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戰爭
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丙子戰爭 | |||||||
---|---|---|---|---|---|---|---|
南漢山城的守禦將台(丙子胡亂期間朝鮮仁祖曾避居於此) | |||||||
| |||||||
参战方 | |||||||
朝鮮 | 清朝 |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
朝鮮仁祖 金自點 申景瑗 沈器遠 林慶業 洪命耉 † 金俊龍 閔栐 † | 清太宗 多爾袞 英俄爾岱 馬福塔 代善 多鐸 豪格 岳託 | ||||||
兵力 | |||||||
不詳 | 128000人 |
丙子戰爭 | ||||||||
---|---|---|---|---|---|---|---|---|
中文名稱 | ||||||||
| ||||||||
韓文名稱 | ||||||||
|
丙子戰爭[1],又称「丙子胡乱」,指1636年(清崇德元年、朝鮮仁祖十四年)皇太極称帝后不久率领“十万”清朝军队攻打朝鮮的事件。這是满洲(後金及清)政权第二次攻打朝鮮,因爆发于丙子年,故而得名。
丁卯战争之后,朝鲜虽与后金政权结盟,但仍旧保持着与明朝的关系,2月,皇太极遣使通报朝鲜,自己将由汗改称皇帝,希望朝鲜参与劝进并向其跪拜朝贺,顿时朝鲜举国哗然,皆不承認清朝窃帝号而不受。1636年,清太宗以朝鮮背棄1627年平壤盟约为由,率领十万军队入侵朝鲜。清军渡江后,发挥其善于野战的特点,绕过坚固的城池不攻,长驱直入,十二天之后便抵达朝鲜京城汉阳城下,朝鲜仁祖出走南汉山城避难。翌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在南汉山城被清兵围困数月之后,仁祖出城,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渡清营向清太宗投降,史称「丁丑下城」。经过此战,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彻底断绝了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目录
1 背景
2 过程
2.1 攻入朝鮮
2.2 劝降未成
2.3 攻破汉阳
2.4 丁丑下城
3 戰後
4 以丙子戰爭為背景的作品
5 注释
6 参考文献
6.1 引用
6.2 来源
7 外部链接
8 参见
背景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對原来辽东地区以及朝鲜的影響力大為下降,女真族的後金政權開始強大起來。1627年,後金君主皇太極遣兵入侵朝鮮,朝鮮被迫與後金議和,與後金結盟。但當時朝鮮由親明的西人派執掌政權,依然保持與明朝的關係,收留明朝戰敗逃至朝鮮的將領,對後金持敵對態度。
1628年,朝鮮依據與後金的協議,開市於中江。同年,因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決導致明軍陷入混亂,皇太極計畫趁機進攻明朝,向朝鮮徵調兵船。朝鮮仁祖故意拖延三日後才接見後金的使臣,並對他說:「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
1632年,皇太極派巴都禮、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鮮頒定貢額。仁祖僅同意貢獻貢額的十分之一,推託說金銀、牛角不是朝鮮的特產,拒絕獻出。皇太極大為光火,於次年致書仁祖,責其減歲幣額,並竊葠畜、匿逃人之罪,欲罷遣使,專互市。朝鮮索性拒絕同後金在會寧城的互市,此後又多次拒絕互市,並在京畿、黃海、平安三道加築白馬等十二城,以加強對後金的防備。
1635年,皇太極攻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额哲獻傳國玉璽投降。各貝勒與蒙古王公皆建議皇太極稱帝,皇太極遣英俄爾岱[註 1]通報朝鮮,朝鮮群臣皆言不可。朝鮮仁祖將英俄爾岱囚禁在議政府,英俄爾岱等人奪民間之馬,破門北逃。仁祖派人追上,宣佈不承認1627年的城下之盟。英俄爾岱逃回後金並報告皇太極,皇太極大為光火。
过程
攻入朝鮮
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當時朝鮮的春信使羅德憲、回答使李廓正在盛京,參加了登基大典。羅德憲、李廓二人堅決認為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而當其是朝鮮一國上下也是群情洶湧,掌令洪翼漢就上斥和疏言「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今乃服事胡虜,偸安僅存,縱延晷刻,其於祖宗何,其於天下何,其於後世何?...臣愚以爲,戮其使而取其書、函其首,奏聞于皇朝。」另外還有一百三十八名太学生联名以及諸多官員上疏,请斩使焚书,這使皇太極非常憤怒。[2][3]
