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關係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峽兩岸)關係

PRC和ROC在世界的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外交代表機構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外交代表
主任 劉結一
會長 張志軍

主任委員 陳明通
董事長 張小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svg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政府












政治






  • 地图

A coloured voting box.svg 政治主题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1],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並在90年代恢复对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权,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朝鲜战争、冷戰、臺灣經濟飛躍、东欧剧变、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急遽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解嚴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統獨問題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2][3]。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恢復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国共两党领导人在新加坡會面[4][5],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6][7]。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8]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中美兩大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內部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




目录





  • 1 名称


  • 2 历史


  • 3 政治關係

    • 3.1 政權的「法統」與認可


    • 3.2 外交形勢的轉變


    • 3.3 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可能性


    • 3.4 政治制度與理念的差異

      • 3.4.1 兩岸政黨政策論述



    • 3.5 雙方交流與合作

      • 3.5.1 半官方交流


      • 3.5.2 兩岸官員


      • 3.5.3 兩岸政黨


      • 3.5.4 兩岸執政黨


      • 3.5.5 官方與非官方


      • 3.5.6 兩岸領導人




  • 4 經貿關係

    • 4.1 清代的經貿交流


    • 4.2 目前的經貿交流



  • 5 法律關係

    • 5.1 台灣单方面法律法规


    • 5.2 大陸单方面法律法规


    • 5.3 两岸合作签署的协议



  • 6 文教體育關係

    • 6.1 媒体交流


    • 6.2 音樂交流


    • 6.3 電影交流


    • 6.4 電視交流


    • 6.5 文學交流


    • 6.6 次文化交流

      • 6.6.1 偶像廚交流



    • 6.7 教育交流



  • 7 情況簡介


  • 8 注释


  • 9 参考文献

    • 9.1 引用


    • 9.2 来源



  • 10 外部链接


  • 11 参见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紫色)和 中華民國(橙色)实际管辖区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大陸地區及港澳地區,中華民國統治臺灣地區。岛屿标记为易于识别并非实际大小。


兩岸關係也稱臺海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或陸台關係,福建与台湾的关系则称为闽台关系。第二次国共内战前的两岸关系往往也归于闽台关系范畴。


1997年與1999年,香港與澳門分別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華民國與港澳兩地的關係,亦可納入廣義的兩岸關係,但狹義上排除在外,會以“台港關係”和“台澳關係”稱之,而中華民國與港澳的關係一般而言受兩岸關係的影響較不顯著。
































两岸关系相关术语的定义或解释
两岸关系

前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认为两岸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前總統李登辉称两岸关系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前總統陈水扁称两岸关系是「一邊一國」;前總統马英九称“兩岸不是国与国關係,是特别的关系”;[9]
陆委会前主委张小月定义“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10]


九二共識1992年,海峽兩岸政府授權的非官方組織海基會、海協會,在香港會談之後經由口頭協商而逐漸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及模糊空間,但實際上並無共識。大陸方面认为九二共識指的是「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对台独;台灣方面认为九二共識指的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维持現狀維持台海和平與兩岸和平穩定的現狀[11]
两个中国
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現實上為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即兩國論
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台灣方面對九二共識的認知。
一中同表
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皆是整個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在各自領域擁有完整的管轄權,互不隸屬,擱置主權爭議。
一边一国台湾(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边一国,也称一中一台。
一國兩制「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由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針對統一臺灣提出,容許臺灣保留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秩序、獨立的政治制度、司法體制和軍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下的中國大陸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外交上只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為唯一合法代表中國之政府。此一構想後來實施在香港和澳門,但內容略有不同。
一國兩府「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兩岸皆屬同一個中國,但包含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兩個政治實體,也称一國兩治。
一国两区「一国」指的是中華民國,「兩區」指的是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2012年由中國國民黨馬英九提出,對於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一個定位。
台海現狀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
台灣問題
臺灣主權及統獨問題。
台独
台湾独立,在台灣終結現有中華民國政治體制,宣布獨立,建立台灣共和國,制定新憲法。
两岸三地
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大陸、香港以及台灣三地。
两岸四地
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台灣四地。


历史



中国历史上关于台湾的记载,有觀點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书》中提到的流求。宋元时期,两岸贸易已很常见。明朝陳第写的《東番記》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自17世纪20年代起,两岸关系受荷兰人、西班牙人、汉人、满人、日本人的影响,或统一,或分离,直到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随着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而曲折发展。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邵宗海教授将1949年后的两岸关系史划分为軍事對峙、法統爭執、交流緩和、意識對立和互惠协商五个時期。[12]





 
臺灣
政體
歷史



鄭成功據臺


澎湖海戰


臺灣開港


馬關條約


日本戰敗


解嚴民主化




荷西統治
荷兰   西班牙


明鄭
Flag of Ming Cheng.svg


清朝統治
中国


日本統治
日本


中華民國統治
臺灣




 
中国
朝代
歷史



明清战争


鴉片戰爭


辛亥革命


國共內戰


改革开放




明朝
Left-facing dragon pattern on Wanli Emperor's imperial robe.svg


清朝
南明


清朝
中国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625


1650


1675


1700


1725


1750


1775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1949年末,第二次国共内战胜负已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统治大陆地区,而中華民國政府仅统治台澎金馬。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代表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急遽受到限縮。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的同时,宣布停止砲擊金門[13],確立中華民國統治金馬的事實,同時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告以一國兩制方式解決台灣問題。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戒嚴,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但随着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两岸关系又趋紧张。1991年,民主進步黨把臺灣獨立的主張納入黨綱。1996年,中國大陸向台灣發射飛彈。1999年,李登輝總統發表特殊國與國關係。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经济关系已相當緊密,但政治關係仍停滯不前。2000年,台灣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2002年,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論。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在政治上恢復接觸。2015年11月,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馬英九、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被视为兩岸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14]。而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蔡不承認九二共識,中共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两岸交流又減少[15]。2019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大會講話中,把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扣連。




