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
中国 |
---|
中国历史 年表 - 朝代 - 民國史 - 共和国史 文化史 - 史前文化 - 传说时代 |
中国地理 疆域 - 边界 - 首都 - 区划 - 時區 气候 - 地圖 - 环境 - 地质 - 生物 |
中國政治 法制(史) - 吏治史 - 职官制度 - 政党 - 军事 - 外交 |
中国经济 农业 - 货币 - 外贸 - 交通 - 旅游 大陆经济 |
中国人 语言 - 文字 - 姓名 - 人口(史) - 民族 |
中国文化 神话 - 思想 - 哲学 - 文學 - 宗教(史) 饮食 - 服饰 - 建築 - 文物 - 節日 - 教育 藝術 - 书法 - 国画 - 音乐 - 戏曲 - 电影 |
中国主题 |
中國武術 |
---|
氣功 |
|
中國武術流派 |
|
中國武術家 |
|
武術機構 |
|
區域演變 |
|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後為中央國術館正式採用之名稱,現今台灣亦沿用此稱呼),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域分佈關係,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國武術主要內容包括搏擊技巧、格鬥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術。當中又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範疇。實踐部分主要指稱有關體育、健身、和中國武術獨有之氣功、及養生等重要功能,理論部分則是來自前人之武術經驗和拳譜記錄。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經驗上積累,以自立、自強、健體養生為目標的自我運作,練習套路时顯示出身體動作之優美姿態。中國武術往往帶有思想冶鍊的文化特徵及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目录
1 起源
2 武術的門派與分類
3 歷史
3.1 傳說時期
3.2 早期歷史
3.3 宋朝
3.4 明朝
3.5 清朝
3.5.1 清朝初期
3.5.2 鴉片戰爭(1840年)後
3.5.3 太平天國失敗(1864年)後
3.5.4 清朝後期
3.5.5 民間武術團體成立
3.6 民國時期
3.6.1 民國初期
3.6.2 中央國術館成立後
3.7 共和国时期
3.7.1 共和国之初
3.7.2 改革開放后
3.7.3 現況
4 三大系統
5 练武
5.1 内功
5.2 外功
5.3 套路
5.4 器械
6 技击功能
7 人文
7.1 中国武术精神:武德
7.2 通俗文学、电影与中国武术
8 武術名師
9 参看
10 參考资料
10.1 參考書籍
11 外部链接
起源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認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練。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人們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鬥。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國家地理雜誌》在《鄭和下西洋》的電視節目中認為,南北朝時期,佛教禪宗始祖達摩有可能把印度的武學帶入中土河南嵩山少林寺裡。
武術的門派與分類
中國武術門派之多,在世界武術中也是非常少見的。據統計,中國目前有「歷史清楚,脈絡有序,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約300多種。郭希汾的《中國體育史》中,提到中國武術門派眾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氣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氣候嚴寒造成北派拳術氣勢雄勁,大開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術也比較細膩。諺語也有「南拳北腿」之說。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擊[來源請求],而南方的詠春拳卻有不少腿擊技巧。
中國武術的流派繁多,卻沒有統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區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脈、河流(如武當派);有以宗師姓氏命名(如楊氏太極拳)……以往,這些流派會以主修內功、外功來粗略劃分,成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
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後,正統承傳及武館傳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門派的武術被編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學校教授學生。
改革開放後,一般按其內容分為套路和搏擊格斗兩個類別。隨著搏擊運動的發展,中國武術現已轉投向更實用的散打運動為主。
歷史
傳說時期
