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國立中央大學



NCULogo.svg
创建时间

1921年6月6日 國立東南大學[1]

1927年6月9日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2]

1928年2月 國立江蘇大學

1928年5月 國立中央大學


1949年8月 國立南京大學
校長
升格為國立東南大學的創校校長: 郭秉文
校址
南京市 (中華民國)


大學正门及大礼堂,中央大学旧址现已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於清末在南京創校,名稱及沿革曾數度變更,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名定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后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在1952年南京高校院系调整被拆分為多所高校,其在大陸的主體大致為今南京大學及東南大學,後亦在台灣以原名復校。2006年,中央大學舊址錄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大創校之初,師資鼎盛,理科、農科教員有80%留洋,全中國首個生物系更在東大創系[3]。史家有言「北大以文史哲著稱,中大以科學名世」[3],故兩校皆列入民國四大名校。




目录





  • 1 簡史


  • 2 歷史

    • 2.1 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1902-1911)


    • 2.2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1923)


    • 2.3 國立東南大學(1921-1927)


    • 2.4 國立中央大學(1927-1949)


    • 2.5 (国立)南京大学(1949-1952)



  • 3 裂变

    • 3.1 院系调整

      • 3.1.1 文、理学院:南京大学


      • 3.1.2 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


      • 3.1.3 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


      • 3.1.4 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


      • 3.1.5 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


      • 3.1.6 其他



    • 3.2 西迁


    • 3.3 高教大跃进


    • 3.4 中大在臺復校



  • 4 后续

    • 4.1 江苏各校变迁


    • 4.2 百年校庆



  • 5 附屬及實驗學校


  • 6 歷任校長


  • 7 註釋


  • 8 参考文献


  • 9 外部链接


  • 10 参见




簡史


源於1902年开始筹建的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停辦[4]。1914年,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開學。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修科組建國立東南大學,1923年南京高師全部併入[5]。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等江蘇省9所專科以上學校合併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江蘇大學,同年定名国立中央大学。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西迁重慶,1946年還址南京。1949年8月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去“國立”二字改稱南京大學。1952年,該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实施的院系調整中與金陵大學等校有關院系合併調整,成為南京大學、南京工学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学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航空學院、南京林學院、第五軍醫大學;1962年,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復校[6]。在海峡两岸共衍生出多所高校。[7][8][9]



歷史



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1902-1911)




两江师范学堂手绘全景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江宁(今南京)筹办师范学堂。[10]1903年,张之洞署理两江,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11]2月5日,张之洞上《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招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生員,以培养中小学堂教员。[12]3月,三江师范学堂借江宁府署衙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造校舍,以江苏候补道杨觐圭为学堂监督。[13]同月,魏光焘继任两江总督,三江师范学堂在他的任上得以顺利建成,并落实了经费来源。[14]1904年11月26日,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北极阁以南。[15]学堂除招收三年制初级师范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以培养小学堂教习以外,还招收四年制高等师范本科生172人,“备各中学堂教员之选”。学科设有理化科(后改称理化数学部)、博物科(后改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后改称国文史地部),讲授史地、文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农学、教育学等课程。[14]


1906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增设图画手工科。停辦初級師範,專辦優級師範,增設分類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停办。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1923)


1914年8月,江謙任校長,開始在兩江師範學堂的基礎上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六大国立高师之一)。1915年9月10日,南京高師正式開學,初設理化、國文兩部和國文專修科(其中理化、國文兩部第一年仅招收預科生,之後才直接招收正科生;國文專修科招生一年即停辦)。1916年,創設體育專修科、工藝專修科。1917年,添設英文專修科、農業專修科、商業專修科。1918年,添設教育專修科。至1919年,南京高師設有國文史地部(1919年春由國文部改設)、數學理化部(1919年春由理化部改設)共2部,以及體育、工藝、英文、農業、商業和教育6個專修科。1920年,國文史地部和數學理化部合為文理科,下設國文系、英文系、歷史系、哲學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地學系,並成立心理學系,此時共有文理本科9系以及6個專修科,已經成為國內最具綜合性的高等學府。[16]


