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上帝,本指中國傳統信仰中的最高神,又稱“帝”、“天”、“天帝”、“昊天上帝”、“天皇上帝”、“皇天上帝”等。


中文本意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超自然的最高的神,代表天或者等同於天。上帝,又稱帝亦稱天神、天主、天皇大帝、皇天上帝、皇皇帝天等,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部分文獻又稱「太一」等,「天」是最通常的說法。


上帝一詞首先出現於儒家經典——五經。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歷代君主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


中國古代上帝信仰有兩種起源,一是對「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對北極星(北辰、帝星)的崇拜。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后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1]。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2][3]


中國民間神話信仰和主流文化儒教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道教神話中演化為玉皇上帝。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祂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間則被認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道教信仰裡,「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異,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


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也有學派認為上帝就是真的無,又是真的無限大,存在於真未知的未來,包含真已知的過去,乃全知全能的哲學概念。




目录





  • 1 歷史


  • 2 中国傳統上帝觀

    • 2.1 上帝的人格


    • 2.2 上帝的祭祀


    • 2.3 祭祀上帝的礼仪


    • 2.4 感生帝和受天命



  • 3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


  • 4 亚伯拉罕诸教的神的翻譯

    • 4.1 「上帝」一詞的基督教化

      • 4.1.1 天主教


      • 4.1.2 新教




  • 5 其他宗教的最高神


  • 6 參考文獻


  • 7 研究書目


  • 8 參見




歷史


在中國,上帝,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天”,儒教传世经典中或稱天帝昊天上帝[4]等,是古代中國信仰中,主宰天地宇宙的神。[5]


除了祭天,上帝通常不接受祭祀,而是赐福给有德行的人。[6]汉代以後,与上帝沟通的方式从巫筮转变为星象观测,并产生了北极星崇拜。北辰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7]天坛是祭祀上帝的場所。


根據孟子的理解,人类的君和师是上帝指派、感应产生的,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8]因此中国皇帝也叫天子,[9]祖先是生者与上帝交流的媒介。[10]



中国傳統上帝觀








儒家的上帝[11],又称天帝昊天上帝,亦稱天神[12]天皇大帝[13]皇天上帝皇皇帝天[14]等,具有擬人化的神的概念。《說文解字》:「神:引出萬物者也」。“帝”后来又用来指天子、帝王、君主。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15],部分文獻又稱“太一”[16]等,“天”是最通常的说法,又称苍天、上天、上苍、老天、老天爷等,如“苍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运”、“天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关于“天”与“帝”的关系,《宋史》记载宋朝理学家朱熹对此有过清楚解释:“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17]春秋战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18]神為人造,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崇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19][20]






















中国神祇分类权能祭祀方法
上帝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
节气、农耕、祸福[21]、寿命、国事、战争、狩猎
太牢、币帛
天神日、月、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风师、雨师、司命上帝的使者少牢
地祇皇地祇、社稷、五岳、四渎、四镇、海、山林、名川地域神、农耕、自然现象方丘
人鬼祖先、先公、远祖、近祖、先臣自然、收获、战争、疾病、生死、妊娠享宗庙

中國殷周信仰和其继承者儒教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道教神话中演化为玉皇上帝[22]。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他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间则被认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



上帝的人格


上帝是甲骨文卜辞卜问的对象,掌管着万物生死,国家大事都要通过龟卜征询上帝的意见,[23]特别是祈雨、战争、农事、疾病、巡狩、灾难。先王或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宾于帝”( 《乙编》7197)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24]与人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是向帝转达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上帝。[25]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 如“帝史风” ( 《通纂》398) , 风神为上帝的使臣。盘庚迁都就是遵从上帝的意志。[26]周武王病重,周公旦卜问上帝是否可以代武王死,上帝使武王病愈。[27]周公旦平叛三监之乱也是卜问上帝的结果。[28]为了改卜得吉,司马子鱼甚至以生命来向上帝换取楚军胜利。[29]


