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布農族
Bunun

Bunun by Torii 1900 n7474.jpg
著正裝的布農族人,鳥居龍藏攝於1900年.

總人口

約58,944人(2019年1月)[1]
分佈地區

以南投縣為主要群居地、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花蓮縣卓溪鄉、台東縣海端鄉
語言

布農語
相關民族

  • 和其他台灣原住民都屬於台灣南島民族

  • 和島嶼東南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相關

布農族(布農語:Bunun),舊稱布嫩,清代文獻稱為武崙族,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現在的人口約五萬餘人。




目录





  • 1 簡介


  • 2 地理分布


  • 3 文化特色

    • 3.1 八部合音

      • 3.1.1 「八部合音」係某位布農人自稱



    • 3.2 洪水傳說



  • 4 社會組織


  • 5 知名人物

    • 5.1 政治


    • 5.2 歌手、演藝人員


    • 5.3 體育界


    • 5.4 學界、教育界


    • 5.5 文學


    • 5.6 藝術


    • 5.7 媒體



  • 6 統計


  • 7 相關條目


  • 8 和「布農族」相關的學術研究


  • 9 參考書目


  • 10 參考文獻


  • 11 外部連結




簡介


布農族,全族人口約58,944人。就遷移而言,布農人是台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在日本殖民時期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最後歸順日本的一族,也是抗日時間最長的一族。抗日事件頻傳,如丹大、逢板、霧鹿、初來、 內本鹿[2]、大關山及大分事件的英勇事蹟[3][4]



地理分布





武界是布農族部落之一,地形深受中央山脈所圍,故與最近城市埔里相距遙遠。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依據布農族口傳歷史,該族最早居住地可能是在現今彰化縣鹿港鎮、雲林縣斗六市與南投縣竹山鎮、南投市等地[5],後來才漸漸往高山遷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


十八世紀時,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大量的遷移[6],一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那瑪夏鄉與桃源鄉以及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由於民族大遷移的結果,該族的分佈範圍也因此擴展遍佈於南投、高雄、花蓮、台東等縣境內。


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均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鄒族同化的蘭社群(Takipulan)。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



  • 卓社群 (Takituduh):南投縣仁愛鄉過坑(中正村)、武界(法治村)、曲冰(萬豐村)、信義鄉久美(望美村)。


  • 卡社群 (Takibakha):信義鄉潭南、地利、雙龍三村。


  • 丹社群 (Takivatan):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 巒社群 (Takbanuaz):信義鄉豐丘、望鄉(望美村)、新鄉、人倫(人和村)及花蓮縣卓溪鄉。


  • 郡社群 (Isbukun):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及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是五個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 蘭社群 (Takopulan):由於塔科布蘭社群居住於阿里山附近,他們自稱Takopulan(塔科布蘭)人,與鄒族的Saviki社為鄰,現以完全被鄒族同化,高雄那瑪夏還有遺族,但是已被當地的布農族郡社群所同化,語言已消盡。




文化特色




正要準備參加歌舞表演的布農族少女/ Jeremy Kemp攝於1989年耶誕節


在臺灣的原住民中,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一些比較常被學者提到的儀式,包括「小米開墾祭」(Mapulaho)、「小米播種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穫祭」(Sodaan)、「入倉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 等。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 (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八部合音



布農人不但祭儀的繁複,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和音唱法,配合祭禮的進行。早時西方音樂學者認為音樂發展的程序是由單音、複音而至和聲,至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寄交聯合國的文教組織於年度大會上發表,與會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因而重新審視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這首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由低漸漸上升,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布農族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般是六至十二人,偶數),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mabungbung、maidadu、mandaza以及mahosngas),但是透過加強胸腔共鳴並拉開後口腔的方式,強化基音聲部以上的泛音,耳朵敏銳的人可以聽到五度泛音,當獻唱群的聲音尚未到達自然泛音大三和弦的位置時,在聲譜儀分析中,就可以看到八部的效果,詳見吳榮順於〈偶然與意圖〉(美育雙月刊第140期,2004年,第24-25頁) 。