1920年,南京高師“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宏造就”;此後高師改大,定名「國立東南大學」,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之教育、農、工、商四個專修科改歸東大,其他各本科仍由南高繼續辦理。郭秉文同時擔任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校長,劉伯明任文理科主任兼校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即校長,副主任即副校長)。



國立東南大學(1921-1927)


  • 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成立後,以東大名義招生,南高不再招生,其學生全部畢業後即併入東大。

  • 1921年,南京高师商业专修科改为东南大学商科,迁至上海扩充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

  •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撤去校牌,南高正式并入东大。

  • 1924年4月,停办工科,以工科机械、土木、电机三系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改组成立国立河海工科大学。

1923年時國立東南大學的學系架構(此时全校共教职员200余人,学生1600人。设5科28系。):


  • 农科:设生物、农艺、园艺、畜牧、蚕桑、病虫害等系(生物学系兼属文理科,曾分设植物系、动物系);

  • 文理科:设国文、历史、哲学、外文、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系(外文系由原西洋文学系、英语系及德、法、日各学程合併而成;政治系、经济系由原政法经济系分设);

  • 工科:设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等系;

  • 教育科:设教育、体育、心理等系(心理学系兼属文理科);

  • 商科:设普通商业、工商管理、会计、银行理财、国际运输等系。


國立中央大學(1927-1949)



File:國立中央大學正门及大礼堂.jpg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正門及大禮堂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6月,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原由该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和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及江苏境内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四所公立专门学校,在首都南京改组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受當時的政治氛圍影響且南京在北伐攻克順序中位居第四,並帶有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之涵義而命名之。初設九個學院:農學院、文學院、工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商學院、自然科學院、醫學院和哲學院;不久哲學院改為哲學系隶属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改為法學院,自然科學院改為理學院,即设農、文、工、教育、法、商、理、醫八個學院。某些學者認為此次東大改組包含國民政府希望消滅東大之因素:


  • 上海《民國日報》報導指「國民黨當局稱東大是『反動勢力的大本營』」。[17]

  • 張耀傑撰文稱「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後,就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開始推行他蓄意已久的「大學區制」,東南大學被編入第四中山大學。」「即使在老東南大學已經不復存在的情況下,在蔡元培手下擔任大學院副院長的楊銓,也沒有放棄對郭秉文的報復之心。」[18]

  • 國民黨當權派對東南大學、江蘇教育會、郭秉文、黃炎培等存在不滿意見,吳稚暉、汪精衛、李石曾等人曾稱郭秉文是「教育界的吳佩孚」,屬於「直系人物」。另有觀點認為「汪精衛之所以如此起勁地拱郭秉文下臺,實際上是自己想當東南大學的校長」[19],旋即有在新的首都建立最高學府的需要,「首都大學當立深造之規模,為全國之楷模」[20]。經過此次組建首都國立大學,與前國立東大全盛時期相比,從學院即以前所稱之科上看,新增了醫科,即在上海吳淞創立的醫學院,是中國國立大學創辦的第一所醫學院;此外獨立設置了法學院,涵蓋學科大致相當於東大一度設立的政法經濟系。

1928年2月,因「第四中山大學」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規改為江蘇大學,由於校名前不加「國立」二字遂引發「易名風潮」,師生要求改名「國立南京大學」[21],提議改名「國立首都大學」的聲音也頗具份量。


  • 《江大改易校名之吳稚暉態度》[22]

  • 《江大改名國立首都大學》[23],最終行政院定校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平息了「易名風潮」[註 1]

1928年5月,定名國立中央大學[24]。1928年時國立中央大學的院系设置:


  • 農學院:農藝系、園藝系、農產製造科;

