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The name of the pictureClash Royale CLAN TAG#URR8PPP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熊十力

熊十力 1960s.jpg
出生
光绪十一年正月初四
(1885-02-18)1885年2月18日
 大清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张家湾
逝世
1968年5月23日(1968-05-23)(83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虹口医院
死因
心臟衰竭
职业
学者
活跃时期
20世纪
亲属
熊幼光(长女)
熊再光(次女)
熊原、熊儒(皆孙女)
熊明心、熊明宗(皆曾孙女)






备注


其師為欧阳竟无,其弟子為高赞非、张立民

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3日),湖北黄冈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家、学者。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1968年5月23日,因反对文化大革命绝食患病,逝于上海虹口第一医院。[1]




目录





  • 1 生平


  • 2 哲学观点


  • 3 著作


  • 4 评价


  • 5 脚注


  • 6 参考文献


  • 7 參考資料


  • 8 研究書目


  • 9 外部連結




生平


熊十力出生在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乡间(今黄冈市团风县上巴河镇熊坳村张家湾)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


13岁到14岁时,他的父母相继病亡。日后他只是在父亲的朋友何柽木先生处读了半年乡塾。[1]


16岁到17岁时游学乡间。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註 1] 、王船山[註 2] 、顾亭林[註 3] 书,萌发革命之志。[1]


1905年,熊十力考入湖北新军特别学堂。次年春,加入日知会。由于熊十力在军学界图谋举事,遂被鄂军首领张彪通缉,幸为友人掩护,秘密出逃。武昌起义后,曾任湖北都督府参谋。


民国元年,参与编辑日知会志。二次革命失败后,曾去江西德安教书。


1917年到1918年间,曾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后慨然弃政向学,以探讨人生的本质、增进国民的道德为己任。[1]


1919年前后,执教于天津南开中学,不久结识梁漱溟。


1922年在南京从歐陽竟無学佛教唯识学,并和柳诒徵、汤用彤等人交游。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特约讲师。


192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學)讲学。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抗战时期,熊十力入川,继续著述讲学。抗战末期出版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是他的思想成熟、体系完成的标志。


1949年,雖然得到蔣介石邀請,熊十力認為國民黨敗象已定,決定留在中國,不隨國民黨至台灣。1950年3月,熊十力到京,齐燕铭到车站迎接。到京后住在董必武租定的北京安定门内车辇店胡同五十一号,房主为周刘氏,系南向房屋,租金若干担米。6月17日,移住护国寺大觉胡同十二号,是熊先生早期学生张云川觅得的单独院落。此时,房屋家具均由政府安排购置,工资按当时最高标准订为八百斤小米。其年夏天,熊十力在书肆上偶得《张江陵集》一部。仲秋,写成六万多字的《与友人论张江陵》(这里,友人是指傅治芗。)的小册子,由几人集资印存二百部。


郭沫若本希望熊十力到中国科学院去,那里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但熊十力说他仍回北大老巢,按老规矩,每周两点钟课,不到校上课,让学生到他家里来。他仍然过着独居、思考、著述的生活。贺麟、任继愈曾分别带学生到熊家听熊讲课。这一段时间,熊十力生活比较安定。董必武、徐特立、郭沫若、李四光、张东荪、张申府、陈铭枢等都来看过他。他与梁漱溟、林宰平、贺麟、伍庸伯、废名等,有过一些往来。得游者有王星贤、郭大中、刘公纯、阴法鲁等。11月,熊十力通过张云川与大众书店郭大中、万鸿年商量,将与印顺法师论战的《摧惑显宗记》印二百册。资金由赵介眉赞助。是书以黄庆(黄艮庸)述的名义,全称为《申述新论旨要平章儒佛摧惑显宗记》,作为“十力丛书”之一。


熊十力曾写信给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建议设立中国哲学研究所,培养研究生研讨国学;恢复南京内学院,由吕秋逸主其事,恢复浙江智林图书馆,由马一浮主其事;恢复勉仁书院,由梁漱溟主持之。以上后三机构是早间性质,但请中央或地方政府资助。据说毛泽东曾复信数字,大约是:“十力先生:长函诵悉,谨致谢意。”不过熊十力仍坚持提以上建议,1951年曾再上书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1954年又分别致函毛泽东、郭沫若。


1951年2至5月,熊十力在北京著成《论六经》,商诸大众书店郭大中、万鸿年印二百余部,作为“十力丛书”之一存之。安贫好学的刘公纯帮助校对。这本书又题“与友人论六经”,友人系指董必武。熊十力春天与董见面时就想与他谈儒家经典,后取笔谈形式。全书于六经中对《周礼》(即《周官》)发挥甚多,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是书认为,《周官》、《春秋》之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为同一系统,是孔子为万世开太平之书,是中国文化与学术思想之根源。这些观点,在抗战末年的《读经示要》中已经有了,在以后的《原儒》中更有发挥。本书书末的部分,是熊十力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的一封长信。信中恳请当局复兴中国文化,提振学术空气,恢复民间讲学。


