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萊德市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阿德萊德市
南澳大利亞州

Adelaide-LGA-Adelaide-MJC.png
人口
22,063(2016年普查)[1]
密度
1,417.0/平方公里 (3,670.1/平方英里)
建立
1840
面積
15.57 km2(6.0 sq mi)
市長
夏世民英语Martin Haese
議會
Adelaide city centre
地區
阿德萊德都會區
州選區
阿德萊德 (選區)
聯邦選區
阿德萊德 (聯邦選區)

City of Adelaide Logo.png
網站
阿德萊德市










地方政府
司徒德市英语City of Charles Sturt 埔士伯市英语City of Prospect 窩加圍市英语Town of Walkerville
西杜雲士市英语City of West Torrens 阿德萊德市 諾活卑尼咸及聖彼得市英语City of Norwood Payneham St Peters
西杜雲士市英语City of West Torrens 因利市英语City of Unley 濱世市英语City of Burnside

阿德萊德市(英語:City of Adelaide)是南澳州阿德萊德的地方政府區域,行政範圍包括阿德萊德市中心、北阿德萊德、阿德萊德柏蘭。


阿德萊德市於1840年成立,其市政局是澳州最早成立的市政機構。首任市長為詹姆士·哈爾特爾·費沙爾英语James Hurtle Fisher,現任市長為夏世民英语Martin Haese,於2014年上任。自1919年,市長一職獲得「市長大人」(Lord Mayor)的尊稱。




目录





  • 1 歷史

    • 1.1 人口



  • 2 市政局服務及設施


  • 3 友好城市


  • 4 著名居民


  • 5 參見


  • 6 參考文獻


  • 7 外部連結




歷史




1929年,紋章院向阿德萊德市頒發的紋章,為阿德萊德市徽





阿德萊德市旗在1982年8月2日獲市政局通過,正式刊憲為市旗。[2]


南澳省成立初期由殖民地官員直接管理,並於1836年12月28日成立殖民地政府。1840年,阿德萊德市政法團(英語:The City of Adelaide Municipal Corporation)成立,成為澳州首個市政機構。1843年,當時殖民地陷入第一次經濟危機,時任市長韋信英语Thomas Wilson辭職,繼而引起憲法問題。市政法團陷入崩潰邊緣,在1843至1849年間,管治權收歸殖民地政府所有。1849至1852年間,市政法團由五名政府官員管理。隨着維多利亞州淘金潮所帶來的經濟復甦,市政法團在1852年重新成立,自此未曾因上述原因而停擺。[3][4][5][6][7]但隨着市政法團重新成立,其與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之間時常發生磨擦。[8]


市政局在1840年成立初期,共19名議員(Councillor),當中產生4名首席議員(Aldermen),再由首席議員互選產生市長。1852年,市政局分成四個選區,市長由3名議員和1名首席議員中互選產生。直至1861年,市長由全體市政局議員互選產生,首席議員一職亦被裁撤。1873年,市政局分為六個選區,每個選區共兩席。1880年,重設6名首席議員,由各選區選出。1919年,市長(Mayor)一職冠上「Lord」尊稱,是為「市長大人」(Lord Mayor);其後在1927年再獲得「非常尊貴的」(The Right Honourable)的尊稱。


1929年,紋章院向阿德萊德市頒發紋章。而市旗在1982年獲市政局通過成為阿德萊德市旗。


2015年,市政局為安裝蓄電系統提供經濟援助。[9]



人口


20世紀末,阿德萊德市人口跌至新低,約13萬人;是1915年的百分之三十人口。1914年10月8日,查里斯·里德(Charles Reade)在阿德萊德市政廳舉行「花園城市vs阿德萊德貧民窟及市郊」(Garden cities v. Adelaide slums and suburbs)講座,提倡城市規劃立法等改革。他以當時阿德萊德引例,指出貧民窟導致市內人口密度過高。[10]阿德萊德市政局批評里德的城市規劃及房屋改革方案,[11]而當時媒體指出人民被逼在過渡擠逼的地方聚居,市政局忽視貧民窟之舉是無䅲:[12].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市政局不懂反思,並似乎打算忽視貧民窟問題,以令地主收取更多利益。同時亦令貧民捱苦、面臨着因惡劣居住環境而引致的疾病。


戰後,隨着人口開始散佈在市中心以外,人口不斷跌至新低;20世紀末僅剩13萬人口。2001年7月3日,阿德萊德市政局推出《容力、活力、毅力》主題計劃(Capacity, Vivacity and Audacity),以提高市內人口密度。在寻求返回到较高密度的人口水平。[13]計劃在2010年透過遊客及勞工以提高人口一倍。


根據市政局年度報告,阿德萊德市人口在計劃推行後迅速增長。


City of Adelaide Population 1840-2010.png






















































































































































年度
2010-112009-102008-092007-082006-072005-062004-052003-042002-032001-022000-012006
目標
2010
目標
2012
目標
永久性居民
21,80021,20019,80019,70018,40015,00014,36113,73413,289
16,000
25,000

