | 鄧州 | 淯州 | 顯州
兗州地區
兗州 | 鄆州 | 濟州 | 魏州 | 滄州 | 德州
冀州地區
冀州 | 貝州 | 相州 | 衛州 | 懷州 | 澤州 | 潞州 | 蒲州 | 絳州 | 晉州 | 汾州 | 南汾州 | 隰州 | 介州 | 石州 | 肆州 | 朔州 | 雲州 | 并州 | 邢州 | 洺州 | 趙州 | 恒州 | 定州 | 瀛州 | 幽州 | 易州 | 玄州 | 平州 | 营州
青州地區
青州 | 齊州 | 萊州 | 膠州
徐州地區
徐州 | 魯州 | 沂州 | 海州 | 泗州
揚州地區
苏州 | 西楚州 | 揚州 | 光州 | 蕲州 | 廬州 | 熙州 | 和州 | 南豫州 | 常州 | 東揚州 | 杭州 | 歙州 | 婺州 | 處州 | 閩州 | 睦州 | 饒州 | 撫州 | 吉州 | 虔州 | 袁州 | 洪州 | 廣州 | 循州 | 潮州 | 高州 | 端州 | 瀧州 | 成州 | 桂州 | 藤州 | 南定州 | 越州 | 崖州 | 安州 | 交州 | 愛州 | 德州 | 蕩州 | 農州 | 衝州 | 宜州
荊州地區
荊州 | 硤州 | 郢州 | 復州 | 辰州 | 武州 | 亭州 | 襄州 | 昌州 | 隋州 | 安州 | 衡州 | 申州 | 江州 | 澧州 | 巴州 | 湘州 | 郴州 | 永州 | 連州
607年(大業三年)以後(郡制)
雍州地區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上郡 | 雕陰郡 | 延安郡 | 弘化郡 | 平涼郡 | 朔方郡 | 鹽川郡 | 靈武郡 | 榆林郡 | 五原郡 | 天水郡 | 隴西郡 | 金城郡 | 枹罕郡 | 澆河郡 | 西平郡 | 武威郡 | 張掖郡 | 敦煌郡 | 鄯善郡 | 且末郡 | 河源郡 | 伊吾郡
梁州地區
漢川郡 | 西城郡 | 房陵郡 | 清化郡 | 通川郡 | 宕渠郡 | 漢陽郡 | 臨洮郡 | 宕昌郡 | 武都郡 | 同昌郡 | 河池郡 | 順政郡 | 義城郡 | 平武郡 | 汶山郡 | 普安郡 | 金山郡 | 新城郡 | 巴西郡 | 遂寧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 蜀郡 | 臨邛郡 | 眉山郡 | 隆山郡 | 資陽郡 | 瀘川郡 | 犍為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黔安郡 | 明阳郡
豫州地區
河南郡 | 荥阳郡 | 梁郡 | 譙郡 | 濟陰郡 | 襄城郡 | 潁川郡 | 汝南郡 | 淮陽郡 | 汝陰郡 | 上洛郡 | 弘農郡 | 淅陽郡 | 南陽郡 | 淯陽郡 | 淮安郡
兗州地區
東郡 | 東平郡 | 濟北郡 | 武陽郡 | 渤海郡 | 平原郡
冀州地區
信都郡 | 清河郡 | 魏郡 | 汲郡 | 河內郡 | 長平郡 | 上黨郡 | 河東郡 | 絳郡 | 臨汾郡 | 龍泉郡 | 文城郡 | 西河郡 | 離石郡 | 雁門郡 | 馬邑郡 | 定襄郡 | 樓煩郡 | 太原郡 | 襄國郡 | 武安郡 | 趙郡 | 恒山郡 | 博陵郡 | 河間郡 | 涿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北平郡 | 安樂郡 | 柳城郡 | 遼西郡 | 襄平郡 | 遼東郡
青州地區
北海郡 | 齊郡 | 東萊郡 | 高密郡
徐州地區
彭城郡 | 魯郡 | 琅邪郡 | 東海郡 | 下邳郡
揚州地區
江都郡 | 鍾離郡 | 淮南郡 | 弋陽郡 | 蕲春郡 | 廬江郡 | 同安郡 | 歷陽郡 | 丹楊郡 | 宣城郡 | 毗陵郡 | 吴郡 | 會稽郡 | 餘杭郡 | 新安郡 | 東陽郡 | 永嘉郡 | 建安郡 | 遂安郡 | 鄱陽郡 | 臨川郡 | 廬陵郡 | 南康郡 | 宜春郡 | 豫章郡 | 南海郡 | 龍川郡 | 義安郡 | 高涼郡 | 信安郡 | 永熙郡 | 蒼梧郡 | 始安郡 | 永平郡 | 鬱林郡 | 合浦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 | 寧越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比景郡 | 海陰郡 | 林邑郡
荊州地區
南郡 | 夷陵郡 | 竟陵郡 | 沔陽郡 | 沅陵郡 | 武陵郡 | 清江郡 | 襄陽郡 | 舂陵郡 | 漢東郡 | 安陸郡 | 永安郡 | 義陽郡 | 九江郡 | 澧陽郡 | 巴陵郡 | 長沙郡 | 衡山郡 | 桂陽郡 | 零陵郡 | 熙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