1951年5月,熊十力曾托李渊庭带一字条给梁漱溟:“辩证法。《易》与新学说确有不同处。新义根底是斗争,《易》道虽不废斗争,但斗争是不得已而用之。要以仁义为经常之道,我正在于此处用心。”是月,曾有两长函致梁漱溟,讨论梁著《中国文化要义》。对梁先生提出的中国文化“早熟”、“退化”诸说,对所谓中西文化发展归本于情感与理智各有偏胜之说,关于中国古代没有“民治”思想之说,关于中国学术不能谓为哲学,不妨说为主义与思想及艺术云云,熊十力都提出了批评。


1951年6月30日,熊十力致函蒙文通,言及自己的孤独,说自己足不出户,亦无人往来,老学生只二三人时一过。林宰平住得太远。梁漱溟和张东苏不常到此,所思亦不尽同。唯贺磷还常见面。贺是性情中人。北大哲学系学生九人左右,每星期天来一次,听熊先生讲授《新论》,然往往因开会游行,不能不多旷缺。八月,通过张遵骝介绍,刘静窗始与熊十力通信。


1951年腊月至1952年秋,熊十力集中精力删削《新唯识论》语体本,文字减少了近一半左右(熊先生自己说减少了三分之二),结构、主旨未变。


1952年秋移居十刹海后海的鼓楼大金丝套十三号,一所小四合院。这是国务院购买的,乃公房,安排熊先生住(熊先生1954年离开北京时即把房子退掉了)。


1953年冬,《新唯识论》由董必武协助印行。


1953年,斯大林去世,让许多小学生也哭成一团。熊十力对此持坚决的批评态度。


1954年,自春至秋,熊十力埋头著《原儒》。这是熊十力的又一大著。到中秋节,熊十力已将上卷写完。


1954年10月29日,由弟子刘公纯、周朋初陪同,熊十力离京,从此定居沪上。行前,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在北京饭店为熊十力饯行。[2]


文革开始之后,1967年,熊十力遭抄家、批判。他對於紅衛兵的行為感到悲憤不已,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抗议,他独自一个人在街上和公园里自言自语:“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3][4]


1968年,熊十力在家曾拒绝饮食,后改为减食。但仍不停地写书,写了又毁,毁了又写。春夏之交,又患肺炎,病后不肯服药,送医院前已发高烧。在虹口医院治疗后基本好转,但他习惯于一清早开窗,又患感冒。病体衰弱,大便用力过猛,心力衰竭,抢救不及,于5月23日上午九时与世长辞,终年84岁。[5]



哲学观点









熊十力主要的哲学观点是: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天人不二。人与天地万物同具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生化。又主张人不被人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



著作


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论六经》、《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



评价


熊十力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哲学家。熊十力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熊十力是新儒家的实际开山人物。熊十力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在20世纪后半叶香港、台灣、东南亚地区的新儒家风潮中起到领导作用。熊十力及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


熊十力自谓:“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3]


许纪霖:“一代大师已远去,世间再无熊十力。”[3]



脚注




  1. ^ 孟子:名轲,字子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2. ^ 王夫之:湖南衡山人,晚年住在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世称“王船山”或“船山先生”,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3. ^ 顾炎武: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参考文献




  1. ^ 1.01.11.21.3 熊十力. 中国学术论坛网. [200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中文(中国大陆)‎). 


  2. ^ 一厢情愿的提议. 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年] (中文(中国大陆)‎). 


  3. ^ 3.03.13.2 一代狂哲熊十力. 光明网. [2009年] (中文(中国大陆)‎). 


  4. ^ 文革时期国学大师熊十力痛苦悲吟:中国文化亡了. 凤凰网. [2012年] (中文(中国大陆)‎). 


  5. ^ 沤灭全归海落日下崦嵫. 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年] (中文(中国大陆)‎). 



參考資料


  • 《熊十力先生學行年表》,蔡仁厚著,1987,台北,明文出版社。


研究書目


  • 張慶熊:《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张庆熊:〈熊十力和胡塞尔的本体论学说〉。

  • 张庆熊:〈从“致知疑难”的求解看牟宗三与熊十力的异同〉。

  • 刘康:〈待之以无待 悠悠任天常——熊十力晚年“外王学”的启示〉。


外部連結


  • 印順法師--評新唯識論自序
oyGamMn wK1RpVbkjq8lGUfDIBZnt o8R5WmSj5g SAGd,KjQqB
cV,pkhShNhi8nQLCnbab5hC9e4AhYeaA4WomkSVonOIPAomFMx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Dalles, Oregon

영화 미래의 미라이 다시보기 (2018) 다운로드 링크 무료보기

Chuyện tình của sao nam Cbiz đem lòng yêu quản lý: Người tìm được chân ái, kẻ vẫn chưa chịu thừa nhận