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上古漢語

Song ding inscription.jpg
周代金文

母语国家和地区
古中國
年代
上古、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秦汉
語系
漢藏語系

  • 漢白語族
    • 上古漢語

文字
甲骨文、金文、篆文
語言代碼
ISO 639-3
och
语言学家列表
och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上古汉语指的是周朝至漢朝时期的汉语,繼承原始漢語發展而來,其語音依照演進又可細分先秦音系與漢代音系。因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基础上,因漢字非拼音文字,故不能從據於不同時代的「拼法」來推斷古讀音。此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聲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目录





  • 1 《詩經》韻部研究史


  • 2 音系

    • 2.1 上古漢語聲母

      • 2.1.1 古無輕唇音


      • 2.1.2 古無舌上音


      • 2.1.3 喻三歸匣


      • 2.1.4 古無正齒音(章系歸端)


      • 2.1.5 喻四歸定


      • 2.1.6 娘日歸泥


      • 2.1.7 照二歸精


      • 2.1.8 古無邪紐(古邪歸心)、古無群紐(古群歸溪)


      • 2.1.9 複輔音聲母

        • 2.1.9.1 舉例


        • 2.1.9.2 疊韻


        • 2.1.9.3 連綿詞




    • 2.2 上古漢語韵部

      • 2.2.1 陰陽入韻對轉



    • 2.3 次要音節


    • 2.4 上古漢語聲調


    • 2.5 逸聞



  • 3 形态


  • 4 句法

    • 4.1 詞序


    • 4.2 判斷句


    • 4.3 被動句



  • 5 參見


  • 6 參考文獻


  • 7 延伸閱讀

    • 7.1 《切韻》系韻書上推


    • 7.2 漢語方言的內部證據


    • 7.3 藏緬語和其他語言接觸的外部證據



  • 8 外部連結




《詩經》韻部研究史


古人在阅读先秦古籍时(如《诗经》)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韵,为了求和谐,将这些不谐音的字临时改念,这种做法称作“叶音”(協音)。明末学者陈第在《毛诗古音考》第一个明确提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顾炎武研究认为《诗经》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因先秦时期汉语字音是有着不同于现时发音的语音系统,导致用今音念《诗》会出现韵脚不谐音,但若用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则韵脚自然谐和,就没有“叶音”的必要了。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研究先秦古籍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谐音字的偏旁与《诗》中的韵脚相吻。他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为上古音韵学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


按照段“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凡《诗》中用作谐音字的偏旁相同,则在先秦音系中属同一韵部。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四字押韵,今音 guāㄍㄨㄚ显然不与 húㄏㄨˊ、jūㄐㄩ、shūㄕㄨ、fūㄈㄨ 四音押韵,但在先秦音系中则和谐。且《诗》中偏旁为“瓜”字的“孤”、“弧”、“狐”等字也同时与“瓜”、“壶”、“苴”、“樗”、“夫”拥有相同韵部。



音系



上古漢語聲母


上古聲母嬗變的學說,不同學者有不同見解,對於聲母數量、具體音值、複輔音問題等都有很多不同看法。大致上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古無輕唇音



上古没有“非敷奉微”這組四個輕唇聲母,其對應現今語言學界所說的唇齒音。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十五《答問第十二》:「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 ,皆讀重唇,知輕唇之非古矣。」意思是上古時沒有「非敷奉微」(音位依時期或為 pf、pfh、bv、f、v、mv 等)等輕唇音,這些輕唇音的字都讀成重唇音。輕唇音大致上到中古後期,大約宋朝時候才出現。


例: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注釋:「不,與弗同。」


古無舌上音



上古没有“知澈澄娘”這組四個知組聲母,或可對應現今語言學界所說的卷舌音。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知徹澄娘」等舌上音在中古前期出現,慢慢過渡,所以,今日某些以「知徹澄娘」等舌上音為聲母的字,在隋唐時可能仍以「端透定泥」(t/th/d/n)等舌頭音為聲母。


例:


「田氏代齊--春秋初年,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逃奔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這是陳氏(即田氏﹐古代陳田同音)立足於齊國的開始。」(錢宗范等《春秋戰國史話》)

田《說文解字》:陳也。樹穀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凡田之屬皆从田。待秊切。古音定母。