  • 文學院:中文系、外語系、史學系、哲學系、社會系;

  • 工學院:土木系、機械系、化工系、電機系、建築系;

  • 法學院: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

  • 師範學院:教育系、師資專修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

  • 商學院:工商管理系、銀行理財系、會計系、國際貿易系;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地學系;

  • 醫學院:基本醫學系、臨床醫學系。

1932年6月,国民政府国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将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为上海商学院,将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上海医学院。1935年5月,中央大学在南京重建医学院。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11月,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沙坪坝,在重庆大学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开学,后又在柏溪建供一年级新生所用新校区。医学院迁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大学校舍。抗戰時期,在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等校投筆從戎參加青年軍的學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25] 當時,「韓國臨時政府」便設在中大校內,松林坡民主牆右側。[26]國立中央大學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學府。中央大學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教授陣容之強,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27][28] 1942年和1943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45人[註 2],中央大學入選12人,超過其總數的四分之一[29]
中央大學一校的經費,相當於北京、清華、交通、浙江四校的總和。抗戰初期開始的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全部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將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30]。1941年,中央大學設有七個學院(農、文、工、師範、法、理、醫),一個研究院,五十六個系科,九個研究部,一個專科學校,一個附屬中學,以及醫院、農場、工廠等一系列下屬單位;有專職正、副教授183人,講師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學生3153人,全校開設課程共829種。1947年,中大擁有7院41系及科組、23個研究機構。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7年時國立中央大學的系科设置:


  • 農學院:農藝系、農業化學系、農業經濟系、園藝系、畜牧獸醫系、森林系、畜牧獸醫專修科;

  • 文學院: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哲學系、俄文專修科;

  • 工學院:土木系、機械系、化工系、電機系、建築系、水利系、航空系;

  • 法學院:社會系、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邊政系、司法組;

  • 師範學院:教育系、體育系、藝術系、體育專修科;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地理系、地質系、氣象系;

  • 醫學院:醫科、牙科、牙醫專修科、護士師資專修科、高级醫事檢驗職業科。

同时,研究院下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生理、化学、心理、法律、政治经济、教育、农艺、森林、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土木工程、电机工程、生理、公共卫生和生物化学等学部。此外,設有附屬幼兒園、小學、中學。


1940年4月,汪精卫政府在南京成立「復校籌備委員會」,“恢复”中央大学,不久迁至金陵大学旧址(校址在今南京大学北园东半部分),有人称之为“汪伪中央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南京的“中央大学”解散,迁回的中大与金大协商,圖書雜誌歸金陵大学,儀器設備与档案由中大接收。




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师生走出校门庆祝“南京解放”。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月7日,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國立中央大學被改名为「國立南京大學」。



(国立)南京大学(1949-1952)


1949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战败已成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中大师生普遍对国民党丧失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离校后,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中大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中华民国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森林系主任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梁希任校务委员会主席[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希应周恩来的提名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部长,心理学系主任潘菽接任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7月改行校长制后任校长。


在这一时期,南京大学进行了小规模的院系调整。1949年,边政系和南京的国立边疆政治学院、东方语言专门学校合并到北京大学组建东方语言文学系。1950年,国立安徽大学土木系、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1949年时全校有学生2363人,至1951年仅增加到2545人(本科)。



裂变




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今东南大学大礼堂


1948年8月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后,仍为一座具有7个学院的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学。但经过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1950年代中期的大学西迁,以及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大跃进之后,这所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被解体为多所苏式高校,以院、系为单位整建制地作为主体成立或参与建立了11所高等学校。



院系调整




































1952年底南京市内有关高校情况[32]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南京大学
13(24)
1772
254

