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裔臺灣人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臺灣客家人
Thòi-vàn-Hak-kâ-ngìn
總人口

佔臺灣人口的13.6%
分佈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島)
語言

臺灣客家語
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臺灣閩南語
宗教信仰

中國民間信仰(臺灣民間信仰)、佛教(漢傳佛教)、道教
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其他宗教
相關民族

南方漢族、客家人

本文屬於客家系列的一部份


客家支系(客家地區)

贛南系(贛州) - 粵東系(梅州、惠州、韶州)
新界原居民(香港) - 閩西系(汀州) - 臺灣系(臺灣)

客家語言

梅縣話 - 𠊎話 - 土廣東話 - 懷遠話
臺灣話 - 香港客家話 - 平婆話

客家文化

文學 - 飲食
音樂 - 流行音樂 - 山歌 - 八音

客家表現藝術

舞麒麟 - 採茶戲(三腳採茶戲) - 平安戲(收冬戲)
木偶戲 - 廣東漢劇

客家建築

土樓- 圍屋-敬字亭-祠堂

客家武術

龍形拳 - 流民拳 - 白眉派 - 周家螳螂拳
朱家教 - 布雞拳 - 金鷹拳

客家信仰

菩薩 - 三界爺 - 民主公王 - 土地伯公
龍神 - 三山國王 - 漢帝 - 定光古佛 - 慚愧祖師
五顯大帝 - 義民爺 - 仙姬娘

客家傳媒

梅州電視台 - 客家電視台 - 講客廣播電臺 - 惠州市廣播電視台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 - 大漢之音電台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 - 新客家電台 - 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
高屏溪廣播電台





客家人
客家語漢字
客家人
客語白話字
Hak-kâ-ngìn


2011年公告的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可見客家人口比例較高的區域集中於桃竹苗以及南臺灣六堆地區及花東縱谷。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都市化的影響,客家人口數則以桃園市居冠,其次為新北市、臺中市。




1920年代閩粵(閩南與客家)兩祖籍分布圖;紅色部分代表粵族,可見當時客家人多集中於今桃竹苗一帶,其次為南臺灣六堆地區。其他地區以客語方言島的型態零星分布。


臺灣客家人,是指具有漢族客家民系認同的臺灣人,為臺灣第二大族群。其母語為臺灣客家話,歷經早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皆能通行於臺灣的客家地區,在日治時期也仍為台灣大多數客家族群的母語。但在1949年臺灣進入戰後時期後,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推行國語運動,臺灣的許多客家人都改以中華民國國語為母語,还有一定數量的客家人後裔改用在地占多數的臺灣閩南語,於是臺灣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幅減少;現今中華民國政府設有客家委員會主管相關的族群事務,並推行母語運動,在學校中設立客語課程,以保存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客家人」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客家移民,通常歸類在台灣戰後移民的行列中,如:前空軍司令彭勝竹上將、電影導演侯孝賢、舞台劇導演賴聲川等,又稱為外省客家人[1]




目录





  • 1 沿革與分布

    • 1.1 渡臺時間點


    • 1.2 地理分布特性


    • 1.3 主要祖籍來源


    • 1.4 主要腔調比例



  • 2 人口

    • 2.1 臺灣客家人口



  • 3 語言


  • 4 文化

    • 4.1 信仰


    • 4.2 音樂[13]


    • 4.3 戲曲



  • 5 相關作品


  • 6 相關條目


  • 7 註釋與參考


  • 8 連結




沿革與分布



渡臺時間點


臺灣客家族群渡臺時間相當早,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時發現,荷蘭人與臺灣原住民溝通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2][3]早期著名者如何斌(領鄭軍入臺之荷蘭通事)、陳永華(東寧總制,人稱鄭家諸葛)、劉國軒(中提督、平北將軍、武平侯)均為客家人。[來源請求]故此,尹章義教授(1989,358-66;1991,212-4)認為客家人與閩南人幾乎是同時抵達臺灣,甚至於可能更早[4]



