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香港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香港大事記 | 香港歷史年表

世紀:

19世紀香港 | 20世紀香港 | 21世紀香港

年代:

1940年代香港 | 1950年代香港 | 1960年代香港 | 1970年代香港 | 1980年代香港 | 1990年代香港 | 2000年代香港

年份:

1966年香港 | 1967年香港 | 1968年香港 | 1969年香港 | 1970年香港 | 1971年香港 | 1972年香港 | 1973年香港 | 1974年香港

紀年:

庚戌年狗年)、香港開埠第130年香港重光第26年

Hkhist.png


本條目為香港歷史系列之一


歷史年表 · 大事記


史前时期
秦朝至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初历史
英治時期

開埠初期歷史
(1842年至1898年)




20世紀初歷史
(1898年至1941年)





香港保衛戰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重光


六七暴動




香港主權移交
香港特別行政區史
負資產



沙士
七一遊行


雨伞革命


教育史 · 規劃史
經濟史 · 軍事史
警察史 ·
航空史
巴士史 · 鐵路史



法定古蹟 · 歷史建築
一級 · 二級 · 三級


另見:
中国历史 · 英國歷史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經濟
地理 - 政治 - 教育
Flag of Hong Kong.svg香港主題













1970年代香港正由發展中地區蛻變為先進經濟體。香港雖然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於二十後期滿的陰影下,面臨香港前途問題,但政府在香港經歷1960年代的六六暴動及六七暴動後,了解需要令市民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夠安定,於是積極加強香港各方面的民生建設,在這十年間除了開發新市鎮,實施十年建屋計劃大量建造房屋,開通海底隧道及香港地鐵外,同時全面推行義務教育,提升香港市民的教育水平,還興建葵涌貨櫃碼頭及發展金融業,強化香港的經濟地位。此外,政府為根治香港長久以來積陋成習的貪污問題,成立了廉政公署。但是香港在這十年的發展曾經歷波折,1970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引發1973年香港股災,又遭遇席捲全球的石油危機,都對香港正高速成長的經濟造成不少打擊。




目录





  • 1 前途陰霾


  • 2 人口


  • 3 十進制


  • 4 教育


  • 5 災難


  • 6 社會秩序

    • 6.1 打擊貪污


    • 6.2 越南船民



  • 7 政治

    • 7.1 發展


    • 7.2 保釣聯盟



  • 8 經濟

    • 8.1 製造業


    • 8.2 房地產


    • 8.3 新興的商業


    • 8.4 基礎建設


    • 8.5 金融


    • 8.6 資源



  • 9 娛樂

    • 9.1 本地電視節目


    • 9.2 外地電視節目


    • 9.3 電影


    • 9.4 賽馬


    • 9.5 主題公園



  • 10 其他


  • 11 參考資料




前途陰霾


由於在1898年制定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期限只剩下二十多年,意味著英國即將需要交還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地區及235個大小島嶼予中國。當時的港督麥理浩到訪北京,開始跟中方領袖商議香港的前途。
英方曾經預想延長租借新界的可行性,從而解決一直以來的問題。但是,現實跟想像是兩回事,經過多輪商議後,英國延長租地期限的願望落空,取而代之是與中方合作制定一個將香港交還中國的時間表。



人口


香港在戰後嬰兒潮及中國內戰大量人口湧入的帶動下,人口在戰後一直持續高速增長,香港人口由戰後初期只有約60萬,短短25年間增至1971年的400萬[1],但進入1970年代後,香港人口增長出現大幅放緩。以往香港每對夫婦都會生育多名孩子,但踏入1970年代,香港的經濟及教育水平都較過往有較大的提高,政府同時資助家庭計劃指導會以「兩個夠哂數」為宣傳口號,鼓勵夫婦節育及避孕,到1970年代中期,每對夫婦平均只生育兩名孩子,香港的出生率自此下滑。香港的兒童福利在這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政府立法禁止僱用未滿十五歲的兒童擔任童工,同時開展免費教育。


@media all and (max-width:720px).mw-parser-output .tmulti>.thumbinnerwidth:100%!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tmulti .tsinglefloat:none!important;max-width:none!important;width:100%!important;text-align:center



1978年的維多利亞港兩岸




1975年的屯門新市鎮





十進制





十進制宣傳刊物


香港在1970年代中期開始推廣十進制,統一香港的度量衡制度。一方面,政府透過電視廣告向市民宣傳。例如早期的「一米等於三呎三」的廣告,又或者像《歡樂今宵》節目裡透過讓小朋友進行十進制歌曲的歌唱比賽等,讓市民大眾對十進制的基本度量衡單位「米」、「升」及「千克」有更深入的認識。為了向大眾市民營造「十進制是先進社會所採用的度量衡單位」的氣氛,政府更使用了「千祈咪落伍」(千萬不要落伍)來作為十進制推廣活動的口號。