 中華民國總統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蔣中正

嚴家淦

蔣經國

李登輝

陳水扁

馬英九

蔡英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华国锋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政治關係



政權的「法統」與認可




于1945年的重庆谈判间隙,蒋中正、毛泽东在曾家岩50号合影,这也是两位国共领袖少有的合影。


1949年至1960年間,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出現高度緊張與不穩定的局面。在政治上兩岸互不承認對方的存在及合法性,糾結於聯合國席位間的中國代表權問題,並誓言收復或解放對方。在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中國法統的繼承者自居,並將台灣視為一個中國的一部份;相對地,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則在1954年召集第一次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議決在甫內戰時所通過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繼續有效,並将中共視為叛亂團體,將中國大陸地區视为被竊據的淪陷地區。


這一時期,兩岸在對解決對方問題的政策上偏重於武力及軍事手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誓言「解放台灣」,在1949年發動金門戰役登陸大金門島;1955年攻打一江山島與佔領大陳島,引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隨後在1958年發動金门炮战,引發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在主動以軍事方式尋求一統天下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國民黨及蔣中正為訴求對象,在1956年提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並於1957年由毛澤東提議「第三次國共合作」,隨後1960年由毛澤東與周恩來共同擘劃一綱四目,即:祖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在北京,台灣當局為地方政府;台灣回歸後,除外交歸於中央外,其餘軍、政、人事「均委於蔣」。以上提議均為中華民國政府拒絕。


而處於被動、缺少縱深的中華民國政府則以防禦為主。为了响应中华民国政府「反攻大陆」的政治口号,同时牵制正處於朝鮮戰爭中的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于1952年后相继发动对中國大陸福建省外海的南日岛战役和东山岛战役,均获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在1954年又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對抗來自中共的軍事攻擊,但在1958年10月與美國所簽訂的聯合公報中則向美國表示未來「非憑藉武力」(not the use of force)光復大陸,而是憑藉三民主義。一般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對美保證不將其捲入兩岸軍事紛爭的表達。雖然如此,中華民國政府仍派出間諜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同時,中華民國也承受中共的間諜滲透。


此段期間,美國並不否認中華民國對台灣行使權力,卻在國軍節節敗退中為擺脫以往美國介入台灣的責任,改而採取袖手旁觀政策(Hands-off Policy,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向遠東地區使節發表之秘密備忘錄),隨後因朝鲜战争認識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為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佔領台灣轉而正式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一方面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又認為中華民國實際控制的台灣是主權未決。雖然美國與中華民國成為軍事防禦同盟,其間美國並未放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保持聯繫,1954年6月起雙方即在日內瓦展開大使級會談。


這一時期的海峽兩岸關係,與東西方陣營對抗情勢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和蘇聯的態度起了決定性影響。1950年1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宣佈臺灣與韓國不屬於美國的防區。1950年1月5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朝鮮半島開戰2天後),美國改變立場並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由此臺灣被納入美軍保護範圍。顯然中蘇條約的签订及韓戰是美國太平洋戰略及台海政策改變的原因。內外因素構成了後來台海形勢發展的條件基礎。


這一時期,美國一方面藉由《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防護台灣、澎湖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牽制住蔣中正反攻大陸將美國拖入戰爭的可能性,兩岸關係從軍事對抗走向外交角力。



外交形勢的轉變




1972年9月,走下舷梯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与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握手寒暄。这张照片其后成为冷战的标志性画面之一。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應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邀請出席安理会朝鮮問題辯論,與「中國」(中華民國)代表當面對質,成為兩岸外交對抗的經典畫面。




目前世界各國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立場。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的國家。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認知、了解(acknowledge)「一個中國」政策的國家,但另與中華民國維持非官方關係。

  立場不明的國家

  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國家。

   中華民國



1950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权應安理會邀請出席朝鮮問題辯論,並就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指責「美國政府武裝侵略中國神聖的領土台灣」是「非法的犯罪的行為」。並與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代表當面對質,譴責其「辜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他没有任何权利代表中国。这个发言的人可能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四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讲」(當时中華民國代表在聯合國使用的語言是英式英語)。中華民國代表則指稱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只能屬於「自由獨立神聖的中國政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聯合國會議,也是海峽兩岸雙方唯一一次當面外交對質。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派出了其外交部長周恩來出席會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的重大國際會議。1955年,聯合國秘書長哈馬捨爾德訪問北京,成為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組織領導人。在1950年代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形勢大有改觀,並接連與英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正式外交往來。


而在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內有文化大革命,對外先後與蘇聯、印度交惡的狀況下,僅有包括法國在內的24個邦交國。此前的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拒絕聯合國安理會邀請其再次出席會議的請求,表明「臺北不去,北京不來」的宗旨。這一階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日趨孤立。