五代後梁人任昉在《述異記》一書中,指稱「…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善角觝術,人不能向,每戰披靡…。」此所謂角觝術,是史書記載之中提到最古老的摔角術。黃帝、蚩尤時代已有完整進步的社會組織與戰鬥型態,因此雖不能說發源於蚩尤,但可視為一次總成。
早期歷史
春秋戰國時代也有對摔跤相當的記載。呂不韋撰《禮記月令》中提到周天子將摔角列作軍士之徒手近身格鬥戰技訓練,並採兩軍搏鬥競賽方式稱為「角力」。一方面可考驗武技,再者收集團鬥陣練兵教戰的效果。另《呂氏春秋》、《淮南子》都有類似記述。
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在現時之陝西省咸阳市建都,造就了秦漢時期流行於陝西之關中拳;發展至明時改稱為紅拳之地方拳術。
唐朝李世民時有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紀錄。武則天於公元702年訂出武舉制度[1],選舉軍將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從之,至清末廢除,歷代皆有兵員軍將之世襲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並产生流派承傳,從此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宋朝
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遷,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議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為中心。杭州流传的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飛身離地,称“拳打卧牛地”[2]。心意六合拳先祖,據說傳有《岳武穆王拳經》。且被該派尊為祖師,可惜沒有歷史佐證。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術团體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間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後,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此一時間開始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
明朝
元朝視漢人為下等人,不可習武聚會。明朝定都今北京,將南方(南京)武術如長拳,紅拳等帶來,與原本北京、天津、滄洲之武術,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術融合,今人稱為少林拳種。
明朝戚繼光在福建整理當時全國武術(包括長拳,短打、紅拳,巴子拳等,留意當時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當派),今人(民國初期,有人將中國武術分類)統稱南少林拳(或屬概念象徵)。
沿海被倭寇搜劫,俞大猷、戚繼光曾駐紮沿海地方。福建及山東留下了當時的拳種如長拳、短打、五拳及華拳。福建衍生了五形拳,鶴拳;兩廣衍生了洪拳,詠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稱南少林拳)。山東將原來之羅漢、六合等演變出現在之羅漢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明萬歷張松溪創內家拳。(此時稱拳不稱派)。民初吳式太極拳傳人許禹生著作中說:宋書銘自稱張松溪將內家拳傳與其先祖宋遠橋,文中未有提出證據。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術。(此時稱拳不稱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流行的『拳』有長拳(後演生為太極拳)、紅拳、華拳(後演生為心意六合拳)、五拳(後演生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彈腿、短打(後演生為螳螂拳)、內家拳等等。
清朝
清朝初期
清前期明令漢人不得聚眾習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監視,寺僧亦不可習武。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發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稱為《南少林拳》,在福建廣東流行。其拳種來自福建,經戚繼光整理後之南方拳術。福建之海鹽西進,外來商品在廣東北上,皆必須精通武術之鏢師。
退隱之明末帶兵官陳王廷將其拳術(包括長拳、炮捶、紅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納養生之法,在家鄉陳家溝傳承陳氏長拳,屬剛拳。
清初期交通不便,貨運安全必須保鑣行業。因為漢人不得聚眾習武,故做就鄰近北京滄州之回民習武成風。滄州為貨運入京主要之途。滄州當時盛行的拳術有六合拳,羅漢拳。回民外族之拳術(例如巴子拳、查拳等)得以流行,並加入地方拳術;長拳與紅拳等。
明末清初人姬際可(1602-1683)傳授之拳術稱『六合拳』、內容包括十形(勢),後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稱為『北少林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進士王自誠作《拳論質疑序》。《序》云:“拳之種類不同,他端亦不知創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則出自山西姬龍、姬鳳,二師乃系明末人也(應為姬龍峰(鳳)之誤),精於槍法,人皆以為神……”[3]