然而,由於當時社會仍有很多機會使用其他制式的度量衡,所以當時的小學教科書依然有教授英美制式及中國傳統的度量衡,當中以重量更為甚。中學及大專的教科書若已轉用十進制的,都會在封面標明。


事實上,直到現在,香港的街市仍有使用庫平兩作計量單位,而日常提及人的重量,亦集慣使用磅而非公斤;胸圍的尺碼依然以英寸為主而不是日本式的厘米。不過,在日常交通、燃油賣買及工程估算等各種工作裡,十進制的使用在1980年代已經成為了主流。



教育


香港落實普及教育方面在1970年代有較大進展,政府於1971年推出小一至小六的六年免費小學教育,再於1978年擴展至中學三年級的初中教育,在十年間達成九年免費及強逼的義務教育[2]


在落實義務教育之前,香港的小學畢業生都要參加香港小學會考,以取得公開考試的成績,以便投身社會工作。自從六年強逼小學教育推行後,小學會考被升中試取代,作為競逐中學學位的準則。到1978年推行九年強逼教育推行後,由於所有小學生都可升讀中學,升中試被「學能測驗」所取代,作為小學畢業生選派中學的參考標準,同時在中學三年級設立中三淘汰試,以篩選適合升讀高中的學生。九年義務教育推行後,政府同時立法規定父母或監護人有責任將適齡兒童送到學校就學,違者可被檢控,因此在1960年代及以前,兒童要外出打工幫保家計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在1970年代成功解決過往大量兒童失學的社會問題。


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香港的公司開始因應業務發展,而要聘請更多高學歷的僱員從事管理及技術職位。根據統計,在1962年到1976年間前往海外升學的學生有72%願意畢業後返回香港發展[3]


雖然香港在1970年代的中小學的普及教育有長足進展,但高等教育就大多停留在研究及計劃階段,也沒有投放更多資源,只是通過《專上學院條例》,讓當時的浸會學院、嶺南學院及樹仁學院,可以提供高等教育課程,但不能像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可頒授大學學位。相較之下,職業教育因為香港的工商業需求下,政府在1970年代增設三所工業學院。



災難





颱風露絲奪去110人的性命並導致一艘大型美軍軍艦於維港擱淺


1971年8月中,颱風露絲自南向北橫過大嶼山中部並掠過屯門龍鼓灘,為本港帶來嚴重破壞,天文台於8月16日至8月17日需發出十號風球,懸掛近6小時。露絲襲港期間,並導致110死286傷,5,664人無家可歸,此外亦有653間房屋及24幢大樓在颱風中受損,其中6間屋更無法復修。[4]


1971年10月30日,即將完工的珍寶海鮮舫發生四級大火,引致34死42傷。


1972年5月11日,山道唐樓發生四級大火,造成12死16傷。


1972年6月18日,連場大雨導致秀茂坪及港島半山區發生嚴重山泥傾瀉及泥石流事故。其中旭龢道的山泥傾瀉,塌下的山泥更把一幢樓高12層的住宅大廈推至倒塌。兩宗事故及連日暴雨共釀成156死117傷,超過5,000人無家可歸。


1979年8月2日,荷貝以颱風強度自東向西橫過新界,當日下午一度懸掛十號風球近4小時,雖然登陸前的風速已減弱至時速150公里,惟仍造成12死260傷。



社會秩序


香港政府鼓勵民政區委員會(由社會賢達和有關政府部門代表組成,在港九各區成立)負更廣泛任務,促使它們激發居民對所屬地區之歸屬感,和協助確保各政府部門之工作有適當統籌,以切合社區成員之需求和意願[5]



打擊貪污


貪污問題長期困擾香港,到1960及1970年代的貪污猖獗時代,警員在偵查罪案前,或者消防員在救人滅火前,常常以茶錢為名來榨取金錢,都嚴重打擊香港政府在大眾市民的形象和信心。不少探長透過與黑社會及公司的貪污交易獲取巨額財富。他們的名字至今仍深印在老一輩的記憶中;而他們的故事亦成為流行電影的題材(如1991年的《跛豪》)。不少英籍警員亦牽涉在這些交易中。


