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戴震

戴震

《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戴震像》,楊鵬秋繪




大清翰林院庶吉士

籍貫

安徽省休寧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慎修,一字東原
出生

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
即1724年1月19日
安徽省休寧縣
逝世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
即1777年7月1日
京師
出身


  •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戴氏遺書》等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1]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目录





  • 1 生平


  • 2 學術


  • 3 評價


  • 4 主要著作


  • 5 水經注公案


  • 6 學生


  • 7 参考文献

    • 7.1 引用


    • 7.2 来源



  • 8 研究書目


  • 9 外部链接




生平


戴震生於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1724年1月19日),小時聰敏,過目成誦,十歲讀《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私塾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但戴震接著指出周朝離宋朝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子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2]


戴震是音韻學家江永的弟子。他對經學、天文、地理、歷史、數學、機械、水利、生物及古代器物都有研究,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戴震初識紀昀,戴震後來幾次到京師都住在紀昀家。紀昀出資將戴震的《考工記圖》付梓,並為之作序。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設館於禮部尚書王安國家,教授王念孫讀經。次年,結識惠棟於揚州轉運使盧文弨署內。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中式舉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成《原善》三卷。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紀昀的推薦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為乾隆帝特許,經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及散館授官而病卒。紀昀有詩懷念:「披肝露膽兩不疑,情話分明憶舊時。」洪榜為戴震寫行狀稱:「抱經世之才,其論治以富民為本」。



學術


戴震對於汉语音韻學很有研究,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以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此外,他也精通訓詁學。四十歲後開始質疑宋學,進而力抨宋代理學家。[3]以為程、朱論理摻雜佛老,不復先秦儒學宗旨,晚年所著《孟子字義疏證》,全面否定了程朱思想。


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一書中批駁了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並指出,宋儒輕言天理、公義,而輕「民之飢寒愁怨、飲食男女、常情隱曲之感,言雖美,而用之治人,則禍其人。」[4]於是,理學以理殺人,「適成忍而殘殺之具」,極大地壓抑了人的天性,扭曲了道德、文章:「夫詖辭邪說之深入人心,必害於事,害於政,天下披其禍而莫之能覺也。」[5]可謂是「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6]


戴震對道學的批判,延續了清初王夫之等人的套路,在文字、考辨的基礎上,提出了人乃血氣之軀,道德也無非“不過”、“不及”之論,是人類天性的合理調節,是自然需要的合理表達,由此改變了體用兩分,倫理為体,人慾為氣,由私欲害理推導出理慾對立的本體論,恢復儒學本來面目和倫理的原初意義。


在否定了朱熹的形而上學本體論的過程中,戴震發揮了張載以來所形成「天道-性-人道」体用一體的説法,形成了「天道論」這一世界圖式。由此戴震得出結論:天道無非氣化流行之變,「氣」即「道」,体用唯一的説法:「形而上」之「道」,即「未成形質」以前之「氣」;「形而下」之器,即「已成形質」以後之物,形式與質料互為條件,陰陽消長相為基礎,理學所謂「理在事先」不過是私心自用,偏執形式而已。戴震這一對体用一體的繼承所發展出來的「天性論」充滿了人性的關懷和肯定,極大地解放了籠罩「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學桎梏之下的人心思想。同時,戴震與章學誠並稱清代學術史與思想史上兩大高峰,以漢學為宗,發揮了六經皆史的治學方法,開創了儒家學術思想由「尊德性」向「道問學」的歷史轉向。


章太炎是推重戴震的第一人,「銓次諸儒學術所原,不過惠、戴二宗」。[7]又說戴學源於荀子。從章太炎開始,戴震的哲學才進一步為人所注意。胡適著《戴東原的哲學》,認為戴震建立起「清朝學術全盛時代的哲學」,「可說是宋明理學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說是新理學的建設——哲學的中興。」


姚鼐與戴震共修《《四庫全書》時,欲事戴為師遭到拒絕,[8]姚鼐於是攻擊戴學「破碎不通」,甚至罵戴將「身滅絕嗣,此殆未可以為偶然也」。[9]戴震「反宋儒」、「反朱熹」,故不為錢穆所喜。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認為︰“然東原斥程朱即所以發揮程朱,實齋(章學誠)宗陸王即所以叛離陸王,取徑雖異,旨則歸一,則兩家之貌異緩和疼不能掩其心同。”戴震撰有《汾州府志》和《汾陽縣誌》,其間與章學誠發生過激烈的爭論。余英時謂:“東原謂方志當重地理沿革,這裡顯然表現出了一種狹義的考證觀點。蓋東原治《水經注》有年,即移《水經注》之法於方志之纂修也。”後世出版有《戴震文集》、《戴震集》等。



評價




安徽屯溪老街戴震紀念館



  • 章實齋《文史通義‧書朱陸篇後》指出:“戴君學術,實自朱子道問學而得之……偶有出於朱子所不及者,因而丑貶朱子,至斥以悖謬,詆以妄作”。


  • 方東樹《漢學商兌》批評戴震:“程朱所嚴辨理欲,指人主及學人心術邪正言之,乃最吃緊本務,與民情同然好惡之慾迥別。今移此混彼,妄援立說,謂當通遂其欲,不當繩之以理,言理則為以意見殺人,此恆古未有之異端邪說。”


