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曆)是中華民國的國家紀年方式,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頒布,表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民×××。這種紀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元年,與西元紀年相差1911年,民國107年為西元2018年,月、日、置閏則同西曆。依照民國紀年制定之曆法又稱國曆。目前主要於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的臺澎金馬使用。
目录
1 概要
2 各地使用
2.1 臺灣
2.2 香港
2.3 中國大陸
2.4 新加坡
3 標準寫法
4 紀元轉換
4.1 民國後
4.2 民國前
5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
6 因民國紀年而衍生的問題
7 参考文献
8 參見
概要
清宣統三年辛亥年(1911年),革命黨人於武昌起義,推翻清朝帝制。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響應的宣言不使用年號,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爲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各省代表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大會,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並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并改用公曆。中華民國成立前的紀年可用「民前」,例如,民前一年就是1911年。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紀年的起始年份,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體紀年和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1912年至1926年)的日本年號「大正」一致,即中華民國的「民國××年」,同時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體××年」和日本「大正××年」(至1926年大正天皇駕崩為止)。這是因為中華民國元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創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為公元1912年的緣故。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紀年沒有法定的規範機關,僅有中華民國內政部民政司的禮制行政科製作國民曆,以方便民眾查詢曆法之用;相關法律中也僅有《公文程式條例》第六條規定中華民國政府公文必須註記國曆日期。2006年,當時執政的陳水扁政府曾提倡廢除民國紀年、全面改採公元紀年,但最後無疾而終。
各地使用
臺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臺灣由日本統治,故未使用民國紀年,而是與日本內地一樣採用天皇年號,直到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開始採用。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民間轉為民國紀年和西元紀年並用。但中華民國政府各機關,各式官方文書和中國國民黨均採用民國紀元來紀年。近年來有部分人士及團體不用民國紀年,而只使用公元紀年。如民主進步黨的黨證、文宣及公文乃至於網站。[1]
目前臺灣民間對民國紀年的使用情況依其認同立場或習慣而不一致。以報紙為例,原自中華民國治臺以來均採用民國紀年來表記日期,但支持台獨、宣揚台獨、立場泛綠的《自由時報》於2005年9月6日起轉用公元紀年,立場偏向泛藍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維持使用民國紀年,《蘋果日報》與《臺灣時報》則在紙本刊頭同時標示公元、民國與農曆3種紀年[2],內頁均採用公元紀年。臺灣媒體文章常見的「○年級」或「○年級生」,則是對民國紀年某年代出生者的統稱,例如民國50年代(約同西元1960年代)出生為「五年級」、民國60年代(約同西元1970年代)出生為「六年級」等。
此外,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由於試圖消除日本統治台灣的影響,對過去凡是用到日本年號的物品或文獻一律改成民國紀年(如臺中一中的建校紀念碑,碑文上的大正三年被改為民國三年、碧潭吊橋橋頭的完工日期由昭和十二年被改為民國二十五年),2011年宜蘭縣政府教育處長陳登欽批評此舉對歷史教育或研究造成困擾,認為日治期間臺灣與民國並無關聯[3]。目前新出版的歷史書籍或古蹟解說,或有直接使用日本年號,或在日本年號後附上民國及公元紀年,又或僅採公元紀年以迴避意識形態爭議。
香港
香港在英治時期一直跟隨英國採用公元紀年。
1997年7月香港主權交接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部分反共的中文報章(例如《星島日報》、《東方日報》、《快報》)的日期,會印有公元、民國紀年(例如:已停刊的《工商日報》、《華僑日報》,或中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前的《明報》)及農曆並列,而曾由《星島》、《華僑》、《工商》三大報社所主導,已倒閉的佳藝電視,新聞報導時也一度採用民國紀年,但香港主權移交後除民間使用外均取消。