南京工学院
7(20)
1948
265

南京农学院
5
722
145

南京师范学院
6
638
106

华东水利学院
4(8)
1022
61

华东航空学院
2(4)
453
52

南京林学院
3(4)
236
20

1952年,华东大区的院系调整全面展开,上海和南京是调整的重点。南京市在调整后有8所高等学校,其中7所与南京大学有关,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是以原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1951年私立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的有关院系为主体组建的,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南京林学院则是以原南大和其他高校的有关系科合并组建的[33]



文、理学院:南京大学


原南京大学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调入同济大学外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复旦大学德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与中山大学天文系,成立文理科的综合大学,仍名南京大学。1953年又调入浙江大学地理组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南京大学校址设在原金陵大学天津路部。设中国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天文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地质学系、地理学系和气象学系等13个系20个本科专业,并设4个专修科专业。10月1日,举行南京大学校匾揭幕典礼,10月10日开学。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潘菽(原南京大学校长)为校长,孙叔平(原南京市文教局长)为第一副校长,李方训(原金陵大学校长)为第二副校长,保留原南大、金大必要职员组织行政机关。原南京大学及前金陵大学的档案、文物(如校印等),除需立即应用者以外均归南京大学[33]。全校专任教师253人,本科生1296人,专科生482人[34]。1956年,心理系迁往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


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机械系、电机系、土木系、化工系和农学院食品工业系为基础,合并金陵大学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私立江南大学机械系、电机系、食品工业系,武汉大学园艺系农产品加工组和农化系农产制品组、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农化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更名为东南大学)。建院初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等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设10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修科专业[35]。1952年底,有专任教师265人、学生1948人[32]。考虑到南京工学院师生人数最多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将南京高校中校舍面积最大的原南京大学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校址[36]。1953年,又并入浙江大学、山东工学院、厦门大学和交通大学的无线电通讯与广播专业,以及厦门大学机械系热动装置专业。张江树(原南京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钱锺韩(原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任建院筹备负责人,以原南京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张江树调华东化工学院后,由汪海粟任南京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钱锺韩任副院长。


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与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共同组建华东水利学院。1953年,调入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1955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水道海港系并入。1952年9月建院集中时,有交通大学教师14人及学生106人,南京大学教师10人及学生71人,同济大学教师6人及学生28人,浙江大学教师7人及学生57人,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教师10人及学生71人,当年招收新生700人(本科生400人、专科生300人)。设水力发电、水利土壤改良、水文、水工结构共4系及对应的4个专修科。1952年10月开学时,有教师70人,学生1017人,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兼任院长,严恺(原交通大学教授)为第一副院长,裴海萍为第二副院长。[37][38]


1952年10月,原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在南京共同组建华东航空学院。范绪箕(原浙江大学教务总长、航空系首任系主任)任筹备小组召集人,后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兼教务长、副院长兼教务长。1952年底,华航设航空发动机系和飞机系,每系都设有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由王宏基(原交通大学教授)、黄玉珊(原南京大学教授)分任系主任,年底有教师52人,学生453人。1953年10月,寿松涛到院全面主持工作。[39]


1952年,华东航空学院和华东水利学院的校舍尚未建成且缺少师资,南京工学院将四牌楼部分校舍借给华航、华水两院,工、航、水三院合校办学,部分部门合并办公,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基础技术课的教学由南京工学院承担,华航、华水与南工相近专业的学生同堂上课。1953年华水迁往西康路现址,1954年华航迁往中山门外卫岗,南工又向水、航两院调配了一批教师。[40][41][42]



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


原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并入浙江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成立南京农学院;原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与金陵大学森林系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两院校址设于丁家桥原南京大学二部,利用原南京大学农学院校舍办学。南农与南林暂时合校办公办学,两块校牌实为一套班子,成立了两校建筹委员会,金善宝(原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为主任委员,靳自重(原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郑万钧(原南京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林学系系主任)为副主任委员[43]。两院以原金陵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


南京农学院设畜牧兽医、农学、植保、土壤农化、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6个系,1952年底专任教师145人,学生722人[44]。金善宝任院长。1958年迁往华东航空学院内迁后空出的中山门外卫岗校址。