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书》“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所繼承,發展為“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上帝信仰被“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教继承,出现於儒家經典——五经,这五部经書都提到了该词,其中最早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除此之外,四书等其他的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称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太一”。“禮莫大於敬天,儀莫大於郊祀”,中國歷代皆設祭天之所,如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明清皇帝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30]















五经中的上帝
经书
出现次数
尚书32次
詩經24次
禮記20次
春秋8次
易經2次


上帝的祭祀


西周确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礼仪。其他人则通过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给有德行的人。[31]《通典》記載,周禮設六官,其中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並有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祭祀上帝的礼仪


根據孟子的說法,天子是上天感应降世,所以要祭天、与上帝溝通。祭天的服饰是冕服。《周礼·春官宗伯》曰:“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这是因为“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文饰,莫非天之象焉。”[32]《孔子家语》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33]



感生帝和受天命



天子是上帝之子、奉天承运,即奉天命而治理天下。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


封禅,即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白虎通义》曰:“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司马光于《册问王道》中谓:“王者受天命,临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统”。


























王朝感生帝五德五行
周朝、北齐、北魏、北周青帝
夏朝、晋朝白帝
汉朝、隋朝[34]、宋朝、明朝赤帝
商朝、清朝、秦朝黑帝
虞朝、曹魏、唐朝[35]、元朝黄帝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通常被視為等同的概念,又有些微區別。


天,含有表示整個大自然、天然宇宙整體的意思,代表天的天公、老天、老天爺等叫法更加拟人化,不過同樣表示自然神。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5]周朝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中華宗教信仰傳統,因而歷代祭天延綿不絕。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36]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37][38]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异,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玉皇上帝通常又稱玉皇大帝、玉皇、玉帝,為眾神之王、神界皇帝,是中華民間信仰中地位最高的神。玉皇上帝(昊天上帝)是真正神界地位最高的「上帝」。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如:


  • 《詩經·大雅》:「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 《詩經·魯頌》:「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

  • 《尚書·周書》:「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 《禮記·王制》:「天子將出,類乎上帝。」

  • 《禮記·禮運》:「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 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 《晉書》:「一人吁嗟,王道尚為之虧。況群神怨憾而不怒動上帝乎!」

  • 《三國演義》:「雲長曰,『臣等非人,乃是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

  • 《三遂平妖傳》:「常聞說上帝無私,卻不信有個秘字。」

  • 《閱微草堂筆記》:「上帝且以真人一符增置一神」,「上帝好生汝」,「苟其無罪,天地未嘗不並育,上帝所不誅。」

  • 《桃花扇》:「今奉上帝之命,封為飛天使者,走馬到任去也。」

儘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眾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於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亚伯拉罕诸教的神的翻譯


要明白「上帝」的基督教化,要先看亚伯拉罕诸教對他(們)的神如何翻譯。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源自同一个原始宗教 -- 即古犹太教,因起源于闪米特人,又合称闪米特宗教。一般认为,亚伯拉罕诸教均为一神教,其崇拜的最高神为同一个神,但亚伯拉罕诸教宗教乃至同一宗教各教派中最高神的形象又有一些差别。閃米特一神教以及其它一神教的神和中華宗教信仰文化等多神教信仰文化的區別是,神在一神教中不但是最高神,而且是唯一的神。



  • 猶太教中之独一神的名字為「YHWH」的四字神名,元音早已失傳;含義是「我是自有永有」(yeti hoveh havah, 以後永是-今是-昔是)。后来经过马索拉学派加上ADONAI(希伯来文的意思是主)母音,拉丁音讀為Yehowah、Yahweh,中文譯為耶和華、雅威、耶威等[39]。“耶和華”這個​名字​源​自​希伯來語​動詞“成為”。有些​學者​認為,上帝​的​名字​是​動詞“成為”的​使役​形態。因此,許多​人​將​上帝​名字​的​意思​理解​為“成事者”。而聖經譯者羅瑟拉姆的譯法是:“我喜歡做甚麼,都一定成功。猶太教徒,因敬畏他們的主,一般都不敢直呼其名「雅威」,而以「神」(Elohim/God)、「主」(Adonai/Lord)等關係式的代名詞代之。與基督教不同,猶太教所信奉的耶和華只有聖父一個位格,為猶太教中的最高神及唯一的神。


