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新村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大陳新村,1955年大陳義胞從大陳等島嶼撤退到台灣,中華民國政府為安置來台的大陳義胞所興建的住宅。




目录





  • 1 地點選定

    • 1.1 分布



  • 2 村落分配


  • 3 新村興建


  • 4 村內設施


  • 5 現況


  • 6 參考文獻


  • 7 相關條目


  • 8 外部連結




地點選定


大陳義胞來台之前,政府成立「大陳地區反共義胞來台輔導委員會」(以台灣省省主席與內政部長為召集人),以統合所有的安置過程。大陳義胞來到台灣後,首先接送到基隆市所設置的臨時招待所居住,做為初步安置,並開始選定大陳新村的位置,處理相關土地與房舍事宜。後來政府決定將大陳義胞安置在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高雄縣、屏東縣、台北縣、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南投縣、台南市、高雄市等十二個縣市,建立三十五個大陳新村供其居住。


大陳新村的建立,主要由「大陳地區來台義胞就業輔導委員會」負責,上述十二個縣市當中,主要以宜蘭、花蓮、台東、高雄、屏東五縣為主,地點的選擇考量到安置人民的就業和發展環境等因素,東部因地廣人稀,較適合大陳新村的建立,屏東與高雄則是有良好的農業環境與漁業資源,對大陳義胞就業上有相當的幫助。



分布


  • 新北市永和區五和新村

  • 基隆市中正區漁師新村

  • 花蓮縣花蓮市大陳一村、大陳二村

  • 桃園市大溪區更生新村

  • 新竹市北區信義新村

  • 南投縣埔里鎮紹興新村

  • 台南市南區博愛新村

  • 台東縣台東市漁山新村、披山新村,大武鄉披星新村

  • 宜蘭縣頭城鎮忠孝新村,礁溪鄉成功新村,壯圍鄉仁愛新村,蘇澳鎮岳明新村

  • 高雄市茄萣區南田新村,阿蓮區再興新村,大社區和平新村,旗山區凱旋新村,鳳山區太平新村,旗津區實踐新村,林園區力行新村

  • 屏東縣高樹鄉百畝新村、虎磐新村、南麂新村、日新新村、自強新村,里港鄉克難新村,屏東市自由新村,新園鄉中興新村,潮州鎮鳳尾新村,新埤鄉玉環新村,枋寮鄉玉泉新村、東山新村、新龍新村


村落分配


大陳義胞以籍貫與職業二大項,做為分配到大陳新村準則,籍貫上大致分為四項:


  • 兵眷在高雄縣


  • 臨海縣(漁山島)玉環縣(披山)義胞,在台東縣


  • 平陽縣(南麂)義胞,在屏東縣


  • 溫嶺縣(上下大陳)義胞,除住宜蘭花蓮兩縣外,並以餘數配往其他三縣。[1]

職業則以農業、漁業、手工業與商業來區分,但並不是只有單一職業村,有時會有農漁、漁商、工商等混合職業村,較特別的是分發到南投縣埔里鎮的紹興新村,義胞主要在埔里酒廠裡工作;台南市南區的博愛新村,則是唯一以商業為主的大陳新村;其他如以碼頭工人為主的高雄市旗津區實踐新村、以漁產加工為主的新竹市北區信義新村。



新村興建


政府對建立新村是採取「自己的家要自己興建」的立場,房屋材料由政府採買,所需之勞動力(粗工和小工)則由大陳義胞負責,每戶需派出一名青壯人手協助興建,至於技術部分是由政府聘請師父,分工合作來完成。大陳新村內的房屋以人口數量來分配,共分為三種:


  • A型:4人(含)以下,約4~5坪。

  • B型:5~6人,約6坪。

  • C型:7人(含)以上,約7坪。[2]


村內設施


因居住的空間非常小,扣除睡覺的床位與一張桌子外,幾乎沒有其他空間,所以居民都在前後左右加蓋,以爭取空間的利用。另外,大陳新村還有幾項公共設施:


  • 公共房屋:通常是一棟至二棟,供開會、婚喪喜慶或放置公共用品。


  • 公共廁所:由於房屋內沒有廁所,各個新村會依照人口戶數的多寡,來興建公廁。


  • 水井:居民喝的水源,挖井取地下水飲用,再以人工或機器來取得民生用水。

  • 道路:大陳新村所在的地方,不一定擁有聯外道路,因此政府開闢道路,供村民使用。

  • 學校:若新村規模戶數眾多,則興建臨時國校供學齡兒童就讀。如宜蘭縣岳明新村、屏東縣中興新村、屏東縣新龍新村等。[3]


現況


大陳新村在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各村因先天與後天的條件不同,發展情況各異,目前較完整的大陳新村主要為永和區的五和新村、花蓮縣的大陳一村、高雄市林園區的力行新村與屏東縣新園鄉的中興新村。其他大陳新村有的沒落、有的廢村,甚至因人口的外移,導致大陳新村內無大陳義胞居住的現況。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四十四年(1955)》(台北:國史館,1989),頁347。


  2. ^ 何政哲,〈大陳過台灣-1950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頁91。


  3. ^ 何政哲,〈大陳過台灣-1950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頁94。



相關條目


  • 永和大陳義胞社區

  • 臺灣大陳人

  • 金剛計劃

  • 大陳島撤退


外部連結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追尋大陳社會文化網》國科會獎助計畫·2002年~2006年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