同年十一月,皇太極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準備入侵朝鮮,先遣回朝鮮使臣李廓,通報仁祖。臘月初二日,派濟爾哈朗守盛京(今瀋陽),阿濟格、阿巴泰守遼河入海口以遏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皇太極令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註 2]、英俄爾岱等率兵三百人,裝扮成商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岳託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
臘月初六日,朝鮮邊境望見清軍,舉二把烽火示警,朝鮮都元帥金自點不予理會。臘月初十日,清軍主力迅速渡鎮江。十二日,兵至郭山城,定州、安州投降。不過在另一路,義州府尹林慶業死守白馬山城抗擊清軍,清軍始終無法攻陷義州。林慶業向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請求增援,但金自點等人希望獨吞戰功,未派兵往增援。又因金自點漠視烽火、太晚遞送狀啟,導致朝鮮朝廷直到十二日才得知清軍急襲。
臘月十三日,朝鮮仁祖得到清軍入侵的消息;都元帥金自點派人向仁祖告急,奏稱清軍攻至安州。仁祖大驚,令沈器遠負責京城漢陽的防衛,同時還命令老弱之臣可以前往江華島避難。[4]翌日,仁祖得知清軍已過松都(今開城)的消息,派人將宮眷、神主、王族遷往江華島,自己則退往南漢山城。仁祖車駕過崇禮門時,馬福塔所率的突襲部隊突然出現在城外。仁祖一面令申景禛率兵出城防禦,一面派崔鳴吉前去勞軍,希望拖延時間。馬福塔給出的答覆是,要求仁祖派一名王弟、一名大臣為人質前來。乘和談之機,仁祖自己向南漢山城逃去,當夜初更逃到該城。[5][6]翌日,仁祖聽從金瑬的建議,準備逃到江華島去,但由於暴雪大降、路途難行,只得固守南漢山城。又派遣綾峰守李偁號稱王弟,以刑曹判書沈諿加大臣銜出使清軍求和。[7]皇太極斥責朝鮮在丁卯年派出假王子為人質,又詰問沈諿,李偁是否是假王弟,沈諿不能答,並自己承認「我既不是大臣,綾峯君也不是王子。」[8]皇太極詰問投靠清人的朴蘭英,朴蘭英卻堅稱李偁是真王弟、沈諿為真大臣。皇太極大怒,殺朴蘭英,驅逐朝鮮使者,並堅持要求朝鮮送王世子李溰為人質。
為了籠絡人心,仁祖親自登上南漢山城城樓鼓舞士氣,又赦免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平安兵使柳琳、義州府尹林慶業互相傾軋之罪,諭以急速進兵抗敵。又發檄各道,要求入兵增援。[9]雖然如此,仁祖和群臣都對時勢持悲觀態度。他召集群臣,問是否因答應清方要求。群臣或主战或主和,莫衷一是。十九日,清軍前驅部隊到達南漢山城下。仁祖親自登城,朝鮮軍用火炮擊退了清軍的進攻。崔鸣吉等主和派大臣建议与清讲和,清朝要求送出世子方可议和,震惊朝鲜上下。[10]
劝降未成
二十日,皇太極率清軍主力至松都,又遣使勸降。仁祖拒絕,並召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率軍回援,令各地軍隊前來勤王,又令金慶徵前去南部三道召集水師,準備與清軍決戰。[11]留都大將沈器遠派人送狀啓,在狀啓中,他故意誇大了自己的戰功,群臣無不激憤。
二十四日,南漢山城內開始出現糧草不足的情況。朝鮮各處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支援。公清兵使李義培畏懼清軍,駐紮竹山不進兵。江原道營將權井吉領兵到儉丹山,遭清兵擊敗。公清監司鄭世規領兵在險川,依山佈陣,遭清兵擊敗,全軍覆沒,鄭世規本人僅以身免。
二十七日,皇太極率清軍主力至臨津江北岸。此時南漢山城幾乎斷絕了外界的音信,二十八日,留都大將沈器遠送來擊退清軍進攻的消息後,[12]體察使金瑬派兵出北門而戰,遭到清兵的偷襲,大敗。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在黃海道的洞仙擊敗清兵,慶尚兵使閔栐亦率兵至忠州水橋。
攻破汉阳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趁江面結冰之際渡江攻漢陽,沈器遠棄城退駐光陵。此時多鐸部也已攻破平壤,與皇太極會師。皇太極率兵駐紮炭川,俯瞰南漢山城中。仁祖聽從吏曹判書崔鳴吉的建議,派洪瑞鳳、金藎國、李景稷等前去求和。四日,清大軍渡漢江。駐紮漢陽東二十里江岸。此時朝鮮各道的勤王之軍陸續趕來。七日,清兵擊敗全羅監司李時昉部。南兵使徐佑申、咸鏡監司閔聖徽合兵,屯兵楊根、薇原,號稱二萬三千;平安道別將領八百餘騎至安峽;慶尚左兵使許完領兵到雙嶺,未及交鋒,軍敗而死;右兵使閔栐力戰良久,亦敗死;忠淸監司鄭世規進兵龍仁、險川,亦戰敗;[13]平安道觀察使洪命耉,與清兵大戰于金化,兵敗陣亡。[14]另一路的清軍多爾袞、豪格左翼軍由長山口克昌州城,敗安州、黃州兵五百,寧邊城兵千,截殺援兵一萬五千,七日與皇太極會師。貝勒杜度率兵送來大炮,清兵合力圍攻南漢山城。[15]
