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全成皇后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大清国皇后
《孝全成皇后朝服像》.jpg

孝全成皇后朝服像


鈕祜祿氏
封號
全嫔→全妃→全贵妃→全皇贵妃→皇后
位號
皇后
徽号
出生
嘉慶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1808年3月24日)
婚年
1821年
逝世
道光二十年一月十一日(1840年2月13日)(32歲)
 大清北京紫禁城東六宮钟粹宫
谥号
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坟墓
清慕陵
親屬
父親
三等承恩公鈕祜祿氏.頤齡
母親
烏雅氏

宣宗成皇帝旻宁
夫之父
仁宗睿皇帝顒琰
夫之母
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夫之元配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
夫之繼室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夫之側室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兄弟
恩緒

文宗顯皇帝奕詝

端顺固伦公主
寿安固伦公主(夫德穆楚克扎布)

孝全成皇后(满语: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
ᡤᡝᠮᡠᠩᡤᡝ
ᡧᠠᠩᡤᠠᠨ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
,穆麟德:hiyoošungga gemungge šangga hūwangheo,太清:hiyouxungga gemungge xangga hvwangheu;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钮祜禄氏,滿洲鑲黃旗人,曾祖父为乾隆朝驻藏将军成德, 祖父为穆克登布,父亲为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满洲镶黄旗人。她是道光帝旻宁的第三位嫡妻[1]、即位后所立的第二位皇后[2](1834年起在位),咸丰帝的生母。




目录





  • 1 生平


  • 2 死因之谜

    • 2.1 被迫自杀说


    • 2.2 太后下毒说



  • 3 身后

    • 3.1 葬礼


    • 3.2 谥号


    • 3.3 陵寝


    • 3.4 子女



  • 4 家庭


  • 5 影视作品


  • 6 注释


  • 7 参考资料




生平


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月廿八日出生,比道光帝小二十六歲。民間所著的《清宫词》中有记载,“孝全皇后幼时随宦至苏州,明慧绝时。曾仿世俗所谓七巧板者,斫木片若干方,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以为宫中新年玩具。”惟《清皇室四谱》、《清列朝后妃传稿》等都记载孝全成皇后之父是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亦不可能任苏州驻防将军一職,因為清代蘇州並無此官職。野史没有凭据不足深信,但是钮钴禄氏留给民间的形象,可见一斑。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二月初十日,她以男爵颐龄之女的身份在道光朝第一次外八旗选秀中被指定為贵人(实际册封时直接为嬪),赐徽號“全”字[3]。內務府官員恭查定例配給全嫔应得分例、器皿和什物等项,並且届期拣派内管领一員侍奉全嬪。同年十一月初二日辰时與睦贵人和祥贵人等人一起入宮。


道光二年(1822年)七月,晋封为全嫔,并于当年十一月册封皇后佟佳氏时,行册封礼,正式成为全嫔,年方14岁(虚岁十五岁)[3]


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十二日,晋封全妃[4]。翻阅清宫脉案,在該年十二月初一日,太医请得全妃「脉息弦滑,系半产之症,以致腰腹疼痛,恶露渐行,淤血停滞作痛」,未知鈕祜祿氏被封為妃是否因懷孕之故。


道光五年(1825年)二月二十日寅时,生皇三女(即端順固倫公主),同年四月十三日,晋封為全贵妃。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初六日酉时,生皇四女(即寿安固伦公主)。


在清宫檔案《陈设档》中,屡见道光帝赏赐一些珍玩给全贵妃:“道光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来喜传旨将中洋铜表赏全贵妃”;道光八年又将“寄所托面宝座床上紫檀木嵌玻璃摺镜一件,旨赏全贵妃”,值得一提的是寄所托位于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道光十年八月,全贵妃有孕。道光帝将九洲清晏西路的清晖阁、鸢飞鱼跃等建筑拆除,改建成湛静斋等殿,作为身怀有孕的全贵妃在九洲清晏的新寝宫。該建築群在道光十一年三月正式落成,与道光帝新寝宫慎德堂同期落成。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二十五日,全贵妃脉息安和,已妊娠七个月。是日奏报皇帝,后接谕旨一道:“著四月初九日添吃照额加半吃食,挑选精奇妈妈里。”同年六月初九日丑时,全贵妃生下皇四子奕詝(即咸丰帝),总管太监郝进喜带领大方脉、小方脉御医前来诊视,母子脉息均安。谨择得六月十一日午时洗浴,任命姥姥张氏、邵氏担任恭洗人[3]。皇四子在湛静斋之內出生,道光帝大喜,当天就传旨做“吉安”、“出门见喜”两块玉壁子,置于其殿前廊明间的帘架上和前殿迎门处。