  • 梁啟超說:“苟無戴震,則清學能否卓然自樹立,蓋未可知也。”[10]


  • 胡適認為戴震足与朱熹、王阳明齐名,是朱子以后的第一个大思想。[11]

  • 戴震認為:“必知字之詁,而後識句之意,識句之意,而後通全篇之義,進而窺全書之指。”錢鍾書說:“是特一邊耳……復須解全篇之義乃至全書之指,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詁;或並須曉會作者立言之宗尚、當時流行之文風,以及修詞異宜之著述體裁,方概知全篇或全書之指歸……交互往復,庶幾乎義解圓足而免於偏枯。”[12]


主要著作


  • 《策算》一卷 乾隆九年

  • 《毛郑诗考正》五卷

  • 《原象》一卷

  • 《勾股割圜記》三卷

  • 《續天文略》二卷

  • 《尚書義考》二卷

  • 《經考》五卷

  • 《屈原賦注》三卷

  • 《原善》三卷

  • 《考工記圖注》

  • 《孟子字義疏證》,原稱《孟子私淑錄》、《緒言》三卷

  • 《中庸補註》

  • 《水地記》一卷

  • 《聲韻考》四卷

  • 《聲類表》十卷

  • 《方言疏證》十三卷

  • 《水經注》三十五卷

  • 《文集》十卷

  • 《直隶河渠书》一百十一卷

  • 《汾阳县志》

  • 《汾州府志》三十四卷


水經注公案


戴震從乾隆三十年(1765年)起,開始研究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最終校定《水經注》,前後十年。他三次校訂《水經注》,為《水經注》總計補缺漏字2128個,刪妄增字1448個,正臆改字3715個,使得《水經注》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貌。


戴震在四庫全書館中校勘《水經注》時,曾捲入抄襲趙一清成果的公案。段玉裁認為趙書襲戴。[13]王國維對於戴震的《水經注》是否剽竊問題,撰寫《書戴校水經注後》一文,指斥其非,王国维愤然道:“凡此等学问上可忌可耻之事,东原胥为之而不顾。”。胡適則為戴震辯護,認為戴震在《水經注》研究方面沒有抄襲的嫌疑,一般認為胡適是白費二十餘年心力。楊守敬《水經註疏》每每點出:“此戴襲趙之確證。”例如卷五寫道:“趙氏不撿……而……以訂酈氏,大謬。戴氏亦不加詳考,竟依改,可哂也。”陳橋驛則認為,与其说是“气矜”,不如说是“功名之欲”。[14]



學生


戴震的學生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字學家:


  • 段玉裁

  • 孔廣森

  • 王念孫

  • 洪榜


参考文献



引用




  1. ^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


  2. ^ 《國朝漢學師承記》(清)江藩 著 中華書局1983版,第八十五頁


  3. ^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戴震的學術思想,依據他對宋學態度的變化,大體可以四十歲為界際,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雖力倡漢學,但不排斥宋學;後期獨標經學新義以力攻宋學。”


  4. ^ 《孟子字義疏證‧權》,《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217頁。


  5. ^ 《孟子字義疏證‧權》,《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215頁。


  6. ^ 《與某書》,《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496頁。


  7. ^ 吳承仕:《章炳麟論學集》


  8. ^ 《戴東原先生全集》,卷9,《與姚孝廉姬傳書》


  9. ^ 姚鼐,《再覆簡齋書》,《惜抱軒全集》卷6


  10. ^ 《清代學術概論》


  11. ^ 《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讀書雜誌》第十七期,1924年1月


  12. ^ 《管錐編》第一七一頁


  13. ^ 段玉裁《戴東原年譜》裡說:“趙書經梁處素校刊,有不合者,捃戴本以正之。”


  14. ^ 《论戴震校武英殿本〈水经注〉的功过》,收入陈桥驿《郦学新论》



来源



  • 梁启超《戴东原先生传》1923年(民国十二年)《饮冰室合集》 第五卷

  • 梁启超《戴东原哲学》1923年(民国十二年)《饮冰室合集》 第五卷


  • 洪榜:《戴東原先生行狀》,《二洪遺稿》


  •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


  •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香港:龍門書店,1976)。


研究書目


  • 胡明辉:〈青年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士人社会的“局外人”与儒学的新动向〉。

  • 黃俊傑:〈東亞近世儒學思潮的新動向——戴東原、伊藤仁齋與丁茶山對孟學的解釋〉。

  •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 丘為君:〈梁啟超的戴震研究——動機、方法、與意義〉。

  • 岡田武彥 著,陳瑋芬 譯:〈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

  • 石井刚:〈文学复古与“科学”革命:戴震的西学对章太炎国故文体的影响〉。


外部链接



  • 维基文库中有關戴震的文本

mjwMwmY3E1U3YaHHA,UbPahw6s3tB
nqxftSdnSZ858V iyf36 bBr 9MAzx Dh5WkF KrOk iVinoN3aIp8GpZZRJ,LpGoQ NUZXAHdQLcH9l9oZMpze9D1N ef,h2zJSiu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