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清初萧云从《女娲》(选自《离骚图》,刊印于顺治二年)









女媧又稱女媧氏,另稱媧皇女希氏,俗稱女媧娘娘。原為中國傳說時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領,後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東漢文獻記載,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龍身)[1][2]。女媧娘娘主要功績有搏土造人[3]、煉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洪水[4]、發明笙簧[5]。以及創設婚姻[6]。天穹如傘,女媧善於補天,因此女媧亦成為中國雨傘和繡補業者所祀奉的職業神。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的媧皇陵和數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山西其他各地也均見有女媧信仰的文化。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6]。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根據道藏記載女媧,上古女神而曾為帝者[7]。是上古諸神之一,成為後世信仰中的神祇,在道教與中有不少人供奉。截至2014年7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宗教系統總計,臺閩地區寺廟中共有七間主祭寺廟(其它配祀廟宇不載)[8],亦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神靈。


女媧的來源在民間信仰上有許多歧異的說法,包含有「九天玄女說」、「地母娘娘」說、「驪山老母說」,這些說法在歷史經典及道藏中並無相關考證記載。




目录





  • 1 传说事跡

    • 1.1 称谓源流


    • 1.2 血缘关系


    • 1.3 氏族首领


    • 1.4 抟土造人


    • 1.5 开创婚姻


    • 1.6 制造乐器


    • 1.7 炼石补天



  • 2 身份

    • 2.1 上古諸神說


    • 2.2 九天玄女說


    • 2.3 地母娘娘說


    • 2.4 驪山老母說


    • 2.5 女娲氏之肠



  • 3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媧

    • 3.1 女娲赞


    • 3.2 开辟演义


    • 3.3 封神演义



  • 4 对女娲的祭祀

    • 4.1 古代


    • 4.2 祭典日


    • 4.3 現代各地祭祀情形

      • 4.3.1 中國大陸


      • 4.3.2 台灣




  • 5 神像中的形象

    • 5.1 中國大陸


    • 5.2 台灣



  • 6 各地女媧補天意象攝影集


  • 7 相關


  • 8 参考资料




传说事跡



称谓源流



女娲氏为上古氏族。《说文解字》释“娲”字为女娲之称谓,并以“化”解释“娲”字[9][10],表示“女娲”的词源和得名本身即与“化育”的功能相联系。


传说女娲和伏羲均为风姓[11][12]


郑康成根据《春秋纬》注《礼记》云:“女娲,三皇承伏羲者。”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也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来说法不一,如《尚书大传》、《帝王世纪》等均将女娲排除在三皇之外。



血缘关系


女娲和伏羲的母亲为華胥氏[2]。古籍多提到華胥氏因为在雷泽踩了大脚印而在成纪生下伏羲[13][14][15][16][17]。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蓝田县华胥镇,有华胥沟、女娲谷、炼石台等相关地名遗存。


女娲与伏羲结合[18],为最早的婚姻[6]。唐代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道:“……女媧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擣鍊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虾蟆,天公发怒化龙蛇。”



氏族首领


女娲氏最早以上古氏族的形象出现在古籍中。唐代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认为,在伏羲氏之后经历了数个世代,女娲氏便取代伏羲氏成为了氏族联盟的首领[19]。女娲氏和伏羲氏均为风姓,表明这两个氏族有共同的母系祖先。


在女娲氏之后成为氏族联盟首领的是大庭氏[20]。另一说为神农氏[21]



抟土造人


作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女娲用黄土制造出了人类。


但在早期的典籍中,只提到女娲造人,并未提到使用泥土。《淮南子》认为,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駢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22]


较晚时候才出现女娲抟土造人的记载。《太平御览》说,女娲用黄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于是用绳子在泥潭中抽打,溅起的泥点就成了无数人类[3]



开创婚姻


女娲造人的传说根源,来自于女娲作为婚姻之神的身份。这一形象的建立正因为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23]《路史》认为女娲规定了以姓氏来安排婚姻[24]。姓标志着母系血缘。女娲与伏羲为兄妹成婚,即同姓。但在此之后,婚姻即规定同姓不婚。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其中女娲持规,伏羲持矩。


因为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所以汉代以来常描绘女娲伏羲执掌圆规和矩尺,象征婚姻规矩。



