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那卡那富族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總人口

約345人(2019年3月)[1]
分佈地區

台灣高雄市那瑪夏區
語言

卡那卡那富語、布農語
相關民族


  • 鄒族、布農族、拉阿魯哇族

卡那卡那富族(卡那卡那富語:Kanakanavu),舊稱卡那卡那布,人口約345人,主要居住在高雄市那瑪夏區。傳統語言為卡那卡那富語,但目前通用語是布農語。以往被各統治政府歸類於鄒族,和拉阿魯哇族合稱「南鄒」,中華民國行政院於2014年6月26日承認其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16族。[2][3][4]




目录





  • 1 簡介


  • 2 祭儀


  • 3 民族起源


  • 4 參考資料


  • 5 外部連結




簡介


「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意為住在Kanakanavu一地的人,古稱「簡仔霧番」或「干仔霧番」,在日治時代認定為鄒族,戰後亦沿用此分類至今。但學界在日治時代即對於該族群和鄒族,有各種分類法。伊能嘉矩、鳥居龍藏等學者根據語言與風俗習慣的異同,將鄒族視為單一族群,但對族群內部的區分並不一致;小川尚義則由比較語言學的觀點,將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視為三個獨立的族。[5]卡那卡那富族人在2001年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時,發現他們在語言上無法溝通,進一步比較發現與鄒族在祭典與食材上也有很大差異,加上受到賽德克族正名運動激勵,決定發起正名運動[6],並於2014年6月26日正式獨立為一族。[4]



祭儀


卡那卡那富族的重要祭儀有「Mikong(米貢祭)」、「Pasikarai(河祭)」等。


傳統狩獵的方式有三種 Uma'anupu (帶狗狩獵) / Rumaringee (陷阱) / Aracakaan (狩獵)



民族起源


Kanakanavu的口傳族史中,關於其祖先的原居地在何處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按照其地理位置可大致分成兩大類:第一大類是「東來說」,有關此說的傳說有多種版本,不過其內容大同小異,現舉一例:Kanakanavu與Hlaʼalua昔日同住在Nacunga,後來遭遇了大洪水侵襲,前者逃往Tanungintsu,後者逃往Nausulana(籐包山,在今那瑪夏區東南方)。待洪水退後,Kanakanavu再下山至Natanasa 。[7]第二大類則為「西來說」:一說Kanakanavu的祖先原本住在嘉南平原。後來因平原上的野獸被獵得越來越少,為了追捕野獸之故,就漸漸地往山區遷移,最後來到楠梓仙溪上游一帶建立聚落。在遷移的路途上,大約走到台南市楠西區一帶時,有一群人與Kanakanavu的祖先分手而往旗山的方向走去,這群人就是今日的Hlaʼalua的祖先。另一說是Kanakanavu的祖先原本住在台南附近,與同住平原的其它族群和諧相處,後來受荷蘭人逼迫才遷往山區(1995, 2002)。[8]



參考資料




  1. ^ "卡那卡那富族"[1],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4月8日查閱。


  2. ^ 正名成功 原住民再增2族變16族,中央社,2014年6月26日


  3. ^ 原住民再多2族 增至16族


  4. ^ 4.04.1 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原民會:加強復振族語"存档副本. [2014年7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3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新聞稿,2014/06/26 11:55:58.



  5. ^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8-26.


  6. ^ 新故鄉願景-爭正名叫我卡那卡那富族


  7. ^ 移川子之藏。1935


  8. ^ ,林曜同,〈建構與分類:「南鄒族」(Kanakanavu)的族屬論述〉,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005年,頁97–140。




外部連結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