在全贵妃晋封为皇贵妃之前,道光帝传旨专门为湛静斋烧造黄釉渣斗、盅及里外皆黄的釉器。這足以说明全贵妃当时在后宫中地位之高,已被允許使用皇后級別的釉器。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僅二十六歲的鈕祜祿氏晉封皇贵妃,摄六宫事[3]。道光十四年正月初一日(1834年),正式冊立為皇后[5],昇平署中和樂由景運門接起,作導引樂,用響器引至乾清宮簷下,中和樂在交泰殿接奏細樂《海上蟠桃》
[6]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初八日,年僅十歲的皇三女夭折,道光帝非常哀痛,遂追封她为端顺固伦公主[3]


道光十九年八月,皇后钮钴禄氏已病重。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初八日,道光帝下諭:「如若事出,诸事按十三年孝慎皇后例。每日禄喜带领首领太监在二宫门澹怀堂轮流举哀,俟皇后灵寝进城送至城内,仍回圆明园各归本处[7]。」同月十一日丑初三刻,钮祜禄氏薨逝[8],年仅三十二岁(虚岁三十三岁)。由於她與道光帝感情極深,道光帝十分的悲痛,钦定谥号为孝全皇后[3]



死因之谜





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


关于孝全皇后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诸多野史都说皇后死于非命,且矛头都指向皇后的婆婆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9](见右图)。



被迫自杀说


此说法有两个版本,一是为父乞官被太后责备,羞愧自杀。


《清宫词》中第二首写孝全成皇后的诗云:





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数年暴崩,事多隐秘。其时恭慈皇太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亦不敢违命也,故特谥之曰:‘全’。”照这首诗看,孝全皇后暴崩,似是新年宫中家宴,酒中为人下毒所致。但“温成贵宠伤盘水”兼用宋仁宗张贵妃(即溫成皇后)恃宠称骄及庆历八年(1048年)近侍作乱纵火,曹皇后率宫人救火擒贼的故事,含沙射影,牵连到了恭慈太后(孝和睿皇后)。史载:宋仁宗张妃颇与闻外事,曾为其伯父张尧佐乞官,或者孝全皇后亦有类似的举动,为父亲颐龄向道光帝求官,而恭慈太后有所责备,孝全皇后因而羞惧服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人敢再追查下去,只能不了了之,诚所谓“宫闱事秘,莫得闻矣”![10]


《清朝野史大观》中还有一种说法,即谋害皇六子奕訢阴谋败露,被迫自杀。


奕訢(即后来的恭亲王)是道光帝的静贵妃所生,文武双全,而且聪明过人,后来更支持洋务运动,和西方人(中国人蔑称为“洋鬼子”)接近,有“鬼子六”之称;而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则一副老好人模样,难堪大任,道光帝原先最中意奕訢,有意立他为嗣。孝全皇后为确保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遂摆下毒鱼宴,企图毒死奕訢。一天,奕訢正好来孝全皇后和奕詝所住的钟粹宫找奕詝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訢之母静贵妃,说让奕訢在自己寝宫里吃饭。临近开宴,皇后偷偷叫来儿子奕詝,让他不要吃桌上的鱼。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听从,皇后只好把图谋告诉了他。但奕詝忠厚仁慈,且与奕訢关系最好,所以在吃饭时,当奕訢要夹鱼吃时,他狠命地踩了奕訢一脚,如此数次,聪明的奕訢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没有要吃鱼。皇后的图谋没有得逞。


