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县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
合肥县,中国旧县名,隋朝之前称合淝县,始建制于秦朝,为今天安徽省合肥市的主体。东晋改汝阴县,后改名为合肥县。
历史
考古学家发现合肥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除了采集狩猎外,还从事农业、手工业等经济活动。“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1]
自古以来,合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曹魏、东吴两国就在合肥大战几十年。三国时合肥较多时间为曹魏控制。
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曾为淝水之战的主战场。隋初复改合肥县,为庐州治所。宋为庐州,南宋时期,合肥是抗金前沿。元为庐州路,明为庐州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
安徽省建于1667年,合肥在1853年至1862年间为安徽省临时省会。1912年废庐州府,合肥县直辖安徽省。1938年春,安庆沦陷临时省会迁至立煌县(今金寨)。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省会由金寨迁驻合肥。1949年合肥解放,析合肥县置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1952年正式定省会为合肥。1988年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后更名为瑶海、蜀山、庐阳、包河四区。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其中在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基础上设立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调整后合肥市辖4区1市4县。
地名由来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2]
《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3]
注释
^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8-12.
^ 卢潘《庐江四辨》:“今按肥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许,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经合肥县南,又东南入巢湖;其一西北流,一百里出寿春西投(去声)于淮。二水皆曰肥。”
^ 合肥简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12-03.
合肥历史 |
---|
史前时代 |
新石器时代 印纹陶文化 有巢氏 |
三代 |
夏 东夷 涂山氏 |
商 淮夷 南巢氏 虎方 群舒 |
周 舒国 巢国 庐国 舒鸠国 |
春秋战国 舒国 巢国 庐国 舒鸠国 楚国 吴国 越国 |
秦汉 |
秦 九江郡 |
汉 九江郡 庐江郡 合肥县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三国 淮南郡 庐江郡 合肥新城 合肥之战 |
晋 淮南郡 庐江郡 侨置:梁郡 谯郡 |
南北朝 南汝阴郡 南梁郡 钟离郡 历阳郡 庐江郡 梁郡 南谯郡 颍川郡 陈留郡 安丰郡 新昌郡 马头郡 南豫州 南谯州 豫州 安州 湘州 合州 和州 霍州 扬州 西楚州 |
隋唐 |
隋 庐州 寿州 濠州 庐江郡 淮南郡 钟离郡 |
唐 庐州 寿州 濠州 淮南节度使 |
五代十国 德胜节度使 清淮节度使 保信节度使 忠正节度使 |
两宋 |
北宋 庐州 寿州 濠州 寿春府 无为军 |
南宋 庐州 寿州 濠州 无为军 安丰军 |
元明清 |
元 庐州路 安丰路 无为路 |
明 庐州府 凤阳府 |
清 庐州府 凤阳府 三河之战 |
近现代 |
中华民国 合肥县 庐江县 巢县 寿县 定远县 合肥保卫战 渡江战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肥市 巢湖地区 六安地区 巢湖市 长三角城市群 皖江城市带 合肥都市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