自196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每年委由同為第三世界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邦申請加入聯合國。然而當時受到冷戰對峙和中華民國政府「漢賊不兩立」政策的影響,西方國家多數承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代表權。一方面由於中華民國政府積極開展與新興獨立國家的關係,打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空間,1955年發動襲擊參加國際會議的周恩來失敗。另一方面拜冷戰對峙、眾多西方國家追隨美國腳步之賜,1960年代也成為中華民國外交成果最為豐碩的黃金歲月,1969年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更是達到高峰的68個邦交國。


196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發生珍寶島事件後不久,美國在波蘭首都華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會談,成為中美關係重大轉變的前奏,海峽兩岸外交攻守形勢自此轉換。


1971年1月,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9年申請加入聯合國未果後,在1971年聯合國大會召開前掌握可能支持通過入會案的足夠票數。同年8月17日,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向聯合國大會遞交一封信及備忘錄,正式要求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列為議程,不過美國對此一議題所提的方案是「雙重代表權」,美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有代表權」,但是「應當規定不剝奪中華民國的代表權」,中共當局並不同意此一提案,正當聯合國大會辯論此一議題時,季辛吉於10月下旬再度訪問北京,美國提案的雙重代表權自此未獲聯合國內多數國家支持。10月25日,經過表決贊成美國提案者共55票,反對者59票、15票棄權。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周書楷眼見大勢已去,在請示台北當局奉可後,主動在大會上宣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隨後,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在聯合國之「中國」代表權。


此時期兩岸雙方均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在反對台灣獨立及中國內部普遍認知的立場上,海峽兩岸同屬一个中國。此一原則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後在國際間更為鞏固,即使有國家願意雙重承認北京與台北,兩岸政府也不接受雙重承認。


美國於1972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為此大受打擊,至1976年與中華民國政府維持邦交的國家計23國,其餘世界各國多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日本及1979年的美國。儘管美國是最後一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其轉向卻早于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在2月28日與周恩來發表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該公報內容言明「美國認識到,台灣海峽兩岸中國人均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一部分,美國對此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僅管當時尼克森未言明「中國」係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且前者尚未獲美國外交承認,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在聯合國內代表「中國」。隨後197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辦事處。1976年美軍顧問團從金門、馬祖撤離。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間的實質外交關係日漸增強、中華民國與美國間的實質外交層次則逐漸降低,終於在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美建交公報,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中美建交公報中的用字遣詞頗堪玩味,亦即建交公報雖與上海公報均提及一個中國原則,英文版本在提及美國立場時均係使用「美國認知(acknowledge)此一立場」,但建交公報中文版卻譯為「美國承認此一立場」,就此在法律上擁有不同意義的二個詞,美國並未表示異議,有學者認為美國是企圖保留日後政策模糊的空間,以及減輕中華民國方面的不滿。(李英明、張亞中,2000)



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可能性




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於2008年參加1025反黑心顧台灣大遊行時揮舞「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旗幟。


1985年,香港《百姓》杂志采访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到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时,胡耀邦坦率地说:「当然啦,国际上谁都知道我们暂时没有力量,确实没有力量」,「这个暂时可能是四五年,也可能是七八年。」[16]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繼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和中華民國總統,著手民主政治改革,同時也推動台灣本土化運動及台灣主體性方向的政策,並加強對外關係,引起中共不滿。兩岸政治繼續處於對立、以至互不信任、針鋒相對,甚至時有火藥味的狀態。1996年中華民國首次舉行總統直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17]卻對台灣試射飛彈,造成台灣海峽飛彈危機,使兩岸關係跌入冰點。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引發北京當局不滿。2000年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民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以非常嚴厲的口吻批評「誰要是敢搞台灣獨立,你就沒有好下場!」[18],結果在野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勝出,完成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民進黨首次執政。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主張;2003年陳水扁提出「新憲說」。2004年陳水扁連任總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台辦發表《五一七聲明》。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希望和平統一,但同時在台獨事實發生或者和平統一無望的前提下,不放棄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來阻止台灣獨立。



政治制度與理念的差異





海峽交流基金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雙方代表高孔廉與鄭立中握手致意。



自1950年起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在臺灣實施縣市地方自治,使得非國民黨籍者仍可參與地方層級的選舉,自1987年起開放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從事政治活動、自由辦報或出版刊物。而1991-1992年的國會全面選舉,使中央民意代表擁有更強的合法性。總統李登輝與國民大會在民主化與1994年省市長選舉的葉爾辛效應壓力下,於1995年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隨後在1996年,中華民國政府首次辦理在台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總統直接選舉。有人認為這次選舉讓中華民國政府擁有更強的正當性[19];也有人認為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沒有領土主權,不能藉由舉辦選舉而就地合法[20]


同時,在某些程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多項專業指標均屬獨裁政體或威權政體。這也成為台灣部分學者和民眾反對由大陸為主體實現兩岸統一的理據之一。


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在2014年3月所作的的民意調查,支持統一者合計僅有11.1%,支持獨立者則為22.3%,廣義上維持現狀者則占88.6%。[21]因此,廣義上維持現狀仍是多數台灣人民在解除戒嚴後長期且穩定的民意趨向。