內家拳名稱出現於黃宗羲作於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王征南墓誌銘》。
鴉片戰爭(1840年)後
首先在廣東,林則徐與两广总督邓廷桢嚴厲禁煙,需要當地社團及武術團體支持,大力發展民間團練以防英軍從海路進入廣東三江流域,清初禁止漢人聚眾集武已經鬆弛了。後來曾國藩更以團練制度發展湘軍之漢人軍隊。使漢人武術得以重新發展。
陳王廷後人陳長興(1771年-1853年)傳楊露禪(1799年-1872年)(後稱楊式太極拳),楊減省一些剛烈拳勢(如炮捶、紅拳),注重剛柔並濟。河北李洛能(1808年-1890年)從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1851年,太平天國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廣州及佛山之三合會武術團體快速發展,為太平天國提供人力資源。參與之武術社團領袖,為避免身份外涉及連累父兄輩,故以匿名為號。以(南)少林作為號召。廣東佛山之洪拳(所謂少林拳)得以經湖南傳到南京江浙一帶。
陳享於1845年,林則徐被罷免後,返回鄉間,廣東新會崖門鎮西京梅村,開設洪勝武館。故稱洪拳。後於廣東各地分設立44所分館。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黃華寶1852年後傳技佛山梁贊,去除氣硬功,強調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詠春拳出現。尊(南)少林五枚師太為祖師。
清王宗岳著《太極拳論》出現(1852年由武禹襄帶出),開始有太極拳名稱,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退休太監董海川(1797-1882)於1856年後在北京設帳傳授八卦掌。趙堡陳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極拳)。
一些著名武術家例如鷂子高三、陳享參與秘密結社推翻清朝,促進中華武術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1864年)後
廣東佛山的洪拳包括花拳及八卦拳(太平天國洪秀全拳術-(南)少林拳)傳到南京、江浙一帶。廣東黃麒英洪家拳傳黃飛鴻(1847年─1925年)。尊(南)少林至善禪師為祖師。張炎在1876年接掌佛山鴻勝館,教授蔡李佛拳。尊(南)少林至善禪師為祖師。
清朝地方不靖,富貴人家及商舖多請來保鑣或武師護院,並訓練家僕武術;地方人士多自設民團(自衛隊),聘任武術教練。
清中葉後,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家之分別。亦有佛、道之分別。更有南(拳)北(腿)之分野。
山東范旭東(18??-1935)流傳下《少林衣钵真傳》,按升霄道人的《羅漢短打》,及自己的經驗編成五卷。內容論及十八家法,螳螂拳法概論,螳螂短打要論,螳螂手法要論,螳螂手法總敵,王郎(應該是指其師王榮生)之螳螂短打總綱。(螳螂拳名稱正式出現)。
福居禅师流傳下《短打秘钥》。自言抄寫之時間為咸丰五年(1856年)(書中所言,未有佐證),相信是范旭東或其後人所編。
此一階段查拳、神打出現。北方有山東白蓮教或其支流-七星紅拳(七星螳螂拳前身?)、義和拳、義合拳、八番拳;四川有梅花拳(花拳前身?見川楚教亂條);廣東有佛拳及八卦拳(見陳享條及太平天國條)。
清朝後期
清朝後期,武當派之名稱出現。武當派或內家拳是指當時北京、天津、直隸一帶之地方武術,混合了長拳、炮捶、紅拳而衍生出之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少林派之名稱也在此時出現。革命黨人借鏡洪門歷史,於各會黨及社團中傳播火燒少林寺等反清情緒。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天鐸報》連載有《少林宗法》一文。是與廣東人有關,陳鐵生等集體創作,其中所指之南少林承傳:歷史背景與所描述地方,皆不可考。所載的拳術則為廣東洪拳。唐豪先生曾經考證,並著有少林拳術秘訣考証一書。
北少林,指來自河北滄洲之拳術。指六合、羅漢及螳螂手法。站樁時練硬氣功,全身肌肉繃緊。丹田在肚臍之上兩至三吋,鍛鍊整體腹肌。南少林,指南拳;以技擊為主,坐馬時全身肌肉不比《北少林》繃緊,氣功轉往剛柔並濟,丹田在肚臍之下兩至三吋,鍛鍊下腹肌。個別南拳拳種由全剛烈(以至善為少林始祖作為剛拳象徵)加入柔順元素(以五枚師太、方永春、嚴詠春等作為柔拳的概念象徵)。
民間武術團體成立
1909年,自農葝蓀與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當時中国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精武体操會後,佛山、汉口、广州、梧州、南宁等地的精武会相继成立,影响所及,海外分会如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华侨聚集的商埠亦纷纷建立。精武体操会之宗旨为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人。
中華武士會是1911年在华北同盟会倡导下成立的大型规模的民间武术社团,由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发起组织。以团结武林同道,提高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1912年秋,在天津河北公园举行盛大的武术表演。