陳《說文解字》:宛丘,舜後嬀滿之所封。从阜从木申聲。直珍切。軙、敶,亦古文陳。古音定母。


喻三歸匣



曾運乾《喻母古讀考》:「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為于母)本非影母濁聲:于母古隸牙聲匣母,喻母古隸舌聲定母。」意思是上古沒有喻三(j)這聲母,它在古時可歸為匣母(gh)。


以上三點,可以得到多方印证,尤其是,现代的闽南语多种方言仍然保留这些特点。因此學者之間多無異議。



古無正齒音(章系歸端)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人多舌音﹐後代多變為齒音,不獨『知徹澄』三母為然也。」中古前期有兩組正齒音,莊系與章系,兩組共10個聲母,到中古後期音位合流為一組(因該時韻母互不對立),古代等韻學一般分別稱為「照二」及「照三」,以其莊系在等韻圖中章列在第二等,章系則列在第三等。


例:


「武松讀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水滸傳·武松打虎》

注釋:「『端的有虎』便是『真的有虎』」端,端母,『真』,『章』母。


喻四歸定



曾運乾《喻母古讀考》:「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為於母)本非影母濁聲:于母古隸牙聲匣母,喻母古隸舌聲定母。」意思是上古沒有喻4(j)這聲母,它可歸為定母。


例: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木蘭辭》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頜之。」《賣油翁》

注:「呂叔湘先生《中國文法要略》中說:『但、特、惟等字,也都是「只是」的意思。』這是甚麼道理呢?『但』『特』的古聲母都是 d,『惟』的古聲母是j即『喻』紐四等字,曾運乾《喻母古讀考》提出『「喻」母四等字古隸舌聲「定」母』,這是對古音學,訓詁學的一大貢獻。『惟』『只』的古聲母都是 t音系,因此『但』『特』『惟』都是『只是』的意思。」(黃岳洲《文言難句例解》)



娘日歸泥



章太炎《國故論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別支,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意思是聲母「娘」(nr)和「日」(gn/nj)古時屬「泥」(n)聲母,兩紐由「泥」母發展而成。


林偉業指出錢大昕「古無舌上音」己指出中古前期始出現的「知徹澄」上古為「端透定」,但他沒有論及「娘」與「泥」的關係,這不是由於他掛一漏萬,而是本著以事論事精神,當時還未有證明「娘」古亦當為「泥」的證據,因此,明知極可能如此,也只好實話實說。後來章太炎找出證據,證明「娘」古亦當為「泥」,以進一步補充錢大昕的學說。


例:


「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庖丁解牛》

注釋:「『乃』是『而』的古讀。」(黃岳洲《文言難句例解》)


照二歸精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中的《聲韻略說》:「由精而變者,曰莊;由清而變者,曰初;由從而變者,曰床;由心而變者,曰邪,曰疏。」楊柳橋《漢語音韻學講義》認為,清人夏燮己於《述韻》初步提出「照二歸精」的看法,到黃侃提出更完整的說法。所謂「照二歸精」,即莊、初、崇、生四聲母,上古歸於,精、清、從、心四聲母。


以上四點則大致受學者支持,根据闽南语和朝鲜语、日本语和越南语的借词读音也可以隐约推测,但并不成系统,因此亦存反對者,可能須加以修正。



古無邪紐(古邪歸心)、古無群紐(古群歸溪)


以上兩點,最為章太炎、黃侃學派的後學支持,亦有不少學者對此兩點抱有懷疑。


如果以上九點成立,可推論得出中古聲母37紐,歸併為19紐。



複輔音聲母


英国牧师艾约瑟创古有复辅音声母说,高本汉、林语堂、董同龢、陆志韦、潘悟云、郑张尚芳等继之。


認為上古漢語有複輔音聲母主要基於以下三點:


  1. 藏緬語、壯侗語、苗瑤語中與漢語同源的詞彙有不少有複輔音聲母。

  2. 一個諧聲偏旁可以同時代表兩個有截然不同的聲母的音節,可以認為這個諧聲偏旁原本為複輔音聲母。

  3. 从韵书中的声训、读若、又读等声训标音法,和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些异体字、通假字、联绵字、古今方言中,可以看出一些复辅音的遗跡。

反對上古漢語有複輔音聲母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由諧聲偏旁構擬的複輔音十分複雜,甚至有不止兩個輔音的現象,遠遠超過支持者所聲稱的範圍。

