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马丁·布伯 |
---|
|
出生 |
1878年2月8日 奥匈帝國维也纳
|
---|
逝世 |
1965年6月13日(1965-06-13)(87歲) 以色列耶路撒冷
|
---|
|
时代 |
20世纪哲学家 |
---|
地区 |
西方哲学 |
---|
学派 |
存在主义
|
---|
主要领域 |
本体论
|
---|
著名思想 |
Ich-Du(我-你)、Ich-Es(我-他) |
---|
受影响于 伊曼努尔·康德、索倫·奧貝·克尔凯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Gustav Landauer
|
影响于 保罗·田立克、Gershom Scholem、艾米尔·布鲁内尔、Emmanuel Lévinas、Ludwig Binswanger、Iván Böszörményi-Nagy
|
马丁·布伯(德語:Martin Buber,1878年2月8日-1965年6月13日),奥地利-以色列-犹太人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宗教有神论、人际关系和团体。马丁·布伯的著作,具有富于感染力的、有时如同诗歌般的写作风格,以及鲜明的主题:重述哈西德派传说、《圣经》注释和形而上学对话。马丁·布伯是一位文化锡安主义者,他活跃于德国和以色列的犹太人团体和教育团体。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在巴勒斯坦实施一国解决方案(与两国解决方案相对)的支持者,赞同在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国后,建立一个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地区性联邦。他的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
生平
1878年2月8日,马丁(希伯来语名字: מָרְדֳּכַי, Mordechai)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所罗门·布伯是犹太传统和《摩西五经》的著名学者,住在伦贝格(今乌克兰利沃夫),马丁·布伯童年时代大部分时间住在祖父那里。马丁·布伯接受的是多语种的教育:在家中说意第绪语和德语,在童年时期学习了希伯来语和法语,在中学时期又学习了波兰语。
1892年,马丁·布伯回到伦贝格父亲的家中。在经历一次个人宗教危机后,他放弃遵守传统的犹太教宗教法典,并开始阅读伊曼努尔·康德、索倫·奧貝·克尔凯郭尔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等哲学家的作品,其中后面两位尤其鼓舞他日后从事哲学研究。1896年,马丁·布伯前往维也纳求学,学习哲学、艺术史、德国研究和语言学。1898年,他参加了锡安主义运动,参与大会和组织工作。1899年,在苏黎世求学期间,马丁·布伯遇见了未来的妻子、来自慕尼黑的Paula Winkler(一位非犹太人锡安主义作家,后来改信犹太教)。
马丁·布伯的锡安主义具有他自己个人的观点,他不同意西奥多·赫茨尔的锡安主义的政治与文化方向。赫茨尔所设想的锡安主义的目标只是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没有考虑到犹太文化或宗教的需要。与此相对照,马丁·布伯则认为,锡安主义的潜力在于其社会的和精神的财富。赫茨尔与马丁·布伯终其一生,始终在相互尊敬和争论中,各自朝向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1902年,马丁·布伯成为锡安主义运动中央机关的周刊《世界报》(Die Welt)的编辑。但是一年后马丁·布伯加入了犹太教的哈西德运动。马丁·布伯很赞赏哈西德派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中实践他们的宗教。与总是关注政治利益的繁忙的锡安主义组织相比,哈西德派更关注于马丁·布伯所渴望锡安主义采纳的价值观。1904年,马丁·布伯退出了大部分锡安主义运动的组织工作,专心于研究和写作。同年,他发表了论文
伊拉斯谟奖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58年:奥地利人
- 1959年:罗贝尔·舒曼
- 卡尔·雅斯贝尔斯
|
---|
| 1960年代 |
- 1960年:马克·夏卡尔
- 1960年:奥斯卡·柯克西卡
- 1962年:Romano Guardini
- 1963年:马丁·布伯
- 1964年:Union Académique Internationale
- 1965年:查理·卓别林
- 英格玛·伯格曼
- 1966年:Herbert Read
- René Huyghe
- 1967年:扬·廷贝亨
- 1968年:亨利·摩尔
- 1969年:加布里埃尔·马塞尔
- 卡尔·冯·魏茨泽克
|
---|
| 1970年代 |
- 1970年:汉斯·夏隆
- 1971年:奥利维埃·梅西安
- 1972年:让·皮亚杰
- 1973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1974年:Ninette de Valois
- Maurice Béjart
- 1975年:恩斯特·贡布里希
- Willem Sandberg
- 1976年:国际特赦组织
- René David
- 1977年:Werner Kaegi
- 让·莫内
- 1978年:木偶剧场/主题 木偶戏:
La Marionettistica of the Napoli brothers
Ţăndărică of Margareta Niculescu
Théatre du Papier of Yves Joly
Bread and Puppet of Peter Schumann
- 1979年:Die Zeit, 新苏黎世报
|
---|
| 1980年代 |
- 1980年: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 Gustav Leonhardt
- 1981年:Jean Prouvé
- 1982年:Edward Schillebeeckx
- 1983年:雷蒙·阿隆
- 以赛亚·伯林
- 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
-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 1984年:Massimo Pallottino
- 1985年:Paul Delouvrier
- 1986年:瓦茨拉夫·哈维尔
- 1987年:Alexander King
- 1988年:Jacques Ledoux
- 1989年:国际法律家委员会
|
---|
| 1990年代 |
- 1990年:Sir Grahame Clark
- 1991年:伯纳德·海廷克
- 1992年: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
- 1992年:西蒙·维森塔尔
- 1993年:Peter Stein
- 1994年:Sigmar Polke
- 1995年:伦佐·皮亚诺
- 1996年:William Hardy McNeill
- 1997年:雅克·德洛尔
- 1998年:毛里西奥·卡赫尔
- Peter Sellars
- 1999年:玛丽·罗宾逊
|
---|
| 2000年代 |
- 2000年:Hans van Manen
- 2001年:克劳迪奥·马格里斯
- 亚当·米奇尼克
- 2002年:Bernd and Hilla Becher
- 2003年:Alan Davidson
- 2004年:Abdolkarim Soroush
- Sadik Al-Azm
- Fatema Mernissi
- 2005年:赛门·夏佛
- 史蒂文·谢平
- 2006年:Pierre Bernard
- 2007年:Péter Forgács
- 2008年:伊恩·布鲁玛
- 2009年:Antonio Cassese
- Benjamin B. Ferencz
|
---|
| 2010年代 |
- 2010年:何塞·安东尼奥·艾伯鲁
- 2011年:Joan Busquets
- 2012年:丹尼尔·丹尼特
- 2013年:于尔根·哈伯马斯
- 2014年:Frie Leysen
- 2015年:维基人
- 2016年:A·S·拜厄特
- 2017年:米谢勒·拉蒙
- 2018年:芭芭拉·埃伦赖希
|
---|
| Category:伊拉斯谟奖得主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BIBSYS: 90063488
- BNE: XX897259
- BNF: cb118944280 (data)
- BPN: 29265940
- CiNii: DA00631930
- FAST: 39651
- GND: 118516477
- ISNI: 0000 0000 8344 4096
- LCCN: n79081898
- LNB: 000023575
- MusicBrainz: e2da2f39-6074-4015-aada-fea2f2ae8b84
- NDL: 00434688
- NKC: jn19990009521
- NLA: 35023282
- NLP: A11818578
- NNL: 000026049
- NSK: 000029894
- NTA: 000029894
- SELIBR: 169252
- SNAC: w6736v0n
- SUDOC: 026757923
- VIAF: 689263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