目前,台灣泛藍陣營(中國國民黨、新黨和親民黨)多堅持「一中憲法」,其中的基本教義派較傾向兩岸終極統一。而泛綠陣營(民進黨、時代力量與台聯黨)則認為「台灣」與「中國」在主權上應該各自分立,其中的基本教義派較傾向台灣應該獨立為一個國家。


而中國大陸內部亦分為主張和平統一的鴿派和主張武力統一的鷹派[22]



兩岸政黨政策論述























































陣營

中国大陆

泛藍陣營

泛橘陣營

泛綠陣營
政黨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新黨 新黨

LogoPFP.svg親民黨

國會政黨聯盟 國會政黨聯盟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時代力量
用語

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一国两制、武力统一、政治协商

一中各表、九二共識

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九二共識、兩岸一中

維持現狀、一中一台、中華民國是台灣

台灣獨立、一邊一國、公民投票、反對九二共識
意涵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23]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同屬一個中國[24]
主張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在中國實現民族統一、民權自主、民生均富的三民主義新中國。[25]在九二共識前提下,維持中華民國現狀,兩岸永續和平發展;支持兩岸一家親;支持對等、互惠、透明的政治協商;建立兩岸永續和平發展架構。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現狀國號為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台海現狀,台灣的前途命運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公投決定。[26]亦稱為「華獨」或「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論述。

正名台湾成正常化国家,反對和北京當局進行任何政治談判。
法源依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反分裂国家法

中華民國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憲法原文

中華民國憲法
基於《臺灣前途決議文》、《台獨黨綱》及《中華民國憲法》和《憲法增修條文》;本土派與獨派人士,則倡議異於中華民國憲法的台灣憲法。他們認為現行《中華民國憲法》並無正當性,無法表達台灣主體性、無法展現國格國情,無法且切合人民需要,因此台灣人應該自己主張制定真正的「台灣新憲法」、降低修憲門檻、台灣憲改程序納入「公民審議」。[27]現時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但認為其不合時宜,希望通過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決定正名制憲。
兩岸政府關係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台湾当局)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一個國家,兩個政府
兩岸一中「兩岸一中、反對臺獨」,在一中屋頂的概念下,尊重兩岸對等分治的政治現實,相互體諒、強化交流。[28]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
認同一中一台的區隔,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台灣。認為中華民国的領土是歷年國會與總統大選所實踐的人民、領土與主權範圍,也就是台澎金馬等實際管轄的國土;「中國」僅僅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目的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與港澳的制度,高度自治。主张透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协商和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29]。愿同台湾社会各界各党派与民间展开政治协商,对展开绕过台湾当局的海峡两岸统一方案保留可能性。
擱置爭議,避免直接涉及政治問題,發展互惠互利的區域經濟以及促進民間交流[30]。政治上與北京當局共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但也絕不接受一國兩制。
提倡国民党、新党、亲民党三黨合作,相互監督,與中国共产党展開包括国际空間、两岸三通、台商权益以及大中華經濟圈的谈判。 主张“一个中国、和平統一”,推动在“九二共識”基础上恢复两岸接触、对话,促进两岸经贸交往、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早日实现直接“三通”;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它省籍,都是骨肉同胞、兄弟姐妹,应相互爱护,和睦相处,共同促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等。
依憲法定位兩岸關係,進行兩岸對話,堅持未來台灣現況的任何改變,皆須經台灣人民同意。依「三階段整合論」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擱置「統」、「獨」爭議;第一階段進行經濟性及功能性「交流」,開展兩岸經貿互惠合作;第二階段推動兩岸「社會互動」;第三階段則邁向「政治整合」。中共應明確承諾放棄武力犯台,展開兩岸互惠平等對談,確保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31]
遵循民主与自由的憲政秩序;施行成長均衡的經濟財政;建立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創新精進的教育文化;全球國際的國防外交;以臺灣的名義來爭取加入聯合國;反對北京當局用文攻武嚇脅迫台灣[32]
實現台灣獨立。


雙方交流與合作



半官方交流


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海峽交流基金會(即「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是自1949年後兩岸民間代表在獲得官方授權下的首度正式接觸[33]



兩岸官員


2005年2月24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中國大陸前,與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進行会晤,雙方達成十項共同結論。根據2011年9月9日維基解密爆料,2005年5月12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会晤的五天後,宋楚瑜和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見面時暗示,他之所以會前往大陸訪問,其實是受扁的託付,盼轉達民進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願與中國重新展開政治對話。等於證實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於2005年5月12日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在北京的会晤,是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特使身份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会晤,也是1949年之後首次兩岸官員的會面。不過之後因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受到民主進步黨內部及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的壓力,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回臺灣之後被中華民國政府否定代表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特使身份,使两岸关系进展中斷。


2013年10月6日第二十一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办前,萧万长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特使,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会晤,陆委会也首次被允许参与APEC会议,两岸事务协调工作也被认为是两岸关系进展大突破。


2014年2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中國大陸,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會面(第一次张王会)。同年6月,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回訪台灣,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再度會面(第二次张王会),是自國共內戰後首次有兩岸部長级官员會面。



兩岸政黨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談,並達成五點共識,同意在九二共識上推動兩岸談判。這是自國共内戰以来,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首次最高層次的會晤,連戰成為1949年后第一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國民黨最高領導人。


2016年11月1日,時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晤。这是洪秀柱首次以党主席的身份訪問中国大陆,亦是中國國民黨二次在野後,首次訪問大陸。