十三日,仁祖遣遣洪瑞鳳、崔鳴吉、尹暉等出城議和,遭到拒絕。十九日,再遣李弘冑、崔鳴吉、尹暉求和。二十日,仁祖正式決定向清朝稱臣;翌日,遣李弘冑出使清營,獻書投降。皇太極要求仁祖下城親自投降,仁祖懷疑是奸計,因此不接受。二十二日,皇太極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眾。前右議政金尚容、前右承旨洪命亨、司僕寺主簿宋時榮、前司憲府掌令李時稷等人不願成為清兵的俘虜,自殺身亡。
皇太極再次要求朝鮮仁祖親自出城投降,並威脅若是不從,城破之後便要屠城。世子主动要求出城做人质,表示:“泰山既垂于鸟卵之上,国步谁措于盘石之坚,事已急矣!予既有弟二人,又有一子,亦可奉宗社。予虽死于贼,尚何憾焉?”[16]二十三日,仁祖決定送世子李溰代他出城投降,称:“予为宗社、生灵,出不得已之计矣……渠为父出去,不害于义理,而人子之至情也”。[17]但英俄爾岱傳諭,一定要仁祖親自出城,並威脅說皇太極準備回到盛京去,若不答應就不要再求和了。在此期間,清兵又發動了幾次攻城,希望迫使朝鮮投降。仁祖只得在二十七日答應了這個要求。次日,皇太極同意了仁祖的求和,並要求他親自出城。清朝提出“三田渡盟约”,要求朝鲜以“长子及再一子为质”[18]。
丁丑下城
二十九日,仁祖先縛斥和派人物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諫官洪翼漢獻清軍。次日仁祖與王世子李溰率侍從五十餘人,穿青衣親自出城,群臣哭送於西門。朝鮮仁祖出城時,英俄爾岱和馬福塔已率軍在城外迎接。朝鮮百姓看見仁祖隨清軍離去,誤以為清軍要把仁祖綁架到盛京,都痛哭失聲。仁祖隨清軍來到三田渡,與皇太極會面,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這就是歷史上的「丁丑下城」。雙方簽訂和議:
- 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 朝鮮仁祖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奉天作人質。
- 朝鮮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茶葉千包、水獭皮四百张、青黍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疋、绵绸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布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
- 清朝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皮岛時,朝鮮應該出兵、出軍艦五十艘協助。
- 清朝禁止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
在一系列儀式之後,朝鮮歸附了清朝,並在三田渡地區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俗稱三田渡碑)。皇太極隨即撤軍歸國。
戰後
清朝将“六十万”(数字也许有夸张)朝鲜人押回沈阳市场贩卖,其中还不包括被清军中的蒙古人掠往蒙古的朝鲜人[19]。还掠走朝鲜大量物资,后来朝鲜政府向清朝支付赎金赎回了一些人。根據協議,朝鮮被迫與明朝斷交,接受清朝的冊封,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根據規定,朝鮮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鮮朝廷要求斥和者自首,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自首,被清军抓往盛京杀害,号称“三学士”。
雖然朝鮮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朝鮮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朝鮮方面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號,在國內則不使用,稱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反滿崇明,甚至使用「崇禎」、「後崇禎」等年號,致使「崇禎」這個年號被朝鮮兩班士大夫沿用數百年。朝鮮孝宗可能因為在滿洲擔任過人質,餘怒未消,其在位期間,朝鮮甚至密謀起兵,聯合日本江戶幕府、南明勢力反對滿清,後來又計劃響應三藩之亂和東寧王國。但北伐計劃最終因財政困難而計劃擱淺。[20]
将昭显世子扣为人质,既是清朝钳制朝鲜的手段,也是清朝要挟朝鲜攻打明朝等行动的筹码,同时又含有清朝扶植朝鲜亲清势力的意图。[21]
在外交方面,朝鮮建立迎恩門以迎接清朝勅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間,朝鮮先後161次接待清朝勅使。朝鮮每年四次向清朝進貢(1644年後改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為止。而在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之後,迎恩門被拆毀,改建獨立門。
以丙子戰爭為背景的作品
