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全球各地排放的碳量




工廠排放


温室氣體英语:Greenhouse Gas, GHG)或稱溫室效應氣體,是指大氣中促成温室效應的氣體成分。自然温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大約佔26%,其他還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亞氮(又稱笑氣,N2O)、以及人造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1]


縱使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碳循環中被吸取,但自從工業革命起,因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仍然導致大氣層內二氧化碳濃度由280ppm上升至400ppm。[2][3]




目录





  • 1 概要


  • 2 地球大氣的氣體

    • 2.1 溫室氣體


    • 2.2 非溫室氣體



  • 3 全球變暖潛能值


  • 4 参见


  • 5 參考文獻


  • 6 外部链接




概要


温室氣體的共同點,就在於它們能夠吸收紅外線。由於太陽輻射以可見光居多,這些可見光可直接穿透大氣層,到達並加熱地面。而加熱後的地面会发射红外线从而释放热量,但这些红外线不能穿透大气层,因此热量就保留在地面附近的大气中,从而造成温室效应。


水蒸气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但与二氧化碳不同,水蒸气可以凝结成水。因此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基本稳定,不会出现其它温室气体的累积现象。因此现在讨论温室氣體时并不考虑水蒸气。


近年來最引人注意的反常全球氣溫快速上升,主要是由于人为作用,使大气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極劇上升所導致的。人類近代歷史上的溫室效應,與過去相比特別的顯著,全球暖化即適用於形容現在的異常情形。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而使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近十年来增加将近30%;其次是甲烷,从饲养牲畜的粪便发酵、污水泄漏及稻田粪肥发酵等活动产生的;还有许多人类合成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气体,如氟里昂。


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各国家的共识,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來源請求],《京都议定书》正是为了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由联合国达成的协议。



地球大氣的氣體





現存大氣中積累的溫室氣體,主要歷史責任國分布



溫室氣體

























温室气体名称富集机制
备注

水蒸气(H2O)


二氧化碳(CO2)
1、人类燃烧燃料 2、毁林 3、生物呼吸作用

甲烷(CH4)
1、 腸道發酵作用 2、 水稻

臭氧(O3)
光線令O2產生光化作用
氮氧化物工業生產

二氧化硫(SO2)
1、火山活動 2、煤及生物體的燃燒

一氧化二氮(N2O)
1、 生物體的燃燒 2、燃料 3、 化肥


非溫室氣體


在主要的大氣成分中,雖然氮 (N2), 氧 (O2), 和氬 (Ar)等氣體貢獻了許多其他的物理和化學反應,但它们都不是溫室氣體。



全球變暖潛能值
































































各種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相對二氧化碳影響的時間。
氣體名稱
化學
壽命
(年)
特定的時間跨度的全球變暖潛能值(GWP)
20年100年500年

二氧化碳
CO2111

甲烷
CH41272257.6

一氧化二氮
N2O114289298153

二氯二氟甲烷
CCl2F210011 00010 9005 200

二氟一氯甲烷
CHClF2125 1601 810549

四氟化碳
CF450 0005 2107 39011 200

六氟乙烷
C2F610 0008 63012 20018 200

六氟化硫
SF63 20016 30022 80032 600

三氟化氮
NF374012 30017 20020 700


参见



  • 温室气体浓度

  • 温室效应

  • 温室气体排放源

  •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

  • 温室气体排放源活动水平


  • 生物地質化學循環
    • 水循環

    • 碳循環

    • 硫循環


  • 碳汇

  • 全球暖化潛勢


參考文獻



  1. ^ IPCC AR4 SYR Appendix Glossary (PDF).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2011-07-15]. 


  2. ^ Frequently Asked Global Change Questions. 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3. ^ Trend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 [2011-07-15].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 (中文)綠色和平 氣候變化及能源危機


  • (中文)京都議定書管制六大氣體種類


  • (英文)The Global Carbon Projec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