  • 基督教(羅馬公教、希臘正教、更正教)中之独一神的名字与犹太教敬拜的神之名一样,都為「YHWH」,由於教派不同,新教(常慣稱為基督教)譯為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Yahweh),希臘正教(東正教)譯為耶威(Yahweh)。基督徒通常會以「天主/上帝/神」(God),或以「主、上主」(Lord)等代名詞,來表達一種「天主/上帝/神人關係」、「主僕關係」;而罗马公教團體更奉教宗的口諭,為尊重猶太人的傳統,教友應盡量避免直呼主的名──雅威。與猶太教不同,基督教所信奉的耶和華是三位一體的,即聖父、聖子、聖靈/聖神,祂們是一體的,為基督教中的最高神及唯一的神。神以他自己的樣式和形像造人,所以人性中具有道德意识、思想、情感、意志:而神之于人,也因此是人格神。


  • 伊斯蘭教中的安拉,又譯为阿拉、胡大(波斯語)等,中國的穆斯林又稱祂為「真主」,為全宇宙中至尊及獨一的創造主,除祂以外,別無真宰,而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則彰顯其各項優美的德性,如至仁的或至慈的等等。

對亚伯拉罕诸教的起源和教義欠缺了解的一般人,常認為他們因對神的稱呼不相同,而認為他們信的神不同。這樣的看法原因有兩個:


  1. 希伯來語、拉丁語、和阿拉伯語對同一個神講法不同,音譯後在各種語言中用詞不相同造成的誤認。阿拉伯語中的「安拉」,直譯成漢語是「唯一的崇拜對象」。也就是在「崇拜對象」的普通名詞 ilâh 前面加上定冠詞 al,成為Allâh,英語直譯就是「The God」 - “這一神”。

  2. 教義不同 - 不但是不同宗教,在同一宗教內的不同教派,對其他宗派信的神是不是同一個神/先知等也有各自的說法。

在馬來西亞,天主教傳統上在聖經中也用「安拉」來指基督教的神,也因此和在中國用「上帝」指基督教的神一樣,引起當地政府的不满[40]



「上帝」一詞的基督教化




天主教


明末,利玛窦来华传教,把YHWH译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实义》说:“天主之稱,謂物之原。如謂有所由生,則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終者,鳥獸草木是也;有始無終者,天地鬼神及人之靈魂是也。天主則無始無終,而爲萬物始焉,爲萬物根柢焉。無天主則無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無所由生也。”《坤輿萬國全圖》说:“天主創作萬物于寰宇。”而其撰于1595年的《交友論》还说:“上帝給人雙目、雙耳、雙手、雙足,欲兩友相助,方爲事有成矣。”4年後,利瑪竇在《二十五言》中又說:“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除了“上帝”、“天主”之外,利瑪竇還創造了“聖母”(原爲皇太后的尊稱)、“聖經”(原指儒家經典)等詞。其《上大明皇帝貢獻土物奏》:“謹以原携本國土物,所有天帝圖像一幅,天帝母圖像二幅,天帝經一本。”


利玛窦用“上帝”称呼基督宗教的神,引起了一些儒士的反对。他们认为儒家的天、上帝与天主教的天主有着本质的区别。钟始生的《天学初征》和《天学再征》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辨析。他认为:第一,天是苍苍之天,是与地相对的物质之天;第二,天是“统御世间、主善罚恶之天,即《诗》、《易》、《中庸》所称上帝是也”,但这个主宰之天只是“治世,而非生世,譬如帝王,但治民而非生民也”。钟始生认为利玛窦附儒之论是对儒学天论的曲解。[41]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不但引起了当时儒士的反对,也引起了道明會等其他传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不满。1715年3月19日,教皇克勉十一世发布教皇敕令《自登基之日》禁止中国天主教徒祭天祭孔祭祖:“西洋地方称呼天地万物之主用“斗斯”(Deus)二字,此二字在中国用不成话,所以在中国之西洋人,并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经日久。从今以后,总不许用“天”字,亦不许用“上帝”字眼,只称呼天地万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悬挂,即不必悬挂,若已曾悬挂在天主堂内,即当取下,不许悬挂。”後來遭受康熙皇帝的抵制,人稱中國禮儀之爭。清末民初天主教法文《教務月志》載文批评利瑪竇和湯若望、南懷仁等,‘罪其喜引古書上帝,而不專用天主名,罪其阿悅華人,而將順其禮俗’。[42]



