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琥珀 | |
---|---|
琥珀與昆蟲化石 | |
基本資料 | |
類別 | 有機化合物 |
化學式 | ~ C10H16O·(H2S) |
性質 | |
顏色 | 黃、褐、紅褐、乳黃色紋路 |
晶系 | 無結晶形 |
解理 | 無 |
斷口 | 貝殼狀 |
硬度 | 2 - 2.5 |
光澤 | 樹脂光澤 |
條痕 | 白色 |
透明性 | 透明 |
密度 | 1.05 - 1.15g/cm³ |
琥珀是松科松屬植物的樹脂化石,並非樹的汁液,其狀態透明似水晶,色澤如瑪瑙。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它的美就被人們讚譽。琥珀能製成各種裝飾品,是從古至今備受重視的寶石。[1]
琥珀可分為五個級別,根據其化學成分的基礎上定義,因為它源於質感為軟和黏的樹脂,有時它會含有動植物的材料包裹其中。若琥珀在煤層中也被稱為樹脂體,而「灰黃琥珀 (ambrite)」這字詞是特別應用於在新西蘭煤層中找到的灰黃色琥珀[2]。模仿天然琥珀产生过程、以松香及昆虫制成的产品被称为“人工琥珀”。
目录
1 歷史
2 產地
3 参考资料
4 外部連結
歷史
中国古代认为老虎死时,精魄隨即进入地下,化为石头,故称之为“虎魄”,后改称“琥珀”。英文字詞"Amber"是源自阿拉伯語"Anbar",中世紀拉丁語稱為"Ambar",以及中古法語稱為"Ambre"。這個英文字詞在14世紀的中古英語是指的是現在所謂的龍涎香,或稱為「灰琥珀」,是源自抹香鯨的一種堅實的蠟狀物質。在羅曼語族,這個詞的意義已經逐漸被擴展到早於在13世紀晚期之波羅的海琥珀。它最初被稱為「白色琥珀」或是「黃色琥珀」,這個名稱的英語早於15世紀早期已經使用[3]。
四千萬年前,歐洲北部有大片森林。那時的氣候溫暖,樹脂由今日松杉的祖先植物裏淌下。經過快速的地層掩埋、擠壓與地熱變化,使樹脂因此得以變成化石,直到今天。許多北歐大片的地方變成了海底,這就是何以世上的琥珀大多出產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原因。
琥珀飾品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Arachnida,Araneae
Coleoptera Scydmaenidae
Arachnida Pseudoscorpion
琥珀與蜘蛛化石
琥珀與螞蟻化石
產地
波羅的海沿岸,義大利的西西里岛,美國的新澤西州、懷俄明州、阿拉斯加州及日本、印度、法國、英國等地區,另外,中國、臺灣、紐西蘭也有少量琥珀出產。
全世界75%—85%的琥珀產於波羅地海沿岸的波蘭、俄羅斯、立陶宛等國家。波羅地海琥珀顏色金黃,透明與不透明的都有,品質佳,適於做為首飾。
参考资料
^ "Amber" (2004). In Maxine N. Lurie and Marc Mappen (eds.) Encyclopedia of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13533252.
^ Poinar GO, Poinar R. (1995) The quest for life in amber. Basic Books, ISBN 0-201-48928-7, p. 133
^ Harper, Douglas. amber.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琥珀(分類) |
特大琥珀 Te Da Hu Po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体中文)(英文)- 琥珀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