这时,皇后宫中的一只猫在桌底下吃了奕訢没吃而掉到地上的鱼,但吃完没多久,就突然狂窜起来,没跑多远就倒地而死。奕訢大惊,回家告诉了母亲静贵妃,静贵妃也大吃一惊,忙去告诉恭慈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赐死皇后。道光帝虽然不舍得皇后,但母命难违。孝全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保全,只好自尽。[10]


然而这两种说法都有着极大的硬伤:孝全的家族极其显贵,其曾祖,祖父皆为清朝著名将领,战功卓著,声名显赫,其父拥有世袭爵位,更在实际职务上官至从一品的驻防将军,说孝全为其父乞官于情于理都不能成立。二来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当时即為道光帝的嫡子,雖說清朝並沒有嫡長子優先繼位的規定,(清朝十二位帝王中只有道光是嫡長子)但很难想象同为嫡长子的道光帝会偏心庶子皇六子。 且终道光一朝,孝全皇后的尊崇地位,所获的盛宠也远非奕訢之母静妃所能稍及。 当时奕詝身体尚且健康(他受伤坡脚是在孝全皇后去世后),据说面貌也颇似皇后,且一直有“仁孝”之名。很难想象道光会在孝全皇后生前属意奕訢。综上所述,起码在孝全皇后还在世时,奕訢并没有形成对奕詝的威胁,孝全皇后完全没有必要冒着严酷的清朝家法谋害一个年幼的庶子。[10]


另一个原因则是这样说的:孝全皇后当年在做“全贵妃”生下皇四子的时候捣了鬼。全贵妃原本的预产期,在生下皇五子的祥妃之后。但当时皇长子早逝,谁要是先生下了儿子,谁的儿子就是事实上的庶长子,从而登上皇后宝座。于是全贵妃就暗中找了太医,软硬兼施,逼着太医配制了催产药物,终于比祥妃提前七天生下了儿子。——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恭慈太后与孝全皇后婆媳反目,皇后又失了权,于是就有人向皇太后报告了这个多年前的隐秘。此事一发,皇太后更不能容忍,于是逼着皇后自尽。[10]


不过,在众多说法中,这种说法倒是最站不住脚的。且不说清宫中对后妃生育管理极严;也不说以那年头足月婴儿尚且极低的存活率,焉有哪个后宫女人愿意主动让自己的儿子“早产”,增加夭折的机率;況且孝全皇后如何能肯定自己所懷的一定是皇子?萬一生下公主一切豈不白費工夫?就是这种说法的理论根据——事实上的庶长子能够问津帝位,其母能够爬上皇后之位,就已经是无稽之谈。清朝皇位传承与其它皇朝不同,从来没有“立长”的祖制。况且皇四子出生时,孝慎皇后佟佳氏还活得很精神,一点也没有提早死掉空出后位的迹象,更何况道光对祥妃母子非常厌恶,祥妃虽然比孝全皇后早生女儿(皇二女)夭折后完全没有得到任何追封,孝全成皇后自從入宮之後卻是幾乎得到道光全部的寵愛,晉升速度之快在整個清朝無人可比,祥妃不管名位和受宠程度从来不能和孝全相提并论,祥妃后来更遭到被道光帝贬为祥贵人,所生的皇五子也被过继给宗室,祥妃敢于孝全争锋实在难以想象。[10]



太后下毒说


但也有人认为《清宫词》诗注中所说下毒者乃是恭慈皇太后本人,至于太后为何下毒,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和被迫自杀的第一种说法差不多,即皇后大概因为父乞官犯了家法而被太后责备,不同的是皇后没有羞愧自尽,而太后却用毒酒害死了皇后。不过第二种说法更为流行,即婆媳二人早就关系不和,太后因此用毒酒害死了皇后。相传道光十五年(1835年)恭慈太后六十岁大寿时,道光帝为讨太后欢心,亲自制作皇太后六旬寿颂十章,在太后寝宫寿康宫(在圆明三园之一的绮春园中)颂读贺寿。而皇后为了讨得皇帝和太后欢心,也来凑热闹,且她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当下一挥而就,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给恭慈太后。 过了几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请安时,随便聊起皇后赋诗祝贺一事。恭慈太后却说:“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觉得她讲得奇怪。太后又道:“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卖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言下之意即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道光帝听了也没放在心上。但宫中有好事之徒把太后的这种随意闲聊添油加醋地说给皇后听。皇后有些不高兴,心想:“我乃一国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长子,将来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难道能说我没有福份么?”觉得太后有意损她。 家世显赫,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宠爱,更生骄娇之气,太后小看她,便不免心存芥蒂,表面上也就流露出来。有时去寿康宫请安,言语中颇含讥讽。恭慈太后一贯养尊处优,无法忍受。婆媳两人越来越生分了,再加上宫女嫔妃们从中搬弄是非,关系更加不和。