「八部合音」係某位布農人自稱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布農族裔阿諾.伊斯巴利達夫老師於2010年12月14日寫給楊金峯的信件中表示:「『八部合音』之說是不切實際的,的確是族人不太熟諳樂理者所自稱的名詞,又加上採訪者也不明就裡,且順理成章的報導起來。」因為,加重低音共鳴產生泛音的做法,某些聽覺敏銳者可以聽到兩部的「平行複音」,四個聲部的演唱就形成四組平行複音的繁複聲響現象,因而加意予以名之,此不合學術規範:一則,這個名稱不是布農族人普遍性的稱呼;再則,不能因為少數人才能聽到的聲音,而由他人為布農族的文化瑰寶取一新名;最後,若是因為人聲中的自然泛音被加重,而視為多個聲部現象,如此一來,大多數的合唱到底是幾部合音,就很難定義之。


各傳統民族複音唱法大多是複旋律的織體,罕見「泛音和聲合唱」,此堪稱為世界音樂之瑰寶。



洪水傳說


太古時代洪水淹沒了大地,形成了一片茫茫大海,僅剩玉山、巒大山、郡大山、shilubiya山的山頂露在水面上。
人們避難到玉山的山頂上,可是所有的粟穀盡失,無以為炊。還好山上有很多獸類,於是捕獵生食充飢。由於沒有火,生活很不方便,只好到處尋火,有一天終於發現卓社大山上有火光。於是立刻派一隻鳥去索火,可是在回程途中熄火了;再改派長尾鳥去,長尾鳥卻在飛行途中落水淹死。最後,人們派出haipiji鳥去,這才如願以償,得火而歸。


後來,有一次螃蟹和大蛇爭鬥,螃蟹剪破了大蛇的肚子,大蛇痛得向西逃竄而去,其經過之處形成一道溪流,積水順溪而退,又露出原來的陸地來。人們大喜,紛紛下山求美地,而離散四方,各自組織部社,以至於今。



社會組織


父系氏族社會,帶平權特徵。



知名人物




布農族領袖拉荷·阿雷 參見「台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政治


  • 拉馬達·星星


  • 拉荷·阿雷,率領族人抗日十多年的英雄。


  • 林清水,1908年-1993年,創建古努安部落(馬遠部落),曾任馬遠村村長,萬榮鄉鄉長。


  • 呂必賢,東台灣布農八部合音推動者,教育家,曾任花蓮縣議員,現任卓溪鄉長。

  •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社會運動家,原住民族自治重要推動者之一,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駐斐濟代表處代表。


歌手、演藝人員



  • 王宏恩,知名男歌手。族名Biung Sauhluman Tankisia Takisvislainan Tak-Banuaz


  • 高勝美,知名女歌手。


  • 高靖榕,電影演員,1/2布農族血統。


  • 秀蘭瑪雅,知名女歌手,1/2竹東人布農族血統。


  • 胡元愷,創作歌手,1/2血統(布農族+排灣族)。


  • 朗蔚‧瑪拉斯拉散,音樂製作人,原住民音樂研究,古謠教學傳唱。


  • 司阿定,南投地區布農耆老的「天籟合聲」保存者。


  •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為pasibutbut~布農音樂--國家指定重要無形文化保存團體,103年第2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 幸益真:高山嚮導,人稱「藍教官」,曾參與拍攝《MIT台灣誌》。


體育界



  • 余賢明,知名職棒球員,紅葉少棒球員余宏開之子,曾效力於興農牛、義大犀牛隊,現為台中威達棒球隊外野教練。


  • 邱俊文,前職棒球員,紅葉少棒球員邱德聖之子,曾效力於中信鯨隊,現為台北市成棒隊球員。


  • 許文雄,前職棒球員,曾效力於La New熊隊。


  • 王國進,前職棒球員,曾效力於中信鯨隊,興農牛隊,現為台北市成棒隊訓練員。


  • 曾淑娥,足球運動員,效力於法國女甲的羅亞爾聖艾蒂安女子足球俱樂部。


  • 林子偉,大聯盟棒球員,目前效力於波士頓紅襪隊。


  • 譚禾耘,台灣女子花式撞球選手。


學界、教育界



  • 江冠榮,原住民族布農族第一位獲選國家級獎章國家青年國際參與獎章,南島民族建築學者,目前於北京清華大學。


  • 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本名Yuhani Isqaqavut。原運領袖。曾任行政原住民主任委員,玉山神學院教授。