新教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华新教传教士准备翻译委办译本。但在翻译God的名字时,与天主教一样,新教传教士也起了争论。一派主张翻译成“上帝”,一派主张翻译成“神”。


1877年,有120位外國新教傳教士在上海集會,這次集會的會議紀要中有:“據《新舊約》所論之‘上帝’,即《六經》所言‘上帝’若合符節,其揆一也。迨後諸教士各執己見,辨論孔子之道。有云:‘儒書所載之上帝,非造化主宰’。”[43]由此可见,在十九世紀時,无论是天主教的传教士还是新教的传教士,一部分人觉得“上帝”与基督宗教中的神是不同的。


但到了20世紀,很多福音主義、福音派、靈恩派、基要派和中国正教会[44]的传教士受唯獨聖經的影響,引用使徒行传第十七章23-31:“这位你们不认识却在敬拜的神明,我现在介绍给你们。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是天地的主宰,并不住在人手建造的庙宇里...上帝以往不鉴察世人的无知,现在则命令世上所有的人都要悔改。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这个世界”,認為事實上華夏傳統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45][46]此外,基督教基要主义令這些教派認為天主教和其他新教尊重儒家是一種妥协行爲,是與聖經背道而馳和偏離基督教的教義,所以這些教派遂采用“上帝”这个名词。之后翻译的官话和合本,即今天大多数新教教会使用的圣经,采用两个版本,就是神版和上帝版。


今天,不少华人基督新教徒觉得“上帝”或“神”哪个都可以用,名称之争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世俗社會的商品、廣告也常用上帝一詞來指基督教的神。但另有一些基督徒觉得God之名是基督教中特别重要的议题之一,争论不是没有价值;他们一般都拒绝使用“上帝”,因担心与偶像联系起来,所以只用“神”。



其他宗教的最高神



在其它宗教中,同樣也有各自的最高神;各種宗教中的最高神見下。


  • 先秦楚國神話中的最高位大神為東皇太一。

  • 中国明清以来的一些新兴宗教如羅教、 鸡足山大乘教、 齋教、理教、先天道、一貫道及天道等将最高神祇称为明明上帝(或无生老母)。


  • 日本的神道教作《古事记》、《日本书纪》,以日本天皇的祖宗神——天照大神为最高神。[47]


  • 印度教中,婆罗门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神为最高神,隨著各教派不同而歧異;印度宗教文化中又有众神之首因陀罗(帝释天)以及主神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毗湿奴、湿婆等,不同时代不同教派各个神的地位也不尽相同,梵天神殿在印度境內也只有一座,可能因教義與地理限制無法深入民間生活而式微,傳到泰國後,勃興為四面佛,以其至高神的身分擴散各地。

  • 在古埃及宗教中,太阳神“拉”被奉为最高神。


  • 蘇美爾宗教文化中,最高神祇有三位:天神安努(An)、大氣與風之神恩利勒(Enlil)、水神恩基(Enki)。


  • 瑪雅文化信仰中,最高神為羽蛇神。


  • 薩滿教沒有明顯的上帝觀念,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常把長生天當成天帝。


  • 祆教的光明之神阿胡拉·馬茲達為主,也相當於明教的大明尊。


  • 希臘神話中,第一主神宙斯為最高神。朱庇特是羅馬的主神,羅馬神話興起後,宙斯改為朱庇特。


  • 北欧神话信仰中,奥丁为最高神。

  • 唯一神派自然神论者所认为的唯一神。


  • 佛教不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創造的,認為神是天人,也會死亡而重新入輪迴。部分佛教徒認為,玉皇大帝即忉利天中的帝釋天帝,是欲界的管理者(但也非創造者);一神教中的上帝爲他化自在天主,爲色界的最高天主。


參考文獻




  1. ^ 《礼记正义》卷十二·王制第五:“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智,土神信,是五德也。”


  2. ^ 道教總廟三清宮. 玉皇上帝聖紀. 