兩岸執政黨


2008年5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是自國共內戰後首次兩岸執政黨會面。


2015年5月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



官方與非官方


2008年11月6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台北會面,是自國共內戰後首位中國大陸來台的非官方代表與中華民國總統會面。



兩岸領導人




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与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會談。


2015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訪問新加坡期間與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進行國共內戰後首次的兩岸領導人會面。[註 1][註 2]



經貿關係



清代的經貿交流


清廷治理台灣後,農地迅速被開墾,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加,移民人口日漸增多,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更加興盛。當時台灣主要的出口物品為稻米、鹿皮與蔗糖,進口物品為紡織品、藥材及其他日用品,最主要的貿易港口為府城(今台南安平)、鹿港(今彰化鹿港)與艋舺(今台北萬華)三地,俗稱的『 ㄧ府二鹿三艋舺』,就是形容此時期最興盛的貿易港口。[34]



目前的經貿交流





2005年1月29日,中華航空CI581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今日海峽兩岸關係的互動主要體現在經濟上,可說經濟實力決定一切。两岸的雙邊貿易方面,2011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1240.5億美元,進口452.8億美元,順差達787.7億美元,是長期以來台灣的最大貿易出口和順差地區,占了台灣全年贸易出口的40%。[35]


自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開放中國大陸探親以來,兩岸民間交流一直在不斷發展,日益頻繁,場面肅穆。1991年,在北京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在台北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兩岸「三通」問題(通商、通郵、通航)中,通商與通郵已經解決,而通航問題卻依然旋而未決,而一直得不到較好解決的障礙,主因在與雙方均堅持其自身經濟利益,再者則是航權談判無法避開敏感的政治問題;因此一直到馬英九执政才有進展。


在兩岸人員往來方面,中華民國人士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需持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頒發的「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俗稱「台胞證」),該證件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海關或入境處申請。其頒發條件較為寬鬆,绝大多數台灣人——甚至包括一些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士——都可以取得台胞證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人士進入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則依然有嚴格的限制;在2008年馬英九上台前只接受已經擁有香港、澳門或第三國的永久居留權,或是經第三地訪問中華民國的團體遊客。兩岸週末包機開通後,在中國國航的運行圖上重新加了台灣航線。台灣航線以「國內及港澳台航線」的形式記載。


在企業投資方面,台資企業使用第三地投資方式,低調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或是經由中華民國政府同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早期對於台商投資採取完全開放態度,以外商甚至一些在地方高於外商的待遇對待台商。這樣的經濟交流方式,使得許多台商或是人士攜家帶眷,前往大陸工作或是「投資」,增進彼此的交流。不過兩岸人民彼此的觀念還是差異很大,需要時間來消除彼此的差異。但是在200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確表態不歡迎具有「台獨」背景的「綠色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並對一些台商點名批評。[36]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台湾仅占大陆总对外贸易额的4.7%,[37]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相反,中國大陸卻占台灣近40%的對外貿易額。此外,截至2016年7月,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更是僅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3.7%。[38]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相差甚大。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林濁水認為:“陳水扁總統時期大幅放寬兩岸經貿政策,但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故意阻擾之、企業界及泛藍整天以「鎖國」攻擊之;因此反而讓陳前總統成為「反西進代言人」,替民進黨開拓了許多選票(這些選票是大多是兩岸經貿開放的受害者,例如因為產業西進增加的失業勞工及許多薪水無法上漲者)”。[39]


在貿易政策方面,2014年台灣爆發了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太陽花學運,反對海峽兩岸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第四條所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2011年3月,兩岸的經貿業務主管部門開始展開服務貿易磋商並達成共識。2012年8月9日舉行的兩岸兩會第八次高層會談上,雙方同意在達成關於該協議文本和市場開放項目的共識後正式簽署。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舉行第九次高層會談並簽署該協議,也向外界公布了开放清单。在臺灣,由於以年輕族群為主的人士擔憂該協議簽訂前對民間溝通不足,因而導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存查爭議與太陽花學運的發生,也使該協議在台灣社會造成廣泛的爭議和討論。



法律關係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提出兩岸和平協議。



目前兩岸雙方的法律都不承認對方為一個擁有完全主權的國家。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有:「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亦有:「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支持兩岸一家親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接受墨西哥媒體專訪是亦說道:「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當然是獨立之主權國家,中國大陸地區亦為我中華民國領土。」[40]不過此種看法目前在台灣已略有鬆動,曾有人提出釋憲要求大法官解釋關於「固有疆域」的定義,然而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328號解釋卻以此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來迴避解釋固有疆域的意義。[41]


目前兩岸當局之間依據各自憲制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強調中國大陸或台灣屬於法理上的領土的一部分,但依據現實司法管轄之原因,兩岸法律互不隸屬,在《憲法增修條文》修訂憲法本文後,中國大陸公民並不擁有中華民國的公民權,自由地區人民亦非中國大陸居民。



台灣单方面法律法规


在兩岸人民的關係方面,目前中華民國政府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之規定,制定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入出國及移民法、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台灣地區公務員及特定身份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許可辦法、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商務活動許可辦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管理辦法等辦法來處理兩岸間的人員來往及經貿交流等問題。对于中華民國政府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院所作出之民事判決,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74條之規定,必須要在不違背臺灣公序良俗的情況下,聲請台灣的法院裁定認可後,才可以在台灣地區取得執行名義。



