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容庚

容庚.jpg

希白

頌齋
出生
肇庚
(1894-09-05)1894年9月5日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
(今東莞市)

逝世
1983年3月6日(1983-03-06)(88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廣州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
考古學家
亲属
舅父:鄧爾雅






學術工作
主要領域
考古學

容庚(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本名肇庚,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古文字學家。




目录





  • 1 生平

    • 1.1 為北大教職


    • 1.2 反右與文革期間



  • 2 参考来源




生平


1894年出生於書宦之家,出生時父親題詩:「時局正需才,生男欲壯哉」,曾隨舅父鄧爾雅學習「說文解字」,「或習篆,或刻印,金石書擁置四側,心竊樂之。」後師從羅振玉研究古文字。1922年,入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1926年畢業,先後任教於國立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曾主編《燕京學報》。抗日勝利後,任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後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著作等身,有《金文編》(1925年)、《金文續編》、《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等。



為北大教職


1945年抗戰勝利,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長,堅決不聘抗戰期間未隨學校南遷而留在日軍占領下的「偽北大」的教員,並直言「漢賊不兩立,連握手都不應該」。被傅斯年開除的「偽北大」教授中,就包括周作人,他在抗戰八年中任「偽北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另一個被開除的教授是著名歷史學家容庚。容庚寫了一篇「萬言書」自辯:「庚獨眷戀於北平者,亦自有故:日寇必敗,無勞跋涉,一也;喜整理而拙玄想,舍書本不能寫作,二也;二十年來搜集之書籍彝器,世所稀有,未忍舍棄,三也……」傅斯年則回應:「專科以上學校必須要在禮義廉恥四字上,做一個不折不扣的榜樣,給學生們、下一代的青年們看看!」北大原先是請全體教員內遷的,事實上除周作人等一二人之外,沒有內遷的少數教員也轉入輔仁、燕京(以上兩所學校為私立性質的教會大學,北大則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直轄的公立大學)任教;北大有絕對自由,不聘請任何偽校偽組織之人任教。容庚不死心,找傅斯年當面理論,傅斯年指著他大罵:「你這個民族敗類、無恥漢奸,快滾,快滾,不用見我!」當場命人將容氏架了出去。容庚無奈,輾轉回到廣東老家,在嶺南大學終其一生。[1]



反右與文革期間


1954年,全國大批胡適,容庚說:「胡適尊重證據,主張凡評定事物,要使出證據來。這和毛主席提倡的『實事求是』精神是一致的。」1958年,反右鬥爭塵埃落定,容庚又為中山大學中文系被打成右派反黨小集團的董每戡、詹安泰、葉啟芳、吳重翰、盧叔度等奔走呼籲,希望有關方面放他們一馬。1958年紅專大辯論,大家都認為政治第一,容老卻公開標榜「我是業務第一」。1959年「拔白旗」運動中,商承祚被批判未以馬列主義觀點對待文字學,容庚敢於出馬為商辯護說:「我就不相信馬列主義能夠指導文學」。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觸即發,容庚為吳晗、鄧拓喊冤叫屈,說當時的大批判是「文字獄」,是「焚書坑儒」。


中山大學校長黃煥秋在容庚追悼大會上致悼辭說:「在十年動亂期間,他身處逆境,備受迫害,依然剛直不阿,不講違心之話,不做悖理之事。這就是容庚。」[2]



参考来源




  1. ^ 岳南:《陳寅恪與傅斯年》。


  2. ^ 易興農:《容庚傳》。


g5djNyqbmt
lWgH cOLzSHNgC2ESChrT8NLsgSk8THas48ffMPB,e,Pi KhZL KymcKXqvzMHpQFEda5g5,bqdyN1LzlqRrRm,lw7v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