北京体育研究社於1912年在北京武由许禹生、郭志云、杨季子、赵鑫州、恒寿山、纪子修、高克兴、佟瑞甫等人成立。宗旨是發展武术运动,培养人才,达到强民救国的目的。[4]
民國時期
民國初期
民國初年,民間相對安定,經濟轉形。保鑣、護院、團練,都轉往授武,很多新的流派出現。清末直隸清軍中武術,亦是後來袁世凱新軍中所習的拳術,後直系軍閥承繼之。國民政府積極支持人民習武強身。亦在各大高級院校建立武術體育課。
民初吳式太極傳人許禹生說替袁世凱工作之宋書銘,自稱藏有遠祖宋遠橋之太極拳譜。說張三丰傳張松溪及張翠山,再傅宋遠橋,名十三式。
1915年(民國四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尊我齋主人所撰之《少林拳術秘訣》。內容擬似武術小說,今人所說有關所謂「少林派」之傳聞,多由此而來。跟隨而來的是有關少林之傳奇小說。如趙石之「南少林傳奇」、「火燒少林寺」等。1918年(民國七年),大聲書局出版了由陸士諤所藏有之《伏氣圖說》及《易筋經義》組合而成的所謂《少林拳術精義》。內容實與少林拳術無關。1926年國民黨開始北伐,1927年3月6日,少林寺主持妙興和尚因加入北洋軍閥,於舞陽陣亡,年僅37歲。1928年,嵩山少林寺於軍閥內戰中全部被燒毀。
民國初年武術界出現很多新的門派,都說源出至善等少林五老、少林寺、武當派及峨嵋派。然而這反而暴露了他們之「新」,其目的只是「源出正統」而已,實質多數都是混合幾位師父所學而成。至善等少林五老出於清末慈禧太后時期留行於廣東之武術小說《萬年青》,另名《乾隆皇遊江南》,坊間有售。而明清地方歷史都沒有半點紀錄。《萬年青》流行於清末廣東省之廣州及佛山一帶,當時該地之著名的拳術有詠春拳(遵五枚師太為祖師);洪拳、花洪拳(現稱少林永春拳)及蔡李佛(遵至善禪師為祖師);花拳(遵苗顯為祖師);東江拳(遵白眉道人為祖師)。該小說相信是根據上述數個門派之相傳資料加上廣州機房裡旗下人欺侮漢人的情節寫成。
中央國術館成立後
在民國初期,倡導“強國強種”,武術得以鼓勵和推行。1927年,國民政府為了進一步管理各自為政及擁有強勢之武術團體,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並成立了編審處,唐范生(豪)為首任處長。由於唐注重真正的武術歷史,為部分有權勢之人士不容,而離去。造成後來之編審處收集了很多托古(偽作)之手抄本。
中央国术馆以當時軍旅中的元老主政,有李景林,张之江與杜心五等,把各家各派的武術掌門人請到國術館任教。硬將中國武術分為少林及武當兩門,下再細分。門派正式出現。當時萬籟聲(自稱是杜心五的徒弟)稱自己為蛾眉派自然門。從此只在武術小說上出現之八大門派,正式爭相出現,各尋遠祖,個個正宗。
1927年12月,将领张之江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武术研究所。以“强种救国”、“御侮图强”為口號发扬中華武術,其时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于是社会上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纷纷成立。[5]
由於日本侵略之心已經出現,故愛國抗金英雄岳飞,與成功從外族取回政權之明太祖朱元璋皆被打做成少林英雄。之後,出現了很多所謂武術手抄秘本,皆稱岳飛、朱元璋,戚繼光及俞大酋等抵抗外敵英雄;都與少林寺發生關係。
1929年(民国十八年)由「大声书局」以石印出版了《拳经》一书,說是由清乾隆年時曹焕斗作注,收集康熙时张孔昭之拳技整理而成。[6]同年,張之江、李景林在杭州「西湖博覽會」舉辦「武術運動會」。
1932年,金恩忠聲稱得到少林寺妙興和尚秘傳七十二絕技。1933年,形意拳傳人薛顛,自稱在五台山靈空禪師處學得「華佗五禽術」及「點穴法」。先後出版了《形意拳術講義》、《象形拳法真銓》、《靈空禪師點穴袐訣』。
1936年8月,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同年,「蟫隐庐」出版了較《拳经》完备之手抄本《拳经拳法备要》。經唐豪考證後,可能是明末少林武僧玄机和尚的遗法。
其後中國經歷二戰和國共內戰,武術停滯發展不前,產生了斷層。
共和国时期
共和国之初
1950年,官方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確立了武術是為人民健康服務的。中国共产党實施公有制度,不可私有設館授徒。一些殺傷力強之著名拳術如詠春拳等被禁。1953年,形意門大師薛顛(河北人,1887年出生)因為傳授一貫道而被共產黨政府槍殺。薛顛轉化形意拳為象形拳,他在五台山追隨虛旡上人靈空長老為師。當時之著名拳術名師多轉往中醫及骨科發展。
1956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建立中国武术协会,把武術列為表演項目、成立了武术队等。中国武术协会管理和分配所有的武術從業者。全國只有十二武術單位。教授注重健身之套路及氣功。像楊氏太極二十四式、扇舞、劍舞等、木蘭拳等健身操。1957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各省市組織武术协会。1960年,各地中、小學把武術列為體育教學內容。
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期間,武術被否定。舊拳譜書籍被銷毀。有關武術工作者被清算。1966年-1982年,16年內,武術發展在中國完全停頓了。
改革開放后