南京林学院初设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工程3个专业,并设林业专修科、林业训练班和森林利用训练班。12月,郑万钧被任命为副院长。当年底,有教师20人,学生236人。1953年成立林学系和森林工业系。1955年9月,迁至太平门外锁金村现址(原金陵大学武庄农场)单独建院。9月10日,华中农学院林学系调整到南京林学院。[43][45]



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


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幼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5系,与金陵大学的教育、儿童福利2系合并,调入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岭南大学儿童福利组、南京师专数理班,成立南京师范学院,设在原金陵大学宁海路部(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52年底设中文、教育、幼稚教育、美术、体育、音乐等6系及数学、生物、地理3个专修科,专任教师106人,学生638人。陈鹤琴(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吴贻芳(原金陵女子学院院长)、纵翰民为副院长,以原金陵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



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


1951年,南京大学医学院已划归军队系统,1952年1月正式改名为华东军区医学院,1952年3月改名为第三军医学院,1952年3月改名为第五军医大学,仍设原南京大学丁家桥二部医学院处。



其他


  • 原南京大学法学院撤销,教授以及大多数中老年教师被迫改行,只有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转至他校,其中哲学系调整至北京大学,法律系、政治系调整至华东政法学院,经济系调整至复旦大学。

  • 原南京大学体育系与前金陵大学体育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合并,在上海组建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上海体育学院)。

  • 1952年,原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并入浙江农学院,原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果树组并入山东农学院。

  • 1952年,原南京大学农学院桑蚕专修科并入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农科后分出成为安徽农业大学)。


西迁


  • 1954年,第五军医大学西迁西安与原第四军医大学合组为新的第四军医大学。

  • 1956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三分之一师资及有线电设备西迁成都,同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 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内迁西安并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


高教大跃进


  • 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整建制迁无锡,组建无锡轻工业学院。

  • 1958年,南京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整建制组建为南京化工学院,设于原南京大学丁家桥二部。

  • 1960年,以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农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2个专业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在镇江建校并改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


中大在臺復校



復校事宜,由戴运轨主導、于1962年在台湾復立,初稱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起初校址屢有遷徒,至1967年定址桃園市,1979年恢復“国立中央大学”。[46]



后续



江苏各校变迁


  • 南京农学院:1984年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 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更名为河海大学。

  • 南京林学院:1985年改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并入。

  • 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2年更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与有关学校合并为江苏大学。

  • 南京化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2001年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名为南京工业大学。

  • 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业大学,2001年与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为江南大学。


百年校庆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中央大学在大陆的衍生高校以1902年刘坤一奏请成立三江师范学堂为创校起点,在中央大学校友的推动下,由江苏省政府主办,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承办,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协办,于2002年5月举行了名为“江苏九所高校百年联合庆典”、实为中央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活动[47]。1962年由中華民國政府在臺復校的国立中央大学認定1915年在南京創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校史起源,2015年6月6日举行百年校庆。



附屬及實驗學校



  •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原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附屬中學)


  •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原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附屬小學)


  • 鼓樓幼兒園(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教育科實驗幼稚園)


歷任校長


清末採用近代新學制之後歷任校長:


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时期

  1. 缪荃孙(1902,总稽查)

  2. 方履中

  3. 陈三立

  4. 杨觐圭

  5. 刘世珩

  6. 徐乃昌


  7. 李瑞清(1906-1912,监督)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时期

  1. 江谦(1914-1919)


  2. 郭秉文(1919-1925)

    • 蒋维乔(代,1926-1927)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

  1. 张乃燕(1927-1930)


  2. 朱家骅(1930-1931)

    • 李四光(代,1932)


  3. 罗家伦(1932-1941)


  4. 顾孟余(1941-1943)


  5. 蒋中正(1943-1944)


  6. 顾毓琇(1944-1945)