  2. 支持者難以說明複輔音是如何分化為不同輔音的。

即使是支持者,目前對於上古有多少個複輔音聲母,如何構擬這些聲母,哪些字屬於複輔音聲母,它們如何分化為不同單輔音這些問題,目前仍然無法提出確切的說法。



舉例

例如:「各」,現時普通話的讀法將之讀作/kɤ/,粵語讀作/kok/,或但它的上古音可能是/klak/,以致:


  • 「格」、「恪」、「鉻」的聲母是/k/,但

  • 「洛」、「落」、「駱」的聲母卻是/l/。

又例如:「監」,現時在普通話讀作jian,粵語讀作/kam/,但它的上古音可能是/kram/:


  • 「尷」今仍保留/k/。

  • 「鑑」與「監」粵語音聲母相同,皆為/k/(普通話颚化為/t͡ɕ/)。但,

  • 「藍」、「檻」、「濫」等字卻讀作/lan/(普通話)/ /lam/(粵語)

  • 「艦」在今日普通話的聲母為j(原/k/);但在粵語卻是/l/。

其他的可能例子還有:龍/龐 (*pl-);兼/簾 (*kl-);湯/陽 (*ty-) ; 尔/妳 (*j/n) 等。



疊韻

有些疊韻字也可以作為上古有複輔音或次要音節的證明。例如「角落」或作「旮旯」,就可能是上古「角」字的分拆[1]。「命令」也有可能是上古「命」的分拆。



連綿詞

有些聯綿詞也可以作為上古有複輔音的證明。比如“窟窿”可能印證“孔”的上古音。“撲棱”可能印證“蹦”的上古音。



上古漢語韵部


  • 依宋鄭庠與林安慶(2010)[2]的擬音,對照中古音十六攝與《韻鏡》圖轉可得如下表:




































































































































古韻林擬*五韻組鄭擬*六韻部一等二等三等四等鼻韻尾塞韻尾十六韻攝《韻鏡》圖號
1.冬部*AU冬/東一oŋoe:yəoeyeoeyioeynn-h一、二、三
2.登部*AU冬/東四əŋoe:yəoeyeoeyioey-n-n四二、四三
3.尤部*AU冬/蕭部ooe:yəoeyeoeyioey//廿五、廿六、卅七
4.庚部*OE支/東三ɐŋ/侵oə支oeoinn-h卅三、卅四、卅五、卅六
5.支部*OE支/支一ɐ/侵oə支oeoi//-四、五
6.山部*UOE真/真二anuoauoə真uoeuoinn-h廿一、廿二、廿三、廿四
7.真部*UOE真/真一ænuoauoə真uoeuoi-n-n十七、十八、十九、廿
8.脂部*UOE真/支二æ/uoə真uoeuoi//六、七、八、九、十、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9.陽部*EU魚/東二ɑŋɔu冬əu魚euiunn-h卅一、卅二
10.魚部*EU魚/魚部ɑɔu冬əu魚euiu//十一、十二、廿七、廿八、廿九、卅
11.侵部*EA侵/侵部əmoe:əoeeoeioenn-h卅八、卅九、四十、四一

汉语发音从《诗经》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当时人对《诗经》的注解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当《诗经》的韵脚不押韵时,他们牵强的改其中一个字的音使其押韵,认为这样读起来更加和谐。例如: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 《诗经·邶风·燕燕》

在這首詩中的“音”和“南”两个字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这个方法叫做“协韵”。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在宋朝,朱熹等人继承了南北朝的协韵法(亦稱「叶音」),并使用这个系统的方法来改正《诗经》和《楚辞》裡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他们还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发音原则,他们以为先秦时代的古人的发音和宋朝人一样。但是,在这个时代,吴棫在《毛诗叶韵补音》等著作中发现《诗经》的押韵现象是有规则的,他通过对韵脚字系统的考察,歸納中古韵类成九个韵部。虽然吴棫缺乏明确的历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韵脚字混为一谈)他的研究迈出了進入正确的路线的第一步,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除了他以外,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进行了古音的研究。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复古”)。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整理《诗经》的韵脚,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分配中古韵类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歸納韵类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清朝学者构拟古音的方法与现代语言学家不同。他们当时认为,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在上古时代有相同的发音,后来其中一个韵类(“古本韵”)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其他的韵类发生了变化(“变韵”)。这个构拟方法有严重的缺陷。