中國大陸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使用民國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後,在其有效統治之領土改用公元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對於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的中華民國時期歷史敘述時,也只提公元紀年。但學術著作仍可使用民國紀年至民國38年(1949年)9月30日,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認為中華民國已經於該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結束。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時,四川、西康、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浙江、福建等地區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控制,因此仍使用民國紀年。
1950年3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西昌;5月1日,中國共產黨攻克海南島全境,1951年将西藏纳入统治。
1955年2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放棄大陳列島,實行大陳島撤退,至此,大陸地區已經完全停用民國紀年。
新加坡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新加坡的華文報紙上頭的日期為民國紀年。現今只有公元紀年。
標準寫法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法》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與ISO 8601類似),紀年可用作公元,也可冠以大寫「R.O.C.」字母(簡寫)用民國紀元。例如,2013年(中華民國102年)1月1日可寫作「2013-01-01」或「R.O.C.102-01-01」。
紀元轉換
民國後
民國後的紀年加上1911即為西元紀年。
干支紀年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民國紀年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日本紀年 | 明治45年 大正元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6年 | 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西元紀年 | 1912 | 1913 | 1914 | 1915 | 1916 | 1917 | 1918 | 1919 | 1920 | 1921 |
干支紀年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民國紀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日本紀年 | 大正11年 | 12年 | 13年 | 14年 | 大正15年 昭和元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6年 |
西元紀年 | 1922 | 1923 | 1924 | 1925 | 1926 | 1927 | 1928 | 1929 | 1930 | 1931 |
干支紀年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民國紀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日本紀年 | 昭和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13年 | 14年 | 15年 | 16年 |
西元紀年 | 1932 | 1933 | 1934 | 1935 | 1936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干支紀年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民國紀年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三十三年 | 三十四年 | 三十五年 | 三十六年 | 三十七年 | 三十八年 | 三十九年 | 四十年 |
日本紀年 | 昭和17年 | 18年 | 19年 | 20年 | 21年 | 22年 | 23年 | 24年 | 25年 | 26年 |
西元紀年 | 1942 | 1943 | 1944 | 1945 | 1946 | 1947 | 1948 | 1949 | 1950 | 1951 |
干支紀年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民國紀年 | 四十一年 | 四十二年 | 四十三年 | 四十四年 | 四十五年 | 四十六年 | 四十七年 | 四十八年 | 四十九年 | 五十年 |
日本紀年 | 昭和27年 | 28年 | 29年 | 30年 | 31年 | 32年 | 33年 | 34年 | 35年 | 36年 |
西元紀年 | 1952 | 1953 | 1954 | 1955 | 1956 | 1957 | 1958 | 1959 | 1960 | 1961 |
干支紀年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民國紀年 | 五十一年 | 五十二年 | 五十三年 | 五十四年 | 五十五年 | 五十六年 | 五十七年 | 五十八年 | 五十九年 | 六十年 |
日本紀年 | 昭和37年 | 38年 | 39年 | 40年 | 41年 | 42年 | 43年 | 44年 | 45年 | 46年 |
西元紀年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 1966 | 1967 | 1968 | 1969 | 1970 | 1971 |
干支紀年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民國紀年 | 六十一年 | 六十二年 | 六十三年 | 六十四年 | 六十五年 | 六十六年 | 六十七年 | 六十八年 | 六十九年 | 七十年 |
日本紀年 | 昭和47年 | 48年 | 49年 | 50年 | 51年 | 52年 | 53年 | 54年 | 55年 | 56年 |
西元紀年 | 1972 | 1973 | 1974 | 1975 | 1976 | 1977 | 1978 | 1979 | 1980 | 1981 |
干支紀年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民國紀年 | 七十一年 | 七十二年 | 七十三年 | 七十四年 | 七十五年 | 七十六年 | 七十七年 | 七十八年 | 七十九年 | 八十年 |