- 《最终兵器:弓》(台灣片名:《弓箭之戰》)(2011年韓國古裝電影)
- 朴海日、柳承龍、金武烈、文彩元等卡司主演。
- 《南漢山城》(The Fortress,2017年韓國古裝電影)
- 李炳憲、金倫奭、朴海日、高洙、朴喜洵、趙宇鎮等卡司主演。
注释
^ 《朝鮮王朝實錄》稱英俄爾岱為「龍骨大」,有時候蔑稱他為「龍胡」。
^ 《朝鮮王朝實錄》稱馬福塔為「馬夫大」,有時候蔑稱他為「馬胡」。
参考文献
引用
^ 中文學術界名稱據《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第61頁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條」
^ 《清史稿·朝鮮傳》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條」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條」
^ 《清史稿·朝鮮傳》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條」
^ 著者不詳,《山城日記》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條」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條」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條」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條」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條」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條」
^ 《清史稿·朝鮮傳》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34,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条
^ 《承政院日记》,仁祖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条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34,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
^ 《丙子录》
^ 史海钩沉: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秘密计划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3-07.
^ 李𣳫怎么读 昭显世子李𣳫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5-07.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清史稿·卷526·朝鮮》
- 仁祖大王實錄
- 徐東日 著:《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中華書局,2010年12月出版,ISBN 978-7-101-07758-2
Kang, Jae-eun. The Land of Scholars: Two Thousand Years of Korean Confucianism. Translated by Suzanne Lee. Homa & Sekey Books. 2006 [10 March 2014]. ISBN 1931907307.
O, Hong-sŏk. Traditional Korean Villages. Volume 25 of The spirit of Korean cultural roots(Volume 25 of Uri munhwa ŭi ppuri rŭl chʻajasŏ).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 March 2014]. ISBN 897300784X.
Swope, Kenneth M., The Military Collapse of China's Ming Dynasty, 1618–44, Abingdon: Routledge, 2014 .
Yi, Pae-yong. Women in Korean History 한국 역사 속의 여성들 illustrated.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10 March 2014]. ISBN 8973007726.
外部链接
한국역대인물 종합시스템-인조 (韓文)
参见
- 丁卯戰爭
丁丑下城、三田渡碑
迎恩門 (首爾) → 獨立門- 靖康之耻
- 朝鮮孝宗北伐計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