25,000
34,000
25,500
住宅
13,10012,50011,38810,6009,9009,9009,6007,3357,3355,510
過夜人口
29,80029,20027,40027,10023,80022,00021,09019,61017,86117,86119,90034,500
過夜遊客
8,0008,0007,6007,4005,4007,0006,7295,866
每日遊客 (*)
86,50079,00074,00060,00075,00075,00075,000103,500103,500125,000150,000
勞工
126,500126,500118,500108,000108,00099,00095,68293,00093,00089,00098,000111,000125,000
學生
90,00088,00086,70081,10075,00063,00059,24051,90050,59750,00058,00066,000
每日人口
220,000205,000208,200190,000200,000200,000216,000215,000
辦公室面積 (**)
1.5031.4431.2001.1841.0381.1001.109

*市內遊客不限於阿德萊德市,亦包括阿德萊德都會區遊客數量。


**平方公里的辦公室面積。阿德萊德市總面積約15.6 km2,其中7.6 km2為柏蘭。資料來源:
2010-11年
2009-10年度
2008-09年
2007-08年
2006-07年
2005-06年的
2004-05年
2003-04年
2002/03年
2001-02年
2000-01
1999年-00
1998-99
1997-98年



市政局服務及設施


市政局除了提供市政服務外,亦包括:


  • U-Park:市政局轄下11個停車場,位於中央街市、高志街、高勒廣場、君埠街、卑利/方蘭德士街、禮智廣場、溫都摩、多咸、士德街、韋也治、霍林。


  • 阿德萊德中央街市:菜蔬、水果或其他農作物街市,亦是著名旅遊景點。


  • 阿德萊德水上活動中心:設暖水泳池、跳水台、體育館。

  • 市政局圖書館及社區中心:提供書籍、音樂、影片、電子遊戲供市民借閱,另外提供電腦上網服務。

  • 免費巴士服務:市政局經營四條穿梭市中心的巴士路線:98A、98C、99A、99C。2007年引進名為Tindo的太陽能巴士(Tindo在加雲拿語中意為「太陽」)。[14] A線為逆時針循環線、而C線為順時針循環線。[15]


友好城市


阿德萊德市目前與以下城市達成友好城市安排:[16]



  •  新西蘭 紐西蘭基督城(自1972年)


  •  马来西亚 馬來西亞喬治市(自1973年)


  •  日本 日本姬路市(自1982年)


  •  美國 美國奥斯汀(自1983年)


  •  中国 中國大連市(自2001年)


  •  中国 中國成都市(自2001年)


  •  中国 中國青島市(自2013年)


著名居民



  • 威廉·布拉格:諾貝爾物理學奬得奬者,發現關於X射線繞射的布拉格定律。[17]


  • 霍華德·弗洛里:諾貝爾尔生理學或醫學奬得奬者,開發及應用青霉素。[18]


  • 羅賓·沃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奬者。[19]


  • 肖恩·米科爾夫:演員。


  • 弗蘭克·伍德利:演員、喜劇演員。


  • 保羅·麥克德莫特:節目主持人。


  • 唐納德·布拉德曼:澳洲板球運動員。


  • 朱莉亞·吉拉德:第27任澳洲總理。


參見


  • 阿德萊德城郊列表

  • 阿德萊德公園及花園列表

  • 南澳地方政府區域


參考文獻




  1.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delaide (C). 2016 Census QuickStats. 27 June 2017 [16 November 2017].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2. ^ History of Council - The Armorial Flag, City of Adelaide website


  3. ^ home page, City of Adelaide website


  4. ^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8 February 2011., City of Adelaide


  5. ^ Lord Mayors & Mayor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 March 2011., City of Adelaide


  6. ^ Books mentioned on the City of Adelaide history webpages: Those Turbulent Years. A History of the City of Adelaide 1929–1979, Pubs, pews and powerbrokers, The City of Adelaide - A Thematic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19 November 2010.


  7. ^ A Thematic History, pp81-82.


  8. ^ Morton, After Light p. 10


  9. ^ Sophie Vorrath. Adelaide City Council offers energy storage incentive, Australia’s first. Renew Economy. 23 June 2015 [7 July 2015]. 


  10. ^ Where are the Slums? Mr. Reade on Garden Cities. The Journal, 9 October 1914, p 1.


  11. ^ Leonie Sandercock. 'Adelaide: Property, Privilege and Power' in Property, Politics, and Urban Planning: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City Planning 1890-1990. p 81.


  12. ^ City Council, Slums, and Town Planning.Daily Herald, 11 September 1916, p 4B.


  13. ^ Adelaide City Council Annual Report 2001/2002, p 2. http://www.cityofadelaide.com.au/assets/documents/acc_01_02_annual_report_full.pdf.


  14. ^ All-Electric, Solar-Powered, Free Bus!!!. Ecogeek.org. 27 December 2007 [12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8 September 2009). 


  15. ^ New free City connector bus service. Adelaide City Council. [16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22日). 


  16. ^ Sister Cities - Adelaide City Council Retrieved 10 October 2013


  1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5: William Bragg, Lawrence Bragg. [12 September 2011]. 


  1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45: Sir Alexander Fleming, Ernst B. Chain, Sir Howard Florey. [12 September 2011]. 


  1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5: Barry J. Marshall, J. Robin Warren. [12 September 2011]. 


坐标:34°56′S 138°36′E / 34.933°S 138.600°E / -34.933; 138.600



外部連結


  • 阿德萊德市政局官方網站

  • 阿德萊德市社區槪況


  • 阿德萊德市簡介及人口(2008-09年度報告)


  • 維基共享資源中与阿德萊德市相關的分類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