  • 第一,没有解释“变韵”发生变化的条件:按照语言学的定论,语音变化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某些字在上古时代有完全相同的读音,没有理由分化出来(除非发生了方言混合)。

  • 第二,我们现在知道,上古汉语的一些韵部的发音和与其对应的任何一个中古韵类的发音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中古韵母保留了原始的发音(没有“古本韵”)。例如:歌部构拟成*-ar、*-aj或者*-al(还有元音长短等特征),和来自歌部的中古韵类如歌韵(中古*-ɑ),麻二韵(中古*-ɣa),支韵(中古*-iᴇ)的发音都不相同。


陰陽入韻對轉


在擬構的上古漢語中一些入聲韻的字對應到擬構的原始藏緬語裡卻是陰聲韻的字,如:










上古漢語
原始藏緬語
原始漢藏語
意義
*njit*niy*njit ~ *njid

這就是陰入韻對轉的例子。另外也有陰陽對轉、陽入對轉的現象。



次要音節


以前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但是近几年,中国学者潘悟云和法国学者沙加尔不谋而合达到了一致的结论:上古汉语不仅有複辅音,也有次要音节,汉朝以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第一个音节是弱化音节,其主元音为ə,没有韵尾。这个结论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卻可以很簡易的解釋為何有一些漢字,在不同的字裡擔任聲符,卻有不同的讀音,例如監在「藍、籃、濫」讀成l-,但在「鑑、尷、艦」又完全不同。



上古漢語聲調



關於上古汉语的聲調,語言學各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陳第的“古无四声”说、顧炎武的“四聲一貫”說、孔廣森的“古无入声”说、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陆志韦的“长去短去”说、王力的“长入短入说”,但现在一般都认同江有诰、王念孙、周祖谟等人的“古有四声”说:先秦存在声调,同样也分为平、上、去、入,一个字的上古声调可能不同于其中古声调,但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有時一些學者會把上古漢語和原始漢語混為一談。原始漢語很有可能是無聲調語言。1954年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Haudricourt)通过历史比较法的考察,发现越南语的声调是已经脱落了的韵尾的痕迹,这些韵尾在比较原始的亲属语言中(如克木语)仍然存在。他发现,越南语的上声来自喉塞音-ʔ,去声来自-s。由于越南语和汉语的声调系统很相似,因此他提出汉语的声调有同样的来源,原始汉语没有声调。但許多學者認為上古漢語至少在《詩經》時代應該已經產生了聲調。



逸聞


上古音的研究可以解釋部分歷史記載。例如《呂氏春秋·重言》一書提到東郭牙看到齊桓公「呿而不唫」(開口而不閉口),便知齊桓公在暗示「莒」字。透過古音的知識可知「莒」屬魚部,當時為/a/韻母,故發音時不閉口,與現代漢語的撮口音不同。



形态


由於汉字系统不能直接反映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因此为了瞭解这些变化,必须使用隋唐時的反切裡出现的破音现象。例如:“”,有几个读音:中古「古隘切」(見母开口佳韵上声)和中古「胡買切」(匣母开口佳韵上声,讀如「蟹」);第一个有清声母(见母,中古k-)有主动意义,是及物动词,第二个有浊声母(匣母,/ɦ/)有被动意义(“松懈”):声母的清浊和动词的主动/被动性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专家认为是某种前缀导致动词声母的浊化。


有时候,不同汉字可以代表同一个词根的几个形态,例如:“见”(中古古電切見母开口霰韵去声)代表主动意义,“现”(中古胡甸匣母开口霰韵去声)代表被动意义,这对动词类似于上述“解”字的两个读音,但与之相异的是,这里使用两个符号来区分主动和被动的读音(注意在古籍中「見」字兼現代的「見」「現」兩義)。
声调可能有词形变化功能。



句法




詞序



  • 主謂賓結構佔大多數。
  • 疑問句中疑問詞作賓語時,賓語提至謂語之前,詞序為主賓謂。




上古漢語大王來何操?(史記)
現代漢語大王帶何物來? (大王操何來?)
  •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提至謂語之前,詞序為主賓謂。