1983年-1986年間,國家體育委員會(简称國家體委)作武術普查,重新訂立武術單位(門派)的內容。1984年-1993年間,举行了十界全球华人国术大赛,赛事有表演赛和搏击赛两种;两岸三地及国际间曾以「市」级代表制参赛,每个国家都不一定每个「市」都有代表派出,但每届九级(45公斤级至85公斤级)赛事都有超过一百位代表竞逐六十四强入围赛、而且甚为壮举;大赛最终因两岸政治矛盾而停止举办。1993年中国大陆实质上没有参与,这年赛制包含籍贯代表制。
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並成立了(半官方式)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此時地方武術團體紛紛成立或恢復,如少林寺、精武體育會、武當山道教武術院,中國峨眉武術研究會等。所謂(八或十)大門派,再次出現。
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标志。
現況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下设有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原称中国武术研究院)。而全国性群众武术组织——中国武术协会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单项运动协会之一。一般由它们发起组织武术体育竞技。上述組織認為,武术應該转向為强身健体和竞技体育比赛。
此外,设有国际武术联合会(英文: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缩写为IWUF)来推广武术,認為應該把武术当作竞技体育的一种,并组织国际「標準套路」比赛。因此該武术比赛被人批评为是表演“舞术”,毫无实用的技击性,只是花拳繡腿的体操而已。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有114个会员国。因此中国官方从1980年代开始推出散打运动。但是,这却遭到了更多的批评,许多持否定态度者根本不承认它算作中国武术,批评它是泰拳的腿法,拳击的拳法,加上一些四不像的跤法(因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跤法和它完全两样)。
三大系統
中國拳術發展到明朝戚繼光時出現了長拳系、形拳系兩大系統。往後至清朝初期,混合以上兩大系統發展成意拳系。
長拳系[7](古拳系):北拳,包括跳躍,翻跟斗,大車身等動作。因要重複單勢操練,故稱長拳。宋朝已經發展成熟,多以單勢操練至熟稔為止。至明時加入紅拳,炮錘,華拳等元素。- 形拳系(少林拳系):(紅拳、炮錘、華拳加上長拳),明朝以後,取動物捕食時之姿態及風雷雨電之急勢,衍生出北方六合拳、羅漢短打及南方五形洪拳。拳種包括福建五拳、華拳、山西六合拳等。
意拳系(新拳系-內家拳系及新派南拳):簡化了形拳系之重複練習形式.減去了長拳系之煩瑣困難動作。改良了一些對身體造成偒害之硬著頭皮方式之練習形式。於是門派開始形成。
乾隆時盛行之太極拳是由簡化了之長拳系拳術加上了五行八卦等意念構成,同期之形意拳則以形拳會意而成。混合以上三大系統演衍出現代拳系,包括詠春拳、大成拳、截拳道及現稱武當、峨眉之各流派。
练武
中国武术的学习,目前在武馆或一些武术教学场所公开招收学徒。而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目前在民间却仍然保持了许多古代的传统,需要有人推荐,然后递帖子行拜师礼。虽然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但是仍然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期,让师傅了解这个徒弟是否可教;让徒弟了解师傅的功夫是否可学。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得倾囊相授。[來源請求]
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來源請求]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药物的作用通常同时包括其中的多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异。一般有站桩,例如站马步;各种锻炼肢体柔韧性的方法(和现代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练习。这是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对于现在的套路武术,则具有一定运动员水平,就直接学习套路动作,对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并不大重视。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手法有拳、掌、钩,“四击八法十二型”。
内功
主要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使意念集中並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
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如果作为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來源請求],并增强体力[來源請求]。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來源請求]
