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砂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
高砂
注音
ㄍㄠ ㄕㄚ
台羅
Ko-sa
日文假名
タカサグン







































History of Taiwan zh-hant.png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大肚王國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明鄭時期
1662-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Taiwan-icon.svg臺灣主題首頁











高砂(日语:高砂、タカサゴたかさご Takasago */?)是日本古代對臺灣的稱呼,由來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




目录





  • 1 由來

    • 1.1 高砂國


    • 1.2 高山國



  • 2 衍生

    • 2.1 高砂族


    • 2.2 其他



  • 3 相關條目


  • 4 外部連結




由來


「高砂」一詞,由タカサグン(Takasagun)訛轉而來,在日本古籍中也寫作塔伽沙谷塔伽沙古塔曷沙古。高砂之名一說源自於平埔族部落打皷(打狗,タアカオ,Taakao)社,另一說源自打皷山(打鼓山,タアカオスア,Taakaosua),二種說法都與高雄有關。


根據台北帝大校長幣原坦,「高砂」之名源自打皷社(打狗社),打皷族居住在台灣西南岸一帶,擁有相當大的勢力,故「高砂」原指「臺灣」西南岸一帶,後來轉變為「臺灣」全島的名稱。這點與「臺灣」一名原指今臺南安平(同在西南岸)一帶,後泛指全島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砂國


元和元年(1615年)日本京都金地院所藏「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以「高砂國」(タカサグン)稱呼「臺灣」。



高山國



除了高砂國外,亦有音譯為「高山國」。日本戰國時代大名豐臣秀吉在文祿二年(1593年)派遣原田孫七郎赴台灣,以其親筆信致「高山國王」,要求「高山國」向日本朝貢。文書中之「高山國」與「高砂」同樣音譯自日文「タカサグン」(Takasagun)一詞。



衍生



高砂族


日本治台後,延續清朝舊慣,稱呼原住民為「蕃人」,大正十二年(1923年)東宮(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訪台,接受阿美族原住民舞蹈表演歡迎,當時介紹人說:「這是蠻族」,裕仁當場反問「何以稱朕之國民為蠻族?」認為「蕃人」有歧視的意思,之後對台灣的原住民都改稱「高砂族」。[1]但是行政區劃上,原住民居住地仍繼續被稱為「蕃地」。



其他


日治時代的五十年間,「高砂」成為台灣的別名,用在台灣的地名、設施、工商團體等,在日本則用在與台灣相關的事物。



  • 高砂町:位於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


  • 高砂公園:位於基隆市,現已不存


  •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高砂製糖株式會社、高砂棒球隊、高砂青年會、高砂豹等


  • 大阪商船貨客船「高砂丸」:神戶─基隆航線


  • 高砂寮:位於東京的台灣留學生宿舍


相關條目


  • 台灣歷史

  • 高砂義勇隊


外部連結


  •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辭條名稱: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擷取於2011-08-08。

  1. ^ 昭和先帝陛下と臺灣の高砂族の方々との逸話 http://blog.livedoor.jp/soemon/archives/54397732.html

ptA037GvzH5Qkr8hC00FE1wHQSwRD67fNNa4hpjY LM43VNvhBJJ8v92NyeCmvH7GZOTvOkqofpse,DP3TGlp,SYaywB UfM
FyJEMqgDpWc70jZDQESza Tf,L2uAYrVbqaRZDF5,PiezBnY1,WI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