  7. 吴有训(1945-1947)


  8. 周鸿经(1948-1949)

南京大學時期

  1. 梁希(1949-1951)


  2. 潘菽(1951-1957)


註釋



  1. ^ 對江蘇大學一名不滿者,从歷史的角度,認為不如前東南大學「足以代表東南各省共有之學府」;從南京成為新都的未來的角度,該名「既不足以冠全國中心之學府,又不足以樹首都聲教之規模」,「範圍既限於一省,規模自屬於一隅,全國學術失其中心」,見:《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定校名請願代表團李鐵錚等來呈為請求改該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由》。教育雜誌文章認為「國立中央大學」名稱更「冠冕」,見: <唯名主義之「蘇大」校牌問題>,《教育雜誌》第20卷第5號,民國17年5月。然而名稱未必能限制學校,例如,被改名為江蘇大學時文人曾有這樣的認識和感想:「以氣魄與可能性而論,江蘇大學自然遠過金陵(大學)。讓我們翹趾仰望著它的未來的光榮吧。」 <遊新都後的感想> 民國十七年春 袁昌英


  2. ^ 部聘教授共45人。其中,國立中央大學:12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9人;國立浙江大學:5人;國立武漢大學:3人。



参考文献




  1. ^ 「1921年6月6日,東南大學在上海召開董事會,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並一致推薦郭秉文為校長。隨後,學校將6月6日定為東大的校慶日。東大遂於8月招考預科學生。9月國立東南大學正式開學。教育部代部長馬鄰翼委任郭秉文為東南大學校長。」第二章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 二、東大的組建與南高的歸併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4-13.,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2002年。


  2. ^ 「即以6月9日為第四中山大學成立紀念日」第三章 中央大學前期發展(1927~1937): 一、定名前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4-13.,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2002年。


  3. ^ 3.03.1 轉引自王成聖撰《郭校長秉文傳》提及的《記北大(東大附)》,見《中央大學七十年》,1985年版,第70頁。六、南高、東大的師資力量.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2014年2月 [2015-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中文(简体)‎). 


  4. ^ 王德滋 等 (编).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44. ISBN 73050390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王德滋 等 (编).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5–114. ISBN 73050390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 戴運軌,中華百科全書‧1983年典藏版。


  7. ^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江苏百年高校联合庆典办公室. 江苏百年高校联合庆典公告. 光明日报. 2002-02-26. 


  8. ^ 新华网江苏频道专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 2002-04-30. 


  9.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给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百年校庆的贺信. 南京大学报. 2002-05-30. 


  10. ^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志·教育志(下).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 第766-799页


  11. ^ 《申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3年1月22日):“江南高等学堂经署督宪张香涛宫保改为宁属师范学堂并饬另设三江师范学堂,令学堂总办督同上、江两县赶紧寻觅宽广地方,建造房屋。”


  12. ^ 张之洞. 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 张文襄公全集·第58卷. : 15-16. 


  13. ^ 苏云峰. 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3年. 第9页


  14. ^ 14.014.1 王德滋 等 (编). 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18. ISBN 73050390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5. ^ 《大公报》, 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十一月十六日


  16.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百年史.


  17. ^ 參見:《東南學閥重據最高學府》,民國21年9月9日上海《民國日報》


  18. ^ 《東大學潮:党國代表楊銓與無黨派校長郭秉文》 張耀傑


  19. ^ <答覆東大學生的公開信> 汪精衛 《民國日報》民國14年2月中旬 <伯樂校長 ——教育家 郭秉文>


  20. ^ 《中央大學十周年紀念冊》民國26年


  21. ^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定校名請願代表團李鐵錚等來呈為請求改該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由>,《大學院公報》第5期,民國17年5月