制造乐器


女娲创造了笙簧。笙是将竹管插在葫芦内制成,即类似今日之葫芦丝。[25][26][27]簧就是笙管中的簧片。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和盘古都和葫芦有关,因此女娲用葫芦和竹管造笙的传说,也与其兄长伏羲相联系。


后人又以“笙”为“生”之意,象征女娲生人[28][29]



炼石补天


根据《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30]


也有其他说法。《路史》称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后作乱,导致洪水为患。女娲氏与共工氏战斗,战胜了共工氏,于是天地平复。[31]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神話。《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神話,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了一块未用,轉世化身為賈寶玉的通靈寶玉。


女媧炼石补天之日稱為天穿日,眾說紛紜,華人各地區正月初七、初九、初十、十九、二十、廿一、廿三、廿五日不定,大致上由正月初七至正月廿五日都有,大致上以正月二十日最通行。也有人說女媧補天,由正月二十日到正月廿三日,補了三日才補成。盧仝稱:「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


明代楊慎《詞品》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宋代以後,幾乎都在正月二十日。客家人、漳州閩南人稱補天之日為正月二十日。泉州三邑閩南人不過天穿日,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紀念女媧補天。



身份



上古諸神說


正確說法應為「女媧娘娘即上古女神且為創世神之一」。女媧乃上古三皇之一、伏羲之妹,作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女媧用黃土製造出了人類。鍊石補天,平洪水滅猛獸,置婚姻定人倫,創笙簧,女媧娘娘在中國道教與民間信仰之中有相當崇高之地位,一般中華民族皆視其為始祖女神。


  • 根據《淮南子‧說林訓》記載女媧造人時,其他神靈都來幫忙。在他們的幫助下,女媧經過了七十次的嘗試和改變,最終創造了人類。另《太平御覽》說,女媧用黃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於是用繩子在泥潭中抽打,濺起的泥點就成了無數人類。[32]

  • 根據《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33]

  • 依據《山海經》記載女媧昇天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34]

  • 依據《風俗通》、《路史》女媧造人的傳說根源,來自於女媧作為婚姻之神的身份。這一形象的建立正因為女媧創立了婚姻制度。[35]《路史》認為女媧规定了以姓氏来安排婚姻。[36]

  • 依據《隋書》、《宋書》所載,女媧娘娘創作笙簧,而為音樂之女神。[37][38]


九天玄女說



台灣民間傳言女媧乃九天玄女或九天玄女分身,在《補史記》、《大荒西經》與《景船齋雜錄》紀載女媧傳說皆與九天玄女無相關連性[39]。其實九天玄女與女媧兩者最早皆有載於《山海經》,但就外觀而論,一載女媧為人首蛇身,玄女為人首鳥身[40],時空背景與目的皆不相同,因而混為一談或說轉世轉化者,民間將女媧視為九天玄女的說法仍屬民間論點而有待考證。另台灣民間又傳九天玄女為連理媽,然玄女古籍無相關媒妁婚姻之載,古籍多記玄女傳兵法、道術為主[41]。女媧古籍有關於媒妁婚姻之載,並將女媧奉為神媒[42][43]台灣道教總廟三清宮考究相關道藏特別註記九天玄女與女媧並非同一神仙。[44]



地母娘娘說


民間傳說女媧娘娘即為地母娘娘,地母娘娘在道教乃后土,為道教四御之一,俗稱「地母娘娘」,主掌陰陽、生育,是四御中唯一的女性神。[45]「后土」中的"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在民間會將女媧與地母混為一談多半是由台灣地區流傳的《地母經》之說,然此經是由飛鸞傳經而成[46](飛鸞,亦稱扶鸞、扶乩,依神靈附體托筆,於沙盤書寫上諭聖訓。)故而與一般上古文獻記載多有出入,僅依其中一句:媧皇制人倫從此地母神,而與女媧娘娘有所混談。《地母經》成書於清光緒年間,女媧傳說最早始於《山海經》、《楚辭·天問》等古籍在時空歷史背景下均有很大的差異。