由于中国民间思想受道教影响深远。道教有说法认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体)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功或内功的修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分武术流派亦有“养气”、“练气”、“运气”之说。一开始,内功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
不同流派对“气”的理解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源自对外在大气的想象,近似于中医理论中的气,但不同于近代科学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内气又称“真气”或“气”,而修炼内气大致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前者以一定的动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实现对内气的增强、推动,广泛流传的如太极拳等;后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实现同样的目的。练习后者较困难。并且,由于深度的入静,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偏差(即所谓“走火入魔”)。[來源請求]
外功
主要是鍛鍊筋骨皮的強度,與练习手、眼、身、步及肩、肘、腕、胯、膝等部位的使用技巧,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
练习方式从手段上看有与其他技击种类相似的地方,都是反复打击一定硬度的目标或反复承受击打,但在中国武术中,中药对于外功的练习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了疗伤及调理身体方面。
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公开的表演和武警训练的内容包括用砖头猛击头部,砖头破碎而头部无损伤等。更早时期的关于外功的公开表演有例如义和团时期的刀枪不入的表演。
套路
中国武术一个比较显着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套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的组合。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雲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器械
武术器械的主要来源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如剑、刀、枪、棍等。在中国古代,剑曾一度是战场上最主要的短兵器,之后让位给了刀。而武术家们则以剑和刀为最广泛研习的器械。
其他的武术器械包括非战斗使用的武器,如蛾眉刺、双节棍,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绣花针、石磨、铁锅、镰刀、雨伞,等等。
中国武术始终给人以神秘的色彩。这当然有武侠小说和功夫片的宣传影响。但是中国武术本身由于受到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见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大多都是秘密传授,而关键之处更是不见诸文字,只是师徒口耳相传。因此只是按照书本学武,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拳种也逐渐绝迹,慢慢变成逸闻或坊间话题。
技击功能
中国武术在技击格斗中的表现和其他地区的武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武术是一种不同等条件的竞技,因此中国武术产生了诸如空手与持武器的对手格斗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时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备时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还有抓土扬脸的法门也被吸收进来。
中国武术的实战格斗由于文学、电影的表现而被夸大。武术家之间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点到为止。而真正的搏斗,并不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拳来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只是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
中国武术能够练习到什么样的境界,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根据太極拳的说法,最高的境界可以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也就是说,一片羽毛碰到他的身体,都能被他自然的弹出去。但是有甚麼人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呢?