  22. ^ 民國17年4月23日《申報》


  23. ^ 民國17年4月25日《中央日報》


  24. ^ 中大改名令到校. 民國日報. 民國17年5月5日


  25.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26. ^ 中央大学四年略记 胡业仑


  27. ^
    「抗战时期迁川的国立中央大学」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17. 郑体思 陆云荪



  28. ^ 民國三十四年《教育部檢報國立專科以上學校教員及國立研究機關科研人員統計總表》
    • 國立中央大學: 教授325人,副教授57人,講師113人,助教259人。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55人,副教授7人,講師34人,助教177人。

    • 國立中央研究院: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講師45人,助教16人。

    • 全國:教授級3298人,副教授級1063人,講師級1647人,助教級1955人。




  29. ^ 炸弹下壮大的中央大学 王运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 中央大学抗战内迁“借住”重庆大学办学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11.


  31. ^ 梁希(1883-1958).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 [2014-05-04]. 


  32. ^ 32.032.1 江苏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教育大事记(1949—1988).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33-35


  33. ^ 33.033.1 “院系调整中的分合”.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311-315


  34. ^ “院系调整后的事业发展”.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301-310


  35. ^ “院系调整与南工的兴起”. // 朱斐,等 编. 东南大学史(1949-1992).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 32-40


  36. ^ 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3-23.. 南京,1952 [引自《金陵大学史》]


  37. ^ 华东水利学院的成立:老“河海”在新中国的新生. 河海大学校报, 2012-03-15(第578期)


  38. ^ 河海大学编年史


  39. ^ 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 西安航空学院档案全宗介绍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1-12..


  40. ^ “新生”. 河海大学校史.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41. ^ 姜长英. 谈谈西北工业大学校史. 航空史研究, 1997(03).


  42. ^ 陈鑫根. 《记华航西迁前后的教学、师资和学科创建》.//《难忘的岁月:华东航空学院西迁50周年纪念文集》. 西安: 西北工业出版社, 2006.


  43. ^ 43.043.1 南京林业大学. 历史回眸(1952-1961年)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2. 2011-05-24


  44. ^ 宋旭峰. “1952年的院系调整”.//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45. ^ 我校在金陵大学武庄农场旧址设置硅化石成为校园新景观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7.. 南林青年之家, 2012-10-25.


  46. ^ 關於中央大學. 桃園市: 國立中央大學. 2016-01-21 (中文). 


  47. ^ 中央大学校友会理事长 冯端. 在百年校庆中央大学校友联谊会上的发言[永久失效連結]. 2002-05-21.



外部链接





  • 国立中央大学(大陆时期)毕业生官方学籍檔案查詢(含南京高師、東大、中大和1952年前南大等時期)[永久失效連結]


  • 国立中央大学(大陆时期)中途离校生官方学籍檔案查詢(含南京高師、東大、中大和1952年前南大等時期)[永久失效連結]

  • 國立中央大學校史館


参见



  • 民国四大名校

  • 國民政府國立大學列表


  • 國立中央大學(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复校)


  • 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陆改名国立南京大學,1950年更名南京大学,1952年院校调整时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由四牌楼迁至在原金陵大學鼓楼校址)


  • 東南大學(以原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工学院部分院系为主体建立的南京工学院,位于国立中央大学原址,1988年改名为东南大学)


  • 江苏大學(前身主要是原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农业机械工程学科,和历史上的国立江苏大学有同名,但只是国立江苏大学的农业机械工程学科)


  • 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主要是原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师范学院,和历史上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名相近,但只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科)


  • 金陵大学(其原址为南京大學鼓楼校区北园东半部分,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的多所衍生院校为与该校院系合并组建,现已不存在)


QDeVCIU,611eVRp4Uw23hSztBMZNOEui axL 4TUcvu 7U0aGN,drvtpLHqcSmwc,MH
VDAru1Q2x,K99vP0AQ Tgq6 6i13W9wMLx WDDx4XGramZoaGSe0RRl rZ,BSzOgrDjC0zWc4mP,Awu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