  3. ^ 五方五老及五方五帝聖紀. 道教總廟三清宮. 


  4. ^ 《通典·禮典》:“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讬之於天,故稱上帝。”


  5. ^ 5.05.1 六上帝中,自然帝昊天上帝可稱天,人帝即五行上帝不可稱天。《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6. ^ 《春秋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緊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7. ^ 《五经通义》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宝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其佐曰五帝。


  8. ^ 《孟子·梁惠王下》:“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9. ^ 《礼记正义》卷三十四·大傳第十六:“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10. ^ 《礼记正义》卷三十二·丧服小记第十五: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自外至者,无主不上。“《尔雅·释天》文。云「自外至者,无主不上」,《公羊》宣三年传文,「外至」者,天神也,「主」者,人祖也。故祭以人祖配天神也。”


  11. ^ 《晉書·志·禮》:「案易『殷薦上帝,以配祖考』,祖考同配,則上帝亦為天,而嚴父之義顯。周禮旅上帝者,有故告天,與郊祀常禮同用四圭,故並言之。」《漢書·志·祭祀·六宗》:「尋虞書所稱『肆類于上帝』,是祭天。天不言天而曰上帝,帝是天神之極,舉帝則天神斯盡,日月星辰從可知也。『禋於六宗』,是實祭地。地不言地而曰六宗,六是地數之中,舉中是以該數,社稷等祀從可知也。天稱神上,地表數中,仰觀俯察,所以為異。宗者,崇尊之稱,斯亦盡敬之謂也。禋也者,埋祭之言也,實瘞埋之異稱,非周煙之祭也。夫置字涉神,必以今之示,今之示即古之神,所以社稷諸字,莫不以神為體。虞書不同,祀名斯隔。周禮改煙,音形兩異。虞書改土,正元祭義。」


  12. ^ 天神、天帝,有時是泛指,有時專指天上神中之最尊貴者。《漢書·郊祀志》:「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墬,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


  13. ^ 《史記·五帝本紀》鄭玄注雲:「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14. ^ 《元史·祭祀·郊祀》:「周禮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鄭氏以星經推之,乃謂即天皇大帝。然漢、魏以來,名號亦復不一。漢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晉曰昊天上帝,与《周礼》合。」


  15. ^ 《宋書·志·樂》,尚书左僕射建平王宏:「竣據周禮、孝經,天與上帝,連文重出,故謂上帝非天,則易之作樂,非為祭天也。按易稱『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尚書云:『肆類于上帝。』春秋傳曰:『告昊天上帝。』凡上帝之言,無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稱,故或謂昊天,或謂上帝,或謂昊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數稱,便謂上帝非天。徐邈推周禮『國有故,則旅上帝』,以知禮天,旅上帝,同是祭天。言禮天者,謂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孝經稱『嚴父莫大於配天』,故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既天為議,則上帝猶天益明也。不欲使二天文同,故變上帝爾,故郑注以前天神为五帝,后冬至所祭为昊天。」


  16. ^ 太一,又稱泰一等,常被視為等同昊天上帝,但有時又加以區分。「太一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太一。」《天文志》曰:「『天極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天皇大帝也,與通極為一體,故曰通位帝紀也。」「泰一,天帝之別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


  17. ^ 《宋史》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周礼》亦只说祀昊天上帝,不说祀后土,故先儒言无北郊,祭社即是祭地。古者天地未必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无一时合祭共享之礼。古之时,礼数简而仪从省,必是天子躬亲行事,岂有祭天却将上下百神重沓累积并作一祭耶?且郊坛陛级两边上下,皆是神位,中间恐不可行。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


  18. ^ 《春秋左傳·桓公六年》


  19. ^ 敬天祭祖、祀鬼神多禁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11-14.