人文
中国武术,是中国社会重要的集体记忆之一,在各种文学、电影、戏剧中经常出现,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而无可取代的人文意义。另外,由于全球化关系,中国武术更经常出现于欧美电影、电视节目之中,被欧美社会看成中国文化的重要注脚。
中国武术精神:武德
近代中国人每当谈及中国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它当中的哲学精神。大部分喜爱中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或称武德。
经常有人引用“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记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说中国的汉字“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译“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后来的和平。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的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欢视“止戈为武”为解释中国武术精神的部分。
无论武术家、小说家、电影,均经常强调中国武术的价值:“功夫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作强身健体”。而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燥”,必需“戒急用忍”,因为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而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至于国家面对危难时,便“匹夫有责”,是会武术的人出手的时候。
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武术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
- 提倡和平。
- 保持身体健康。
- 不主动侵犯他人,但亦不容让他人侵犯。
- 有能力的人,应负社会责任。
通俗文学、电影与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在中国近代通俗文学、电影作品中大量湧现,进而衍生出武侠小说、动作电影。
在这些作品中,中国武术往往有以下作用:
- 借中国武术高举武术精神,并重建某些中国传统伦理价值。
- 以武打场面刺激观众,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
事实上,编写上述作品的人,往往并非真正懂得中国武术。有些只取武功招式、武术流派作为题材,另一些作品则引用一些传说中的武功,还有一些更是另行创作天马行空的武学内容。其实,不少在各式故事经常出现的武招式(例如飞檐走壁、点穴术、隔山打牛等),都是实在的武术招数,但是在故事的渲染下,这些招式的方法、效果均已脱离现实甚远。
不少文化分析认为,这现象反映现代人在社会中的无力与压抑,使人寻求超离现实的人体力量,以战胜在现实社会遇上的焦虑、与及机械文明的冲击。
武術名師
趙鑫洲(六合拳、螳螂手、六合門)
霍元甲(迷蹤拳)(精武體操會)
黄飛鴻(洪拳)
常東昇(摔跤)
衛笑堂(八步螳螂拳)
韓慶堂(長拳)
李書文(八極拳)
劉雲樵“神枪”李书文的关门弟子。擅长八极拳、宮氏八卦掌及六合螳螂拳
劉百川(羅漢拳)
蘇黑虎(黑虎門)
黃祥 (黑虎門)
邵漢生(蔡李佛)(洪拳)(廣東精武體育會)
何長海(羅漢拳)(查拳)
吳彬(炮錘)
屈鎮強(七星螳螂拳)
梁贊(詠春拳)
葉問(詠春拳)
張禮泉(白眉拳)
李广元(一十二式阴阳手)
李振藩(已故武術電影紅星李小龙、創立截拳道)
盧文錦(詠春拳)
梁挺(詠春拳)
陳享(蔡李佛)
譚三(北勝蔡李佛)
董海川(八卦掌)
郭雲深(形意拳)
尚雲祥(形意拳)
薛顛(形意拳)
姜容樵(形意拳)(八卦掌)
陳王廷(陳式太極拳)
楊露禪(楊式太極拳)
孫福全(孫式太極拳)
傅振嵩(傅式八卦掌)
武紹林(孫臏門)(孫臏拳)
三達祖師(江西竹林寺螳螂拳)- [向柏榮]轟炸機,綜合搏擊冠軍、香港散打冠軍、香港泰拳拳王、深港澳拳擊冠軍、世界泰拳冠軍、世界拳王、K-1冠軍、Shoot Boxing站立綜合格鬥冠軍
参看
- 太極劍
- 南少林
- 少林拳
- 洪門
- 南拳
- 八大門派
- 功夫片
- 武侠小说
- 武侠文化
- 十八般兵器
- 武林
- 江湖
- 少林七十二绝技
- 中國武術流派
- 中国武术器械列表
- 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
- 馬氏詠春
參考资料
^ 南方都市报,武舉.新浪.2005年9月12日
^ 杭州市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杭州政府网站.2003年2月5日
^ http://www.tvbnow.com/redirect.php?tid=114747&goto=lastpost
^ 北京体育研究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太极拳近百余年的发展情况.中国武术协会网.2005年2月4日
^ [1]
^ 長拳史. [200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
參考書籍
- 沈壽校對,《太極拳譜》,人民体育出版社。
- 許禹生(靇厚)著,《太極拳勢圖解》,1921年初版。
- 張孔昭著,《拳經拳法備要二卷》,譚隱廬印行。
- 姜容樵著,《形意母拳》1929年。
薛顛著,《靈空禪師點穴秘訣》1933年。
唐豪著,《少林武當考》
徐哲東(徐震)著,《國技論略》- 沈一貫著,《搏者張松溪傳》
- 明張時徹等編,《寧波府誌.張松溪傳》
- 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ISBN 7-5614-1193-6。
- 余水清,《中國武術史概要》,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 中國武術系列規定套路編寫組/編,《螳螂拳》,品冠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1日。
- 王廣西,《功夫:中國武術文化》,雲龍出版社,2003年12月1日。
- 林伯原,《中國武術史》,五洲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2月1日。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国武术 |
- 国际武术联合会官方网站
- 中国武术网
- 中国武术协会网
- 馬氏詠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11005149/http://www.wushuwithrezaee.com/ Wushu In Iran with Ali & Mojtaba Reza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