1974年,港督麥理浩爵士了解到貪污問題嚴重,成立了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對大量警務人員的調查及拘捕行動令警方十分不滿,他們抗議廉署的行動,並曾試圖在一次抗議示威中衝擊廉署總部。


港督恐防警隊會因此發動罷工甚至暴亂,最後發出了特赦令,令限期之前犯下貪污罪行的警員免被拘捕,然而較高級的探長則未在特赦之列。這批因巨富而聞名的華探長潛逃到與香港沒有引渡協議的台灣。廉署的努力及時扭轉了整個社會的習慣,也令香港成為世界上最廉潔的城市之一。



越南船民


1975年越戰接近尾聲,越南開始有大量人民外逃,當中有很多選擇先到較接近的香港,引發香港越南船民問題。1978年12月,載有2700名越南難民的「匯豐號」貨輪駛入香港,1979年2月又有載有2600名難民的「天運號」抵港,隨後接續有越南船民抵港。香港政府於1979年7月以人道理由宣布香港為「第一收容港」,越南船民的抵港人數越來越多,但西方國家又大多不肯接收,大部分船民只能留在香港,於是香港需要設立多個收容中心。



政治


在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開始鼓勵本港市民直接參與鄰里及地區事務[5]



發展


香港政府展開清潔香港和撲滅罪行運動,以應付該等迫切的社會問題;又成立互助委員會和業主立案法團,致力改善多層大廈之管理和治安[5]



保釣聯盟


1970年美國政府將琉球群島及釣魚列島的主權交予日本,此舉激起世界各地華人社區的保釣運動。其中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於1971年7月7日,在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發起抗議行動。警方恐防六七暴動重演,以武力制止示威並拘捕學生。傳媒批評此舉違背民主,而事發後有關的英籍警員則被送返英國而毋須受處分。事件過後,保衛釣魚列島主權的示威活動持續數月之久。



經濟


承接1960年代的發展,香港在1970年代的經濟仍是處於高速增長期,居民收入普遍較高的增長,消費能力較過往年代增強,零售業、餐飲業及地產業都在居民有較強消費意欲下迅速發展。不過香港在1970年代並非一帆風順,1973年的股市泡沫爆破及第一次石油危機,曾令香港的經濟增長率由1973年的12.5%,大幅下挫到1975年的2.8%,經濟及後慢慢恢復,由於內部消費增強,雖然在1979年再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但未有阻礙香港的經濟增長[6]



製造業


香港製造業在1970年代仍佔香港經濟很大比重,但發展開始放緩,取而代之是服務業逐漸興起。在1970年代後期,香港的土地價格開始上漲,房屋地產成為了新興的商業活動。原本預留作興建工廠的土地都被改為興建住屋及大型商場之用。此外,隨著中國大陸在1978年實行經濟改革並開放對全球的貿易,在香港的工廠亦因為中國大陸更低廉的工資而逐漸北移。


與此同時,新加坡、南韓及台灣亦經歷了與香港相類似的發展,同樣以較西方國家低的生產成本,大量向歐美國家出口工業製品,令西方國家感到基層工人的工作機會受到威脅,於是對香港在內的新興工業化地區生產的工業製品實施配額限制,以貿易保護主義保障該國工人的就業機會,這些貿易保護措施對香港產品的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



房地產


由於香港的房屋長期供不應求,大量市民只能住在木屋區或租住板間房,令香港社會容易累積民怨,更助長1960年代的六六暴動及六七暴動的發生,香港政府為舒解房屋長期不足產生的民怨,於1972年宣佈實施十年建屋計劃,以改善公眾居住質素,紓緩擠迫的居住環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在10年之內,為180萬人提供具一定質素的居所。香港房屋委員會由此成立,以主導計劃的進行[7][8]。政府又在1976年引入了居者有其屋計劃,透過建造住所並以低於市價的價錢出售,幫助市民自置居所。



新興的商業




1975年香港灣仔與尖沙咀,可見美軍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由於1970年代的香港市民普遍較過往的年代富裕,在市民的消費能力增強下,香港的零售業及餐飲業在這十年間有較快的發展。香港首間超級市場——惠康,於1970年的中環開設首間分店,當時的香港人對這個由西方帶來的事物感到新奇,並將之稱為「鬼佬市場」,但他們都漸漸地接受了。在大約1975年,大家可以在香港找到多於200間大大小小的超級市場。新興的超級市場淘汰了大多數傳統米舖、辦館以及士多。惠康及百佳超級市場兩大連鎖市場,透過報章頭版及全頁廣告的幫助,迅速大受歡迎。除超級市場外,有越來越多新式商店和百貨公司在銅鑼灣、尖沙咀、油麻地及旺角一帶開店。