地理分布特性


客家人後來因清朝康熙皇帝採納施琅的建議頒布渡臺禁令(南明時期惠潮之民幫助鄭軍對抗清軍),人口數逐漸不如閩籍,而在閩粵械鬥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丘陵地[5]。於是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亦有部份地區的客家人在人口數居上風,得以居住在平原或沿海鄉鎮。臺灣客家人口比例較高的客家地區即桃竹苗、高屏六堆、花東縱谷地區(客家庄分佈圖、客家人口分佈圖)。詳細分佈請參見臺灣客家話。


學者尹章義認為,客家人並沒有來臺較晚,也不是主動選擇類似原鄉地形之丘陵地來居住,早期影響臺灣客家人口分佈的因素,主要為閩粵械鬥及樟腦採集[6]。道光十年(1830年)台北盆地閩粵二族因爭地盤發生械鬥,客家人人數較少械鬥失敗,被迫遷至開墾較晚、較貧瘠的山麓與丘陵地帶。美濃平原,則是客家人在原漢衝突中,從原住民手中得來的。新屋區位於沿海平原,原有平埔原住民族及閩南泉州人先後開墾,後因客家移民日增,成為客家地區,永安漁港亦成為臺灣唯一以客家籍為主體的漁港[7]。花蓮縣客家人多為日治時期樟腦業盛行時,自臺灣西部遷居,臺南市楠西區亦有同例,埔里鎮在一百年前台灣日治時期,來自今臺中市東勢區、苗栗縣、桃園市和新竹縣等地的客家人,因從事樟腦業而遷徙,佔了境內族群的80%。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都市化的影響,客家也大量湧入市區定居。現時人口數以桃園市居冠,其次為新北市、臺中市。



主要祖籍來源


依照邱彥貴、吳中杰所著之《台灣客家地圖》,臺灣客家人主要來源如下:
(括號內為現今地名, 臺灣客家人祖籍地圖)



  • 廣東省

    • 嘉應州:嘉應(梅縣)、鎮平(蕉嶺)、興寧、長樂(五華)、平遠。


    • 潮州府:大埔、豐順、海陽(潮安)、潮陽、揭陽、普寧、惠來、饒平。


    • 惠州府:海豐、陸豐。



  • 福建省

    • 汀州府: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


    • 漳州府:南靖、平和、詔安、雲霄。



主要腔調比例


依照臺灣客家話主要腔調的比例,可以推測臺灣客家人來自各祖籍的比例。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家話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家話腔調以「四縣腔」的比例最多(63.4%),其次為「海陸腔」(47.6%),其他如「大埔腔」(4.5%)、「饒平腔」(3.9%)、「詔安腔」(2.6%),使用其他腔調的比例占 0.5%[8]



人口



依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8]
在「客家基本法定義」的條件下的調查,則有所差距[9],臺灣人口客家人占18.1%,約419.7萬人,其中新竹縣71.6%、苗栗縣64.6%是客家人。其次桃園市39.2%、花蓮縣31.7%、新竹市30.1%、屏東縣23.7%、臺東縣19.9%、臺中市16.4%、臺北市16.4%、南投縣16.0%、新北市14.1%、高雄市11.6%、基隆市10.0%,其餘縣市比例不足10%。客家人口數最多的縣市依序為桃園市(78.5萬人)、新北市(54.9萬人)及臺中市(43.6萬人)[10]。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台灣客家人口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11]



臺灣客家人口






























































































排名縣市客家人比例人口(萬人)
1新竹縣71.6%36.7
2苗栗縣64.6%36.3
3桃園市39.2%78.5
4花蓮縣31.7%10.7
5新竹市30.1%12.5
6屏東縣23.7%20.7
7臺東縣19.9%4.6
8臺中市16.4%43.6
9臺北市16.4%42.9
10南投縣16.0%8.4
11新北市14.1%54.9
12高雄市11.6%32.2
13基隆市10.0%3.1
14嘉義市8.7%2.4
15宜蘭縣8.5%3.9
16雲林縣8.1%5.8
17嘉義縣7.2%3.9
18彰化縣5.7%7.4
19臺南市5.4%10.1
20連江縣5.2%0.1
21澎湖縣2.5%0.2
22金門縣1.5%0.1