上古漢語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現代漢語我不騙你,你不騙我。 (我無詐爾,爾無虞我。)
  • 強調賓語的唯一性時,賓語提至謂語前,形成「唯+賓語+是+謂語」的句型。




上古漢語唯余馬首是瞻。(左傳)
現代漢語只要看我的馬頭(的方向前進)。 (唯瞻余馬首。)
  • 為了強調賓語,將賓語提至謂語前,並在賓語後加上「是」、「之」等結構助詞,形成「賓語+是/之+謂語」的句型。




上古漢語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
現代漢語(晉國)都準備滅掉虢國了,對於虞國又有何好愛惜? (將滅虢,何愛虞?)
  • 介詞的賓語也可提至介詞前。




上古漢語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
現代漢語楚國以方城山為城墙,以漢水為護城河。 (楚國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


判斷句


判斷句裡,主語與謂語之間不加繫詞。另外,判斷句裡,常在謂語後加「也」。判斷句的形式:


  • 主語(+者)+謂語(+也)




上古漢語蒮(yù),山韭。(爾雅)
現代漢語蒮是生長在山中的韭菜。(蒮是山韭。)
  • 主語+副詞+謂語(+也)

  • 主語+為+賓語


被動句


被動句的形式:


  • 於字句:
及物動詞+於+施事者:




上古漢語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
現代漢語所以(楚懷王)內被鄭袖迷惑,外被張儀欺騙。(故內於鄭袖惑,外於張儀欺。)
省略「於」字,變成及物動詞+施事者:




上古漢語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
現代漢語不會被斧頭砍伐,不會有何物去傷害它,沒有用處,如何會有困苦呢?(不於斤斧夭,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於字句常用於主動被動對比的複句裡:




上古漢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
現代漢語勞心者管理人,勞力者被人管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於人治。)
介詞「乎」的語法功能在此與「於」相同。
  • 為字句
為+施事者+及物動詞




上古漢語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
現代漢語道術會被各家學派分割。


參見


  • 中國歷代官方語言

  • 原始汉藏语

  • 原始汉语

  • 中古漢語

  • 近代汉语

  • 現代漢語

  • 古四聲


參考文獻




  1. ^ 龔煌城. 西夏語在漢藏語言比較研究中的地位 (PDF) 8 (2): 453. 2006-04-24 [2012-03-06] (中文(繁體)‎).  请检查|year= / |date= mismatch中的日期值 (帮助),「角」字的上古擬音為「*kruk」。


  2. ^ 《漢字古今音論》台北南港:中研院語言所



延伸閱讀



《切韻》系韻書上推



  • 余迺永 (1986):《上古音系研究》


  • 李芳桂 (1971):《上古音研究》


  • 周法高 (1969):《論上古音》


  • 王 力 (1957):《漢語史稿》


  • 董同龢 (1944):《上古音表稿》


  • 高本漢 (1957):Grammata Serica Recensa


  • 陳新雄(1999):《古音研究》


漢語方言的內部證據



  • 羅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


  • 侯精一(2007):《現代晉語的研究》

  • 陳世明、黃明祥 (2016):《方言》本字與上古漢語之研究


  • 丁邦新 (1975):《魏晉音韻研究》(上論及兩漢,下抵隋唐)


藏緬語和其他語言接觸的外部證據



  • 李建強(2015):《來母字及相關聲母字的上古音研究》


  • 馬建東《2015》:《來母字的生存》


  • 鄭張尚芳(2013):《上古音系》


  • 斯塔羅斯金(2012):《古漢語音系的構擬》


  • 林安慶(2010)《漢字古今音論》


  • 汪大年(2008、2012):《緬甸語與漢藏語系比較研究》《緬甸語漢語比較研究》


  • 龔煌城(2011):《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西夏語文研究論文集》


  • 高晶一(2008):《漢語與北歐語言》


  • 金廣鎮(1996):《漢藏語同源詞綜探》


外部連結



  • Old Chinese Wordlist at the Austronesian Basic Vocabulary Database(英文) - 上古漢語之語彙/擬音表


  • Database query to Chinese characters(英文) - 擬音資料庫


  • 龔煌城. 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漢語以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 (PDF). 《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 187–223 (中文(繁體)‎). 


  • 東方語言學網站(简体中文)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Thánh nhọ” Lee Kwang Soo chúc thi tốt, sĩ tử Việt Nam... có dám nhận hay không?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