  20. ^ 敬天崇祖


  21. ^ 甲骨卜辞:“丙12・3「卜、疾齒龍。隹父甲。隹父庚。隹父辛。隹父乙。”


  22. ^ 玉皇大帝小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遠國)[永久失效連結]


  23. ^ 《礼记·表记》:“昔三代明王, 皆事天地之神明, 无非卜筮 之用, 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是故不犯日月, 不违卜筮.”


  24. ^ 《诗经》:“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25. ^ 㪤(畢)狄鐘「(前欠)侃先王、先王其嚴才(在)帝左右、㪤狄(盡逐)不龏(恭)」


  26. ^ 《尚书·盘庚》:“卜稽曰: 其如台? 先王有服, 恪谨天命。今不承于 古, 罔知天之断命,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若 颠木之有由蘖,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肆予冲人, 非废厥谋, 吊由灵各, 非敢违卜, 用宏自贲。”


  27. ^ 《尚书·金縢》:“乃命 于帝庭, 敷佑四方, 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 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 无坠天之降宝命, 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 尔之 许我, 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 尔不许我, 我乃屏璧与圭。”


  28. ^ 《尚书·大诰》:“王若曰: ……殷小腆诞敢纪其叙。……我有大事, 休? 朕卜并吉。”


  29. ^ 《左传·昭公十七年》:“吴伐楚……卜战, 不吉。司马子鱼曰: 我得上流, 何故不吉。且楚故, 司马令龟, 我 请改卜, 令曰, 鲂也以其属死之, 楚师继之, 尚 大克之! 吉。战于长岸。子鱼先死, 楚师继之, 大败吴师, 获其乘舟馀皇。”


  30. ^ 天坛文化-祭天渊源 看中国-天坛


  31. ^ 《尚书·高宗肜日》:「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絶命。民有不若徳、不 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徳、乃曰、其如台。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豊于昵。」


  32. ^ 唐朝《郊祀议》


  33. ^ 《孔子家语》郊问第二十九: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34. ^ 《隋书》卷六九列传第三十四:“赤应隋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


  35. ^ 《册府元龟》卷一:“唐氏承统,盛德在土。”


  36. ^ 墨子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11-25.


  37. ^ 玉皇大帝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5-11.


  38. ^ 《宋史·志·禮·吉禮·天書九鼎》:「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復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蓋以論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詔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祇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稱謂,謹上徽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39.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其唯我三一妙身,無元真主阿羅訶歟判。十字以定四方。”


  40. ^ http://www.cnn.com/2014/06/24/world/asia/malaysia-allah-ban/


  41. ^ 程小娟:《God的汉译史——争论、接受与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42. ^ 朱維錚《利瑪竇中文著譯集·導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0頁。


  43. ^ 艾約瑟譯《各省教師集議記略》,載李天綱編校《萬國公報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22頁。


  44. ^ http://www.orthodox.cn/localchurch/200406ancientcnhist_en.htm


  45. ^ https://cdn-assets.answersingenesis.org/doc/articles/tj/v13n1-chinese-lamb.pdf


  46. ^ Nelson, Ethel. God’s Promise to the Chinese


  47. ^ 安津素彥, 梅田義彦, 梅田義彥,1968,《神道辞典》:“恐らくシナの天思想,上帝などの思想の影響によって、神話が順序よく整頓せられ、更に、哲学的思索が加えられて作成された神で”



研究書目


  • 艾蘭:〈“帝”的甲骨字形〉。

  • 李杜 著:《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 Thomas Reilly 著,李勇 等 譯:《上帝與皇帝之爭——太平天國的宗教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參見



  •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


  • 天、道、神祇


  • 玉皇上帝、五方上帝


  • 基督教的神:四字神名、天父、三位一体

上帝 (DC漫画)

qvbx grd8e wT,OVkFsN,2JvH 99Kyu,YbYE16ib hCtqUvdG,Lez
0tX4wK,6pqPWBGdu,s7GNhOnYnvM6k6d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