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皇后偶然受了些风寒,恭慈太后亲自驾临皇后寝宫探视,态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颇觉欣慰。转眼过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起色,便坐上凤辇去寿康宫叩头谢恩,婆媳两人聊得很开心,关系似乎好转。过了几天,太后派人送了一瓶酒给皇后,皇后喝过后当天就暴崩了。照此说法,太后下毒的可能性很大,但都没有其它确切的证据。[10]



身后



葬礼


但面对皇后如此仓猝的弃世,道光帝表现出了非常的哀伤。生性节俭的道光帝,在面对鸦片战争的巨大压力时,仍然坚持为爱妻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他下令将皇后灵柩安置于澹怀堂,自己每天都亲至灵前奠酒,并于正月十七日亲自为皇后选定“孝全”为谥号。四月,道光帝为“孝全皇后”举行了隆重的“册谥”典礼;十月,道光帝出发亲自将“孝全皇后”的灵柩护送至西陵龙泉峪自己的帝陵中。十一月,道光帝亲自到帝陵主持“孝全皇后”入葬地宫的全过程,并命众皇子大臣行礼。十二月,返回北京后的道光帝又参与了“孝全皇后”灵位供入奉先殿的仪式,“亲诣告祭”。并特地让“孝全皇后”的亲生儿子、皇四子奕詝在灵前行礼。对于道光帝如此隆重的悼念,恭慈皇太后也表现得非常通情达理,她自己也曾经好几次亲临“孝全皇后”灵前祭奠追思,倍显亲情[3]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太监张得禄通知造办处,母后皇太后宫中的总管韩双喜传来慈安太后的旨意,命造办处于正月二十七日派人至钟粹宫前殿将“孝全成皇后御容璧子”挪至承乾宫前殿安设。



谥号


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七日(1840年2月19日),道光帝发下诏书,赐谥大行皇后钮祜禄氏为孝全皇后。经过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累次上谥,谥号全称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3]



陵寝


道光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1840年11月20日),道光帝以“谒陵”为名,亲自护送孝全皇后梓宫奉移西陵,十一月初九(12月2日)葬入龙泉峪地宫,此前孝穆皇后和孝慎皇后的梓宫已经葬入了该地宫,道光帝去世后梓宫也葬于此,是为三后附葬一帝的清西陵之道光慕陵。[3]



子女


孝全皇后去世后,留下年仅十岁的独子奕詝,由奕訢之母静贵妃抚养。道光帝去世后,奕詝继位,是为咸丰帝。有人认为道光帝是因为痛惜孝全皇后的死,才决定让她的儿子奕詝继位的。[11]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孝全皇后所生的皇四女16岁,被封为寿安固伦公主,指配蒙古亲王世子德穆楚克扎布,为道光女婿中最为显赫之人,婚后夫妻感情甚笃。





家庭



  • 丈夫
    •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旻宁

  • 儿子
    • 独子:皇四子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奕詝

  • 女儿
    • 长女:皇三女端顺固倫公主(早夭)

    • 幼女:皇四女壽安固倫公主(下嫁德穆楚克扎布)



影视作品




















影視作品
飾演的演員

劇中名
1987年香港电视剧《滿清十三皇朝之道光》
蔡善如

1997年香港电视剧《道光秘史》
袁咏仪

2005年大陸電視劇《一生为奴》
戴春荣

2006年大陸電視劇《大清後宮》
傅藝偉
鈕祜祿·繡心
2011年香港电视剧《萬凰之王》
宣萱
鈕祜祿·伊蘭


注释



  1. ^ 道光帝生前先后有三位嫡妻,分别为孝穆成皇后(道光帝即位前去世,即位后追封为皇后)、孝慎成皇后和孝全成皇后


  2. ^ 道光帝名义上共有四位皇后:第一位孝穆成皇后和第四位孝静成皇后是追封的,她们生前未曾被册封为皇后;道光帝即位后共册封了两位皇后,即第二位孝慎成皇后和第三位孝全成皇后