  • 林秋玲,居住法國的布農族,新時代心靈治療師。


  • 亞磊絲·泰吉華坦,天才兒童教育家,兩岸專欄作家,演說家、劇作家,台灣原住民文創先驅推手,Yahoo部落格名人,擅長策畫國際活動行銷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


  • 馬彼得,南投地區布農八部合音傳承教育者,曾率領布農兒童合唱團在兩岸及國際多場演出。


  • 林淵源,台灣生態學者研究高山最倚重的國家公園導覽人。


  • 田知學,第一位通過美國醫師執照、具申請美國住院醫師資格之台灣原住民。


  • 海樹兒·犮剌拉菲,布農族學者,長期研究布農族歷史文化與政治,著有「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palihabasan:布農族神話傳說及其彙編」 等著作。


文學



  • 甘炤文:作家。


  • 霍斯陸曼伐伐,本名Husluman Vava,漢名:王新民。已故作家,生前致力於記載細膩呈現原住民文化。


  • 卜袞‧伊斯瑪哈單,漢名:林聖賢。部落文學作家,曾任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布農族專門委員。


  • 田則益,文學作家。


  • 拓拔斯‧塔瑪匹瑪,漢名:田雅各。部落醫師,文學作家。


  • 乜寇‧索克魯曼,漢名:全振榮。小說作家,東谷沙飛傳奇的作者。「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布農族豆類植物相關的兒童書作者。


  • 沙力浪‧達凱斯茀萊藍,漢名:趙聰義。詩人。


  • 田知學,第一套有關原住民文化系列童書「布農族.法莉絲」作者。


  • 魯瑪夫‧達瑪畢瑪 Lumaf Tamapima,漢名:江冠榮,建築與文化遺產學者、作家。著有《山信雨恩- 少數民族當代宣教實踐》、《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再現八通關布農族的聚落原貌與遷移》。


藝術


依法兒‧瑪琳奇那:Eval Malinjinnan,旅澳洲藝術創作,畫家,插畫家,原住民族文化推廣。「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 布農族主題兒童書插畫,目前就讀澳洲新英格蘭大學社會科學主攻原住民族學碩士班。



媒體



  • 伊書兒‧法林基楠:公視原住民新聞雜誌記者/主播,原民台記者/主播/論壇主持人,每日新聞採訪組長。


  • 高雙雙:記者/主播。


  • Mulas‧Ismahasan陳慧君:記者/主播。


  • Ladun‧Ismahasan:記者/主播。


  • 阿布斯(Abus Bainkinung):民視記者。


統計















































































































縣市別布農族人口 (2000年)[7]
縣市
布農族人口
總人口
比率
南投縣
11,116
487,398
2.28%
高雄縣
6,785
1,262,969
0.54%
花蓮縣
6,660
327,064
2.04%
臺東縣
5,909
204,919
2.88%
新北市
2,261
3,722,082
0.06%
桃園縣
1,923
1,808,833
0.11%
臺中縣
1,643
1,510,480
0.11%
高雄市
711
1,493,806
0.05%
臺中市
623
989,047
0.06%
臺北市
529
2,624,257
0.02%
彰化縣
511
1,255,332
0.04%
臺南縣
441
1,120,394
0.04%
屏東縣
417
872,902
0.05%
新竹縣
236
451,316
0.05%
嘉義縣
215
552,749
0.04%
宜蘭縣
204
444,950
0.05%
基隆市
172
387,504
0.04%
雲林縣
132
705,440
0.02%
臺南市
129
725,985
0.02%
苗栗縣
122
534,366
0.02%
新竹市
113
395,746
0.03%
金門縣
68
56,275
0.12%
連江縣
44
17,775
0.25%
澎湖縣
38
83,214
0.05%
嘉義市
36
266,126
0.01%
總計
41,038
22,300,929
0.18%









































鄉鎮市區別布農族人口 (2000年)[7]
鄉鎮市區
布農族人口
總人口
比率
南投縣信義鄉
7,944
15,309
51.89%
花蓮縣卓溪鄉
3,760
5,529
68.01%
高雄市桃源區
3,217
4,082
78.81%
臺東縣海端鄉
2,791
3,345
83.44%
南投縣仁愛鄉
2,239
12,891
17.37%
臺東縣延平鄉
2,047
2,388
85.72%
高雄市那瑪夏區
1,913
2,998
63.81%
花蓮縣萬榮鄉
1,326
6,083
21.80%
高雄市六龜區
409
15,488
2.64%


相關條目



  • 八通關大分事件:布農族長達18年的武裝抗日事件。

  • 玉山國家公園

  • 東埔溫泉

  • 南投服務區


和「布農族」相關的學術研究


在和布農族相關的研究裡面,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的人類學家黃應貴,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學者。長久以來,他一直以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社布農人當作其田野研究地點,已經在該地從事調查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時間了,可以算是國際學界裡面最好的布農族專家之一。


  • Huang, Ying-kuei. 1988. Conversion and Religious Change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 Ph.D. diss., University of London.