大陸单方面法律法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依据《反分裂國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管理办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办法》、《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船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規规范涉台事务。其中,《反分裂國家法》更是规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兩岸問題的官方行動。依據該法,若臺灣進行法理台獨導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可依法以軍事手段阻止台灣獨立。而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言,中華民國的法院所作出的民事判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除應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管轄的、不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或有違大陸地區法律法規的判決不予承認外,還必須經中國大陸各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方予認可。



两岸合作签署的协议


兩岸曾于2009年4月26日由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授權的海協會及海基會合作簽署了《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根據此協議,雙方同意在民事、刑事等領域提供司法協助。包括默認彼此司法管轄權及引渡。



文教體育關係



媒体交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台辦在1996年開始制定關於台灣媒體赴中國大陸採訪的法律,此規定比中國大陸對其它國家媒體有更嚴格的限制,台灣方面開放TVBS、年代電視台、中天電視台、東森電視台及三立電視台等五家電子媒體、《聯合報》、《中國時報》二家報紙及中央通訊社等共八家臺灣媒體,以每月輪派記者方式駐北京採訪。中華民國政府則於2000年11月公布《大陸新聞人員進入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採訪注意事項》,此法對中國大陸媒體的採訪也有比對其他媒體更為嚴格的限制。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級媒體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中國新聞社派員駐台灣,採定點方式訪問,時間也是每月一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後,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多數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報導偏頗,加上臺灣大部分新聞媒體和網站都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攔截封鎖,讓臺灣的資訊在中國大陸無法流通,於是中華民國政府於2005年4月10日終止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兩家中國大陸媒體派員駐臺灣的採訪。2008年6月31日,馬英九就任總統後,中華民國陆委会委员会议通过恢复让《人民日报》、新华社两家大陆媒体在台驻点案。行政院新闻局也宣布同时放宽大陆媒体赴台驻点记者在台停留时间,从现行的1个月放宽到3个月,并且将首度开放5家大陆地方性媒体申请在台驻点。[42]目前,大陆媒体在台湾可設立最多10家駐點,台湾媒体在大陆可設立最多13家駐點。[43]



音樂交流


由於兩岸語言文化相近,在音樂文化上也有交流。早期的流行歌手受到大陆民眾的廣泛支持與喜愛。例如在早期兩岸對峙嚴峻之時,鄧麗君的甜美嗓音即風靡大陆,曾經與鄧小平合稱老鄧小鄧,也就有“白天聽老鄧,夜間聽小鄧”的說法。[來源請求]


隨後諸如蔡琴、張惠妹、周杰倫、五月天等歌手也受到歡迎。臺灣的閩南語歌曲在大陆也有很大市場。而早期,大陸也有王靖雯(後改名王菲)、那英等歌手進軍台灣,在台灣演藝圈也佔有一席之地。[來源請求]


北京的搖滾樂次文化與台北的搖滾樂圈也有許多互動。[來源請求]



電影交流


電影方面,兩岸電影展是2009年創辦的電影節,現今唯一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的影展,由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與中國電影家協會共同主辦[44][45]。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生效後,台灣電影不再受中國大陸進口影片配額之限制,提高在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能見度[45]。金馬獎在近年也開始成為兩岸電影交流的場合和兩岸民眾關注的節目。



電視交流


綜藝節目方面,台灣蔡康永與小S合作主持的《康熙來了》一直在中國大陸網上擁有高的點擊率。不過該節目停播後,台灣本土綜藝節目中國大陸的表現則乏善可陳。


電視劇方面,台灣知名劇集包青天在樂視網上有單一的頻道播映。而中國大陆改革開放後擺脫教條形式的歷史戲劇作品在台灣民間也頗受注意,諸如《宰相劉羅鍋》、《走向共和》(又稱滿清末代王朝)、《雍正王朝》等。近年来,两岸电视娱乐的互动更为频繁,中国大陆拍摄的以《甄嬛传》与《步步惊心》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在台湾地区的收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与娱乐轰动。而在台湾拍摄的偶像剧在中國大陸也颇受年轻人关注与喜爱。如:終極系列。



文學交流


文學方面,活躍於兩岸的有席慕容、蔣勳、李敖、白先勇等人。中國大陆的網路語言「河蟹」、「糞青」、「光棍」、藍瘦香菇等也被部分台灣人使用。[來源請求]



次文化交流



偶像廚交流


隨著近年來日本流行偶像文化的影響力在中國大陸大幅提升,大陸地區的偶像廚也逐漸增多,同時也引入了MIX等應援方式。[46]這使得兩岸在當代流行文化的交流上更加繁榮,邁出了兩岸民間交流、及新一代年輕人之間交流的新的一步。



教育交流


近年来,大陆普通高校每年免试招收台湾考生。根据规定,在大学学科能力测验中达到均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申请大陆普通高校,2018年免试招收台湾学生的大陆普通高校共307所。[47]中華民國政府也開始採認一些中國大陸高等院校的學歷。還有中國大陆的各樣比賽如:文創比賽



情況簡介






















































































































名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备注

旗徽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
     

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svg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National Embl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兩岸旗幟列表
地圖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excluding Outer Mongolia.svg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实际控制区域。深綠色為該政權實際控制區域,淺綠色為宣稱擁有主權但現未實際控制區域。