依據客家基本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對於客家人口達三分之一以上之鄉(鎮、市、區),應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加強客家語言、文化與文化產業之傳承及發揚。



語言




文化



信仰



客家人的信仰多為儒道釋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釋迦佛、玉帝、關帝、玄帝、媽祖、城隍等等華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獨特的鄉土神祇。



  • 土地伯公:為漢人共通的信仰,客家人更視為鄉土神。[12]


  • 觀世音菩薩:為漢人共通的信仰,閩西永定客家人視為鄉土神。


  • 三界爺:為漢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12]


  • 龍神:守護地脈之神,常與土地伯公並稱。


  • 三山國王:廣東潮州府——獨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此信仰只有潮州,惠州和部分梅縣的客家人信仰,亦是潮州福佬人的信仰。


  • 定光古佛:閩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


  • 慚愧祖師:潮州一帶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福佬人信奉。


  • 五顯大帝:閩南漳州詔安客家人的信仰,現今在臺灣的臺北、宜蘭、彰化、臺中、雲林、屏東、臺東等18個縣市,共有從詔安分香的五顯宮或五通宮,目前彰化縣大村鄉、員林市、埔心鄉、溪湖鎮等4個鄉鎮市,共有10個庄頭,為輪流值年爐主,故依帝別劃分奉祀區域[12]


  • 義民爺:臺灣客家人獨特信仰,為各地因保鄉護土而陣亡的客家子弟英靈。


音樂[13]




戲曲


  • 四平戲

  • 相褒戲,又稱「挽茶車鼓」,一種源自山歌的即興小型演出[14];該劇種劇情簡單,通常由一男一女以對唱情歌與敘說情話之方式演出,其歌詞通常為以四句一段組成之連串幽默語句。


  • 三腳採茶戲,發展自相褒戲;「三腳」指的是其演出組成唯一丑兩旦共三個角色,演出內容多為日常生活瑣事或倫理相關題材。

    • 客家大戲(客家改良戲),自1920年代起隨歌仔戲興起由傳統三腳採茶戲曲改良而來。[15]


相關作品


  • 台灣時代劇《源》,客家電視台

  • 電影《原鄉人》

  • 戲劇《新丁花開》


相關條目


  • 客家地區

  • 渡臺悲歌

  • 福佬客


註釋與參考




  1. ^ 外省客家人的認同與文化:以廣東省五華縣籍為例


  2. ^ Riess英语Ludwig Riess 原著/周學普 翻譯. 臺灣研究叢刊第三四種:臺灣經濟史三集(臺灣島史).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6-04. 


  3. ^ 邱彥貴、吳中杰,2001年,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社。


  4. ^ 一頁滄桑史──客家人在台四百年


  5. ^ 清代台灣的社會變遷[永久失效連結]


  6. ^ 尹章義(1989,358-66;1991,212-4)


  7. ^ 29濱海客家好店 饕客食指大動


  8. ^ 8.08.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客家人:指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


  10.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過半客家人不會說客語 客委會修法鼓勵


  12. ^ 12.012.112.2 徐正光,《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13. ^ 客家音樂/HAKKA MUSIC. club.ntu.edu.tw. [2017-01-03]. 


  14. ^ 客家戲曲發展歷史. club.ntu.edu.tw. [2017-01-03]. 


  15. ^ 中華天地. media.huayuworld.org. [2017-01-03]. 



連結



  • 客家人的由來 - 臺灣科大資訊工程系語音暨聲訊處理實驗室[永久失效連結]

  • 范明煥.台灣客家源流與區域特徵



xNM pYQboqUot I HYwoU6cLNWLHOOZQL wFIC,MGrH 7NV 3f8fo8sJx2KdrT6DVfP
4cqI3QmSKHlr8mY,GJMZ8nk 9r3sp4cfuk9LfazCk0BZv8W FqW,zJk3HMXuFA CHP29kh,2,btiJkeLTy81tiI XgMsEzA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