美式炸雞店肯德基於1973年在灣仔開設香港首家分店,香港第一間麥當勞餐廳於1975年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開幕[9]



基礎建設




1972年初,尚在建築中的紅磡海底隧道,港島出口附近地方


香港首條穿越維多利亞港的紅磡海底隧道於1972年8月通車,此後市民無需依賴乘坐渡海小輪便可往返香港島及九龍。而過往用作渡海的小電船自此亦逐漸式微。


隨著沙田及大埔新市鎮的發展,為配合加密班次的需要,來往紅磡和羅湖的九廣鐵路英段於1978年開始電氣化工程。


於1975年11月動工興建的香港地鐵於1979年10月1日正式通車,首條路線來往於九龍的石硤尾及觀塘,同年12月,地鐵服務延伸至尖沙咀。地鐵路線於1980年初跨越維多利亞港,到達香港島的中環站。


為配合新界西北部發展,屯門公路於1974年動工,來往荃灣和屯門的第一期工程於1978年5月完工啟用,取代彎多狹窄的青山公路成為新界南來往新界西北的要道。



金融


踏入1970年代市民逐漸富裕,開始找尋投資增值的機會。1964年銀行業條例的通過開始收緊對銀行的管制。要合法開辦銀行必須持有不少於港幣500萬元的資本以及不低於25%的流動資產比率,條例亦限制了銀行的借貸及投資活動[10]。人們開始更信任銀行,儲蓄存款的累積也增加了人們的投資意欲。


香港於1970年出現股市熱,在股市節節上升帶動下,幾乎天天都有新發行的股票,經紀行如雨後春筍地開設,有人甚至患上了「股市病」,辭去自己的工作成為全職投資者,據說當時投資者的數目多達50萬,但香港當時缺乏對公司上市的規管,大量沒有實質業務的空殼公司都可上市向公眾投資者發行股票,但當時公眾普遍對股票投資缺乏認識,大量空殼公司的股票都有大量股民爭相搶購。1972年,香港股票市場開始處於亢奮狀態,投機活動令大量上市公司的股票都炒上至大幅偏離實際價值,有市民表面身家暴漲,於是市面出現魚翅撈飯、龍蝦做早餐及用鈔票點煙等瘋狂現象,股市到1973年初仍保持上升,由於股票價值繼續暴漲,令更多市民加入炒股行列,但1973年年中股價開始上升乏力,下半年股市終於大跌爆發股災,不少人因此而破產,甚至有傳言專門接收精神病住院病人的青山醫院亦因為股災而告爆滿。香港的經濟要經過數年的時間才得以慢慢恢復。


1976年,「接受存款公司條例」獲得通過,以強制非持牌銀行向政府登記。條例亦規定該等公司必須持有最少港幣250萬元的資本[10]。這條條例是參照了美國存款信託及清算公司的概念而設立的。



資源


由於中國大陸受到文革風潮影響,香港的食水供應一度中斷,政府遂於1975年在屯門青山建成樂安排海水化淡廠,以備必要時可維持香港的供水。由1969年起興建的萬宜水庫於1978年完工,超越船灣淡水湖成為香港最大的儲水基建[11]


香港的石油依賴進口,1973年發生的石油危機,除嚴重打擊香港經濟外,由於石油短缺,全港需要節約能源,12月11日起實施燈火管制,廣告用的霓虹燈及非必要照明只准於晚上六時至十時半亮起,同年12月31日,香港更罕有地在冬季實施夏令時間,全港時鐘向前撥快一小時,希望可利用冬至過後日照時間逐漸增長節省照明能源[12]



娛樂



本地電視節目


  • 1973年,由顾嘉煇兼任作曲及郑少秋主唱的《烟雨濛濛》;成為了香港无线电视首次以粵語演唱主题曲,直到翌年由仙杜拉主唱的《啼笑因缘》也帶动了当年粵語流行曲的盛行热潮。同年無綫電視舉行第一屆香港小姐選美比賽。


  • 1975年9月7日,佳藝電視成立,成為了繼麗的電視及無綫電視之後香港的第三家電視台,為香港的電視廣播事業帶來競爭。由於未能在市場中站穩陣腳,佳視在三年後的1978年8月22日因為週轉不靈而倒閉。