日本紀年 | 昭和57年 | 58年 | 59年 | 60年 | 61年 | 62年 | 63年 | 昭和64年 平成元年 | 2年 | 3年 |
西元紀年 | 1982 | 1983 | 1984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1 |
干支紀年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民國紀年 | 八十一年 | 八十二年 | 八十三年 | 八十四年 | 八十五年 | 八十六年 | 八十七年 | 八十八年 | 八十九年 | 九十年 |
日本紀年 | 平成4年 | 5年 | 6年 | 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13年 |
西元紀年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干支紀年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民國紀年 | 九十一年 | 九十二年 | 九十三年 | 九十四年 | 九十五年 | 九十六年 | 九十七年 | 九十八年 | 九十九年 | 一百年 |
日本紀年 | 平成14年 | 15年 | 16年 | 17年 | 18年 | 19年 | 20年 | 21年 | 22年 | 23年 |
西元紀年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干支紀年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民國紀年 | 一〇一年 | 一〇二年 | 一〇三年 | 一〇四年 | 一〇五年 | 一〇六年 | 一〇七年 | 一〇八年 | 一〇九年 | 一一〇年 |
日本紀年 | 平成24年 | 25年 | 26年 | 27年 | 28年 | 29年 | 30年 | 平成31年 | ||
西元紀年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民國前
民國前的紀年以負數形式加上1912即為西元紀年。
民國紀年 | 前一年 | 前二年 | 前三年 | 前四年 | 前五年 | 前六年 | 前七年 | 前八年 | 前九年 | 前十年 |
---|---|---|---|---|---|---|---|---|---|---|
清朝紀年 | 宣統3 | 2 | 元 | 光緒34 | 33 | 32 | 31 | 30 | 29 | 28 |
干支紀年 | 辛亥 | 庚戌 | 己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日本紀年 | 明治44 | 43 | 42 | 41 | 40 | 39 | 38 | 37 | 36 | 35 |
西元紀年 | 1911 | 1910 | 1909 | 1908 | 1907 | 1906 | 1905 | 1904 | 1903 | 1902 |
民國紀年 | 前十一年 | 前十二年 | 前十三年 | 前十四年 | 前十五年 | 前十六年 | 前十七年 | 前十八年 | 前十九年 | 前二十年 |
清朝紀年 | 光緒27 | 26 | 25 | 24 | 23 | 22 | 21 | 20 | 19 | 18 |
干支紀年 | 辛丑 | 庚子 | 己亥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甲午 | 癸巳 | 壬辰 |
日本紀年 | 明治34 | 33 | 32 | 31 | 30 | 29 | 28 | 27 | 26 | 25 |
西元紀年 | 1901 | 1900 | 1899 | 1898 | 1897 | 1896 | 1895 | 1894 | 1893 | 1892 |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
宣統(1909年1月2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之年號。
洪宪(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之年號。
共戴(1911年12月16日—1915年6月9日;1921年2月21日—1924年11月26日):外蒙古八世哲布尊丹巴之年號。
通志(1915年):民国初年察都稱帝使用之年號。
明治(1868年1月25日—1912年7月30日):大日本帝國明治天皇之年號、日治時台灣(1895年-)及朝鮮半島(1910年-)使用的年號。
大正(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大日本帝國大正天皇之年號、日治時台灣及朝鮮半島使用的年號。
昭和(1926年12月26日—1989年1月7日):大日本帝国昭和天皇(-1947年5月2日)、日本國昭和天皇(1947年5月3日—)、日治台灣及朝鮮半島時(—1945年)使用的年號。
平成(1989年1月8日—預定2019年4月30日):日本天皇明仁之年號。
大同(1932年3月9日—1934年2月28日):滿洲國之年號。
康德(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滿洲帝國之年號。
檀君紀元(?-1948年8月14日;1948年9月25日—1961年12月31日):大韓民國之年號。
大韩民国(1948年8月15日—1948年9月24日):大韓民國之紀年,由1919年起計算。
主體(1997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紀年,由1912年起计算,1997年使用。
維新(1907年—1916年):越南阮朝阮福晃之年號。
啟定(1916年—1925年):越南阮朝阮福晙之年號。
保大(1926年—1945年9月2日):越南阮朝阮福晪之年號。
因民國紀年而衍生的問題
民國百年蟲 - 與2000年問題一樣,影響使用民國紀年的電腦系統或軟件。
参考文献
^ 民主進步黨
^ 每日報刊,《臺灣時報》
^ 宜縣將提案 日治歷史教科書採日本年號. 自由時報. 2011-07-23 (中文(台灣)).
參見
- 中國年號索引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
- 主体纪年
先前的紀年體系: 年號紀年 | 1912年-1955年,共44年 中國歷史紀年體系 - 中國大陸 | 後繼的紀年體系: 公元紀年 |
先前的紀年體系: 年號紀年 | 1945年-至今,共73年 台灣歷史紀年體系 - 台灣 | 後繼的紀年體系: 無後繼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