驪山老母說


民間還有傳說驪山老母是煉石補天的女媧娘娘,然則驪山老母是驪山的山神,中國傳說中古代道教的女神仙。姓氏與來歷不詳。依道教中《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斗姥所化,是上八洞古仙女中的第七柱,是上古時代的神仙。另依照焦生全驪山女媧與驪山老母考辨[47],女媧與驪山老母間的年代亦有所差距,女媧活躍年代距今約8000年左右,而驪山老母活躍年代於商代周朝之間,距今約3000多年。兩者所處年代間隔約5000年,是時空上的差異。而依照兩者功德,一為“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爐灰以止淫水”,摶土造人、置婚姻、制笙簧等。一在《史記·秦本紀》中有明文記載為“酈山女”,“保西垂”、“為天子” ,神話傳說為釋陰符、增麥飯等。可以證實無論在時間空間與目的等背景上皆非同一人。故而民間傳言女媧乃驪山老母一說甚有疑義。



女娲氏之肠


根据《山海经》,女娲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個神人。[48]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媧



女娲赞


魏·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49]



开辟演义


明·周游《开辟演义》第十一回:却说女娲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灵,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身长二丈五尺,幼极聪慧,长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礼,以重万民,是为神媒,帝爱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山。



封神演义


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讲述殷商纣王在女娲娘娘圣庙进香时,突然一阵狂风卷起了幔帐,现出了女娲娘娘的圣像,纣王见女娲容貌端丽、国色天姿,宛如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不由神魂颠倒起来,便在殿内壁上题诗一首,表達愛慕之意,对女娲大不敬。女娲回到殿内看到后便在盛怒之下命令轩辕坟三妖(其中千年狐狸精假扮成妲己)迷惑纣王,以使其荒廢朝綱,断送成汤六百年的基业,加速商朝的灭亡。



对女娲的祭祀




澳門女娲廟



古代


王充在《论衡》中引董仲舒的话说,若天久雨不晴,就祭女娲[50]。表明从很早前起,就有了对女娲的祭祀。其原意是因为女娲是古代的女皇,属阴,而天久雨不晴也是阴象,所以祭祀女娲。但后来就由此而逐渐衍生出女娲补天漏的传说。


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51]


从唐肃宗时起,也将女娲作为婚姻之神祭拜。并认为是她创立婚姻的功绩,令她成为国君[52]


据记载女娲的陵墓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的黄河岸边,秦汉以来受到“祀典”。著名的“风陵渡”因此而得名。王国维校:“《御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



祭典日


女媧的祭典日為人日、補天節與生日。


各地相傳女媧生日皆不同,如冬至、正月初一日、正月初七日、正月初十日、二月十五日、三月初三日、三月十五日、三月十八日、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九日、七月十八日、九月初五日、九月十五日、十月十八日、十一月初五日、十二月初八日等,說法繁多,目前以三月十八最流行。


位于河北涉县縣城西北12公里处中皇山上的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每年舊曆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娲皇宫女媧圣母诞辰之日,從三月初一就開始廟會,直到十八日。



現代各地祭祀情形



中國大陸


著名祭祀的女媧廟為女媧陵,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4年6月10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53]
山西省吉縣人祖廟亦有女媧之祭祀,相關遺跡等報導。[54]另經驪山中華女媧文化研究會和全國著名專家學者論證,驪山頂峰“人祖廟”是始建於戰國時期的伏羲女媧祠。[55]其他各地亦有零散之祭祀宮廟,例如澳門的女媧廟等。


祭日為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廿日補天節等。



台灣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登記資料,台灣主祀女媧娘娘廟宇截至2014年7月共有七間,分別是宜蘭縣大福補天宮、台南市靈山寺(台南)、雲林縣無極補天宮、基隆市護天宮、新北市板橋天秀宮、嘉義縣補天宮、嘉義縣保福宮,依建廟年份屬宜蘭縣補天宮於道光八年所建最久。[56]



神像中的形象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民間方面易將驪山老母與女媧娘娘混為一談,故而形像方面有老婦貌,較少年輕仙女貌。頭戴有旒冕冠,手多持拂塵或拐杖,亦有經書、金石、太極圖、金笏等法器。神像多為比人高的大型木雕或石刻,身旁多有護法之宮娥。另亦有石刻下半身蛇身之雕像,多屬露天石刻,通常多有女媧補天之意像。形像方面比較多變化。[57]