1970年代是香港的廣播事業踏入每日新聞廣播的第一個十年,由於香港市民消費能力較過往年代增強,本來屬於奢侈品的彩色電視已為一般市民所能負擔,電視逐漸成為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在這第一個十年,新聞節目一直都佔據十大收視的排名榜內。至於收視榜內的另一個比重較大的節目時段是長篇電視劇。在當時,一般的電視劇都有約80至120集,在當時的黃金時間,即晚上七時播映,每晚都能吸引約66%的電視觀眾定時收看,總計約200-300萬人。每當這些長篇電視劇播放大結局時,不論是街上或酒樓都不會有人逗留,為求趕返家中收看電視劇的大結局。這亦間接促使香港的食肆後來在1980年代開始安裝電視,以挽回晚間的食客[13],而當時的電視劇主題曲亦幫助粵語流行曲的重生。



外地電視節目


香港處於地理及文化的十字路口.香港樂壇吸引了很多西方歌手如貓王和披頭四出現.日本來的玩具透過不同的船運來到香港。然而,第一批在成功打入市場的日本玩具產品要數超級機器人系列玩具。鐵甲萬能俠及三一萬能俠是當時其中一些容易買到的機器人玩具。


1975年,日本的幪面超人特攝片於香港首播。小童都為此著迷。他們模仿一些角色在天上飛的姿態,但因而受傷。1975年7月26日,兩名分別三歲半及四歲半的小童自九龍城七層大廈上飛躍而下。事件中弟弟當場死亡,而兄長則奇蹟生還,同年上半年,長沙灣一幢公屋發生同類事件。該套特攝片系列曾因此事一度被香港政府下令麗的電視台(亞洲電視前身)停播。



電影


武俠電影先由1971年上畫,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所主演的《唐山大兄》及《精武門》帶起,於過後的數年更大受歡迎。1970年代,除了外語電影和華語電影外,港產電影也開始興起;當中以1976年上畫,由許冠文執導的《半斤八兩》,更是香港電影票房之冠。70年代香港不少電影從業員由海外留學返歸,這些電影從業員包括徐克、余允抗及方育平,他們拍攝一些以社會題材為主的電影,是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為香港電影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賽馬


由於賽馬活動越來越受歡迎,鑑於跑馬地馬場缺乏擴建空間,香港賽馬會遂於沙田火炭興建新賽馬場,沙田馬場於1978年落成,符合舉辦國際賽事的標準,而九鐵馬場站於同年配合沙田馬場啟用。



主題公園


隨著香港市民收入增加,對於新奇刺激的娛樂產生興趣,加上旅遊業需要新景點,政府決定在黃竹坑興建主題公園。香港政府撥地及香港賽馬會資助興建的香港海洋公園於1977年1月開幕,除引入過山車等機動遊戲外,也設有海豚及海獅表演的劇場,園內的香港海洋公園纜車也於開幕當日啟用。



其他


「九龍皇帝」曾灶財,於1970年代開始從事書法塗鴉的活動。



參考資料




  1. ^ Manion, Melanie. [2004] (2004). Corruption by Design: Building Clean Government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14863


  2. ^ Eh Net. "Eh Ne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2-13.." Hong Kong History. Retrieved on 2007-02-21.


  3. ^ Koo, Ramsey. Bray Mark. [2005] (2005)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Hong Kong And Macao: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ontinuity and Change. Springer Publishing. ISBN 1402034059


  4. ^ HK gov. "HK gov." HK Observatory report. Retrieved on 2007-02-21.


  5. ^ 5.05.15.2 第二章 歷史背景. 《綠皮書:一九八七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 香港政府印務局. : 7. 


  6. ^ 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及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PDF). 香港政府. [2018-06-04]. 


  7. ^ 人、物、情 -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五十年. www.housingauthority.gov.hk. 


  8. ^ 公屋發展歷程 -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www.housingauthority.gov.hk. 


  9. ^ Macdonalds official site. "Macdonald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2-26.." History. Retrieved on 2007-02-21.


  10. ^ 10.010.1 Jao YC. [2001] (2001).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Ordeal of Hong Kong. Quorum, Greenwood. ISBN 1567204473


  11. ^ Mody, Ashoka. [1997] (1997). Infrastructure Strategies in East Asia: “The ”Untold Story".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ISBN 0821340271


  12. ^ 73年石油危機港行燈火管制. 蘋果日報. 2004-09-29. 


  13. ^ Ma, Eric Kit-wai. Ma, Chieh-Wei. [1999] (1999).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ISBN 041517998X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Thánh nhọ” Lee Kwang Soo chúc thi tốt, sĩ tử Việt Nam... có dám nhận hay không?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