面积(實際控制區)
(平方千米/平方英里)
9,64,3057/3,696,100 [註 3]
36,193/13,974[50]相差约265倍

人口
1,390,080,000 (2018)[51]23,562,318 (2017)[50]相差约57.8倍

人口密度
(平方千米/平方英里)
139.6/363.3644/1,664相差约4.6倍

首都及中央政府所在地(人口)

北京市 (21,729,000)

台北市 (2,681,375)
相差约8倍

最大城市(人口)

上海市 (24,197,000)

新北市 (3,986,501)
相差约5.8倍
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兩岸政府互不隸屬,且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各自主張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政治体制
单一制、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单一制、共和制、半总统制

內閣国务院行政院
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及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院
執政黨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及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主要議會政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致公黨、中國農工民主黨、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九三學社

中國國民黨、時代力量、親民黨、無黨團結聯盟
參見民主黨派、全國人大常委會及立法院

現任政治领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习近平[註 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戰書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
国家副主席:王岐山
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杨晓渡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张军

總統:蔡英文
副總統:陳建仁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
立法院院長:蘇嘉全
司法院院長:許宗力
考試院院長:伍錦霖
監察院院長:張博雅

兩岸領導人于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 法理上兩岸領導人皆是各自領導所歸屬的政權的最高領導人,並且為兩個政權的最高元首,皆為廣義上的中國國家元首,但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領導人不互稱官銜,分別表述為「大陸領導人」和「台灣領導人」。
官方语言普通话
中華民國國語
臺灣原住民族諸語[52]
臺灣客家語[53]

官方文字
规范汉字(简體中文)

正體中文(中華民國教育部標準字體)(繁體中文)
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羅馬字)

官方代表机构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主任:劉結一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主任委員:陳明通

授權民間代表机构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會長:張志軍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董事長:張小月


党际交流机构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
民主进步党中国事务委员会


GDP (国际汇率)(百萬美元)
$11,391,619(2016年)[54]$519,149(2016年)[54]相差约21.94倍

GDP (购买力平价)(百萬美元)
$21,269,331(2015年) [55]$1,125,988(2015年)[55]相差约18.89倍

人均GDP (国际汇率)(美元)
$8,141[54]$22,263[54]相差约2.7倍

人均GDP (购买力平价)(美元)
$15,424(2016年)[56]$47,790[56]相差约3.1倍

基尼系数 (越高貧富差距越大)
47.4 ()[57]34.2 ()[58]

人類發展指數
0.727 ()[59]0.882 (極高)[60]

外汇储备(百萬美元)
3,341,000[61]406,062[62]相差约8.2倍

国防预算 - 占GDP百分比
$2839.85亿(2016年)- 1.39% (2017年)
$101.9亿(2017年) - 2.8% (2017年)
相差约27.9倍
建交國家(邦交國)178國,175聯合國會員國,1觀察員國、2非聯合國會員國17國,16聯合國會員國及梵蒂岡


注释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党执政,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央军委主席为最高领导人。


  2. ^ 中華民國實行直接選舉的半總統制,中華民國總統身兼國家元首和三軍統帥,為最高領導人。


  3. ^ 此面积是联合国官方数字,仅有中国大陆,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48]。另外,不包括喀喇昆仑走廊 5,800平方公里(2,200平方英里)、阿克赛钦 37,244平方公里(14,380平方英里)和其他与印度有争议的领土。中国总面积在《大英百科全书》被列为9,572,900平方公里(3,696,100平方英里)[49]。详情请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变化。


  4. ^ 在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政治地位在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家主席之上,权力也较作为政府首脑的国务院总理大。习近平的头衔依官方次序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参考文献



引用




  1. ^ 許, 銘洲. 華郵預測:2016前中台關係不被看好 - 民報. 2014-02-12. 


  2. ^ 张王会”成功举行 两岸关系再获重大突破,亚太日报,2014年2月13日


  3. ^ 單厚之. 旺報觀點-敏感時期 兩岸關係步步為營. Chinatimes.com. 2015-09-12 [2018-06-03]. 


  4. ^ “习马会”第一句话说啥?双方打什么颜色领带?晚饭吃啥?. 央视新闻. 2015年11月7日 [2015年11月7日]. 


  5. ^ Lee, Shu-hua; Chang, S.C. President Ma to meet China's Xi in Singapore Saturday (update). 中央通讯社英文新闻网. [4 November 2015]. 


  6. ^ 20151104 焦點對談 兩岸史上最大突破! 馬習會周六登場. YouTube.com. 2015-11-04 [2018-03-16]. 


  7. ^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亞商報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8. ^ 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第277次委员会议报告.2016-10-31


  9. ^ 彭顯鈞. 馬英九︰兩岸不是國際關係. 自由时报. 2013-10-11 [2017-05-30]. 


  10. ^ 杨家鑫; 姚志平. 张小月: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 两岸协议不是国际协定. 中时电子报. 2017-03-23 [2017-05-30]. 


  11. ^ 呂欣憓. 府:維持台海和平與兩岸和平穩定的現狀. 中央社. 2016-12-17 [2017-05-30]. 


  12. ^ 邵宗海. 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 (PDF). 遠景基金會季刊. 2003-10, 4 (4) [2017-05-29]. 


  13. ^ 徐向前. 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1979年1月). 中国政府网. 中国台湾网. 2006-02-28 [2017-05-31]. 


