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
汉字字体风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 印刷字体风格(雕版 ‧ 活字) 仿宋体 ‧ 宋体 ‧ 黑体 |
字形 |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同源字 右文說 ‧ 同形異義詞 汉字规范和标准 本字 ‧ 石经 ‧ 舊字形 新字形 ‧ 通用规范汉字表 国字标准字体 ‧ 常用字字形表 |
汉字文化圈 |
中 ‧ 港 ‧ 新 ‧ 台 ‧ 日 ‧ 朝 ‧ 越 ‧ 琉 方言字 吴语字 ‧ 粵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 中文汉字简化(爭論 ‧ 繁简转换) 繁体字 ‧ 简化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舊字體 ‧ 新字体 ‧ 擴張新字體 当用汉字 ‧ 常用漢字 ‧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
衍生文字 |
合文 ‧ 女书 ‧ 则天文字 ‧ 閩南借音字 ‧ 注音符号 契丹文(大字 ‧ 小字) ‧ 女真文(大字 ‧ 小字) |
字音 |
音讀 ‧ 朝鮮漢字音 汉越词 古漢越語 ‧ 喃音 ‧ 漢越音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信息技术 |
統一碼 ‧ 中文输入技术 ‧ 中文输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笔忘字 ‧ 廢除漢字论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草书(別稱:藁書)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因字跡潦草而得名。
目录
1 發展
2 分類
2.1 章草
2.2 行草
2.3 今草
2.4 狂草
3 相關舞作
4 參考文獻
發展
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也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
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麽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槃”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清朝石梁將歷年收集的歷代名帖整理彙編成《草字彙》十二卷。
日语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中国大陆的很多简化字来自草书楷化。
现代人学习草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有同名字帖)。
分類
章草
章草,由隶书直接演变而来,“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1],起于西汉,成熟于东汉。
章草的起源,按照唐朝张怀瓘主张,“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2],认为章草起于史游所做的《急就章》,得名于汉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于章奏而得名的说法。
著名的章草作品有《平复帖》(陆机)等。
行草
行草,介於行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字跡較易辨認,又不失草書的動感。
今草
今草,亦称“小草”。相传起源自东汉末年张芝冠军帖,由章草演变而来。东晋之后逐渐成熟,以王羲之、王獻之的《十七帖》為聖品。
狂草
狂草,唐朝張旭喜歡在酒醉之後書寫作品,稱之為「狂草」。書法多以奇形怪狀、粗細對比誇張、以及充滿情感的線條相連,在《舊唐書》中讚譽為「變化無窮、若有神助」[3]。而唐朝懷素狂草繼承張旭,謂之「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
相關舞作
《行草》一由雲門舞集創辦人一林懷民編創。
參考文獻
^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
^ 唐·张怀瓘·《书断》
^ 《舊唐書》:「吳郡張旭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草书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