  •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霍斯陸曼伐伐.1997a,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台北:晨星。

  • 霍斯陸曼伐伐.1997b,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鄉。

  • 李江德.2003,布農族高中生世界觀非我普遍性之研究:自然的概念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 丘其謙.1966,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田哲益.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台原。

  • 田哲益.1995,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常民文化。

  • 田哲益.1996,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 許文忠.1999,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台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

  • 江冠榮.臺灣原住民傳統住宅空間構成特性之初探:以千千岩助太郎所著「臺灣高砂族的住家」為例[A].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室內環境與生活文化第六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2007:7.

  • 江冠榮.再現布農族于八通關聚落原貌與遷移歷程[A].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臺灣室內空間設計學會.流動與鏈結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臺灣室內空間設計學會,2008:6.

  • 江冠榮.再現布農族于八通關聚落[A].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C].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10.

  • 江冠榮.臺灣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再現布農族于八通關聚落原貌與遷徙歷程[硕士学位论文].桃園:中原大學設計學,2008.

  • 江冠榮.布農族傳統建築家屋選址之智慧[A].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臺灣原住民研究協會.2010年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資產保護學術研論文集[C].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臺灣原住民研究協會,2010:12.

  • 江冠榮.布農族傳統建築家屋選址之智慧[J].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010,8:85-116

  • 江冠榮.文化資產:布農家屋空間[A].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11年文化資產保存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11:10.

  • 江冠榮.布農族人如何逐山而居-淺談傳統選址之智慧[J].臺灣博物,2012,31(2):66-73

  • 江冠榮.文化遺產:布農族傳統家屋空間觀[A].華中科技大學.一級城市下的城市景觀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C].華中科技大,2012.12.

  • 江冠榮.文化遺產:布農族傳統家屋空間觀//.華中科技大學.一級城市下的城市景觀。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229-234.

  • 江冠榮.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台北:翰蘆出版社,2014.

  • 江冠榮.原住民生態智慧-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J].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會訊,2016,12(10):36-39

  • 江冠榮.山信雨恩.台北:天恩出版,2017.


參考書目


  • 大英百科全書,2003,布農族,見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 [online]。np:Encyclopadia Britannica, Inc.。[引用於 2004年11月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永久失效連結]

  •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5. Bunun: A Language of Taiwan [online]. Dallas, Tex.: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ited 12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4].

  •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nd,布農族,見原住民博覽 [online]。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引用於 2004年10月14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nd,認識布農族,見布農族 [online]。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引用於2004年10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 許維德,1990,從信仰体系到世界觀:雅美人「Anito」信仰和布農人「Hanido」信仰的比較研究。人類與文化:35-46。

  • 張雪真,2001,台灣原住民研究資源 [online]。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10月1日 [引用於 2003年5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7]。

  • 孫大川總策劃,2016,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6布農族:與月亮的約定。台北:新自然主義。

  • 江冠榮,2014,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台北:翰蘆出版社。

  • 江冠榮,2017,山信雨恩.台北:天恩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 "布農族"[1],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2月26日查閱.


  2. ^ Yahoo新聞 被遺忘的戰役 布農族「內本鹿事件」.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網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日據時期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1940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8-17.》


  4. ^ 網頁:台灣歷史學會,《反抗與歸順 - 臺灣原住民的歷史容顏》


  5. ^ 馬淵東一,《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1953年,第139-150頁


  6. ^ [2]


  7. ^ 7.07.1 行政院主計處編. 中華民國8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 2002. 



外部連結




  •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 臺灣原住民族傳說故事網

  • 布農專輯-失去獵場的雲霧獵人

  • 南投仁愛鄉布農族簡介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布農族

  • 中央研究院南島語數位典藏

  • 臺灣雲端上消失的獵人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眉山市

清晰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