  14. ^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亞商報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15. ^ 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第277次委员会议报告.2016-10-31


  16. ^ 1985 年 6 月,香港《百姓》陆铿《胡耀邦访问记》


  17. ^ 論國人對國防與戰爭應有的認知. Taup.yam.org.tw. [2018-03-16]. 


  18. ^ 朱鎔基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答記者問(節錄)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19. ^ 中華民國的獨立,


  20. ^ 蔡吉源. 結束ROC統治. 自由時報 (臺北市). 2012年3月14日 [2015年6月25日]. 


  21. ^ [1]陸委會最新民調 支持統一僅一成,


  22. ^ 中國國防部長魏凤和于2018年11月10日在華盛頓參加第二轮美中外交与安全对话時就放話:“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也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如果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中方会像美国当年南北战争一样,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统一。”陆委会反驳魏凤和「南北战争」譬喻指台湾从非对岸一部份


  23. ^ 一个中国原则. Gov.cn. 2008-06-13 [2018-03-16]. 


  24. ^ 九二共識Q&A,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5. ^ 【新月刊203期】社論:面對統一開創未來. Facebook.com. [2018-03-16]. 


  26. ^ 《臺灣前途決議文》全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主進步黨黨綱(page 29-31)


  27. ^ 找回台灣主體性 阮銘籲制憲公投. Taiwanncf.org.tw. 2009-06-28 [2018-03-16]. 


  28. ^ 宋楚瑜重申親民黨立場 兩岸一中反對台獨. Nownews.com. [2018-03-16]. 


  29. ^ 国台办有关文档:《反分裂国家法》相关论述


  30. ^ 陸委會新聞稿編號第104號


  31. ^ 親民黨全球資訊網-政策綱領. Pfp.org.tw. [2018-03-16]. 


  32. ^ 民主進步黨 - 綠色執政品質保證. Dpp.org.tw.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27日). 


  33. ^ 辜汪會談25週年 陸委會籲北京和平溝通,中央社,2018年4月27日


  34. ^ 從漁獵到現代化. [2016-10-13]. 


  35. ^ 3139. 台去年贸易顺差历年第三对大陸香港顺差787亿美元. Tw.people.com.cn. 2012-01-10 [2018-03-16]. 


  36. ^ 我们不欢迎“绿色”台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5月31日 第一版). People.com.cn. [2018-03-16]. 


  37. ^ 今年一季度大陆与台湾贸易额同比下降11.5%. [2016-05-19]. 


  38. ^ 2016年1-9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5%. [2016-10-26]. 


  39. ^ 贏家與輸家贏家與輸家扁·後扁回顧前瞻之三,蘋果日報 (台灣),2007年06月14日


  40. ^ 馬: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10-10.


  41. ^ 釋字328號解釋. Judicial.gov.tw. [2018-03-16]. 


  42. ^ [2]南方周末:人民日报恢复在台驻点,驻台媒体将达10家


  43. ^ 新民网相关报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2.


  44. ^ 吳冠瑾. 「兩岸電影展」七年不癢交流更緊密. 中國時報. 2015-04-20 [2016-03-17]. 


  45. ^ 45.045.1 路梅、劉舒淩.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在臺北開幕. 中國新聞網. 2013-06-08 [2017-09-27]. 


  46. ^ 一弦. 本未倒置、「充大頭鬼」中國式的「Live」.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8-01-23 [2018-03-01]. 


  47. ^ 图解:大陆高校继续免试招收台湾考生 申请范围扩大-新华网. [2018-03-16]. 


  48. ^ Demographic Yearbook—Table 3: Population by sex,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 (PDF). UN Statistics. 2007 [31 July 2010]. 


  49. ^ Chin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6 November 2012]. 


  50. ^ 50.050.1 Number of Villages, Neighborhoods, Households and Resident Population. MOI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2 February 2014]. 


  51. ^ Population (Total). The World Bank. [25 November 2013]. 


  52. ^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三讀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為國家語言. Apc.gov.tw.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53. ^ 「客家基本法」三讀 客語列國家語言. News.ltn.com.tw. 2017-12-29 [2018-03-16]. 


  54. ^ 54.054.154.254.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ctober 2016. 


  55. ^ 55.055.1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y Groups and Subjects (PPP valuation of country GDP). IMF. [29 November 2016]. 


  56. ^ 56.056.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atabase updated on 4 October 2016. Accessed on 6 October 2016.


  57. ^ Income inequality: Delta blues. The Economist. 23 January 2013 [23 January 2013]. 


  58. ^ Table 4. Percentage Share of Disposable Income by Quintile Group of Household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dices.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Taipei, Taiwan: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2010. 


  59. ^ About China | UNDP in China. Cn.undp.org. [2018-03-16]. 


  60. ^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11715383471.doc


  61. ^ China trade now bigger than US. Daily Telegraph. 10 February 2013 [15 February 2013]. 


  62. ^ Taiwan Timeline – Retreat to Taiwan. BBC News. 2000 [2009-06-21].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 臺北:生智,2000年. ISBN 978-957-818-104-5.


  •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岐見》. 臺北:五南,2004年. ISBN 978-957-11-1530-6.


  •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 臺北:天下文化,2004年. ISBN 978-986-417-238-2.



外部链接







参见



  • 南北朝

  •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

  • 朱镕基

  • 台灣研究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