台灣




台灣宜蘭補天宮之女媧神像


台灣民間方面易將九天玄女或地母混為一談,故而形像方面常是中年女性貌,頭多戴單鳳或五鳳、九鳳冠,手多持拂塵或葫蘆,亦有持金石、太極圖等法器,身披黃鳳袍或黃龍袍。宮廟鎮殿神像多有護法宮娥,一般而言神像多是1尺3、1尺6、2尺2等,宮廟鎮殿神像才有3尺6以上高度。露天石刻補天意象在台灣僅於宜蘭縣補天宮香客大樓樓頂上才有。[58]



各地女媧補天意象攝影集



相關




  • 華胥

  • 伏羲

  • 天穿日


参考资料




  1. ^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2. ^ 2.02.1 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


  3. ^ 3.03.1 《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絚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絚人也。”(今本《風俗通義》無此記载)


  4. ^ 《淮南子‧覽冥訓》:“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极,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5. ^ 《史記‧補三皇本記》:“「女媧氏風姓,有神聖之德,代宓儀、立號曰女希氏,作笙黃。」此時的笙簧以竹、木片製”


  6. ^ 6.06.16.2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義》:“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7. ^ 《山海經‧卷之十六》:“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也。人面蛇身,一日之中七十變。”


  8. ^ 內政部宗教資訊系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10. ^ 《说文解字注》:“娲化叠韵。”


  11. ^ 《帝王世纪》: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


  12. ^ 宋·毛渐《三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13. ^ 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14. ^ 《山海经·内东经》郭璞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15. ^ 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16. ^ 王嘉《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17. ^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18. ^ 唐·李冘《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


  19. ^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葢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週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類木王也。”


  20. ^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气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已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


  21. ^ 《三皇本纪》:“女媧氏沒,神農氏作。”


  22. ^ 《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23. ^ 明末清初《绎史》卷三引《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24. ^ 宋·罗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神媒。”


  25. ^ 《尔雅·释名》:“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之贯匏,以匏为之,故曰匏。”


  26. ^ 《隋书》:“匏之属二:一曰笙,二曰竽,并女娲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于匏内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27. ^ 《宋书》志第九: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隨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宮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媧所造也。《詩》傳雲:“吹笙則簧鼓矣。”蓋笙中之簧也。


  28. ^ 《隋书》:“昔者淳古苇籥,创睹人籁之源,女娲笙簧,仍昭凤律之首。”


  29. ^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妹,蛇身人首,断鳌足而立四极。欲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二簧也。’”


  30. ^ 《三皇本纪》: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𡙇。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31. ^ 《路史》:太昊氏衰,共工为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于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氏较。灭共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民复生。娲氏乃立,号曰『女皇氏』。


  32. ^ 《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33. ^ 《三皇本纪》: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𡙇。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34. ^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横道而處。


  35. ^ 明末清初《繹史》卷三引《風俗通》 :“女媧禱神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36. ^ 宋·羅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禱于神祇,而為女婦,正姓氏、職婚姻、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


  37. ^ 《隋書》:「匏之屬二:一曰笙,二曰竽,並女媧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於匏內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38. ^ 《宋書》志第九: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隨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宮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媧所造也。


  39. ^ 台灣道教總廟三清宮-女媧娘娘


  40. ^ 《廣博物誌》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曰:「...王母乃命一婦人,人首鳥身,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


  41. ^ 《云笈七签》卷一百載 全文在线阅读


  42. ^ 明末清初《绎史》卷三引《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43. ^ 宋·罗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神媒。”


  44. ^ 女媧娘娘聖紀


  45.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稱「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


  46. ^ 《地母經》【前言】─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真經,經於光緒九年正月初九日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飛鸞傳經,簡稱地母經。


  47. ^ 驪山女媧與驪山老母考辨


  48. ^ 《山海经·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横道而處。


  49. ^ 湖北衛視-女媧的前世今生


  50. ^ 东汉·王充《论衡·顺鼓篇》引董仲舒语:“雨不霁, 祭女娲。”


  51.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


  52. ^ 宋·罗泌《路史·后纪二》: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53. ^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山西網. [201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54. ^ 6200年前「媧皇」遺骨? 山西人祖廟發現人頭骨


  55. ^ 驪山女媧與驪山老母考辨


  56. ^ 內政部宗教資訊系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7. ^ 西華縣女媧城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30.


  58. ^ 宜蘭補天宮


  • 李炽昌:〈中国女娲创世神话与《创世记》1至11章的叙事〉。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