嬪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中文名稱 | ||||||||||
---|---|---|---|---|---|---|---|---|---|---|
| ||||||||||
日文名稱 | ||||||||||
| ||||||||||
韓文名稱 | ||||||||||
| ||||||||||
越南文名稱 (?) | ||||||||||
|
嬪,又稱皇嬪,是中國古代皇帝妃嫔的一種位号,亦見於東亞其他地區,如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嬪最早見於上古時期周禮中的記載:「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而在之後的朝代對於嬪的使用仍時有可見:
目录
1 中國
1.1 魏、晉時期
1.2 南北朝時期
1.3 隋、唐時期
1.4 宋、金時期
1.5 元、明、清時期
2 日本
3 朝鮮半島
4 越南
5 參看
6 参考文献
中國
魏、晉時期
魏時期的魏文帝設置貴嬪,位在皇后之下。
西晉武帝時沿用周禮中的記載而設置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稱九嬪。
南北朝時期
南朝齊在南齊太祖建元元年,經禮司奏請而設置九嬪: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
南朝陳在南陳世祖天嘉初年設置許多後宮位號,其中有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容、昭儀、修華、修儀、修容等,各一人。
北朝魏在北魏高祖孝文帝的孝文漢化政策同時,改革後宮制度,後宮位號皆位視朝中官員,其中有:三嬪,位視三卿;六嬪,位視六卿
北齊初年後宮有過嬪的位號,而北齊世祖於河清年間制定新的宮制,其中亦有嬪的位號:
上嬪:隆徽、光猷、昭訓,位視三卿。
下嬪:宣徽、宣明、凝暉、凝華、順華、光訓,位視六卿。
隋、唐時期
隋朝初年因皇后獨孤伽羅善忌,因此後宮位號儉樸,雖有設置但並不實際作為皇妾,其中有:- 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在獨孤伽羅崩後,隋文帝才又增加後宮位號,並將嬪擴充到定員九人。隋煬帝繼位後,自治嘉名以充實後宮,其中有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 唐朝初,李渊開國時,所設置的後宮位號中便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除九嫔之外,有贵嫔之号。李渊的妾室莫丽芳在武德元年逝世,追赠贵嫔。其后李渊杨嫔的位号亦可能是贵嫔。同时,贵嫔可能同贵妃一样用作泛称。有研究者亦认为[1],贵嫔是妃以下嫔妃的泛称,而下嫔则是宝林、御女、采女之类低阶妃嫔的泛称。
宋、金時期
- 宋朝的宮制,經過幾代皇帝的經營之下日漸完善,而後宮位號中有一階級為九嬪,但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以往的九嬪是的確只有九位,但宋朝的九嬪卻有整整十八位:太儀、貴儀、妃儀、淑儀、婉儀、順儀、順容、淑容、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 金朝宮制雖幾經修改,但仍沿用九嬪的規制: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元、明、清時期
元朝時期後宮位號樸素簡單,只設有簡單的皇后、妃、嬪三等級,但人數不定。
明朝前期后宫自后妃下杂置诸宫嫔,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位号。中期嘉靖帝时规定嬪位在皇后之下的第四等,人数无定。
清朝初年後宮體制較為简单,入关前和顺治朝用妃、福晋、格格等封号。康熙朝逐渐定制,康熙帝定制,皇后以下为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此時定制是嬪位在皇后之下的第四等,並定員六人。[2]
日本
日本平安時代前期,嬪是天皇嬪御的位階之一,為四等級中最低等的,定員四人,但到後期代稱嬪的女御一詞逐漸獨立出來,且取代嬪的位號,之後嬪的位號便不再使用。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在朝鮮王朝時期,嬪為地位僅次於王妃(國王正妻)的後宮位號,由王妃決議賜封給該後宮的封號,封號一般以寓意吉祥或代表美德的字。
越南
越南阮朝時,嬪是後宮一個位號,分別為後宮第三級的三階嬪(越南文:Tam Giai Tân)和第四級的四階嬪(越南文:Tứ Giai Tân)、五階嬪(越南文:Ngũ Giai Tân)三個等級[3]。
參看
- 宮嬪
- 王世子嬪
参考文献
^ 霍斌. 《唐代前期内官制度研究》. 乾陵文化研究 (陕西省咸阳市: 乾陵博物馆). 2015, (2015年第00期): 234–236 (简体中文).
^ 《清史稿‧后妃》,卷214,曰:「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 存档副本. [200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