  3. ^ 3.03.13.23.33.43.53.63.73.8 《清代帝后的归宿》,紫禁城出版社,当代·于善浦 ISBN 7-80047-611-1


  4. ^ 据《清宣宗实录·卷四十九》


  5. ^ 《恩賞檔》:道光十四年正月初一日 伺候樂。三四五叫早。皇太后壽康宮受賀,伺候中和韶樂。萬歲爺乾清宮受賀,伺候中和韶樂。總管、官職首領養心殿行禮。皇貴妃封為皇后。總管、官職首領行禮。總管進如意,皇后回賞祿喜如意一柄。


  6. ^ 《恩賞檔》道光十四年十月十三日沈魁傳旨,十月十八日皇后接冊,昇平署中和樂由景運門接起,作導引樂,用響器引至乾清宮簷下,中和樂在交泰殿接奏細樂《海上蟠桃》。十月二十二日重華宮伺候戲。欽此。 ......皇后賞祿喜大卷八絲袍料一疋、大荷包一對、小荷包一對;內學首領曹進喜、雨兒、王麟祥、小劉德四名每名小卷五絲袍料二件、大荷包一對、小荷包一對。敬事房交下,皇后賞祿喜大卷八絲緞一疋;中和樂首領梁忠、蕭進忠二名,每名小卷絲袍料一件,中和樂太監等銀五十兩。


  7. ^ 《清宫升平署档案·恩赏日记檔》:道光二十年正月初八日:因皇后病重,禄喜请旨。奉旨,如若事出,诸事按十三年孝慎皇后例。每日禄喜带领首领太监在二宫门澹怀堂轮流举哀,俟皇后灵寝进城送至城内,仍回圆明园各归本处。钦此。


  8. ^ 《清宫升平署档案·恩赏日记檔》: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日,丑初三刻,大行皇后薨逝。


  9. ^ 恭慈皇太后非道光帝生母,道光帝的生母是嘉庆元后孝淑睿皇后,但恭慈皇太后为嘉庆帝的继后,对于原配所出的嫡长子道光帝来说便成为了继母,所以说恭慈皇太后是孝全皇后的婆婆于情于礼都是正确的。


  10. ^ 10.010.110.210.310.410.5 《清代后妃》,辽宁民族出版社,当代·王艳春、李贤淑 ISBN 7-80644-903-5


  11. ^ 《中国皇后传》,中国人事出版社,当代·史海阳 ISBN 7-80139-000-8


参考资料


  • 《清史稿·后妃列传》,中华书局,民国·赵尔巽等
  • 《清史稿·宣宗本纪》,同上
  • 《清史稿·文宗本纪》,同上
  • 《正说清朝29皇后·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团结出版社,当代·李擘
  • 《中国皇后传》,中国人事出版社,当代·史海阳 ISBN 7-80139-000-8
  • 《清代后妃》,河南人民出版社,当代·张九洲 ISBN 7-80644-903-5
  • 《清代后妃》,辽宁民族出版社,当代·王艳春、李贤淑 ISBN 7-80644-903-5
  • 《清代帝后的归宿》,紫禁城出版社,当代·于善浦 ISBN 7-80047-611-1
  • 《大清后妃传奇(图文本)·道光帝孝全成皇后死亡之迷》,西苑出版社,当代·上官云飞 ISBN 7802100453



前任: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中国清朝皇后生卒年份
1808年-1840年
(册封期間)
(1834年-1840年)
繼任:
孝静成皇后博尔吉济特氏
(康慈皇太后)
rX,Arl588zhw6bRWWiJCOXVlcp Z5xYwiIT
nQj6WpX6tBM WAo,wT,uSVtyJyTo8gw1vSmwf4g,1fv6OQMzZ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