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明寺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坐标:24°53′20.3″N 121°15′27.7″E / 24.888972°N 121.257694°E / 24.888972; 121.257694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大溪齋明寺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大溪齋明寺近景.jpg
大溪齋明寺

登錄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
寺廟
建成年代
1873 年(清同治12年)
官方網站
jms.ddm.org.tw

詳細登錄資料

齋明寺又叫齋明堂,乃桃園市大溪區三合院形態佈局的寺廟, 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1873年(同治12年)改建廟宇,名為齋明堂。1937年(昭和12年),日本政府進行「宗教整理」,更名為齋明寺。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灣省古蹟79號,現為桃園市直轄市定古蹟。




目录





  • 1 歷史

    • 1.1 齋明寺的歷代住持



  • 2 特色


  • 3 重要文化財


  • 4 現況


  • 5 交通


  • 6 参考文献


  • 7 相關條目


  • 8 外部連結




歷史









大溪齋明寺

大溪齋明寺

大溪齋明寺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
桃園市大溪區齋明街153號

創建年份
清道光年間

主神

觀世音菩薩

齋明寺,也稱大溪齋明寺,位於桃園市大溪區, 乃大漢溪左側台地員樹林地區, 於1999年歸台灣法鼓山門下之佛教寺院。


齋明寺又叫齋明堂, 初創時屬齋教龍華教之齋堂,齋派又稱在家佛教,為明中葉興起之佛教支派,信眾在家持齋,不需出家。[1] 1796年(清仁宗嘉慶元年)白蓮教之亂後, 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以慎德齋為最早。齋教可分為龍華教、先天道、金幢教三派,而齋明堂屬龍華教。


該寺創建於1873年(清道光12年)間,龍華教齋友黃普瑟(本名黃世琴), 於大溪區西岸翻修草庵築堂舍名齋明堂


1885年(光緒十一年)林登雲又發起大溪、龍潭、員樹林地方募集資金,聘請三坑子林阿來增建拜亭。


后於1911年間, 因當時齋友江健臣 ,黃近水與江普梅之倡議改築 , 於1912年(大正元年)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2]於1929年(昭和4年)於寺後建萃靈塔,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


普梅任內曾於大正2年(1913年)、5年、8年、9年、11年、13年,分別舉辦六場「過光場」儀式,是齋明堂最盛的時期, 受戒齋友仍以「普」字為名。


1937年(昭和12年),日本政府進行「宗教整理」,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法號普乾)乃與日本曹洞宗攜手更名為齋明寺。后歷經六代住持。其法統承襲普陀山、鼓山曹洞宗、日本曹洞宗等不同的宗門。1938年(昭和13年)「曹洞宗聯絡寺廟認可願」附件中,註明有現住僧侶及住眾32名,信徒人數1200
名。[3]


后在第六代住持會觀師(江張仁居士)時期交給法鼓山聖嚴法師[4]
並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該寺於1997年4月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齋明堂自興建之始,即與大溪地區士紳密切互動,因鄰近的潭、平鎮之地緣交通等多重關係。因此大溪、龍潭地區的廟宇興廟建醮祭典,往往前來恭請觀世音佛祖前往作客。尤其是員樹林一帶的三元宮、瑞源宮、仁和宮和永昌宮等,每年的平安戲或元月的迎媽祖均會來請佛祖。


齋明寺於日治時期, 與台灣北部靈泉寺、凌雲寺和法雲寺等三大寺院關係密切。 齋明堂第四任住持普梅(任期1912-1925),曾拜鼓山湧泉寺聖恩老和尚為師。 第五代住持普乾(任期1925-1939)的長子江張仁(會觀),在1932年(昭和七年)入當時的「曹洞宗台灣中學林」。妙果法師在剃度前因地緣關係曾在齋明堂受菩薩戒,後來師覺力和尚成為佛教僧侶,是北部佛教界活躍的人物,曾同時擔任大湖法雲寺和中壢月眉山圓光寺開山住持。 會觀(江張仁)乃六代住持(任期1939-1999),於二十四歲受戒,地點即基隆月眉山靈泉寺。



齋明寺的歷代住持


依齋明寺所供「齋明寺開山歷代住持暨長生祿位牌」歷代住持:


  • 第一代住持釋性悅

  • 第二代住持黃普瑟

  • 第三代住持胡普惠

  • 第四代住持普梅: 史載普梅位列齋教龍華教的「清虛」,依九品階位而言僅次於「空空」與「太空」二階。

  • 第五代住持江普乾

  • 第六代住持江會觀


特色


目前除主祀觀音菩薩之外,另祀金童玉女、哪吒太子、韋馱菩薩、五顯靈官大帝。


寺徽


正殿觀世音菩薩像坐向之左, 乃日本曹洞宗福井縣永平寺寺徽, 其右為日本曹洞宗橫濱市總持寺寺徽。[5]

靈塔斜陽


齋明寺為三合院形態的寺廟,中庭植草皮,屋頂牆身與一般民居無異,裝飾樸質,無廟宇之繁華俗麗,正殿無檐廊為特色之一,有古樸風之感,與齋教在家持齋修道精神映合。寺地約3甲,草木扶疏清新靜逸,寺後遍植茶花,秋冬之白色花海,十分壯觀,而大溪八景之「靈塔斜陽」即於寺後。

敬字亭


靈塔前有敬字亭,約建於1866年(同治5年),亭身三層,石條砌成,高一丈三尺餘,亭頂葫蘆狀,頂層與中層皆有對聯年。

石階古道



石階古道為昔日居民往來大溪要道,可至山腳下的粟仔園,再渡河往大溪。


重要文化財





石燈籠


  • 法雨寺寶缽
李阿甲法號「釋性悅」,乃第一代住持,齋明寺所保存的資料稱其「出家受戒於南海普陀山法雨寺」。齋明寺仍供奉李阿甲自法雨寺請回的觀世音菩薩,並有自法雨寺攜回上刻有「法雨寺」字樣之寶缽。[6]


現況


齋明寺現有之庭園風格,乃第七代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進駐後方改建之,樣貌與昔日大異其趣, 目前監院法師為釋果啟。



交通


公車:
桃園客運往龍潭經員樹林齋明寺站下車


自行開車:
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大溪交流道出口往員樹林方向即可達齋明寺



参考文献


書目
  • 張崑震《台灣的老齋堂》, 遠足文化, 2003年

  • 吳學明教授《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 林明德 《桃園縣大溪鎮蓮座觀音寺、齋明寺匾聯文化調查研究》,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2000年[永久失效連結]

引用


  1. ^ 大溪齋明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 ^ 張崑震《台灣的老齋堂》, 頁100


  3. ^ 《曹洞宗聯絡寺廟認可願》,手稿本,昭和13年12月


  4. ^ 陳清香《大溪齋明寺的傳承宗風》,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


  5. ^ 法鼓山《齋明寺古蹟與典藏》


  6. ^ 吳學明教授《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永久失效連結]



相關條目




  • 齋教

  • 龍華教

  • 先天道

  • 金幢教

  • 大溪區


外部連結


  • 齋明寺

  • 孫德鴻《齋明寺記》

  • 神奈川県横浜市總持寺

  • 福井県吉田郡永平寺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